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餘華,苦難,是生命的常態

《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餘華,苦難,是生命的常態

《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餘華,苦難,是生命的常態


餘華說過,他的寫作很慢,遠遠比不過莫言,曾經有一段時間,在大學進修,兩人住一個寢室,莫言經常夾著包袱就走,說,我回高密了。一去兩個月,回來的時候,就帶著一本厚厚的長篇小說回來,讓餘華很是羨慕。

初識餘華,當然還是他的《活著》。現在看來,也很慶幸自己是從《活著》開始認識他的。很多人都說這是他寫作風格轉變的時期,從此時起,他的作品沒了那麼多血腥和暴力。如果在那個年紀最先讀到的是《兄弟》,很可能因為內容過於血腥、壓抑而放棄這樣一位作家。

餘華風格轉變的原因,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也是這份答案讓我下定決心繼續閱讀。他最初的內容雖然血腥,但總讓人覺得荒誕,隔靴搔癢。讓人覺得壓抑,但是扎得不疼。血腥只能讓人沉迷痛苦,內心震動,然而卻無法讓任何人得到和解。

《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餘華,苦難,是生命的常態


隨著餘華作品的成熟,他終於透徹地寫出“苦難是生命的常態”。正如福貴的人生,苦難成為了伴隨他一生的東西。他一次又一次將福貴的生活推進巷口拐角,當你以為他將會重新開始生活時,命運卻忽然跳起了舞。它就像路上的小石子,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卻提醒著你,你還活著。這就夠了。

曾經,餘華在我腦中的畫像只有一個沉默、壓抑、苦悶的剪影,這部文集,終於讓他整個人清晰鮮活起來。書中,我們可以讀到餘華兒時隨父母在海鹽的醫院成長,他參加高考,成為一名牙醫,開始寫作,而這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縱論人生,縱論自我》這一篇。我們可以看到餘華身為一個作家的成長。

《沒有一種生活是可惜的》:餘華,苦難,是生命的常態


書中還有很多他對文學、寫作的觀點,對音樂藝術的通感理解,行萬里路的所思所想。例如,他提到自己最初的閱讀和寫作,提到了那些對他影響非常大的作家,包括川端康成、卡夫卡、博爾赫斯、契訶夫等等,提到了音樂、色彩給予他的靈感等等。這些內容對於喜歡讀書,正在練習寫作的讀者來說,非常具有參考性。

在對現實社會的敘述部分,雜文集也保持了他一貫的寫作風格,荒誕又現實,沉重而清醒。正如書封的那句話:“這就是我的寫作,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出發,經過政治、歷史、經濟、社會、體育、文化、情感、慾望、隱私等等,然後再回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假如你覺得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餘華可以帶你找到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