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韩非子·五蠹》

战国末期,诸侯互相攻伐、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诸子百家都在寻找经世济国之道,以匡扶社稷、解救苍生。其中,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关于法家思想的文章,被后世总结成册,集成《韩非子》一书,其中《五蠹》篇又是这些文章中最为经典和传播最为广泛的,文字犀利、极具思辨性,不禁让人感叹,纵然2200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文字的魅力丝毫未减,反而散发着更加智慧的光芒。

韩非子所说的五蠹,是指祸乱国家的五种人:儒家、纵横家、侠客、患御者、商人。

一、儒家

"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韩非子重要的观点就是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写了一个守株待兔的小故事,我们在小学课本上都学过,这个守株待兔的宋国人所有人都认为是相当可笑的。但是,回归到治理国家的问题上,这个时候很多人就无法意识到,用"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其实也等同于守株待兔,"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在上古时代,人少财多,人民不会互相争抢,是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之说是非常有用的。但是,现在时代已经变了,人多货财少,大家互相争抢,就算是重赏重罚,也不免要发生战乱。

尧称王天下的时候,吃粗粮、住茅草房、穿鹿皮,现在就算是一个看门奴仆,生活上也比尧好;禹称王的时候,亲自锄地,累的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都磨没了,现在奴隶劳役的生活也比一个堂堂的大王"禹"要舒服很多。现在一个小小的县令死了,他的子孙也有高车大马,继续着豪华生活,所以当今大家连小小的县令一职都相当的看重,"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所以,尧舜禹的禅让,不是因为品德高尚,不过是因为天子的权势不够大,所以能够轻易的放弃,而现在大家积极的当官入仕,也不是因为修养不够,而是因为权大势大好处多多。"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所以韩非子建议制定政策一定要根据现实情况,因地因时制宜。"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周文王施仁义而统治天下,徐偃王施行仁义令周围的国家归附,却导致了楚文王的对于他的担忧,因此楚文王就直接灭了徐国,一个因为仁义而得国,而另外一个却因为仁义而失国。所以说,千万不要盲目崇拜先王的仁义道德,现在时代已经发生了大变化,"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事异则备变","古不用于今"。

儒家讲君主治理国家,要把君民关系当成父母子女的关系来处理,但是子女与父母也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另外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最深沉无私的,可是家庭矛盾也不可避免,更何况君主不可能做到像父母爱子女那样爱自己的人民,所以儒家的这套思想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犯人被行刑的时候,君主会哭泣,哭泣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仁义,让别人去称颂,但是也没有因此放弃刑法,所以一定不要被先王蒙蔽了双眼,仁义是表象,实际上是法律在约束人民,期望用仁义治理国家就是被忽悠"瘸了"。

韩非子又讲到孔子,他说孔子是大圣大贤,但是也不过七十二个弟子为其服役,鲁哀公是很差劲儿的君主,但是可以治理一方土地,震慑整个鲁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圣贤仁爱如孔子,却是鲁哀公的臣子,假如孔子是一国之主,天下人得和他的七十二贤徒一样才行,但是我们怎么可能要求人民达到孔子徒弟的标准呢。

从前有个鲁国人,打仗投降了三次,问他为什么投降,他表示自己家中有老父要供养,自己不能战死疆场。这从儒家的角度讲,他是一个仁孝之人,应该要大肆表扬的,但是从君主的角度讲,他不能够为国死战,是不忠诚的逆臣,人民都像这样的话,又该怎么治理呢。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礼遇重用儒家和侠客,那么国家必乱。

二、纵横家

韩非子对于纵横家的总结陈词: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

纵横家是战国特色,合纵:弱国联合攻打强国;连衡:依附强国攻打弱国。

针对战国末期的形势,合纵是东方六国联合攻秦,如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成立合众联盟,苏秦作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连横是秦国破坏六国间的合作,从而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譬如连横策略专家张仪破坏齐楚联盟的经典操作,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是担心齐楚联盟,楚国会趁机伐秦,所以张仪就去游说楚怀王,让楚国与齐国断交,然后秦国就划给楚国六百里地盘,楚怀王一听这买卖不错,不听屈原等人的劝说,果断与齐国决裂了。然后楚怀王就去找张仪要这六百里的地儿,张仪给了六里地,说,对啊,当时说好的六里地儿,真的坑惨了楚怀王。


闲话《韩非子·五蠹》


纵横家为什么于国无益呢?一则是因为纵横家的目的不纯,他们不是真正的为了这个国家好,而是为了封侯拜相;二是从合纵连横的策略产生的各种副作用来看,连横要依附于强国,交出国玺、献出地图,这样做降低了君主声望,国家也被削弱,并没有什么好处;至于合纵,为了援助弱国,与强国为敌,消耗本国体力,打输了还要祸及本国,没有看到好处前,就已经将本国陷入了危险之地了;三是合纵连横只是军事外交手段,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一个国家想要生存发展下来,还是要从内部着手。至于纵横家,赢了好处和名声都是他们的,输了的话,反正国家吃亏,纵横家拍拍屁股就走了,所以聪明的君主一定要擦亮眼睛啊,千万不要被这些人蒙蔽了。

三、侠客

"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



侠客,有气节有盛名,但是从他的行为上来分析,他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国家的法律,仅仅因为他们有高强的武艺,作为君主,就要去特别礼遇这些人的话,国家又怎么能治理好了,假如人民都学习侠客精神,一旦形成这样的风气,那么国家必定要陷入混乱了。

《水浒传》一百零八好汉行侠仗义、义薄云天,可是我们却不希望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侠客多就证明了法律无法管辖到的地方多,社会上的黑暗多,所以尽管非常崇拜小说中宋江、卢俊义,但是我相信大家还是希望生活在盛世强国,靠法来解决问题。

四、患御者

"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

患御者,逃避兵役的人,易中天先生解释为食客、门客,譬如信陵君魏公子无忌有门客三千。投靠私门,不需要服兵役,靠钱财贿赂实现个人欲望。还是那句话,国富民强靠的是农民种地、战士打仗,吹捧称颂这些投机分子,国家就没有希望了啊。"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

五、商人

"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

在战国到封建社会的末期,生产力不发达,农业一直是社会的根本,而商人不创造实际的生产价值,商人囤积居奇、低买高卖,以此获利。如果社会上商人多了、游手好闲的人多,那么那么从事农业的人就少了。如果商人利用他所有拥有的财富去买官得爵,那么商人的地位就会变得更高,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不愿意付出体力,而是去从商,对于国家来讲,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韩非子认为这五类人是国家蠹虫,不除五蠹,国家灭亡,指日可待。"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五蠹》这篇文章和秦始皇焚书的行动不谋而合,当然一则是因为焚书是李斯的建议,李斯和韩非子是师出一门,同为法家,法家强调思想的控制;二则是因为秦始皇在自己还在秦王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五蠹》了,他是强烈的认同韩非子的思想,总之是韩非虽死,其法犹存。

《韩非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