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之後,10多萬皇族子孫去了哪裡?

菩薩我想對你說


很多人有個誤解,認為“宗人府”這個衙門是清朝的首創,其實明朝時期就設立了“宗人府”專門負責皇室宗親的管理事務,清朝建立後照搬明朝的制度,也設立“宗人府”,管理清朝皇室宗親。

清朝滅亡時,宗人府在冊的人員大概有14萬人,都是皇室宗親,滿族人口大約150萬。

清朝皇帝退位後,有《皇室優待條例》,只有溥儀皇帝等少數人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其他皇室成員的特權都沒有了,很多人喪失了生活來源。

孫中山在反對清王朝時提出的政治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後則馬上改為“五族共和”,在政治層面上並沒有歧視滿族人。但免不了有些地方的漢人對少部分滿族人進行報復,主要是清朝時期滿族人圈佔土地,迫害漢族人。(中華民國的五色旗,五族共和中五族指的是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

在這種現實情況下,很多滿族人害怕漢族人的報復,同時也為了更好的融入漢族人為主的社會,很多人改為漢姓,說自己是漢族人。

滿族皇族的的去向如何?

現在滿洲主要聚集地在東北三省,尤其以遼寧最多,北京、河北、天津等地也有不少滿族人定居。滿族的皇族都去那兒吶?

一、返回祖地定居。

清朝滅亡後,很多滿族皇室人員從各地遷移到祖輩發祥之地——東北三省定居,尤其以遼寧最多。

二、就地定居。

也有很多定居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皇族改姓就地定居下來,他們很多已經習慣了當地的生活,而且和當地的漢族人和平相處習慣了。

三、移居海外。

少部分滿族皇室成員,因為學識、財力都搞,也移居海外,害怕民國當局和普通民眾的加害。(愛新覺羅.啟功照,雍正皇帝第九代孫)

滿族皇族也有很多人沒法改姓,他們都是滿族的頭面人物,眾所周知,無法改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據粗略統計滿族人有8萬左右,很多滿族人都改為漢族了。2010年全國人口統計顯示,滿族人有1000多萬,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列第二位。(啟功書法)

我們比較熟悉的滿族皇族有:

愛新覺羅.溥儀、愛新覺羅.溥傑、愛新覺羅.啟功、愛新覺羅.溥佐、愛新覺羅.浦松窗、愛新覺羅.浦心、愛新覺羅.毓峨、愛新覺羅.毓贍、愛新覺羅.兆豐等,大都是書畫名家。

但愛新覺羅姓氏的並非一定是清朝皇帝的後裔,也有一部分的遠親姓愛新覺羅。


穿越再現彼岸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權以後,將溥儀等人趕出了紫禁城。那麼,大清亡了之後,大清的數萬乃至十萬的皇子皇孫去了哪裡?


一、溥儀


溥儀先搬到了父親載灃處暫住,之後遭到了日本人的拉攏,連其父親都罵他沒有骨氣。最後,在天津住了七年。溥儀一直想復辟,在1934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偽滿洲國”,年號康德,成了傀儡皇帝。後來,溥儀從天津又去了東北。


溥儀當時從紫禁城搬走之後,帶出了大量的珍寶,隨後在天津變賣了一些,以此來彌補生活上的一些開銷。


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準備逃亡國外時,被蘇聯紅軍俘虜,後來在軍事法庭上控訴了日本人的罪行,算是做了一點貢獻。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併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成了一名普通的公民。

(溥儀與李淑賢)


後來,溥儀上了戶口,還與護士李淑賢結婚,過起了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


二、其他皇族人員的去向


當時的皇族成員,據有關統計男性有兩萬人左右,再加上女性,估計也有差不多十萬人了。那麼這麼多的人,都去了哪裡呢?


