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殲轟-7的研製成功和裝備使用, 證明了中國航空工業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為海軍提供性能先進、可靠的航空裝備, 不過, 受到研製年代以及技術的限制, 殲轟-7本身也井非完美無缺……

裝備即落後

海軍航空兵首先裝備的2批殲轟-7, 在使用中陸續發現了一些問題, 其中既有技術方面的(如雷達仍然存在雜波千擾、故障率高、可靠性不足等問題), 也有使用方面的(如發動機維護問題,雷達、航電、機載武器保障問題等), 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機作戰能力的發揮和出勤率。

也就是說, 殲轟-7的技術狀態放到80年代中期, 可能不會存在什麼大的問題, 但在面對21世紀的海空戰場環境時, 殲轟-7仍然沒有走出中國航空武器經常出現的"裝備即落後” 的怪圏。

此外, 殲轟-7還面臨著新時期所出現的一些新問題。進入21世紀後, 根據所面臨的軍事威脅和戰場環境的變化, 中國海軍開始調整幾十年來一貫奉行的 “近海防禦”戰略, 向 “近海防禦, 遠海護衛” 方向轉變, 這就預示著中國海軍航空兵的作戰範圍將更大, 打擊區域將更廣, 所承擔的作戰任務也將更多, 而潛在對手的新型艦載防空系統的打擊範圍, 已由40多千米增加到120多幹米, 殲轟-7的技戰術性能顯然已經不夠用了。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中國空軍的蘇-30MKK

難得的機遇

同時, 中國空軍在放棄了殲轟-7之後, 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決定從俄羅斯引進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以填補現代對地精確打擊能力的空白, 到21世紀初已經接收了近40架, 海軍也引進了24架蘇-30MK2, 但它們更多地是負責防空作戰而非對海攻擊。

該型戰鬥機無論從平臺性能還是作戰能力上講, 都遠超過功能單一的殲轟-7。雖然中國海軍對殲轟-7的性能是認可的, 但對西飛來說, 僅僅依靠海軍的需求來保證殲轟-7的持續發展, 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為海軍的裝備數量畢竟有限。

而且,像殲轟-7這樣的戰鬥轟炸機, 國際上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基本停止了發展, 改由性能更好、作戰能力更強的多用途戰鬥機取而代之。

但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來說, 這種強調對地(海)攻擊能力的機型還是有很大市場的, 從轉型後的海空軍作戰需求看, 至少會需要500架左右的規模, 僅僅依靠引進蘇-30MKK/MK2顯然難以滿足如此龐大的需求。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中國海軍航空兵的蘇-30MK2

這不僅在資金上是不現實的 (中國空軍引進的蘇-30MKK的單機價格約為4000萬美元), 而且對於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也是很不利的。這實際上再次給了殲轟-7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 如果其航空電子設備和攻擊能力方面達到或接近蘇-30MKK的水平, 那麼即使飛行性能較蘇-30MKK仍有差距, 也仍然可以滿足新時期中國海、空軍的作戰需求。

當然, 西飛也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 早在殲轟-7開始小批量生產交付時, 其相關的後續改進工作就已經開始。由於殲轟-7的技術狀態早在80年代末就已經凍結, 改進的餘地很小, 因此其整體技術最多隻能代表中國80年代初期的先進水平和研製能力。

展開全面升級

進人90年代後, 隨著80年代從西方引進的大量先進技術被逐步吸收消化和國內航空工業研製能力不斷提升, 中國的航空研製和製造能力都進人了一個高速發展、積極追趕世界最先進水平的新階段。

這個時期, 中國不僅加快了一系列航空裝備的研製 (殲-10、殲-11B), 而且也開始了更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 (殲-20)的早期預研工作, 中國航空工業開始了由長期難以望國外先進水平之項背, 向著與其比肩的歷史性轉變。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國產殲-11B戰機

在這個背景下, 殲轟-7的改進研製實現全面技術突破成為可能, 特別是在整體結構設計不可能進行大幅改動的前提下, 全面提升其航空電子設備和機載武器的性能水平成了唯一的選擇。

