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即墨楊氏家乘

《即墨楊氏家乘》楊氏家族著名族譜文獻,從清康熙始修至民國續修。有清至民國續修刊本及排印本。 該譜除詳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記敘元旦大祭等家族儀式及規程較詳,對楊氏族人的定婚許字,喪儀葬禮等也有一定之規。

山東即墨楊氏家乘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續修排印本,線裝四冊,單尾白口,半框9行行25字,四周雙邊。28X17釐米。是書保存完好,堪稱全品。同本今藏地有: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山東青島市博物館。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排印本所載楊珍《家法》條規較細。 即墨楊氏 即墨楊氏是明清時期的書宦世家。從明初到清末的400餘年間,楊氏門第不絕於仕途,雖少有居高位之人,但也有不少名聲遠播者。如楊良臣單騎撫“寇”、楊鹽不媚上官、楊遇吉乞兵解圍即墨城等故事至今為人們樂道。詩書傳家、積學力行,是他們的祖遺門風。在清同治版《即墨縣誌》中,收藏他們的詩、文就多達30部。

山東即墨楊氏家乘


楊氏族人在明清時期的即墨文化史上留有閃光足跡,其世族代表是即墨城裡族,主要代表人物為楊良臣。 楊姓,傳為成周之裔。即墨楊氏,追本溯源為“膠水公”之後。據楊氏譜諜雲:膠水公者,浙江秀水(嘉興)人,宋神宗時為膠水縣(今平度市)儒學教授,因事至即墨,愛其山川蘊藉,遂舉家徙居縣北靈山之陽,舊稱三官社山前楊家,今為北安街道辦事處林戈莊村。自膠水公以下的200餘年間,因迭經世變,譜遭兵燹,世系失載,名諱不傳。到了明代宏治年間,經楊良臣稽考,確定元至正年間的楊官(任經歷)為他們的一世祖。

山東即墨楊氏家乘


一世祖二子,長子楊名善,居祖之發祥地,稱為北支,此支書緣不深,世代業農,鮮有聞達。二子楊鈞道,繁衍了城裡族,稱為南支,其博學能書,但隱居不仕。 即墨楊氏祖上為軍籍,軍中遇缺需補充軍伍,此一直沿襲到清康熙初年楊d考童生時才易為民籍。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族中有楊孝虎者需補軍伍,因年老難以充任,楊鈞道之子楊得玉念其可憐,遂赴遼陽鐵嶺衛替補軍伍。楊得玉(約1375~1453年),其時有四子(為四世),他將二子楊榮留家侍母,帶著他3個兒子去了鐵嶺衛。除三子回家省親卒於即墨外,其他二子一直在鐵嶺衛定居再無回即墨。後有六世楊通者,徙河北東光縣定居。

洪武末,即墨楊氏遭一橫禍,壓得他們30多年喘不過氣來。當時楊家賦差到南方運桑,不料在揚子江中翻船,為賠桑,楊氏家族中男女被賣20餘口。桑銀追賠長達30年,直至洪熙元年(1425年)才得以赦免。 楊榮(1412~1496)字子華,3歲留家奉侍祖母,稍長自勵於學,於宣德四年(1429年)做了南直隸寧國府宣城縣(安徽省)主薄。楊榮二子(為五世);次子楊潤,太學生,派下無仕進,仲村、石坑、姜哥莊、西城諸村曾居其後。長子楊澤,字惠民,自號學耕,少年為賈,繼棄賈力學,成化四年(1468年)成歲貢,出仕北直隸武邑縣(在河北省)縣令。自楊澤而下,書香旺盛、瓜瓞綿綿,加之與周、黃、藍、郭等諸族的聯姻融合,成為名副其實的顯門望族。楊澤四子(為六世),長子即楊良臣。 楊良臣(1461~1529)字舜卿,號南莊,生於明天順五年,宏治十一年成舉人。其有至性,重道義。初任安徽太平縣令,惠政於民,“鳴琴而治”,治民為其繪《太平鳴琴圖》頌揚之。再補山西黎城令,時山西境內多“寇”,佔山為王,擾亂四方,其五年平撫四次,一次平撫於桑梓鎮,三次平撫於潞州青羊山。“寇”居深山,層巒疊嶂,無路進兵,他都是單騎入寨,宣威喻法,先後平撫達數萬之眾,救出被捉押的澤州和潞州的兩個知州。明世宗(正德帝)聞其忠勇,敕褒其“忠勤可嘉”,擢為太原通判。在那“人才出眾必遭誹之”的時代,楊良臣因功績高出牧令,因而受到上官和同僚的排擠,使他“武功告成,賞不酬勞”,終任通判不得升遷。67歲歿於任所,祀名宦、鄉賢,在《萊州府志》中是惟一被列為“孝友”者。