首先,他們先改了姓氏,畢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族了,愛新覺羅已經成了過去式。有的改為了“金”,有的改為了“那”,還有的改成了“羅”。當然,也有改姓王、孫、艾、羅、肇、範、關、鄂、依等,不一而足。


改姓金,是因為愛新在滿語中是黃金之意。譬如,金默玉,原名愛新覺羅顯琦,滿族,是清末八大親王之一的肅親王善耆最小的女兒,原為十七格格;啟功,清世宗的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後代,他是棄姓不用的典型代表,叫啟功,而不加愛新覺羅姓。


也有說法是愛新覺羅是被俘虜的宋朝的後裔,本姓‘趙’,‘覺羅’就是趙的意思。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河北的滿族,有一大部分改姓‘趙’。

那麼,這些皇室成員到底去了哪裡呢?

1、留在北京繼續生活


雖然皇室的日子不在了,但是很多皇室成員都有自己的家業,有一大部分人選擇留在京城生活,並守著自己的祖業。比如溥儀的父親載灃就是如此,後來在四十年代末期,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把房子給賣了,維持生活。

大書法家啟功就是雍正的九世孫,是雍正的兒子弘晝的一脈。他們非常低調,在書法上很有造詣,並不願向人提及自己是皇室後裔。

我們熟悉的歌手那英、關曉彤都是皇室後裔,她們都是憑藉自己的本事讓自己更出色。

(啟功)


2、跟著溥儀去了東北

溥儀去天津,去東北的時候,有一些皇室成員就選擇跟著溥儀一起走了,比如溥儀的幾個妹妹和妹夫,還有溥儀的一些親信們。

有一部分人到了東北之後,就隱姓埋名,甚至成立了村子,一起靠著自己的特長,或者是經商,或者是務農,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有一個300多年的滿族村,它是清朝皇族後裔聚居村:

腰站村裡聚居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同宗、愛新覺羅家族的後裔。全村總面積為17.98平方公里,共計3個自然屯,4個村民小組。村民324戶,1193人,滿族人口占97%,其中,滿族清朝皇室後裔肇姓409人。


3、去海外尋求發展

有的清朝後裔還帶著金錢去了國外發展,比如有的在香港開照相館,留著清朝時期的長辮子,穿著象徵著高貴的黃色的衣服招攬著生意。比如愛新覺羅.州棠,就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經營照相館為生。

還有的就在海外坐吃山空,靠變賣一些祖上的寶貝過活。

4、去其它地方過著隱居的生活

同時,還有一些人去了祖國其他的地方,投親靠友,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落腳地。不論怎樣,他們都成了新中國的普通的公民,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愛新覺羅的後裔——恆紹,乾隆皇帝的七世孫。在2013年的時候,他帶領族人對清朝的皇陵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動,海外有一部分人也參加了。這是從清朝滅亡之後,第一次大規模的祭拜活動。但是反響很大,有的人持反對態度,說大清朝已經是過去式了,不該舉辦。自此,再也沒有舉辦類似的大型祭拜活動。


滿清比較有名的皇室成員代表:


  • 愛新覺羅·恆紹,男,1958年10月出生,滿族,副主任中醫師。吉林省政協常委、吉林市滿族聯誼會會長、清乾隆帝七世孫。
  • 愛新覺羅·毓紫薇,1960年生,女畫家。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親王奕誴的第4代孫女。
  • 愛新覺羅·溥光,香港人,自稱清太祖十一世孫,身份有爭議,當代學者。
  • 啟功(1912年-2005年),愛新覺羅氏,康熙皇帝九世孫,極具皇子氣息。
  • 溥任,“最後的皇弟”,我國傑出的教育工作者。
  • 金毓嶂,生於1943年5月,醇親王載灃的長孫,溥任的長子。

歷史漫談君


清朝真是一個十分幸運的朝代,如果他們不是遇到明朝最差的時期,如果沒有漢奸吳三桂的叛變,他們怎麼可能憑20半人馬就打下諾大的中華呢。

非但如此,在他們滅亡的時候,他們沒有為自己當年的暴行買單,漢人新政府對他們進行了以德報怨,沒有對嘉定三屠揚州十日進行清算,反而給予了他們優待政策。

當然這個所謂的優待僅限於皇室,那些遠支皇族自然不在優待之列。

清朝滅亡的時候,他們的宗氏大概在10萬人左右,這些人的命運有好有壞。

我們先來講一講,當時清朝遺老遺少中的老大,宣統皇帝溥儀先生。

雖然小小年紀就退位,溥儀一直不死心,一心想恢復大清朝的榮光。這位爺是吃著民國的飯,幹著推翻民國的事兒。

儘管他一直不地道,但是民國政府對他還是很地道的,直到馮玉祥帶兵入京之後,終於盛怒之下把這個累贅趕出了紫禁城。有人說馮玉祥的做法不地道,呵呵,這比滿清王朝入關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做法要地道的多了。

