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轟-7/FBC-1 型

殲轟-7“飛豹”,對外名稱 FBC-1,是由我國於 80 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型戰鬥轟炸機。該機主 要裝備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該機由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研製。

研製背景 來談談殲轟-7 研製的背景。1974 年初,中國海軍在西沙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取得了擊沉擊傷敵四艘巡 邏艇的戰績,但也暴露出缺乏海軍航空兵空中支援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當時海航裝備的殲擊機基本沒 有對海攻擊能力,轟-5 航程較遠,又過於老舊不堪重任。因此適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擊機成為迫切急需 的機型。在 1975 年的軍備發展會議上,軍方強烈要求三機部,現航空工業總公司,研製一種中程轟炸機 以滿足未來的作戰需求。同時空軍的轟-5、轟-6 速度太慢,無法適應現代高強度作戰的要求,而超音速的 強-5 航程又太短(1500 千米),且載彈量僅有 2000 千克。

殲轟-7/FBC-1 型


因此空軍也迫切希望擁有兼有戰鬥機和轟炸機性 能的新型飛機。國防科工委根據海空軍的要求,確定關於新殲擊轟炸機的戰術技術要求,隨即據此要求 三機部用一個機型,裝備同種類武器和機載設備,分別滿足海空軍的需求。在計劃中,海空軍的新殲轟 除了作戰使用的武器和配備不同外,技術性能基本一致。 殲轟-7 飛機採用常規佈局。採用中等展弦比後掠式上單翼,外翼帶氣動扭轉,翼根帶填角。斜定軸 全動中下平尾,大後掠單垂尾,單腹鰭。

兩側進氣,蜂腰形機身,兩臺 MK202 渦輪風扇發動機並排於後 機身內,可提供 1 萬公斤的推力,三點式機身起落架,前起落架為後撐杆形式,主起落架為小輪距“外八 字”搖臂式。 殲轟-7 飛機長 22.325 米,翼展 12.705 米,停機高度 6.575 米,飛機最大起飛重量 28475 千克,最大 外掛重量 6500 千克,最大 M 數 1.70,最大使用錶速 1210 千米/小時,轉場航程 3650 千米。殲轟-7 的作 戰半徑 1650 千米,是中國現役轟-5 型飛機的兩倍。

殲轟-7/FBC-1 型


在飛行控制、火控和武器系統方面,603 所正確處理了對空攻擊、自衛與對地、海攻擊的關係,以對 地、海攻擊為主;高空特性與低空特性的關係,以低空突防為主。並解決了一系列的重大技術關鍵,使 殲轟-7 飛機的綜合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最終定型的殲轟-7,對比以往的空軍作戰飛機,具有以下優點: 作戰半徑大。作戰半徑可達 1650 千米。 攻擊威力強。前機身右下側處裝有一門 23-3 型 23mm 雙管炮,備彈 200 發。全機載彈量 5000 千克, 具有裝備大重量、大口徑武器的能力。可掛能以多種姿態發射的空空導彈。


殲轟-7 主要作戰使命是執行對地、海攻擊任務,具有一定的殲擊護航能力。該機可用於攻擊敵戰役 縱深目標;攻擊交通樞紐、前沿重要海、空軍基地、灘頭陣地、兵力集結點等戰場目標;孤立戰場、支 持、支援地面和海上作戰,以及執行遠程截擊對敵大中型水面艦艇等攻擊任務。殲轟-7 最重要的武器是 C-801K/803 反艦導彈,最多可帶 4 枚。右圖為兩枚 C-801 導彈,顏色不同可能代表其型號不同。兩個翼 尖掛架可掛霹靂-5 近距空空導彈。


殲轟-7 也是解放軍中少有的帶有翼尖掛架的飛機。 具有較先進的武器火控系統,首次在國產作戰飛機上採用數據總線為核心的作戰系統。主要由多功 能雷達、空艦導彈火控、平顯、大氣數據系統、機載計算機系統總線、慣性/GPS 導航系統和控制增穩飛 控系統組成。可以多種攻擊方式對地、海攻擊。據悉,“飛豹”雷達搜索範圍為 150 千米,射控雷達範圍為 100 千米。該機採用了先進的機載設備和成品,採用最新的設計規範,在國內最早使用了數據總線與數字 技術進行各系統的綜合。計算機系統包括六臺數字計算機,以 HB6096(ARINC429)規範串行數據傳輸。 總線採用廣播通信方式,4 個發送器,每個配置一條總線。4 個發送器分別為大氣數據計算機、慣導/GPS 組合計算機、導彈火控系統、平顯火控系統計算機服務。

殲轟-7/FBC-1 型


殲轟-7 採用慣性和全球定位組合導航系統,導航定位精度高,利於飛機在海上和陸上作戰。飛機配 備了短波電臺和起短波電臺,保證了各種條件下通訊的需要。由全向告警裝置和有無源干擾裝置構成的 電子對抗系統、使飛機的自衛能力和生存能力大大增強。自動飛行控制系統和火控系統交聯,提高了飛 機的攻擊精度,多功能的雷達和平顯的使用,為飛行員提供了良好的作戰手段。寬敞、明亮、舒適的座 艙有利於作戰效能的發揮。可靠性增長和多次維修性的改進,使飛機具有良好的固有可靠性、維修性。 完整、高效的綜合保障系統、能有效地保證飛機完成作戰和訓練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