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突圍,長沙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血性突圍,長沙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汗血入佩玉,堪稱瑰寶。

近年來,長沙上下同心打造營商環境,以營商環境優化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決心,一心一意抓項目發展;以“汗血入佩玉”的信念與執著,錨定高質量發展征程目標的再集結、再出發。

1

展開五指,你就能理解,“差異”是一種存在的狀態,誰也否定不了。有差異不可怕,能夠看到差異、承認差異,這才需要勇氣。

2020年3月,一場醞釀已久其勢已成的縮小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差異的大布局在長沙全面鋪開。

血性突圍,長沙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17日,肆虐的新冠疫情剛剛穩定,長沙迫不及待地召開了營商環境工作部署的第一個重要會議。

會議明確了長沙未來三年的目標: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鋪開,持續推動營商環境往深裡走、往實裡抓,用一至三年時間打造中部標杆、全國領先、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大都市。

按照中央和省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要求,長沙堅持問題導向,持續深化營商環境優化和“放管服”改革再次上了一個臺階:落實抓細抓好《長沙市營商環境優化工程2020年行動方案》及《長沙市優化營商環境若干規定》,幫助企業走出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全生命週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支持和服務,助推長沙高質量發展。

這兩個為營商環境“解套”的文件被企業認為是長沙實施營商環境以來最大的“大禮包”,涉及資源市場準入、服務效率、要素配置、市場監管、權益保護等涉企事項的方方面面。

血性突圍,長沙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將“疫後”首個重要行動鎖定在“營商環境優化工程”上的,其實並不止長沙,上海、杭州、深圳等中國前沿城市,同樣將目光聚焦於“營商環境”。

或許這並不是巧合,而是大趨勢,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走向。

為此,長沙不敢有絲毫怠慢。

繼續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和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繼續保持機制不變、節奏不變、力度不減、尺度不松;

繼續推進深化四大專項行動,以辦事群眾、市場主體滿意度和獲得感為標準,以改革創新核心,為企業全生命週期、全方位、全過程提供優質服務;完善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加速打通“數據孤島”;精準實現“一證通辦”、“一碼通辦”、“一網通辦”、“全城通辦”模式;全面建設“不打烊”政府。各區縣(市)、園區管委會政務大廳開通24小時自助服務區,加快建設“24小時全天候辦理”的“15分鐘政務服務圈”,各類市場主體在長沙辦事所需的流程、時間、材料進一步壓減,辦理政務服務事項實現零收費。

大城崛起,棋至中盤,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隨著中國城市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其市場主體的成長髮育和全球競爭力提升,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

而尋求與城市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營商環境,是每個中國城市都需要進一步完成的課題,無論是先發城市上海或北京,還是追趕勢頭正旺的長沙及各省會城市。

長沙期望,用政策的創新突破,推動營商環境再上一步;更希望人人都是營商環境,處處都是營商土壤,來吸引世界一流企業、項目及資金入駐長沙。

長沙甚至提出,打造與經濟體量相匹配的營商環境,在世界銀行年度營商環境報告中,能夠有長沙的一席之地。

以“國際化”為名,長沙追趕的決心十分堅定。對比國際國內營商環境先進城市,找差異、找問題,找出路。

對標世界,不是為了好高騖遠,重要的是為了調整發展思路,解決問題、找到發展之機。長沙從自身實際出發,在營商環境上找差距,尋找正確答案。

2020年,長沙營商環境優化工程“站位高、著眼遠”的大布局就此拉開序幕,一個蛻變的長沙,正在破繭成蝶。

血性突圍,長沙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3月24日,長沙高新區2020優化營商環境暨政策兌現大會高調舉行,會議隆重表彰了一批“高質量發展特別貢獻獎”“稅收突出貢獻功勳單位”“產值(收入)首次突破10億企業”“稅收重大貢獻功勳單位”等典型企業。

此次累計兌現36.88億元的政策“大紅包”,用於獎勵支持貢獻企業、重點項目、創新人才,全力為企業穩健增長、創新發展“添薪加柴”。

自3月2日長沙高新區292家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實現復工以來,全區100個重點項目已全部實現滿負荷復工。

