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敗真的只是因為慈禧挪用了軍費嗎?

學過中學歷史的似乎都知道,甲午戰敗的原因主要是慈禧挪用軍費建頤和園導致的。

甲午戰敗真的只是因為慈禧挪用了軍費嗎?

我們先從修建頤和園的投入說起。頤和園是在被毀的清漪園的基礎上,在1886年開始重建的。

甲午戰敗真的只是因為慈禧挪用了軍費嗎?

根據清朝總工程師樣式雷家藏資料,頤和園重修56項工程,共用銀三百一十六萬六千六百九十九兩八錢三分三釐。這些工程,佔頤和園工程總量的一半以上。可以估計,頤和園工程的總費用約為白銀五百萬到六百萬兩。這個數字出入不會很大,因為之前的乾隆修建清漪園歷時15年,也不過用銀四百四十萬二千八百五十一兩九錢五分三釐。頤和園是在基礎上修復清漪園,很多建築都有原來基礎,而且被毀的建築也沒有全部修復,論規模是不如清漪園工程的。就算考慮到經辦人中飽私囊和白銀貶值的因素,那些頤和園耗資數千萬兩的說法也很不現實。

甲午戰敗真的只是因為慈禧挪用了軍費嗎?

那麼這些錢當初用在北洋艦隊能幹多少事情呢?

北洋水師額定的經費是每年200萬兩,但實際上清政府從上到下由裡到外都缺錢,所以北洋水師每年只能收到100萬兩左右。修頤和園費用,大概能支付三年左右。可問題是在北洋水師從籌建到覆滅的20年時間裡,差不多是年年欠費的。

那麼如果且顧眼前,只買軍艦應急呢?

參加大東溝海戰雙方最強的軍艦,中方的定遠鎮遠,日方的吉野。非常巧,他們價錢很接近。都是一百多萬兩。換句話來說,頤和園的造價,能買三條定遠或者三條吉野。

表面上看,有三條定遠或者三條吉野加入北洋水師,確實能夠在大東溝海戰中獲得一定優勢。但事情真這麼簡單麼?甲午戰爭一觸即發的時候,有人建議過去找南美洲的智利購買軍艦救急。其中就有一條規格和吉野號接近但火力略強的Blance Encalada號(這也是後來訛傳吉野號原本是中國訂購的由來,實際上日本訂購吉野號的時候北洋水師早就停止外購軍艦了)。

問題是地球人都知道你現在是急來抱佛腳,急著要船救命。人家不往死里宰你還有天理麼?所以智利一路獅子大開口,最後也沒成。

甲午戰敗真的只是因為慈禧挪用了軍費嗎?

同時期的日本在幹什麼呢?

戰爭爆發前兩個月,日本已經列支了合計6000萬日元的特別預算應對可能爆發的戰爭,並且隨後還在國內發售國債籌集更多的軍費。而這時候,李鴻章磨破了嘴皮才從戶部翁同蘇那裡要到了150萬兩,還不能馬上遞解。由於國內籌款速度過慢且數額不足,支撐中方打完甲午戰爭的是1894年11月和1895年2月匯豐銀行的兩筆合計2800萬兩的借款。論燒銀子,北洋還真燒不過日本。

在1894年戰爭爆發前,日本就向英國訂購了兩條萬噸級別的戰列艦富士和八島準備未來與中國的戰爭。相比鐵甲艦定遠鎮遠,這是劃時代、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前無畏艦。

甲午戰敗真的只是因為慈禧挪用了軍費嗎?

只不過日本也沒想到戰爭這麼快爆發,這兩條戰列艦最終參加了日俄戰爭。頤和園的建造費用,而日本還能自己造炮,不過買一條富士級外加剩點錢買炮彈。在富士和八島交付後,日本接著向西方訂購了排水量更大(15000噸)、裝甲材料更好、火力強的另外三條戰列艦敷島、初瀨、朝日。

日本的軍費開支是個加速增長的過程,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的海軍軍費已經佔到政府預算的10%到15%,購買新武器新軍艦的手筆遠不是北洋水師能比的。而到日俄戰爭前,日本光是向歐洲購買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的錢足夠修十個頤和園,而且這只是買船的錢,只是軍費的一部分。

而相比歐洲強國,日本當時的海軍規模其實還是不大的。在工業革命後列強的巨大軍費面前,封建國家修個園子,簡直就是和小孩買個玩具一樣。

甲午戰敗真的只是因為慈禧挪用了軍費嗎?

另外就是日本和清朝的民間態度,清朝沒幾個人關心甲午海戰。而日本當時雖然是蕃主領導的,但是卻是舉國一致。清朝不修頤和園買了軍艦下場也強不到哪裡去。好比是一個整天不知道學習只想著玩樂的孩子,並不是多省點錢報幾個補習班成績就能上去,而是內部自身不能反省自己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