20世紀90年代中期, 西飛開始了殲轟-7改型機的前期技術準備,1997年正式立項,開始了殲轟-7A的研製(中國空軍當時已經引進了蘇30MKK,但在瞭解改進後的殲轟-7A的技戰術性能後, 也公開表示支持該型號, 計劃作為蘇30MKK的補充進行裝備, 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進了整個研製進度),1999年完成了首架全尺寸樣機模型, 2002年7月首架原型機實現首飛。隨後, 經過不到2年的試飛和測試, 首批量產型殲轟-7A於2004年開始裝備海軍航空兵, 中國空軍也接收了第一批殲轟-7A。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相對於殲轟-7, 殲轟-7A在整個氣動佈局和結構方面並沒有大的變化(外觀上最明顯的不同是前風擋換成了整體式), 考慮到成本以及縮短研製、試飛時間, 國內已經相當成熟的前緣機動襟翼和電傳操縱系統仍然沒有采用(改裝了前緣機動襟翼的殲-7E無論技術水平還是複雜程度, 都較殲轟-7A低得多, 但從首飛到批量交付也花費了3年多時間)。

殲轟-7進一步優化了原有的機械控制增穩系統, 取消了佈置在機翼上的翼刀, 用雙腹鰭取代了原有的單腹鰭, 從而使中、低空縱向操縱及穩定性有了一定提升。此外, 殲轟-7A在機體材料方面增加了複合材料及鈦合金的應用比例, 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結構重量(據稱在整體航電系統數量增加的情況下, 空重仍然較殲轟-7減小了300~400幹克), 也使機體、機翼結構強度進一步增強(主要體現就是前機身和機翼外側各增加了一對掛點), 機體結構壽命也較殲轟-7增加了35%, 全壽命週期成本明顯下降。

同時,殲轟-7A還對生產技術和工藝進行了改進和完善, 增加了機體表面的可維護艙口數量, 整體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雷達航電

雷達航電系統方面是殲轟-7A變化最大的地方。針對殲轟-7在相關係統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海、空軍在新時期擔負的全新作戰任務, 殲轟-7A完全捨棄了早期 “一種平臺、一種功能”的設計理念, 轉向了類似多用途戰鬥機的“一種平臺、多種功能”的理念, 其雷達航電系統實現了只需換裝相應的機載武器, 就可以同時滿足海、空軍執行不同作戰任務的要求, 這一點也是殲轟-7A最終被海、空軍同時認可並裝備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殲轟-7A採用了JL-10A"神鷹”脈衝多普勒雷達,該雷達作戰距離並不突出,但卻具有合成孔徑和波束銳化等功能,在對地、對海攻擊時效能顯著

殲轟-7A的機載雷達是一臺全新的JL10A多功能脈衝多普勒雷達, 工作在X波段, 採用了全新的平板縫隙天線, 天線直徑增加到800毫米, 大量採用了超高速集成電路和數字技術, 雷達的重量和體積更輕巧, 並且基本實現了模塊化,主要組件可在外場進行更換。

在探測能力方面, 該型雷達具有更強的對空、對地(海)探測能力, 對典型戰鬥機(5平方米)目標, 其探測距離不低於120幹米, 跟蹤距離不低於70千米, 可同時跟蹤8個目標並提供其中最具威脅的2個目標的航跡參數。

就技術水平和性能來說, JL10A雷達與殲-10A使用的1473型類似(兩者之間也存在一定技術聯繫), 只是由於殲轟-7A承擔的任務並不十分強調對空作戰, 因此出於降低成本和簡化結構的考慮, 該雷達沒有安裝連續波照射器及相應的數據處理系統, 不具備兼容中距空空導彈的能カ, 但對新一代近距空空導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JL10A雷達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擁有了十分完善的對地(海)功能, 諸如地形跟蹤、真實波束測繪、多普勒波束銳化以及合成孔徑測繪能力, 這些都是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時不可缺少的功能。根據目標體積和類型不同, 其對地面目標的探測距離從50千米到260幹米不等, 具備動目標跟蹤能力, 可以為多種精確制導武器提供相應射擊參數。

在對海能力方面, 由於天線尺寸和發射機功率的增加, JL10A對海探測距離明顯增加, 對驅、護艦類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不低於250千米, 可以同時探測10個目標並跟蹤其中4個(在一定掃描範圍內), 可為1組2枚或2組4枚空艦導彈提供必要的目標位置參數及火控信息, 一次可同時攻擊2批(艘)目標。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殲轟-7A的玻璃化座艙