被趕出皇宮,傅儀的復辟事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但是他仍然不死心,就在這時日本鬼子找到了他,在日本人的利用之下利慾薰心的宣統皇帝決定和日本人合作,於是中國的末代皇帝成為了漢奸。

在日本帝國主義戰敗之後,這位兩度出任皇帝的男人終於受到了應有的懲罰,成為了戰犯的一員,直到被特赦之後。

特赦對於溥儀這個人來說,可謂是給予了他一次新生。他重新迴歸了人民,成為了廣大中國人民中的一員。他也完成了從封建頭子到自食其力的勞動人民的轉變。

當然不是每一個滿清宗室都有富餘這麼豐富的生活經歷。不過他們後來的人生軌跡也頗為玩味。

由於八旗子弟在北京的口碑很差,尤其是這些皇族成員,平時作威作福早就被人民群眾恨到骨頭裡了。

所以辛亥革命成功之後,這些昔日趾高氣揚的天潢貴胄,在北京市上成為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那是真的打。

眼看自己在北京站不住腳,很多天潢貴胄選擇了背井離鄉。他們中有一部分人決定回到老家去發展。東北是大清朝的龍興之地,這些鳳子龍孫們在入關200多年之後重新回到了老家,改名換姓重新生活。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錯把北京當盛京,已經在北京紮下了根,不願意再回到東北苦寒之地去打拼, 為了生活這批向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主們不得不成為了北京城市建設大軍中的一員。

他們的身影出現在北京的各行各業之中。

有的人由於家底豐厚做起了生意,生意越做越大,成為了大富豪。有的人沒有看清形勢,依然醉生夢死,很快就把豐厚的家產給敗光了,在當年據說還有一位鐵帽子王混到最後成為了一位拉板車的板爺,讓人不勝唏噓。

當然還有一批天潢貴胄他們覺得中國不安全被他們欺凌了兩百多年的漢人百姓會趁機報復,他們當年對漢人多殘忍,漢人都會悉數奉還,於是選擇離開故國到其他國家發展,他們在離開中國的同時也帶走了大批的文物,致使我國很多有價值的文物流落海外,讓人感到痛心。

這基本上就是滿清宗室在大清朝玩完之後基本生活狀態了。


策神歷史


大清,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朝代,由努爾哈赤到溥儀,整整幾百年的王朝,最後消失殆盡。最後大清滅亡,其餘的皇子皇孫究竟去了哪裡?

一、東北。東北是愛新覺羅皇族去的最多的地方,畢竟是溥儀帶頭去了,沒看到“皇上”都去東北了,自然是跟了一小半的人去到東北隱居。

愛新覺羅是後面改的姓氏,前身為金姓,到東北後,在東三省地界依靠大量的皇室財產隱居下來,成為當地隱姓埋名的土霸主。

二、出國。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當時都是非常歡迎這些皇子皇孫移民的,因為這個意味著會給他們國家帶來巨大的財富。

滿清末期,一直在衰落的清朝一直在搜刮民脂民膏,累計了大量財富在國庫,儘管修建圓明園花費了很多,但是國庫還是較為充盈。

當大清滅亡之後,整個皇室陷入了風雨飄搖,這個時候所有的皇子皇孫為明哲保身,紛紛從國庫提取大量財產,作為以後自身的保障。

但是儘管這些人去了國外,受到了優待,卻沒有一個較為出息之人,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地諷刺,國家的寶物都留給了國外,自己還沒有出息。

