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終結,被逼出的日本製造

“Made in Japan”曾經是品質的代名詞,不管什麼東西,只要有“Made in Japan”一定是高質量與高品質集於一身的產品。那為什麼日本製造這麼厲害?是什麼成就了日本製造這個神話?是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還是高技術帶來的品質保證?這個問題就要從日本的歷史中尋找答案了。

神話終結,被逼出的日本製造

日本與我國交流史可以追溯的秦朝,傳說徐福東渡帶三千童男女、百工及五穀種子東渡再也沒回來定居在日本。到了唐代鑑真東渡。當然日本人來中國,東漢光武帝時倭奴國派使者前來朝貢,光武帝賜予印綬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不過倭奴國拿什麼來進貢的呢? 答案竟然是——人,《後漢書倭傳》中的獻生口百六十人和《魏志倭人傳》中的男、女生口,這裡的生口就是人。光武賜以印綬,上書“漢委奴國王”的金印也是那時候賜予日本的。《魏志倭人傳》中詳細記載了魏國時倭人進貢的情景,“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這裡的班布可不是現在用的衛生紙斑布,是一種染以雜色的木棉布。由此可見日本當時的生產能力有多低下,進貢最好的東西是人和棉布。咱們賞賜什麼呢?特賜汝紺地句文錦三匹、細班華罽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這就是生產力上的差距。

神話終結,被逼出的日本製造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雖不能說非常落後,但因為位置及面積的原因,也是窮的可以,因為吃不上飯出來打劫做做海盜,當然也就有了像戚繼光這樣的人物。明治維新也就是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生產力、生產技術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日本作為島國,礦產資源並不豐富(也有豐富的),主要礦產為:石炭石、鉛、銅 礦、煤、硅石、鉻鐵礦、鋅、金砂和錳等,雖然日本的礦物資源種類繁多有著“礦物博物館”之美譽。但與世界上其他同等人口規模的國家相比,無論從其礦物的蘊藏總量還是從人均佔有蘊藏量來說都是比較貧乏的。只有石炭石資源勉強算是豐富。當然作為工業基礎的鐵礦也不豐富,不能滿足使用,基本依賴進口。


神話終結,被逼出的日本製造

因為原材料的匱乏,生產原理基本上靠進口等關係,日本加工業如果成品率低或良品率低的話成本會因為這些原因而增加,價格的增加會造成產品在國際競爭力的降低。所以用最少的原材料做品質最高的產品才能獲得最高的收益。這就是日本奉行的原則。舉個例子:照相機領域,同樣的原材料,日本人加工精度更高,光學玻璃研磨更精細,成像就會更好。換個角度看,如果你做什麼原材料都是進口,成本本來就比別人高的情況下,你產品質量跟別人一樣,售價一樣就算能賣出去,利潤也會比別人低,直接影響發展速率。所以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也好,日本製造的品質也好,都是被逼出來的!當然隨著經濟全球化,技術流轉的加速,掌握先進技術的國家地區越來越多,國際貿易中產品質量越來越接近,各國都開始在價格上做出比較。日本製造因為成本因素,同時為了追逐更高的利潤,出現產品數據造假行為,以次充好,最為有名的是神戶鋼鐵事件。當然日本把這些責任都推脫到中國頭上說,雖然是無稽之談,但也從另一面證明了中國製造的強大。日本製造雖然一定程度上衰敗了,但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如日本匠人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本人的協同工作精神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