JL10A擁有兩種對海模式: 海1模式用於三級以下海況, 只具備單目標的探測和跟蹤能力; 海2模式則主要用於高海況(三級以上)下對運動目標的探測和跟蹤。

它採用脈衝多普勒技術, 具有更強的抗海浪雜波能力, 目標運動態勢可以疊加顯示在戰術態勢顯示器上, 供飛行員對目標類型和數量進行判別並選擇空艦導彈實施攻擊。

隨著雷達性能的提高, 相關數據計算機的性能也大幅度提升, 運算速度更快, 儲存能カ更強, 可以滿足多種空空、空地(艦)導(炸)彈武器的使用要求, 整體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也大為提升。

除了雷達系統外, 殲轟-7A的航電系統還整合了多種雷達、光電吊艙, 用於支持一些新型制導武器和夜間及複雜氣象條件下的低空突防飛行, 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全天候飛行和作戰能力。

殲轟-7A還採用了改進的組合式導航系統, 加入了GPS、格洛納斯雙定位系統, 導航、定位精度大為提高, 可以為部分採用衛星制導的炸彈提供相應作戰參數, 擴展了使用範圍及作戰靈活性。

機上的電子戰系統也進行了擴張和增強, 增加了信號對比數據庫的容量, 換裝了第二代靈敏度更高的雷達告警接收機, 可以在更遠距離上對敵方對空雷達和導彈制導雷達實施預警。

機內還安裝了多部可以覆蓋多個雷達波段的有源干擾機, 可以對地面捜索雷達和導弾制導雷達進行壓制和干擾, 極大增強了其戰場生存能力和適應性。

由於雷達和整個航電系統性能的提升, 殲轟-7A的座艙佈局也進行了大幅改進, 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玻璃化”座艙。其前艙採用標準的“一平雙下”, 由2臺多功能顯示器取代了原有功能簡單的雷達和雷達告警顯示器; 後艙則進一步集成優化, 採用了3臺多功能顯示器, 其中1臺為大型戰術態勢顯示器, 可顯示從雷達、光電系統獲取目標圖像、大比例地圖以及戰場態勢分析, 飛行員的整體態勢感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在雷達航電系統的技術水平和性能上, 殲轟-7A已經與美國空軍20世紀80年代後期裝備的F-15E類似(除對空能力外), 在數據處理能力和航電架構方面還略有勝出, 代表了中國90年代中後期雷達、航電系統的最高水平。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鷹擊”-81K反艦導彈

機載武器

在機載武器方面, 殲轟-7A也實現了全新的更新換代。進人21世紀後, 中國海軍航空兵面對的威脅已經由具備中程區域防空能力的中小型驅護艦編隊, 逐步變為擁有更強對空防禦能カ、 防禦範圍也更大的防空驅逐艦(其“宙斯盾” 系統防禦範圍可達到120~150千米)及航母編隊(防禦範圍達到180~300千米), 因此再使用早期“鷹擊” -8K(射程50千米)和改進的“鷹擊”-81K導彈(射程70千米), 已經很難實施有效的反艦作戰。

因此, 殲轟-7A在裝備早期 “鷹擊”- 8K系列空艦導彈的同時, 又增加了全新一代性能更好、射程更遠的 “鷹擊” -83K, 成為反艦作戰的標準配置。“鷹擊” -83K是在“鷹擊”- 8K基礎上研製的,制導模式仍為末段主動雷達制導, 戰鬥部也仍為165千克半穿甲型, 但採用了技術更先進、 抗干擾能力更強的捷聯慣導和數據鏈系統, 具備航路規劃能力。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海航新“飛豹"掛載了4枚“鷹擊”-83K反艦導彈

導弾的動力裝置由固體火箭發動機改為了小型渦噴發動機, 最大飛行速度仍為高亞音速(0.85~0.9馬赫),但最大射程有了成倍提高,在1000米高度(最低發射高度降為300米)發射時,最大射程不低於180千米(也有資料稱超過200千米), 末段飛行高度不大於5米。“鷹擊” -83K不僅性能大幅提升, 而且適裝性非常理想, 其長度只有5.3米, 重約550千克, 殲轟-7A一次可以攜帶4枚實施高強度反艦作戰。

雖然其戰鬥部的威力沒有増強, 但由於制導精度更高, 抗干擾能力更強, 機動性更強, 特別是最大射程達到180千米以上, 遠遠超過了21世紀初世界上所有艦載防空系統的作戰範圍, 因而即使面對防禦範圍更大、反導能力更強的航母編隊時, “鷹擊” 83K仍能發揮很大的作用。其戰鬥部威力相對較小, 在打擊大噸位目標時毀傷效果不太理想, 但是這一不足可以通過數量來彌補 ( 對萬噸級以上目標可使用4枚導彈攻擊)。