三、這最後一部分是繼續留在了原地,哪都沒去。清朝滅亡之後,皇室沒有收到封殺,也沒有受到歧視,反而被優待。根據《皇室優待條例》中指出,大清滅亡後,如前身是貴族王爺之流繼續保留爵位,只是有些時候需要做一些義務。

所以有很多的皇子皇孫留了下來,在北京過著跟以前一樣的生活,還有一部分去給軍閥以及民國政府賣力,畢竟當初的清朝雖說倒了,但是基數在那裡,不可能所有人都是酒囊飯地。


筆下點史


清朝是來自於東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朝統治在剛入關的時候,人口並不是很多。

不過後來在入關之後清朝政府給了滿族人各種優待政策,而且生了孩子之後還可以得到補助,一生之中就算什麼事都不幹,清朝政府也會將滿族人給養活。

所以在滿族入關之後人口迅速擴大,在清朝滅亡之時,北京城已經有10多萬個皇族子孫。

而在清朝滅亡之後的一夜之間這些皇親貴族的子孫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那麼在清朝滅亡之後,這些皇家貴族都去了哪些地方呢?

其實滿清皇子的消失應該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就是清朝在該滅亡之時,由於和民國政府簽訂了皇室優待條約,皇親貴族可以繼續生活在皇宮之中。

滿清之前的一些王侯爵位也得以保存,民國政府會每年給他們發放一定的錢財供他們生活,比如溥儀曾經都是住在皇宮之中,仍然擁有奴才和丫鬟,這部分經費就是由民國所支出的。

在這樣的一個時期,一些政府的贍養的皇族只好自己外出打拼。剛好當時又流行到海外遠洋地區生存,所以有很部分人在此期間去了國外,或者說回到了東北老家。

第二個時期就是溥儀被趕出北京城的時候,馮玉祥將溥儀趕出了北京城,諸多王爵也瞬間失去了民國的贍養,他們不得不自己另謀出路。

其實在清朝衰落之後,滿族人就失去了原本的光環,除了那些擁有爵位的黃金貴族之外,很多滿族人都趁機改了名字,因為當年清朝存在的時候,一直是滿族尊貴於漢族,因此在漢人心中對於滿族並沒有什麼好感,反而抱著一定的仇視心理。

清朝在的時候有清朝可以保護他們安全,但是清朝沒有了,他們這批人的安全就沒人可以保護了。

這些貴族失去了優待之後,必須自己想辦法自力更生,為了方便找工作更好的融入人群,他們便開始改名換姓。

有很多滿族人將姓氏改成了漢姓,比如現在的金姓氏還有關姓氏都是由當時改過來的,明星關曉彤、那英都是滿族人後代。

而這些改了姓氏的人一般都是繼續留在北京城生活,守著祖上留下的那點田地祖業得以生存。

當年溥儀被趕出北京城之後,在日本的扶持之下組建了滿洲國,並且到了東北地區。一部分人不想看到清朝滅亡,所以跟著溥儀去完成復辟大業。

在此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流落到天津,還有一部分直接跟著來到了東北,在滿洲國滅亡之時大多人的下場並不是很好。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人當時藉助著家中原本的財產經營各種生意,到了開放通商口岸的城市,從而賺取更多的錢財。

很多人為了方便做生意,則是舉家遷徙到了香港廣州這些經濟貿易更繁榮的地方。有的也到達了南洋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東南亞。


夏目歷史君


清朝滅亡之後,皇室貴族有的被殺,有的被流落民間,有的隱姓埋名……

去向一.被民國政府的優待

民國政府規定,皇族的所有成員,除了免服兵役之外,其個人的公權、私權與一應國民同等;皇族的私產受到法律的保護;滿洲王公貴族,世爵仍舊。

去向二:做官或投靠民國政府

在軍閥混戰時期,有的皇室貴族擔任一些職務。有的則主動投靠了國民政府。

去向三:坐吃山空

很多皇室貴族有錢、有珠寶、有宅子、古董等,他們可以變賣家產,不用為生活發愁。

去向四:當賣國賊。

有的想恢復帝制,出賣國家和民族。

去向五:投親戚或到海外

有的皇室貴族沒落了,他們選擇投靠親戚。有的在偽滿洲國結束之後去了國外,隱姓埋名,自食其力。

其他去向:

有的滿清皇室貴族參加了,有的辦起了學校,有的做起了生意……


彥姊情感觀


1912年,清廷頒佈退位詔書。除皇室享受優待條件外,其他愛新覺羅家族後裔從此失去俸祿。十二年後,清室被逐出紫禁城,滿清皇族後裔自此各奔東西。

滿清皇族子孫到底有多少人?

