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三次“突圍”

閱讀提示:“三個世界”理論,讓中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成為朋友,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讓中國與世界接軌,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這些決策思考,順應世界大勢,依照人心,因此獲得重大成功。

關於最近50年的中國外交或政治,西方教科書常談三個節點:一是“一條線”戰略,另一是“從革命到改革”,再就是向“市場經濟”過渡。這三個節點,都是當代中國面臨重大危機的重要關頭,中國領導人帶領中國人民“突圍”。這三次“突圍”,不但影響到20世紀中期後中國歷史,而且影響到這一時期的世界史。

經常面對異國20歲的學子講述上述歷史,討論中國、日本與世界。發自中國的上述政治決策,為何今天可以在西方課堂上不斷被討論,這是因為其政策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一條線”戰略、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均深刻影響到當今世界的結構及現實,是理解全球化的重要線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中國處於反美反蘇兩條戰線作戰壓力。如何減輕巨大外壓,成為當時中國政治的一個重要課題。對此,毛澤東及中國領導集體深入探討全球格局,提出“一條線”戰略。此後,毛澤東還提出“三個世界理論”,並以此構建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這個外交戰略框架,中國沿用至80年代中後期,成為外交學的經典。

第二個節點是改革開放。上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但如何改革困難重重。中國政治面臨思想禁錮。鄧小平深刻洞察彼時中國社會現實,領導全體人民展開一場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在這場運動初期,中國展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通過討論,放棄了政治浪漫主義,依照理性凝聚了全民思想。這場改革運動,敞開了中國通往世界的大門。

建立市場經濟制度則是最近50年中國政治發展中的第三個重要事件。為此中國修改了憲法,修改了各種不符合市場經濟的政策、制度、法律。市場經濟給中國現代社會注入活力,喚起了億萬中國民眾創造財富,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熱情。

中國與西方的反蘇統一戰線,為此後中國拓展了生存空間,也讓中國融入世界主流。正是上世紀70年代中美的政治共識,讓中國打開了通往日本、西歐的通道,與這些國家或地區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正是在這種關係之下,中國才能引進技術、資金,修復了疲憊的經濟體系,併為改革開放提供了國際經驗。

真正讓中國與世界全面接軌的事件,則是市場經濟建設。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面臨深刻的國際孤立。如何走出重圍,不但關係到改革命運,甚至還關係到此後中國的國運。在舉國沉悶壓抑的關鍵時刻,鄧小平毅然決然離京南行,發表加快改革,誰不改革誰下臺的呼籲。他的呼籲,打破了萬馬齊喑局面,贏得全黨全國民眾的普遍響應。此後中國鉅變,再次震撼世界。

半個世紀以來,每當中國內政外交面臨重大危機,中國政治都會找到自己的解決方法,這也許可稱為“中國方法”。一國政治面臨爛牌,竟在巨人手中化腐朽為神奇,提煉出如此高度智慧的戰略。這種智慧,來自中國數千年間歷史的積累。

這些方法,並非領導人拍拍腦袋隨意決定,而是他們深刻洞察中國的歷史現實,深刻理解中國民眾的普遍要求。毛澤東關於中美蘇大三角的論述,既源於他自青年時代對美國的關注與思考,也是他對辯證法的運用。鄧小平在兩次歷史重要關頭的決策,來自他對中國基層以及世界大勢的深刻理解。因此,我們至今仍可以感到他們這些政策背後,蘊藏洶湧澎拜的能量。

“三個世界”理論,讓中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成為朋友,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讓中國與世界接軌,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這些決策思考,順應世界大勢,依照人心,因此獲得重大成功。

這些戰略決策,既是“中國方法”,也可稱“中國經驗”,同時也具有世界史意義。在外交學或比較政治學中,這些經驗堪稱“經典”。雖然這些決策產自中國,但其結果深刻影響到此後世界發展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