眼下的高新區,疫情防控持續穩定向好,復工復產轉向搶工期、保進度以及增產增效階段,百日競賽掀起大幹熱潮。

2019年,長沙高新區獲得“兩個第一”;全市國家級園區排名第一。全省綜合排名第一。

綜合實力排名躋身全國169個國家高新區第11位。

這只是當前長沙市優化營商環境所帶來的項目建設常態的一個縮影。

2

長沙與中國先進地區、世界超級城市存在差距。

這個差距首先是地理位置。

蝸居中部,不東不西,進退維谷,一旦抓不住機遇而失去發展時機,永遠處於差異的谷底。

面對這樣的處境,長沙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一直沒有停止尋夢的腳步。

“智能製造之都”城市,“工程機械之都”城市,“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城市,“國際食都”城市,已被長沙收入囊中。

產業興旺城市,宜居宜業開放城市,誕生並傳承“雷鋒精神”城市,“網紅”城市,敢為“天下先“的擔當城市,是長沙永久的招牌。

“精明增長”城市,全國文明城市,連續12年蟬聯幸福稱號的城市,成為長沙營商環境最濃厚的底色。

這樣一座榮譽滿滿城市,然而長沙並不滿足。

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長沙懂得這個道理。

要想城強,必苦練內力。要想賈興,則變革營商環境。

對企業來說,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須臾不能缺少。

長沙既不沿邊、又不靠海,並沒有“天然”優勢。而長沙之所以能夠“逆襲”,引得眾多知名企業落地,“秘訣”就在於抓住了營商環境建設這個“牛鼻子”。

近年來,長沙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

2017年,長沙GDP過萬億後,便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發展經濟的“先手棋”和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長沙推出《長沙市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提出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就是競爭力。

血性突圍,長沙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血性突圍,長沙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2019年,確定為“營商環境優化年”,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市工作的總抓手,和“產業項目建設年”一起抓,“兩個年”協同發力。

今年,長沙從企業最急的事著眼、群眾最盼的事著手,力推效能提速、實體經濟降成本、企業家權益保護、政策落地四大專項行動。

市委主要領導分任“營商環境優化年”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正、副組長,市委、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府、市政協分管領導為成員,統領全市優化營商環境相關工作。

每個專項行動明確一名市領導、一個部門牽頭,一月一調度、一季一講評,精準調度重點任務。

幹部群眾上下齊心,比學趕超,一批主動對標先進、務實改革創新以及敬業專業、擔當作為的好乾部不斷湧現。

湖南首個“夜間經濟服務中心”開設,服務時間與商家同步至凌晨2時,為夜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就是長沙。

在創新引領方面,長沙更為大膽。

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長沙加快打造國家創新創意中心;密集出臺科技創新“1+4”、工業30條、人才新政22條、知識產權12條;覆蓋創新創業全要素,形成了降成本、促創新、攬人才、強產權的創新創業政策閉環。

先後引進德國大陸、索恩格、卓伯根、荷蘭夸特納斯、殼牌、瑞典宜家等境外世界500強或國際行業龍頭企業“走進來”;制定開放型經濟“2+4”政策文件、外貿擴規提質“1+10”行動方案,不斷提高長沙“走出去”能力,中聯重科成功收購意大利CIFA,成為“走出去”的典範。

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與建設,一批重點工程和惠及民生的基礎性工程已經完成;高鐵、地鐵、城鐵、有軌電車、磁懸浮、城市公交“六位一體”的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形成;以長沙為中心覆蓋“3+5”城市群的90分鐘交通圈變成現實。

2019年,長沙被選為國家首批綠色貨運配送示範工程創建城市和國家首批物流樞紐城市。

長沙人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行有所便、活有所樂。

教育優質發展,率先在全國推行公辦學校教職工備案制管理改革;完善醫療服務網絡體系。構建城市居民步行15分鐘、農村居民步行30分鐘可到達最近醫療機構的就醫服務圈;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出臺《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形成全市公辦民辦共同發展、城市農村統籌發展、大小機構協同發展、高中低端全面發展的多樣化養老服務格局。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強力推進汙染防治,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著力打造綠色長沙;“星城美”、“城市綠”、“長沙藍”成為常態;森林覆蓋率達54.9%,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三;先後獲評“全國生態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和“全國綠化先進單位”。

自始至終貫徹“房住不炒”。

出臺多項樓市調控政策,降低財政對土地的依賴。讓長沙成為炒房客無法來、不願來的城市。“不炒房”成為吸引青年人才安家落戶、創業的“名片”,連續三年新增人口20萬以上,居全國城市前列。

