「抗疫•領航者訪談錄」陸小霞:探索新冠肺炎兒童救治方案

3月24日,記者撥通武漢兒童醫院呼吸內科主任、該院新冠肺炎診療專家組組長陸小霞的電話時,她剛剛在醫院新冠肺炎確診病區查完房。當她告訴記者目前越來越多新冠肺炎患兒治癒並陸續出院時,這位在抗“疫”一線奮戰了近3個月的白衣戰士聲音中明顯透露著難以抑制的激動。

武漢兒童醫院是武漢市唯一的新冠肺炎患兒定點救治醫院,也是唯一一家沒有接受外援的大型醫院。截至目前,該院累計收治新冠肺炎疑似、確診患兒約760例,絕大多數已出院。

「抗疫•领航者访谈录」陆小霞:探索新冠肺炎儿童救治方案

“不到一週擴充11個病區”

“新冠肺炎疫情讓人猝不及防。身為呼吸科醫生,少不了和呼吸道傳染病打交道。出於職業敏感,平時心裡的一根弦始終緊繃著,但這次是在與一個完全陌生的病毒作鬥爭。”陸小霞說,武漢成為疫情“紅區”,起初出現的多是成人病例,後來逐漸出現了兒童疑似病例。

陸小霞清晰地記得,1月26日是個星期日,當天,武漢兒童醫院決定建立新冠肺炎患兒疑似病區。普通病區變成傳染病病區,首要任務就是病房改造。

當天一早,武漢兒童醫院院長邵劍波帶領院感科、醫務處、信息科等相關科室醫務人員來到呼吸內科,一起討論病房改造、硬件設施配備,以及“三區兩通道”的建立(汙染區、半汙染區,清潔區;病人通道、醫務人員通道),信息化對接等事宜。

時間就是生命,收治工作刻不容緩,必須爭分奪秒。大約一天半以後,1月27日下午,該院完成改造並正式接收新冠肺炎疑似患兒,進行單間隔離。

隨著疫情來勢洶洶,一些患兒被確診新冠肺炎,1月30日,根據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醫療救治組要求,武漢兒童醫院被確定為新冠肺炎患兒定點救治醫院。

醫院舉全院之力,嚴格按照傳染病病區要求,在不到一個星期時間內,從1個疑似病區擴充到11個病區。其中包括確診患兒收治病區、疑似患兒收治病區、新生兒和重症患兒病區。

“我擔任確診患兒收治病區的負責人,一直記得,當時院領導給我定下目標:‘盡一切可能救治患兒,但你們團隊,一個也不許少!’這也是我對團隊的承諾,醫護人員都得完完整整的。”陸小霞說。於是,在當時防護物資缺乏的情況下,她創新提出“1+1+4”工作模式,即一位負責人、一位二線醫生和四位一線醫生為一組,24小時值守,兩班輪換,及時地觀察患兒病情。

對於防護細節的要求上,陸小霞用“苛刻”形容自己。在穿脫防護服區域,要求2個人一起進,每一個環節互相檢查、監督。“既然要打硬仗,防護一點不能馬虎。比如醫護人員在脫防護服時其實風險很高,他們穿了五六個小時的防護服,已經頭昏腦脹,我們把具體防護流程打印出來貼在醫護人員能夠明顯看到的位置,讓他們能夠對照著做,不許出現絲毫的意外。”陸小霞說。

令人欣慰的是,武漢兒童醫院成為新冠肺炎患兒定點救治醫院後,疑似病區、確診病區均沒有發生醫護人員感染。

「抗疫•领航者访谈录」陆小霞:探索新冠肺炎儿童救治方案

救治經驗納入國家診療方案

疫情初期,作為湖北省武漢市聯合新冠肺炎醫療專家組成員,陸小霞成為首批增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專家之一。白天在武漢兒童醫院忙完後,晚上再去金銀潭醫院,參與24小時值班,及成人重症患者的會診、救治。正是這些一線積累的寶貴經驗,為之後的兒童新冠肺炎救治打下基礎。

相對於成人,兒童新冠肺炎的症狀更加多樣化。結合臨床救治經驗,陸小霞參與編寫了《湖北省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建議》《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斷、治療和預防專家共識(第二版)》,供全國兒科同行參考。

