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諸佛同證般若,聞思《金剛經》“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經文中,佛陀告訴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等奉持。佛陀立名之義,謂此經是離相無住之用,取此金剛喻之,以金剛之堅利,觸有,則有壞;觸空,則空銷;觸著中道,則百雜碎。言此經之真義,為掃諸法,纖埃不留。

真正奉持者,能奉事離相無住此義,即胸中不沾染半塵。《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大慧!菩薩摩訶薩,依諸聖教,無有分別,獨處閒靜,觀察自覺。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上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是自證聖智行相。

佛陀取金剛最堅最利之喻,申明吾人本有金剛般若寶,能壞八萬四千煩惱,而不被諸魔軍所摧伏。此金剛般若之性德,現前人人具足,三世諸佛,歷劫修行,全用此心,成道降魔,同證般若無量無邊功德。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此三句表法界三觀:

1、理事無礙觀——佛說般若波羅蜜。謂吾人迷失淨心,背涅槃趣生死路,於貪嗔痴境上,枉受業風飄零,佛為破愚痴,特明示般若教。此依理成事,事能顯理,即文字般若,顯解脫德也。能除世間我執,為我空智也。

2、真空法界觀——即非般若波羅蜜。知法本無說,以會色歸空,泯絕無寄,謂觀照般若,以顯般若德也。能除世間法執,為法空智也。

3、周遍含攝觀——是名般若波羅蜜。謂理如事,事如理,事理兼容無礙。知法無名無說,雖然如是,不妨向無說中示教,於無名處而安假名,即實相般若,以顯法身德也。能除一切權乘法及非法執,為俱空智也。

此三句,雖然立有三名,唯是一心融攝,舉一即三,言三即一。吾人若能領會三句,即解本經之眼目,與三世諸佛朝夕眠起。

雖言金剛般若之寶,人人有份,亦仗境緣福慧雙修。佛陀證悟般若性德,皆從累劫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修能修,難行能行,百種積福求慧而來。佛陀示教在人間,佛的法身寂然無為,有為的色身,也向我們演說諸行無常的真理。

薩彌羅國的波斯匿王,曾經向佛陀請教: “佛陀!您的功德巍巍,成就三十二相好莊嚴,這是天上人間所沒有的,但是為什麼您在傳播真理的生涯中,卻免不了有災難和迫害?”

佛陀答道:“大王!諸佛如來的永恆之身是法身,為度眾生,才應現這些災害,那些傷足、背痛、患病、毀謗、嗔罵等等,乃至涅槃後,舍利分塔供養,都是方便善巧的設教。令一切眾生知業報不失,能生起怖畏的心,斷一切念,修一切善,不去貪戀如焰如影如幻如夢的有為色身,發起大心探求無量壽命的法身。”

佛陀用一生有為的色身,向吾人呈現世間無常苦空的法則,要人人向般若性中求,同證三世諸佛,那個不被水火劫風毀壞,亙古永存的慧命法身。

三世諸佛同證般若,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者,皆能解“無”的妙用,以繫心為念,六根為用,眼不見恩怨榮辱,耳不聞稱譽贊毀,鼻不嗅愛憎親仇,舌不嘗憂悲苦樂,身不住生老病死,意不在寒暑揀擇。六根門頭不生幻影重重,即入般若圓通妙用。

有一天,梁武帝禮請傅大士講解《金剛經》。大士升座後,戒尺拍案一聲,就下座了。梁武帝愣在一旁,不知所以。 寶誌和尚問他:“陛下,聽得懂嗎?” 武帝回答:“我如墮五里霧中,不知方向。” 寶誌和尚說:“《金剛經》本無言說,大士剛剛已為陛下道盡金剛的玄奧了。”

三世諸佛同證般若,聞思《金剛經》“如法受持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