清朝的宗室是按照嫡庶親疏來劃分的,主要用黃、紅帶子來區別。黃帶子表示努爾哈赤的後代,屬於近支宗室。紅帶子是其父親兄弟的後代,屬遠支覺羅。

黃帶子就是通常所說的皇室宗親,紅帶子的血緣則相對遠一些。據文獻記載,在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百人。在順治入關後,皇族人數增加到四百人。

到第康熙年間,皇族人數近五百人。到雍正時期,這一數字已經突破一千人。到嘉慶時期,皇族成員已近五千人。民國建立後,皇族後裔已增加到兩萬人。

據《愛新覺羅宗譜》統計,在民國初年,努爾哈赤的後裔男性約有五萬人,覺羅遠支的後裔男性約三萬多人,再加上女性,整個覺羅家族後裔近十四萬人。

由於清朝最後三位皇帝無後,所以皇室的後裔並沒有多少人,大多都是家族後裔。據統計,愛新覺羅氏的人口仍在膨脹,如今覺羅家族大致有四十多萬人。

十幾萬滿清皇族子孫的去向

皇室成員及親王

溥儀,在北京政變後進駐靜園,後赴東北“偽滿洲國”,抗戰勝利後,溥儀作為戰犯先被押赴蘇聯,後回國在撫順進行改造,1959年被特赦成為政協委員。

溥傑,與哥哥溥儀一樣,先去偽滿洲國,再成為戰犯後被特赦,進入政協工作。溥儀弟弟溥任,一直跟隨父親載灃,後為北京政協委員,另一個弟弟早夭。

溥儀有七個妹妹,大妹韞媖1925年就已病逝,其餘妹妹都跟隨父親載灃生活。在全國解放後,都回到北京生活。清朝滅亡後,除了載灃外,還有九位親王。

溥儀父親載灃,一直生活在北京,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於1951年病逝。其餘幾位親王都居於北京或天津,生活基本沒多大困難,大部分在民國初年病逝。