總體上講, 無論是殲轟-7A的平臺性能, 還是“鷹擊”-83K導彈的性能, 都可以滿足較長一段時期內海軍航空兵反艦作戰的要求。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反輻射任務典型掛載,在重載掛點下掛載了2枚“鷹擊”-91反輻射導彈, 從導彈上前綴XL來看,不是實彈而是訓練彈

綜合戰力強大

相對於海軍航空兵, 中國空軍擔負的作戰任務範圍更大, 因此對殲轟-7A的機載武器數量和類型要求也更高。

得益於先進的航電和數據總線技術, 殲轟-7A對新型機載武器的兼容性非常好, 只需換裝不同類型的機載武器, 並向機載計算機輸人相應的作戰指令, 即可執行不同的對地攻擊任務。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對地任務掛載, 掛載的分別是近距空空導彈,激光制導炸彈和空地-88空地導彈

比如在實施近距離空中支援時, 可以使用射程10~15千米、重500幹克JG-1/2激光制導炸彈(打擊精度3~5米), 射程超過100幹米的KD-88系列空地導彈(打擊精度視不同制導模式為5~7米), 射程超過80千米的YJ-91反輻射導彈以及500千克的衛星制導炸彈。

這些對地攻擊彈藥都是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研製的, 其類型、性能及毀傷能力已經超過了引進的蘇-30MKK的相關機載彈藥。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500千克激光制導炸彈

正是由於這方面的巨大進步, 殲轟-7A在執行相同或類似對地作戰任務時的綜合作戰能力, 並不弱於蘇-30MKK。

在對空方面, 殲轟-7A雖然在雷達和航電系統方面與同期的殲-10A相差不大, 但考慮到自身定位及主要作戰任務, 仍然不具備中距攔截能力 (實際上, 在已經大量裝備具有中距攔截能力的殲-11,殲-10系列戰鬥機的情況下, 用殲轟-7A執行中遠距離攔截任務已完全沒有必要), 但其新增加的翼下外側掛點可以攜帶重量更大,、性能也更好的“霹靂”-8近距格鬥空空導彈, 對空作戰能力實際上也是有所增強的。

再考慮到翼尖掛載的“霹靂”-5近距彈, 殲轟-7A的近距空戰能力還是很可觀的, 無論是用於自身防禦還是低強度巡邏和攔截作戰, 都完全夠用。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霹靂”-5近距彈

補齊發動機短板

殲轟-7A的動力裝置相對於殲轟-7並沒有本質上的變化, 只是由引進的“斯貝”MK202換成了完全國產化的渦扇-9。

渦扇-9的國產化研製工作早在90年代中期就已經完成, 主要技術性能也達到了要求, 但部分關鍵材料的應用和壽命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國產材料無法達到相關技術標準, 生產工藝也存在問題), 導致發動機的整體可靠性和壽命較引進的 “斯貝” MK202仍有較大差距, 並不具備批量生產的條件。

這也是最初的2批殲轟-7只生產了不到40架的原因之一(當初國內只有50多臺“斯貝” MK202成品, 90年代期間又通過各種渠道從國外引進了40多臺還具有一定壽命和使用價值的二手 “斯貝”, 這才保證了殲轟-7第二批試裝機以及殲轟-7A原型機的正常生產、試飛和訓練)。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英國“斯貝”MK202發動機

在西飛提出殲轟-7A研製計劃後, 國內和國外都已經沒有足夠數量的 “斯貝”MK202發動機, 因此渦扇-9的完全國產化工作能否順利完成, 就成了殲轟-7A整個研製計劃能否最終完成的關鍵。

從90年代末開始, 中國投入了大量技術和資金,加快推進渦扇-9國產化研製工作, 先後攻克了精鑄(鍛)無餘空心量葉片(提高渦輪葉片溫度)、模擬式電子控制系統(提高發動機控制性能, 增強並改善操縱性和可靠性)、鈦合金機匣(減輕發動機重量)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完善了生產工藝。

2000年, 首臺全國產化的渦扇-9組裝完成, 隨後分別進行了150小時、300小時、450小時的運轉測試, 所有性能及技術指標均達到設計標準, 部分性能還略高於“斯貝” MK202(如加力推力由9150千克增加到9300千克, 整機推重比由5.08增加到5.5)。