同時,作為唯一一名兒科專家,陸小霞還參與了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的修訂和編撰。據她介紹,從臨床診療經驗看,新冠肺炎患兒與成人有不同的特點,雖然兒童中輕症多見,但臨床表現可以不典型。在新版方案中,新增了兒童臨床表現特徵,提示要特別重視患兒呼吸系統以外的一些表現,如孩子不是發燒、咳嗽,而是消化道症狀,如嘔吐和腹瀉或精神差等。此外,兒童免疫器官發育不健全,病情變化非常快,建議增加預警指標,儘可能監測病情變化,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這一建議也被納入新版方案中。

由陸小霞等共同撰寫的“兒童新冠肺炎感染狀態”日前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分享了171例確診新冠肺炎患兒的臨床特徵、診治經過,以及業內專家的思考和建議。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發,該文章也得到了很多其他國家同行的關注。

據陸小霞介紹,該文章提示,由於兒童感染大部分以輕症為主,應避免過度治療,科學選擇治療方式。與此同時,兒童依然有重症患兒,尤其是有基礎疾病的孩子可能發展成重症,更應該警惕其發展成為重症的可能,根據預警對症治療。此外,兒童無症狀感染病例並不少見,確定這些無症狀患兒的傳播潛力對於制定控制目前疫情的措施非常重要。

「抗疫•领航者访谈录」陆小霞:探索新冠肺炎儿童救治方案

抗“疫”與日常診療雙管齊下

據陸小霞介紹,在該病區收治的新冠肺炎患兒中,有的因為全家感染,只能獨自住院隔離治療。除診治與日常護理之外,患兒情緒的安撫也成為醫護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患兒中,小的二三個月大,大的十幾歲,所以需求也不同。“小毛毛(小寶寶的意思)呢,我們除了治療,還要定時餵奶、換尿布,防著嗆奶、墜床。大孩子,我們則會抽時間陪他們聊天、畫畫、上網課和玩耍。”陸小霞說,為了讓小朋友不懼怕住院,醫生護士們在隔離服上畫了卡通畫,把自己變成了兒童病房裡的動漫人物,讓小朋友們一起來塗色,幫他們度過特殊時期。這些“大白阿姨”“哆啦A夢阿姨”“奧特曼叔叔”給孩子們帶來了愛與希望。

採訪中,陸小霞提到一個難忘的細節,曾有一個住院的小女孩,總是在旁邊一直看著他們。護士擔心孩子有哪裡不舒服,問她為什麼不來一起玩?沒想到小女孩卻說:“我喜歡護士姐姐,但我怕傳染給你們。”那一刻,在場的醫生護士淚如雨下。

當前,隨著越來越多的患兒治癒出院,武漢兒童醫院初步實現了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正常診療秩序的過度。

“毫不放鬆疫情防控,有序恢復正常醫療秩序,兩條腿走路。”據陸小霞介紹,該院承擔著武漢和周邊地區兒童疾病的治療工作,除了收治疑似、確診新冠肺炎患兒,目前逐漸恢復了正常的診療秩序,以呼吸內科為例,還收治了一些患有重症肺炎、哮喘等呼吸疾病的孩子。

因為同時收治新冠肺炎和非新冠肺炎患兒,武漢兒童醫院管理者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即“三雙”模式。

據介紹,“三雙”分別指雙預診分診、雙隔離緩衝、雙封閉管理。“雙預診分診”即在門、急診進行第一次預診分診,通過測體溫、詢問病史等方式,初步判斷是否為新冠肺炎患者,將疑似患者引導至發熱門診;非新冠肺炎患者進入急診,急診導醫臺第二次預診分診,判斷其危急重症和普通疾病。“雙隔離緩衝”指確診或疑似的新冠肺炎患者,同時又有其他專科疾病,這時收入新冠肺炎隔離病房進行診治;普通病人需要住院先到相應專科或重症醫學科單間隔離,排除新冠肺炎後轉在普通病房。“雙封閉管理”是指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區封閉管理,非新冠肺炎患者及陪護家屬以單間病房為單位臨時封閉管理,檢查檢驗在單間病房內完成,CT預約檢查。

陸小霞表示,目前對新冠病毒的瞭解仍需積累經驗,通過各種研究、臨床觀察、大量數據觀察及研究工作,逐漸深入認識其整體特點,並進行思考和總結。

文: 健康報記者 甘貝貝 特約記者 王琛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