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突圍」——崆峒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崆峒“突圍”——崆峒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崆峒“突圍”——崆峒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崆峒“突圍”

——崆峒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本報記者 朱元軍

當歷史的巨輪駛進2018年新紀元,號角再起,征程又鋪。回首過往,我們深刻銘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崆峒區也和全國一道揚帆起航。四十年的風雨歷程,見證了崆峒兒女的使命與榮光,四十年的滄桑鉅變,詮釋了崆峒經濟社會發展騰飛的傳奇與夢想。

崆峒“突圍”——崆峒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加快開放步伐,全面步入轉型升級發展新階段

崆峒區地處隴上旱碼頭,要想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實現更好更快發展,就得做好“開放”這篇文章。

路通則暢,暢則人聚,聚則業興。對外開放合作,必須沿“路”而行。1989年崆峒區境內共有縣鄉公路304.38公里。其中瀝青混凝土路面31公里,砂礫路面42.5公里,其餘230.88公里均為土路面,晴通雨阻道路總長度達243.88公里。近年來,該區把道路建設作為加快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措施,舉全區之力,先後建成國道166公里,省道59公里,縣道128公里,鄉道200.36公里,專用路14.27公里,村道1053.183公里,建成了雙麻路、平華路至馬安路等農村道路通暢工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572公里。

只有抓住關鍵時機,經濟方能砥礪前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該區始終把自身發展放在全國、全省、全市的大格局下去思考和謀劃,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2017年底,全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138.23億元,是1978年1.68億元的82.28倍,全區轄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2.9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6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6.49億元,農業增加值達到18.24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2.8億元,全區大口徑財政收入突破7.88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180.56億元,全區家用汽車和手機保有量分別達到7.1萬輛、66.2萬部,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3:57:20調整到2017年的15.1:15.9:69。全面加快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中華崆峒養生地、崆峒山大景區、崆峒旅遊示範鎮建設,全區旅遊接待人數、旅遊綜合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8.5%和21%。發展小額貸款公司21家、擔保機構16家、金融便民服務網點312個。組建了宏基城市建設投資發展公司、惠農投資發展公司等承貸平臺,主動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實現融資59.2億元。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279.6億元和217.6億元,較2011年分別增長84.2%和101.5%。

多種經濟競相發展,多點多極格局正在形成。隨著投融資體制改革步伐加快及市場準入政策的進一步放寬,該區經濟多元化發展、多種經濟活力和增長動力不斷提高。1978年,曾以公有制經濟佔據主導地位的崆峒區,到2007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佔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4.48%。“十二五”期間,全區新增非公市場主體15935戶,非公經濟增加值達到59.9億元,佔到生產總值的53.2%。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2.5%,吸引了更多客商加入到了“崆峒朋友圈”。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該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大力實施項目統領、工業強基、產業富民、文旅融合“四大戰略”,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美麗新崆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二五”期間,全區實施各類招商引資項目261項,落實到位資金331.5億元,分別是前五年的2.8倍和3.7倍。簡政放權、商事制度、財稅金融、城市管理等領域改革走在了全市前列,水務、環衛PPP投融資模式在全市樹立了樣板,走出了政府購買服務、社會資本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新路徑。藉助世界養生大會、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健身名山登山賽等節會平臺,持續擴大對外宣傳,崆峒山大景區和鄉村旅遊建設迅速推進,品牌效應日益凸顯,轄區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湧動,隴東旱碼頭雄風勁起。

崆峒“突圍”——崆峒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向發展要活力,人民群眾擁有了更多獲得感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崆峒區歷屆領導班子加快城市建設的“接力棒”從未間斷。1978年的平涼城區街道狹窄,面貌陳舊;1993年,平涼城區第一次舊城改造,實施了以整修寶塔路、312過境公路改道、解放北路等4條道路的“兩通兩達”等工程和十大市場、十大建築。進入新世紀,中心城區建成了“六縱十二橫”城市道路框架,以後每年都以數以億計的投資體量加速推進,城鄉建設拼出了“崆峒速度”。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42.5平方公里,城鎮化率上升7.7個百分點,達到60.2%。

“現在不種地了,家庭年收入反而增加,主要來自土地租金和外出務工收入。”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民嚐到了甜頭、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回首農村改革往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吹響改革號角,鄉鎮企業加速現代化建設進程,農民進城務工提升工業化城鎮化水平……2012年以來,崆峒區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健全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創新農村金融服務等,既挖掘農村潛力,又留住傳統鄉愁。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原先從電視上看到好生活,如今自己就過著。”在外務工多年的大寨鄉柳溝村村民蘭金海告訴記者,他已經幾年沒回家了,這次回來,決定留在家鄉,在家門口的海寨溝景區附近開個農家樂,好好拼一把。不僅僅是海寨溝景區,近日,記者走進花所鄉寺溝村看到,青磚灰瓦的民居,整齊乾淨的村間小路,排列整齊的行道樹,院內房屋別具一格,隨微風徐徐吹來,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風光如畫的村裡,許多慕名而來的遊客,或品農家飯,或遊園採摘,或漫步村間小道,盡情享受世外桃源般的農家樂趣。