渦扇-9發動機的性能雖然較 “斯貝” MK202沒有大的提升, 但由於殲轟-7A結構重量的減少以及發動機推力的增加, 因而對於提高殲轟-7A主要技戰術性能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如最大起飛重量由27000千克增加到28500千克, 最大載彈量由5500千克增加到7000千克,中低空飛行能力也有一定提高)。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渦扇-9“秦嶺”發動機

跨兵種作戰能力

殲轟-7A的問世, 不僅為中國空軍提供了一種高效、可靠、技術較為先進的戰術攻擊平臺, 而且有效彌補了引進的蘇-30MKK在數量和機載航電及武器方面的不足, 對正處於戰略轉型中的中國空軍提高現代條件下的對地打擊能力發揮了無可取代的作用。

對於一貫強力支持的海軍航空兵來說, 殲轟-7A則賦予了其更為強大的中、遠程反艦能力, 海上防禦範圍可以向外推至1000千米以上, 完全覆蓋了第一島鏈所有海域。

擁有5個殲轟-7A航空團(現在部分已經改編為旅)的海軍航空兵, 面對敵方大規模海上編隊 (如航母戰鬥群、 兩棲遠征群或大型驅、護艦編隊)時, 一次可投入1~2個團的殲轟-7A, 向目標艦(群)發射96~192枚反艦導彈。

考慮到 “鷹擊” -83K不低於180千米的有效射程, 這種對海打擊能力是幾乎無法抗擊的, 即使擁有最先進的防空驅護艦。對於要求在戰時對第一島鏈內所有熱點海域實施有效封鎖、控制的海軍航空兵來說, 殲轟-7A是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能夠切實依靠的作戰力量。

除了基本的反艦作戰外, 殲轟-7A對海軍航空兵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使其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跨兵種” 作戰能力。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長期以來, 由於國防戰略和軍兵種之間發展不均衡的原因, 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擔負的主要任務和作戰區域是有明確劃分的。空軍主要負責國土防空, 支援陸軍、海軍作戰並對敵後方目標進行縱深打擊; 而海軍航空兵主要負責近海防禦作戰, 打擊敵方海上作戰力量, 掩護並支援己方水面艦艇的行動, 一般很少會渉及對敵方岸上縱深目標進行打擊。

而從2010年至今,中國空軍開始突破這個限制 , 加大了海上飛行訓練的比例, 利用裝備性能的優勢 (如目前性能最好的轟-6K轟炸機、殲-11B 、殲-16、殲轟-7A、蘇-30MKK、蘇-35等雙發重型制空戰鬥機和多用途戰鬥/轟炸機), 開始逐步摸索、適應海上飛行和作戰的特點, 具備了與海軍航空兵類似的海上制空和反艦作戰能力。

這對於提升空軍的戰略軍種地位併發揮裝備的最大效能都有重要意義, 但對海軍航空兵來說則形成一定壓力。畢竟, 海軍航空兵的裝備性能和水平一直落後於空軍, 很多新裝備的生產, 裝備都是先考慮空軍的需求,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海軍航空兵作戰能力欠缺和不足的主要原因。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就海軍航空兵的作戰任務來說, 隨著殲-10A和殲-11B這兩種四代機的換裝(早期引進的蘇30MK2實際上是作為制空戰鬥機來使用的), 在某一海上方向所能投入的戰鬥機數量已經與空軍相當, 但在對地精確打擊能力方面與空軍相比仍是 “量級” 的差距, 而這個差距在殲轟-7A批量裝備後被大大縮小了。

雖然反艦作戰仍然是殲轟-7A的首要任務(該機在裝備海軍航空兵後很長一段時期內, 也的確只進行了這方面的相關訓練), 但近幾年也逐步加強了對地攻擊的相關訓練。由於殲轟-7A本身具備很強的任務轉換能力, 因此只需掛載不同機載武器就可以適應不同的對地攻擊任務。

目前的公開信息表明, 海軍航空兵的殲轟-7A已經能夠使用激光制導炸彈、反輻射導彈、空地導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 使作戰區域和作戰範圍有了極大的擴展, 這也使海軍航空兵跟上了中國整個空中力量正在全面進行戰略轉型的步伐。

“飛豹”蛻變——昔日空軍棄兒,殲轟-7A的逆襲傳奇

從最初功能單一的反艦導彈平臺到今天具備完善作戰功能、可以適應不同作戰環境的海空軍主戰裝備, 殲轟-7A可以說實現了一次 “浴火重生”, 已成為中國海、空軍對地(海)攻擊作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聲明:本文摘編自《艦載武器》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