在即墨城南,曾有為他和其子楊鹽樹立的“世步青雲坊”(毀於明末戰亂)。著有《南莊遺詩》。 楊良臣的故居在今即墨城中山街與閣裡街交叉的十字路口東北隅。故居群落中,曾於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一“褒忠堂”,以感恩正德皇帝對他的褒賜。隆慶三年(1569年),楊良臣晚年在城南另建一宅,號“南莊”,配以學塾和祠堂。繼後又在莊內建一“瞻雲樓”,於晨風夕月中,憑欄東眺三標諸峰,追古慨世,排遣情懷。 楊良臣三子(為七世),長子楊羹,字爾和,號中齋,庠生,土官,為南京刑部右侍郎藍章的門婿、御史藍田的姊丈。其後式微,居城南金溝村。次子楊舟,字爾浮,性情豪邁離奇,科門不售,隱居鄉間。在墨水上游築廬曰“載軒”,種黍釀醪,會友觀嶽、鼓琴唱合。藍田是他的常客。三子即楊鹽。 楊鹽(1524~1621)字爾貢,號煉庵,嘉靖三年生於父親任所黎城縣,3歲就外師,人稱“才子楊三爺”。5歲父卒,哀慕如成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成舉人,授山西吉州學正。吉州閉塞愚頑,人文不興,他課範有經,士風大變。吉州逢飢災,作《流離嘆》呈上請賑,全活境民。擢南直隸沛縣令,吉人攀轅號泣,車不能行,後祀名宦。治沛多惠政懿行。在任積羨金數百,又以浚漕功得賜鋈金,全都用以濟貧和代交前任填補虧空。一次渡江,聞哭聲,訊知一應戌者賣掉4個子女,立為捐金贖回,清廉為江北第一。他廉介耿直,不媚上官。一次,巡倉御史楊鳴鳳臨署,因事前不知,他沒有留署迎候,惹得楊某不快,後楊某又向他索銀碰了釘子。為此,楊某懷恨在心,遂遭其捏陷而拂衣歸裡。歸裡後,居“味道樓”,宴友課子弟,琴書自娛。又於南城門裡建“承桂堂”,用做瞻仰祖像及子弟課業之處。楊鹽尤善書法,其運筆結體龍跳虎臥,自成一體。其大字遒勁飛動,舊時萊州的“褒雲朔坊”、“綸褒坊”和即墨縣治前的“山海名邦坊”即屬他的墨跡,楊氏街門前曾有“世科”懸額,亦為楊鹽書寫。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兵亂,門有懸額者即刑追助餉,邑故家爭先毀去,楊門將懸額以松煙塗蓋。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楊家重修大門時抹去松煙,字尤可辯,遂勾出用之。著有《味道樓集》。