集約化、品牌化發展是該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顯著特徵。天源生態農業園作為全省60個休閒農業示範點之一,也是崆峒區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縮影。一路走來,從“靠天吃飯”的農耕農業,到後來發展高效旱作農業,再到如今綠色生態循環農業,平涼天源農牧從無中生有,到有中生優,成功走出了一條“養精品牛、造有機肥、种放心菜、建觀光園”的綠色循環農業新路子。僅2017年,崆峒區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0個,發展家庭農場40個,註冊了“涇水兒女”“加豫月嫂”等5個勞務品牌,輸轉勞務7.04萬人,實現農務收入12億元。

沿著崆峒大道行進,崆峒鎮半坡農家樂今年端午小長假遊客爆滿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當地群眾吃上“旅遊飯”的喜悅還掛在臉上。崆峒鎮黨委書記溫治剛告訴記者,目前,崆峒鎮已發展農家樂經營戶122戶,從業農民820人,年接待遊客45.3萬人次,年營業收入3742萬元,佔全鎮農民總收入的60%以上,從業農民人均收入4.5萬多元。近年來,該區依託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崆峒山,把做大做強旅遊產業作為全區的首位產業,先後實施了原生態民俗文化體驗區、崆峒山生態旅遊度假山莊、半坡農家樂、白廟賈窪陽光采摘園等旅遊觀光項目,有力地推動了全區旅遊業的快速發展。2017年,全區接待遊客達885.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9.2億元,是1995年的旅遊綜合收入205萬元的2400倍。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為了藍天白雲,崆峒區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全力向大氣汙染“開戰”。2017年,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30天,比上年同期增加20天,空氣優良率達到90.7%;PM10、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73和3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14.1%和28.6%,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四項指標平均濃度均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前全區有建檔立卡貧困村105個、貧困人口4.89萬人,貧困發生率14.9%。貧困,如大山圍困、重石壓心,必須盡銳出戰、聚力殲滅。近年來,該區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圍繞2020年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以“敢死拼命”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氣、“一起上”的格局、“認真抓”的勁頭,全力以赴補短板,千方百計提弱項,傾心盡力惠民生,貧困鄉村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貧困群眾收入實現了大幅提升。2017年底,全區實現了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全覆蓋,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8%,飲水安全率達到100%,貧困戶特色產業收入佔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7%,實現了村級幼兒園、標準化衛生室、文化活動廣場等公共服務全覆蓋,全區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23%,新農保參保率達到98.83%,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78%,累計實現93個貧困村、4.44萬貧困人口脫貧退出,貧困村減少到12個,貧困人口減少到5013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46%,全區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4944元、9654元,是1978年301.37元和104元的82.77倍和92.83倍。在崆峒這片熱土,廣大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崆峒“突圍”——崆峒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全面從嚴治黨,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黨員教育管理抓的還不實,村級集體經濟還比較薄弱,‘四議兩公開’制度落實的還不到位……”這是該區2017黨建工作述職評議大會上區委常委對鄉鎮黨委書記述職的一個點評場景。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必須把各級書記抓黨建的責任層層壓實。在該區區委書記履行基層黨建的責任清單上,“實施一個黨建創新項目、完成一個重點調研課題、開展一次專題輔導講座、培樹一個黨建工作先進典型、包抓一個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的“五個一”責任目標清單一目瞭然。近年來,該區將各級黨組織書記的全年黨建工作細化量化成責任清單,建立管黨責任目標考評體系,形成基層黨建工作的考核講評機制。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示範學、引領學,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每年學習達600餘場(次)。與此同時,該區全力做活“黨建+”文章,通過“黨建+經濟”“黨建+綜治”“黨建+生態”“黨建+文化”的模式,在脫貧攻堅、棚戶區改造、中心城市建設、社會治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黨建+”加出了特色、加出了實效、加出了生命力。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要解決當前幹部不擔當、不作為的問題,就是要藉助‘轉變作風改善發展環境建設年’活動,讓問責成為常態”。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陳鐸說。

近年來,崆峒區從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入手,制定出臺了《黨員幹部政治紀律十二條嚴禁》《領導幹部日常工作十二條規定》《嚴明會風會紀十二條規定》《黨員幹部日常生活十二條倡導》等制度,區委常委班子成員帶頭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工作紀律、群眾紀律和生活紀律。僅2017年,區委常委會就先後8次研究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對119名領導幹部進行了任前廉政談話,對90個單位開展了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專項巡察,對20個鄉鎮和街道開展了內部巡察。

堅持向作風頑疾持續“亮劍”。該區圍繞開展“轉變作風改善發展環境建設年”“轉作風提效能抓落實”活動和黨員領導幹部“為官不為”、機關“慵懶散軟”“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集中整治活動,部署開展了惠農政策落實、農村危房改造、扶貧資金使用、農村三資管理等專項整治行動,主動亮劍“審批不快辦”“部署不落實”“到崗不幹事”等突出問題。據悉,2016年以來,全區共立案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174件,給予黨政紀處分260人,有效發揮了教育警示和震懾作用,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