春江水暖鴨先知。

營商環境好了,企業發展快了,群眾生活美了。

在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開幕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交出長沙亮眼成績單:

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長沙位列中國十大夜間經濟影響力城市第3,成為國內外遊客喜愛的網紅城市。

長沙進出口總額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長,增速居全國省會城市首位,開放發展邁入“快車道”。

長沙251項高頻事項實現全鏈條“一件事一次辦”,群眾和企業辦事更加便捷。

一分付出就有一分收穫。

2019年,長沙優化營商環境成績顯著:市場主體突破100萬戶,每萬人擁有市場主體數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長沙在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就包容普惠創新指標作典型發言,在湖南省對市州營商環境試評價中名列第一;入選全國萬家民企評價營商環境十佳城市,獲評中國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杆城市。

3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從2003年開始,世界銀行每年都會發布一次《營商環境報告》。

2019年世界銀行發佈的《營商環境報告2019》中,中國大陸排名相比去年上升32位,進入世界排名前50的經濟體之列,位列第46位。過去五年,中國的營商環境排名上升了50個位次。

國內也做過類似的報告。

2018年,普華永道、財新智庫的《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質量報告》顯示,營商環境質量指數排名前十名的城市分別為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廣州、西安、杭州、寧波、重慶和長沙。

血性突圍,長沙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而2019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報告中,中國經濟規模排名前100的城市軟環境指數排名前十的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南京、武漢、天津、成都、西安。

蘇州、長沙軟環境指數分列第11位和第12位。

近幾年,長沙注重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湖南金融中心已經入駐了300多家機構及配套企業;長沙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和外資吸引力三項指標均位居前十五,金融環境指數位居11位。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長沙的軟環境指數排名與營商環境指數排名是高度一致的,軟環境是成為決定城市營商環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長沙與一線城市相比,雖然有些差距,但長沙一直在趕超。

和成都相比,長沙差了幾個名次,算是比較客觀的。

2019年,成都的金融環境排名第五,在5個二級指標中排名最為靠前,其中外資吸引力、融資環境等三級指標均排名前十。

長沙和西安比較,其實許多方面和西安不相上下。但西安的生活環境優勢最為明顯,排名全國第一,其中消費便利度、就學便利度、就醫便利度等指標均排名前列。

長沙一些單個數據與武漢相比,幾乎接近。

武漢的人均基礎設施環境和人才環境,在新一線城市中排名居首。長沙緊跟其後。

在二線城市營商環境指數排名中,合肥、濟南、廈門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三。

合肥的軟環境指數位列二線城市首位,其中技術創新環境位居二線城市第一。

近年來,合肥一直致力於建設創新型城市,大力培育創新平臺,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高達3.24%,政府研發投入力度指標排名全國第二。

據統計,合肥每天申請發明專利近90個,獲得授權10個以上,幾乎每天誕生1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技術成果儲備指標位居全國第六。

2018年,合肥入選全球科研50強城市,成為典型的“二線城市、一流科研”的代表。

而長沙在2018年每天申請發明專利達到112個,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0.3件,專利密度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居前列。

近年來,長沙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政府除了高度重視城市基礎設施、軌道交通骨幹網絡、民生工程的建設外,加大對老舊社區改造,以及公共設施建設。

其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汙水處理率、城市排水管密度、客運量等三級指標也均位居前十。

作為中部地區的龍頭城市之一,長沙的人才環境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其中大學數量和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量有明顯優勢。

在國際產業轉移、要素價格均等、經營成本趨同的大背景下,營商環境的好壞,將很大程度影響企業的投資決策,進而影響地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

“全球最佳城市”的倫敦,其市場化資源配置和快速流通的資本市場方面,具有十分明顯優勢;

東京,是高度便利化的城市代表,其簡便的行政手續、高效的電子政務、人性化的容缺辦理機制,吸引著大型企業向東京聚集;

新加坡,則是高度法制化的代表,匯聚一切資源,成為開發未來領先解決方案的搖籃。

國內也不乏營商環境標杆城市。

深圳強化放權改革、推進知識產權保護;上海推行“店小二精神”成為各級政府部門服務企業的“座右銘”。

而長沙,多年前已經開始了這種改革。

長沙,作為近年來快速崛起的中國新一線城市的代表,對營商環境的建設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和更高要求。

血性突圍,長沙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

審核:周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