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东厂、西厂是如何分工的?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大家好我是总有一刻属于你,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很高兴能给大家回答这个问题。

明朝的东厂、西厂是如何分工的?

西厂

全称“西辑事厂”,明宪宗设立,权力超过东厂,西厂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

由于权力过大无限制,导致滥用权力,朝野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被撤。武宗即位后,重启西厂,由大太监刘瑾掌管。刘瑾倒台后,西厂再次被撤。

西厂

东厂

总部位于今北京东安门的北面,也有说东华门旁。明中叶后期东厂,活动加强,权力超过了锦衣卫,并且只对皇帝负责。

办案不用经过司法机关,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启了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希望大家看了这个回答后能够又学到一个知识


总有一刻属于你


首先,东厂西厂都是纯粹的特务部门,并不是军队,其次,两厂的领导人都是宦官,也就是太监,而东厂不论创立时间还是存在时间都凌驾在西厂之上,但他的职权和人数都大于东厂。

东厂是官署名,也就是东缉事厂,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其性质是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最庞大的时候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西厂是是由明宪宗建立的,也是作为特权特务部门,权力一度压过东厂和锦衣卫。当时因为李子龙的旁门左道蛊惑人心,让皇帝疑神疑鬼,遂让汪植建立起西厂。但是,由于汪植的膨胀,一心想着升官发财,导致民怨纷起,最终西厂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年。

两厂都是为皇帝服务的特务机构,和今天的FBI,CIA,克格勃啊有异曲同工之妙,东厂与西厂,锦衣卫,内行厂共同组成了特务机构,彼此之间互不干涉,相互独立,在分工上相互重叠,争权夺利。



何唐


东西两厂都是明朝的间谍组织,负责监督,缉捕,审讯,并且无需请示直接定罪。使当时朝中文武大臣无不是战战兢兢,对他们十分惧怕,无数忠良被他们杀害。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大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由于是农民皇帝,所以也十分害怕自己被推翻,所以创立了锦衣卫这个职务,监视朝中官员,但锦衣卫当时没有执法权。是后来朱棣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才在锦衣卫的权力上加上了“巡察缉捕”。而东西两厂的人都是从锦衣卫中挑选的精英,所以他们凌驾于锦衣卫之上。

东厂是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创立,由于他是造反得到的皇位,他担心朝廷不稳所以创立了东厂,头目由自己身边的宦官担任,规模远比锦衣卫大得多,势力更强大,间谍最远渗透到了当时的日本。国内顺便监视锦衣卫一举一动。

西厂是明朝成化年间创立,西厂刚一成立势力和权力就超过了锦衣卫和东厂。所以西厂不仅监管大臣和人民,还顺带监视锦衣卫和东厂,但是由于后来的厂公太过于招摇滥用权力。导致西厂很快就关门了。之后一度复活了半年,但没有多久就又被关闭。

所以他们其实就是明朝皇帝害怕他们一手遮天,所以创立东西厂来相互制衡。所以锦衣卫是来监视臣民的;他们的分工就是东厂是监视臣民,顺便监视锦衣卫,还有无需请示直接的执法权。西厂就是监视臣民,顺带监视前两者,也有执法权。


神都醉仙美


东厂和西厂是中国明朝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由此可见其权利之大。

东厂来源

明成祖时,朱棣因一直不知建文帝下落,害怕会有人暗中谋反,于是就设立了一个特务机关------东厂,由提督太监管理,用来打探聚众谋反之事,东厂由此而立。

西厂来源

成化初年,东厂由太监尚铭掌管。尚铭是个很贪婪而且深藏不露的人,他利用职权敲诈勒索,手段高明,获取了大量不义之财。这时,有个在外侦事的太监汪直特别眼红东厂,也想得到这块肥肉,于是他不断地向明宪宗表态,如果由他来掌管东厂,一定会比尚铭管理得更好。

明宪宗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再设立一个与东厂一样的特务机构,由汪直管理,看他和尚铭究竟谁的本事更大。于是在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由汪直主管的西厂建立起来。