其餘皇族子孫去向

其餘的皇族子孫的去向主要有三類,一是繼續留在京城謀生,二是返回東北謀生,三是攜帶錢財遠赴海外。民國建立後,這些皇族後裔基本都改成漢姓了。

大多是取姓氏中的一個字為姓,如索綽絡氏改姓索,舒穆祿氏改姓舒或徐,瓜爾佳氏改姓關,那拉氏改姓那。也有將姓氏譯為漢字姓的,如巴顏氏改姓富。

而皇族愛新覺羅氏則大部分改姓金。清朝滅亡後,絕大部分皇族子孫留在京津一帶,不少人依舊幻想著復辟,依然迷戀著昔日的權貴生活,久久不願離去。

親貴宗室起初還能享受到優待條件,生活不用發愁,優待喪失後,便入不抵出,開始變賣家產來為生。有些人則放下貴族身段,開始通過經營和勞動謀生。

像乾隆的五世孫鎮國將軍毓朗,在清亡十年後,就已窮困潦倒。康熙六世孫載澤,也在京城迅速成為窮人。溥儀堂兄弟溥澗,在吃完家產後,靠賣畫為生。

還有約三萬的皇族成員隨溥儀前往東北,這部分人也算是落葉歸根。回到東北的愛新覺羅氏大都改姓“那”、“金”、“關”,不少影視明星就是其後裔。

最後一類就是定居海外的一些皇族後裔,這類人都是當年家業比較大的。清朝滅亡後,愛新覺羅氏的高貴身份早已作古,與普通民眾享有相同的國民待遇。

愛新覺羅氏代表

愛新覺羅·恆鈦,道光皇帝第五子敦親王奕宗後代,畢業於中央美院。

愛新覺羅·啟祥,康熙皇帝第十六子允祿的九世孫,從事文化藝術研究。

愛新覺羅·啟驤,雍正皇帝九世孫,著名書法家。

愛新覺羅·毓震峰,道光皇帝五世孫,著名書畫家愛新覺羅·溥佐之子。

愛新覺羅·啟新(州迪),自稱多爾袞十世孫,喜歡蓄髮梳辮,穿龍袍。

金毓嶂,醇親王載灃的長孫,溥任的長子,從事政協工作。

愛新覺羅·紫薇,惇親王奕誴的第四代孫女,著名畫家。

啟功,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著名書畫家、教育家。


野史也是史


前清皇室的顯赫人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攝政王載灃。

在解除王職之後,載灃黯然退居醇王府。不過,就載灃本人來說,也或許稱得上是一件幸事。

對“清帝退位”一節,載灃事後說了這樣一句不無清醒的話:“共和是潮流,專制的滅亡不可避免。退位減少了殺戮,對國家有利。”

民國以後,載灃的生活平靜低調,他不曾參與任何復辟活動而只求維持對皇室的優待條件,保持現狀,不溫不火則足矣。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後,為安全考慮,載灃帶著全家搬到了天津租界居住。1932年溥儀在日本扶持下建立偽滿洲國後,載灃除1934年去長春住了一個多月外,從此再未去過。

1951年2月3日,載灃在西揚威衚衕的一所普通四合院內平靜去世,享年68歲。

至於其他的皇族,大多隨著“樹倒猢猻散”的不可逆轉而相繼走向了敗落。按說,這些皇族應該有不菲的財產,但因為管理不善、坐吃山空等原因,這些家產最終也是難以為繼。

在宣佈退位前,隆裕太后將各王公的府邸、旗田、園寢等公產賜為私產,所有者可以自行處分。到民國後,這些前清王爺們倒是經常上報紙,不過大多是出賣王府的新聞。

如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在將王府賣給了總理熊希齡後,接著又賣祖墳、賣陵木,連陵墓中最為氣派的御賜馱龍碑(其先人福彭之碑)也賣給了張學良,後來這塊碑被輾轉運到東北,樹在了張作霖的墓前。

再如清末煊赫一時的度支部尚書、輔國公載澤,由於對家業經營不善,以致其死後竟無錢安葬。

賣王府、賣東西還不算最慘,更有幾位王公被稱為“車王”的。1931年,北平報刊曾刊登過一則“鐵帽子王拉洋車”的新聞,據說這不是別人,正是晏森本人。

1924年馮玉祥驅逐溥儀出宮後,次年又沒收王府旗產旗地,更是引發了一場出賣王府、宅邸的熱潮(因為怕沒收)。

事後,昔日的王府依舊氣派,但大都換了主人,如莊王府賣了20萬銀元,豫王府賣了12萬。

順承郡王府賣給張作霖,報價15萬,結果給打了對摺,而且除細軟外傢俱擺設一律留下,沒得商量。好在老福晉精明,除了給老張家留下空蕩蕩的王府外,一個物件也沒留下。

至於原怡親王的後人溥斌,從清末就賣東西上癮,一賣就是40年。如此皇族,大清如何能不亡呢?


坑爹史冊


光緒皇帝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清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同時也是清朝最後一位成年皇帝(溥儀遜位時只有6歲),不過光緒的一生算是非常悲劇的,始終沒有逃脫被慈禧控制的命運,甲午海戰失敗後,光緒帝為了挽救清王朝的統治曾作出過變法嘗試,但最終維新變法僅存百日即被以頑固派慈禧為首的勢力給絞殺了,自此光緒帝被囚禁於瀛臺失去了自由,直至1908年的去世。

中間為載濤

而光緒皇帝和慈禧的真實的關係是一個是姨媽一個是外甥的身份,當同治皇帝駕崩後,慈禧為了繼續垂簾聽政霸佔大權而從親妹妹的身上找來了年幼的光緒。光緒皇帝生父為咸豐皇帝的七弟道光帝七子奕譞,後來被封為醇親王,而醇親王府在短短不到五十年間連續出了光緒和溥儀兩位皇帝因此也有了潛龍府邸之稱。

