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商:溝通裡的超限效應

聖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是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聖商:溝通裡的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

1 .過度關心。現在的孩子,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有些家長過度關心、呵護、疼愛孩子,生怕孩子凍著、餓著、跌著、碰著、苦著或有什麼閃失。家長如此關心孩子,除了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賴、自私、自負、自傲等不良個性外,還容易產生另一種超限效應,那就是逆反心理和不良情緒。

2.過度壓力。家長“ 望子成龍、盼女成鳳”,誤認為惟一的途徑就是考上大學。為了使孩子能考上大學,死死抓住孩子的學習不放。在過度的學習壓力下,孩子健康的心靈被扭曲了,往往會越學越怕學,越學越厭學,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極端行為或人間悲劇。

3.過度期望。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才的競爭,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就更高。有些家長把子女的成功與否同自己的榮辱甚至家庭的顯赫與衰敗繫於一身,寄厚望於孩子。這種過度的期望、苛刻的教育要求,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成長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許多心理障礙。

4.過度批評。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孩子犯了錯誤或沒有達到家長的教育要求,就狠狠批評。過了一會兒,仍覺得意猶未盡,再重複批評一次,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批評,就會使批評的累加效應更大,就會越來越厭煩,使得孩子對家長極不耐煩,討厭至極就會演變成敵對心理。

5.過度表揚,有些家長認為,多批評不好,多表揚就好了。家長對孩子的表揚越來越多,而且有些是有意拔高。這樣,會使孩子認為家長在哄自己,甚至認為家長不信任他,不尊重他。

例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父母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反感討厭。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因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複批評時,他心裡會嘀咕:“怎麼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高亢起來。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溝通應用

一個人的語言魅力不在於他說了多少,而在於他說的是什麼。一些人所以話太多,喜歡講長話,是想顯示自己的"才能"。他們往往把講長話當作是有水平的表現,其實,話講得到位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口才。

語言學家拉剋夫曾說過三個說話的原則:

1. 說話不要咄咄逼人;

2. 讓別人也有說話的機會;

3. 讓人覺得友善

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嘮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不考慮自己所說的話是否是別人需要的,也經常不給他人說話的機會,所以有時候也容易招人煩。馬寅初先生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有一次曾經在百忙中參加中文系郭良夫老師的結婚典禮。賀喜的人們發現校長親臨現場,情緒頓時高漲起來,鼓掌歡迎馬校長即席致詞。馬寅初先生本來沒有想到自己要講話,但是既然大家熱情相邀,又不能讓大家掃興。講什麼呢?多誇獎新郎幾句吧,又顯得是客套話;講學問吧,顯然不切時宜。最後,他來了個一句話的演講:"我想請新娘放心,因為根據新郎大名,他就一定是位好丈夫!"人們聽了馬校長的這一句話,起初莫名其妙,後來聯繫到新郎的大名,恍然大悟:良夫,不就是善良美好的丈夫嗎?

記住,任何溝通,特別是旨在誘發別人態度改變的說服和引導,都必須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否則效果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