楊鹽三子(為八世),長子楊懋林,次子楊秀林;三子楊懋科,字赤雉,為亳州州同周效的門婿。 楊懋林(1543~1584)字元啟,號蔭潭,蒲州學正黃堂的門婿。其四子(為九世),長子楊兆龍(1562~1628),字雲從,曾任雲和把總為藍田長子藍柱孫的門婿,抵雲和縣省弟楊兆鯤染嵐瘴卒,無子,嗣楊還吉。次子楊兆鳳,字巨石,河北蠡縣主簿。四子楊兆鵬,字巨漱,太學生,善行草,為明兵部尚書黃嘉善的門婿。3個長兄先後過世,孤嫠滿堂,其庇撫諸侄成立。子二:楊延吉、楊建吉,皆為明經。楊懋林的三子楊兆鯤(1571~1628),字雲舉,號巨屏,拔貢生。初授安徽亳州推官,擢浙江雲和縣令,招撫流亡,施法宜民。卒於任所,市民痛苦罷市,祀名宦,著有《澹齋集》。 楊兆鯤四子(為十世),長子楊遇吉,二子楊進吉,三子楊連吉,四子楊還吉。 楊進吉(1621~1655)字大復,諸生,工詩文、善行草,為黃嘉善次子、蔭刑部郎中黃宗瑗的門婿。 楊連吉(1623~1697)字彙徵,為明周如砥的長子、廣東南雄府知府周G的門婿。不入仕林,隱居嶗山烏衣巷,著有《悠然廬集》。 楊還吉(1626~1700)字啟旋、六謙,號充庵,為明陝西道左參政周鴻圖之侄、湖廣監軍道參議周乃浹的妹夫。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舉博學鴻詞不仕,隱居嶗山烏衣巷。著有《雲門草》《燕臺集》及《即墨舊城考》逾千卷。與顧炎武有深交,郭L為他撰寫了年譜。其二子:楊文鼎、楊重鼎。楊重鼎之子即楊d(為十二世)。 楊d(1677~1717)字承玉,號繼齋。生有夙慧,《萊州府志》稱“六歲作《泰山頌》,以神童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22歲時成舉人,康熙三十九年成進士。康熙四十七年出仕江西贛縣令。至贛,革陋俗、抑強豪,刁風益息,遇訟事隨審隨判,邑頌神君。催糧為防層層盤剝,置櫃於衙庭,民爭以完納。喜攜士類,寒士受識薦者多成名人。後以增鹽引事,為民請願觸犯上差,掛冠而歸。著有《清溪文集》《即墨考》。 楊遇吉(1613~1681)字晉生。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夏之際,李自成攻佔北京,各地農民軍(簡稱“民軍”)紛起響應。即墨城黃家的僕人郭爾標及其朋黨周鴻訓、黃宗賢號“大夏”、趙業隆等人合膠即、水寨兩營兵仗,並約登萊的單之賞、劉黑虎為前部圍攻即墨城。城內士紳黃宗昌糾眾固守,楊遇吉與二弟楊進吉分守南門。城外民軍紮營20餘座,連綿百里之外,圍困即墨城達兩月之久。為解城圍,黃宗昌及眾推楊遇吉帶能騎者共23人,奔萊州府請兵解圍:9月23日夜,趁微雨天黑,他們佯裝出東門,在吸引了圍城的民軍後,迅速從西門衝出。行至小李村,按約定信號,鳴炮告知城內突圍成功。第二天至泉莊,路遇民軍列戟相待,楊遇吉見民軍中有軍械不整者,便機智地呵斥他們,使民軍誤認為是大頭目遊巡到此,便伏息讓路。過靈山,遇一民軍把總攔路盤查,楊遇吉趁其不備將其殺死,並將23騎分散為疑兵嚇退民軍。25日天明抵萊陽境,始知滿清定鼎、改朝換代了。反正滿清兵也是鎮壓民軍的,楊遇吉遂哭訴於新道院丁某,丁某乃發檄文並遣十騎護送其赴膠州清軍總兵柯永盛處求救。26日至高望山,示檄文招撫民軍。27日至紅蘭,擊潰到即墨調精銳解高密之圍的數百民軍。夜抵膠州,聞柯總兵在高密圍剿民軍。28日遂奔赴高密,柯乃於當日遣韓守備率百騎為先鋒,隨後清兵萬餘奔即墨。10月1日兵臨城下,民軍望而潰散,即墨城之圍遂解,“大順軍”要官及民軍首領被殺。 楊遇吉在前後10天內,率23騎孤軍深入,周膠東數百里,經大小十餘戰,最終搬來清兵解即墨之圍。這對一非軍伍出身的人來說是個奇蹟。清順治二年(1645年),已擢升為巡撫的丁道院巡海至即墨,感其當年搬兵解即墨城圍之舉,招其出仕,楊遇吉以母老弟幼不忍離家固辭不就,歿後闔邑以“孝義”旌之。 即墨楊氏還出了一位楊萬里,在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南明宏光即位、號召天下豪傑反清之時,他仗劍獨行江淮,被揚州太守史可法引為知己,將其奏補為兵備道。南明亡後,其隱居終身。 楊遇吉共有五子(為十一世),長子楊贊鼎,二子楊法鼎,三子楊和鼎,四子楊宗鼎,五子楊世鼎。其子孫創造了家族的最後盛世。 楊法鼎之子楊瑛,字華玉,由山東曹縣訓導擢江西會昌縣令。楊和鼎明黃宗昌長子、清浦江縣令黃坦的門婿,其有三子(為十二世),長子楊v,清雍正四年(1726年)舉人;次子楊琬,三子楊。 楊琬(?~1720)字仲玉,清康熙四十七年舉人,為清湖廣總督郭L的門婿。其人好學不倦,但不願做官,教子有方,三子先後成名。長子楊士鑑,字寶千,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先後任溫州、思州府知府,所至皆以廉能稱,著有《華峰集》。二子楊士鑰,雍正四年舉人,出仕遼寧建平縣令。三子楊士l,清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出仕福建南靖縣令。 楊士鑑的兩位從弟、楊之子楊士鈿和楊士紹也先後領鄉薦、折桂枝。楊士紹於乾隆十年成進士,出仕山西介休縣令。楊士鈿於乾隆十二年成舉人。叔侄6人先後成舉人,其中3人又成進士;1人做了知府,3人做了縣令。總括明清兩季,即墨城裡楊氏家族共出過13名舉人,4名進士(含舉人);1名知府,1名通判,12名縣令。而楊v與楊士鑑叔侄6人在前後20餘年所獲取的功名與官秩佔其中重大比例,他們把楊氏家族的榮耀提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


自他們之後,楊氏家族逐漸平淡下來,加之人口遷居四外,已不再具有往昔的風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