西厂设立以后,汪直开始排除异己,很多朝中大臣如兵部尚书项忠、左都御史李宾、侍郎程万里等人都被他诬陷而被罢免官职。最后导致亦思马进犯宣府,明宪宗由此对汪直十分恼火,便下旨撤销了西厂,汪直也被调到南京御马监任职去了。正德元年,西厂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东西厂的成员都是从锦衣卫中选拔而来,由皇帝亲信的太监掌管,权利非常大,可随意缉拿臣民而不需禀报,因而官员和百姓都很害怕东西厂的人。东厂和西厂是皇帝设立的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机构,直接由皇帝管理,这是皇帝管理国家的需要,锦衣卫也是这样的机构。


史海闲聊


东、西厂以及内行厂,还有锦衣卫形成中国明代的厂卫制度,是为了将强中央集权,直属皇帝的侦讯机构,其主要不同之处在与皇帝的重视程度。

机构的形成

最早成立的是锦衣卫,由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置,特令掌管刑狱,赋有巡察缉捕之权,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秘密审讯。

其次成立的是东厂,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置,全称“东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除了有巡察缉捕之权之外,还有监视锦衣卫的意图。

第三成立的是西厂,由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增设,全称“西缉事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其权力超过东厂,之后经历了撤销、短暂恢复后又被撤销。

最后成立的是内行厂,是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初年(1506年),由大宦官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设置,又叫“大内行厂”、“内厂”、“内办事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列。

终明一朝,只有锦衣卫、东厂制度持续到明朝灭亡;西厂从设置到最终撤销经历约十年时间,内行厂从设置到最终撤销经历约五年时间。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厂,首任提督汪直,成化十八年(1482年)随着汪直被调出京城被撤销,正德元年(1506年)再次复开西厂,由太监谷大用出任提督;同年由于大宦官刘瑾与执掌东、西厂首领不合,另行设立内行厂,权利在东、西厂之上,正德五年(1511年),随着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东、西厂的区别

东、西厂并行总共约有十年时间,分前后两个五年阶段。

第一个五年阶段:从成化十三年(1477年)至成化十八年(1482年)。

西厂是成化年间,随着京城内出现“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出现,以及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网罗一批官员、宦官意图不轨,明宪宗朱见深感到消息闭塞,就让身边小太监汪直出道宫外打探消息,结果让明宪宗朱见深很满意,随之成立了西厂。由汪直出任首任提督,军官主要从锦衣卫中选拔,然后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东厂。

西厂的职能与东厂基本重合,主要负责巡察缉捕、刺探消息,由皇帝亲信宦官担任首领,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东、西厂的权利大小主要取决于皇帝对首领宦官的宠信程度,无疑西厂的汪直更的明宪宗朱见深宠信。汪直利用西厂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打击京内外官员,后来随着汪直权力极度膨胀,引起皇帝朱见深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随之解散。

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东厂在一定程度上一直受到西厂制约而存在。

第二个五年阶段:从正德元年(1506年)至正德五年(1511年)。

宪宗的孙子武宗朱厚照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重新设立,首领为“八虎”之一谷大用,而东厂首领则为“八虎”之一 马永成,东、西厂皆受“八虎”之首刘瑾的指挥。此时,东、西厂互相制约,两位首领都受新皇帝朱厚照的宠爱,彼此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与刘瑾也充满矛盾,刘瑾另行设立了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两厂一样。由于刘瑾朱厚照的宠爱,所以内行厂权利范围在东、西厂之上。

总体来说,在这阶段,东、西厂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争宠,同时受到内行厂约束,彼此之间权利平行。


安定郡小书生


如果看过电视剧《安家》,可以以其中的双店长制做个类比——东厂、西厂就相当于一个门店的两位店长(不过没有电视剧里两位店长那么和谐),在权力上二者处于你争我夺的状态中,但职能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东厂与西厂呢?