毛主席接見載濤

光緒皇帝其實有幾位親兄弟,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載灃了,不過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位,算是非常具有傳奇性,他在建國後成為了解放軍解放軍馬政局顧問,死後還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

這就是光緒七弟,醇親王奕譞七子載濤,溥儀稱之為七叔,也有“濤七爺”之稱,他是光緒皇帝的異母弟,光緒十三年1887年出生。1902年載濤承襲了貝勒。

1908年時載濤被加封郡王頭銜,在晚清的王室中載濤精於軍事,曾遠赴法國留學。1908年光緒和慈禧去世後,載灃作為溥儀的父親全權的接手了清朝的實際統治權,而載濤也被委以重任,和載洵一起分管軍權。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載濤曾和哥哥載洵共同創建了宗社黨以圖反對革命黨人的議和,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載濤也丟去官銜在家中賦閒。1917年張勳辮子軍搞起了一場復辟的鬧劇,載濤也參與了其中,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下而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曾多次邀請七叔去認知甚至日本人利用威逼利誘的方式來要挾載濤都被其言辭拒絕,彰顯了寧死不做漢奸的氣節。

左一為載濤

建國後,載濤曾被毛主席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總後勤部民政局顧問、國家民委委員、北京市民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委員等職,晚年的載濤平易近人,在愛新覺羅家族中頗具威望,成為了“族長”。

中間為載濤

當上公民後的溥儀在晚年還曾經常去約見七叔載濤,留下了第一張和溥儀溥儀合影的珍貴照片,1970年載濤在北京去世,享年83歲他成為了光緒弟兄中去世最晚活的時間最長的人,死後骨灰也被安葬在了八寶山革命公墓裡。


小王的教育觀


清朝和明朝最為明顯的一個區別,便是清朝的皇室子孫並非世世代代享有特權。明朝之時,朱元璋為了保證自己的子子孫孫都享福,於是規定,任何藩王的爵位都可以世襲,藩王除了長子繼承王位之外,其餘兒子封為郡王,其他爵位亦是如此。長子繼承爵位,其餘子嗣降級分封,到最低一級輔國將軍之後,其所有後代均世襲輔國將軍。每一代皇帝的兒子,除太子外,都封為親王。隨著實踐的推移,明朝的王爺便越來越多,這些王爺衣食不愁,明朝政府每年劃撥大量的錢糧供給他們生活。因此,明朝的財政困境,與其藩王制度亦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清朝則不同。清朝除了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之外,其餘任何爵位都採取長子降級分爵,其餘兒子不分爵位的政策。以親王為例,親王的長子降級封為郡王,其餘兒子皆沒有爵位分封。如此,清朝的所謂宗室王爺的數量要遠遠小於明朝。

故而,不要說清朝滅亡之時,即使在清朝中期,絕大多數的愛新覺羅子孫都已經淪為庶人,這些人想要登上朝堂,精品自己姓愛新覺羅根本沒有用處,而是要和普通人一樣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因而,在清朝,絕大多數的愛新覺羅子孫是沒有特權的,這和明朝朱家子孫有著本質的區別。

回到問題,清朝滅亡之時,絕大多數的“皇族子孫”都已經成為了普通讀書人,流落民間,準備考取功名;少部分擁有高級爵位的皇族,也因為辛亥革命而成為了普通人,比如皇帝溥儀的親生父親載灃,清朝滅亡後便安安心心做一個普通老百姓,不問政事。共和國成立後,載灃將王府拍賣,徹底成為新中國的一位公民。

大多數皇族在清朝滅亡之後,選擇了“換姓”,他們或改姓金(“愛新”即滿語中金的意思),肇、毓、艾、羅、駱、趙,或者直接以自己名字的第一個字為姓,如愛新覺羅啟功便直接改名“啟功”,以“啟”為姓氏。他們都成為了新中國普通公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