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像是中國人接觸最廣、最久的雕塑藝術,支撐著古代中國的整個雕塑體系。在眾多藝術品門類裡,唯獨收藏佛像會讓人畢恭畢敬地說一聲“請”。近年,佛教造像的魅力一直在吸引著無數國人的視線,其不但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成為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雙且造”石佛塔局部 十六國·北涼(公元397/401年-439年) 1969年甘肅酒泉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雙且造”石佛塔 十六國·北涼 緣禾(延和)三年(公元434年) 1969年甘肅酒泉出土

上面兩張圖片中的是一位名叫白雙且的居士所造石質小佛塔。石塔現僅存塔基、塔身和塔肩三層。底層八角形塔基上雕刻施主的發願文和佛經,中間圓柱形塔身雕有六尊佛坐像、一尊半跏趺坐思惟菩薩像和一尊交腳菩薩像,上層覆缽形塔肩雕刻七尊佛坐像和一尊交腳菩薩像。石塔下端為榫頭,說明塔基下原有塔座。


此類石塔現存有14座,多發現於今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吐魯番地區,十六國時期這些地區屬於北涼統治區域,因此這類石塔被學術界稱為“北涼石塔”。北涼石塔多造於公元426年-436年之間,是當地早期佛教藝術的一種題材。北涼石塔所刻經文長短不一,但都以“十二因緣”經文為主。十二因緣是三世論(過去、現在、未來)的理論基礎,這是釋迦牟尼在分析人的苦難及其原因時提出的解說,即整個人生現象是由十二個環節構成的流轉過程,這十二個環節涉及到過去、現在和未來。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中都有佛來教化眾生,這就是三世諸佛。北涼石塔所雕刻的佛和菩薩表現的就是三世諸佛形象,七佛分別代表過去和現在,菩薩是彌勒菩薩,是未來世界的佛(在已知的14座北涼石塔中,僅有此塔雕刻兩尊菩薩)。可見,石塔所雕刻的佛像與經文是相互印證的。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韓小華造”石彌勒佛像 北魏 永安二年(公元529年)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張開造”石觀音菩薩像 北魏 永熙三年(公元534年)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王阿善造”石像 北魏 隆緒元年(公元527年)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貼金石雕佛立像 北魏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貼金石雕佛菩薩三尊立像 北魏 1987年山東青州原酒廠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貼金石雕佛頭像 北魏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貼金石雕佛菩薩三尊立像 東魏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石觀音菩薩立像 東魏武定八年(550年)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貼金石雕菩薩立像 北齊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貼金石雕菩薩立像局部 北齊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在古印度,佛像藝術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發展時期,分別是貴霜時期、笈多時期、波羅時期,這三個時期中所創造的各具時代特色的佛像藝術都強有力地影響了中國。


在貴霜時期產生了佛像,這是佛教藝術史上的重大事件。伽膩色迦王在位期間,在犍陀羅發行了鑄有佛像的金幣,並且帶有“佛陀”(bodda)的銘文,有學者認為這是最早的佛像。“這恰好表明了佛像在這個時期已經較為盛行,因為用於流通的錢幣不大可能使用世人陌生的圖像……佛像在古印度已經經歷了相當的發展時期,至少在公元1世紀中後期已形成了相當廣泛的信仰基礎。在長江中下游發現的兩尊禪定印青瓷造像,是中國早期金銅佛的造型樣板,其形制應該源於禪定印盛行時期的秣菟羅造像。”當時的中國畢竟剛剛開始接觸佛教,缺少廣泛的信仰基礎,而這些早期佛像使得中國人首先認識了佛像,亦為接下來佛教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的隆盛創造了契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貼金石雕佛像立像 北齊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貼金石雕佛像立像 北齊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貼金彩繪石佛像 北齊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貼金彩繪石佛像 北齊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石佛像 北齊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山東青州博物館藏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貼金石佛頭像 北齊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貼金石佛頭像 北齊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貼金石雕佛坐像 北齊-隋 1996年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石菩薩弟子立像 北齊 天保三年(552年)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石半跏思惟菩薩坐像 北齊 武平四年(573年)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石觀音菩薩立像 北齊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石雙觀音菩薩立像 北齊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石釋迦多寶佛坐像 北齊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石雙觀音菩薩立像 北齊清河二年(563年)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開始有了學派,中國人開始翻譯、傳播外來佛教著作。隋唐以後,佛教進入創立宗派時期,與中國的儒道文化互相影響。而佛教造像最早大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至2世紀間。南北朝時期佛教和佛教造像藝術得到了全面發展。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白石雙觀音菩薩立像 隋 開皇六年(586年) 1953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石雕菩薩坐像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第21窟 唐 這尊造像的頭與身軀分別流落海外,身軀被追回後,頭仍在海外,國博這尊的頭是後配上去的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石雕菩薩頭像 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第18窟 唐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木雕菩薩坐像 宋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彩繪木雕觀音菩薩坐像 宋


到了唐代,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達到了巔峰。歷代流傳下來的各類佛像,在材質上不僅有金銅佛、石雕石刻佛、木佛,還有泥塑佛、玉佛、瓷佛乃至用紙製的夾佛,而其中又以金銅佛、石佛最受後人珍視。明清之前的佛像稱為高古佛像,也常被稱為漢傳佛像;而明清佛像,則常被稱為藏傳佛像。有人認為,唐以前的石佛像藝術價值最高,但因存世量稀少,在市場上已屬罕見。佛像市場上,藏傳佛像的收藏遠好於漢傳佛像。


明代宮廷造像始於永樂時期,只延續到宣德時期。永宣之後,明代宮廷造像突然銷聲匿跡,因此至今尚未發現有永樂、宣德之後的明代宮廷製作的藏傳佛像。明永樂年間,宮廷還設置專屬的造像機構“御用監佛作”,專門負責鑄造佛像和佛事所用的法器。到了清朝,宮廷造像的繁榮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兩朝,特別是乾隆時期,由於皇帝個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


相對漢傳佛像而言,藝術張力和視覺衝擊力更為豐富的藏傳佛像,在市面上流通更多,也更受藏家的青睞。如今海內外藏家十分重視明清宮廷造像,於是明清的金銅佛像也就構成了今天中國佛像收藏市場的主體。


佛教造像,人們忙碌之餘的精神寄託,體現出極高的藝術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