不同于东厂几乎贯穿了整个大明朝,西厂只在明宪宗朱见深和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短短存在过几年的时间。


东厂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建立的,直至明朝末期一直存在。它由宦官领导,主要有两大职能:


1,刑狱审讯:侦缉,抓人

2,社会监视:掌握社会及官场各阶层人员的一举一动


另外东厂还有个没有明说的职能,就是与锦衣卫分权、监控锦衣卫。



西厂在明宪宗朱见深时期被建立,建立初期目的很简单:就是为皇帝刺探消息。然而西厂的头领太监汪直非常“能干”,主动包揽各种案件,秉着无中生有,小事化大的不良作风,一时之间搞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随后在各路大臣的状告中,西厂被撤销了。


可是撤销后1个月,没有安全感的宪宗又把西厂重新建立了起来。这一次,面对着失而复得的权力,汪直更加变本加厉地滥用起来,并风光了5年之久。



这个时候,西厂在职能上与东厂没什么区别,甚至权力范围更广,并且后来居上地比东厂更受皇帝器重。一时间占尽风头。


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废除已久的西厂再次被复开了,又风光了5年。可以说每一次西厂被启用,都是皇帝为了有一个更加亲信的机构为自己办事而为的,并没有什么新的部门建设需要。



总结来说,明朝时期东厂、西厂都是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特务机构,互相夺权,互相构陷,互相看不惯。


蓠公子


1、东厂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2、西厂

西厂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全称"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

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


视界之窗影视


下面有请雨化田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雨化田:“你问我西厂算什么东西?我现在告诉你,你们东厂不敢管的事,我们西厂管。你们东厂不敢杀的人,我们西厂杀。一句话,东厂能管的我们管,东厂不能管的我们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够不够清楚?”



ԅ嚣士ԅ


东厂和西厂都是明朝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东厂是永乐18年。由明成祖设立的东缉毒厂。东厂的管理人员是凌晨组的最信任的宦官。

东厂发展在后期出现了锦衣卫河西厂。西厂出现的时间较短。有关资料显示东厂的主要职能起初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直到东厂有了自己监狱。才有了审讯犯人的职能。除此之外东厂还有社会监督的职能,如政府官员,名门贵族等政治力量。并有权执行逮捕、审讯。

西厂属于临时性机构。东厂权利自然比西厂大。西厂是明宪宗增设西厂加强特务统治,也是到了宪宗为了维护皇权的无上性和控制太监和部下的权利而加强的。西厂的管理人员也是皇上的心腹太监,通过心腹亲信太监对朝臣言行的秘密监督。

东西厂的出现加强了皇上对朝廷上下的控制。甚至达到了知晓每一个朝臣昨天吃了什么的境地。让皇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固。同时也增加了朝廷腐败的可能。

不,是东西厂的腐败。由于皇帝的过度信任。导致宦官掌权。造成严重的政治腐败。由于皇帝对太监的过度信任,宦官权利逐渐独大。出现了一手遮天,蒙蔽皇上,听信谗言。忠臣死亡的困境。

东厂西厂的区别一个在于职能大小,一个在于出现时间的早晚,一个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


非常同意


东厂和西厂都是明朝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东厂是永乐18年。由明成祖设立的东缉毒厂。东厂的管理人员是凌晨组的最信任的宦官。东厂发展在后期出现了锦衣卫河西厂。西厂出现的时间较短。有关资料显示东厂的主要职能起初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直到东厂有了自己监狱。才有了审讯犯人的职能。除此之外东厂还有社会监督的职能,如政府官员,名门贵族等政治力量。并有权执行逮捕、审讯。

西厂属于临时性机构。东厂权利自然比西厂大。西厂是明宪宗增设西厂加强特务统治,也是到了宪宗为了维护皇权的无上性和控制太监和部下的权利而加强的。西厂的管理人员也是皇上的心腹太监,通过心腹亲信太监对朝臣言行的秘密监督。

东西厂的出现加强了皇上对朝廷上下的控制。甚至达到了知晓每一个朝臣昨天吃了什么的境地。让皇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固。同时也增加了朝廷腐败的可能。

不,是东西厂的腐败。由于皇帝的过度信任。导致宦官掌权。造成严重的政治腐败。由于皇帝对太监的过度信任,宦官权利逐渐独大。出现了一手遮天,蒙蔽皇上,听信谗言。忠臣死亡的困境。

东厂西厂的区别一个在于职能大小,一个在于出现时间的早晚,一个在于存活的时间长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