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勞而無功的可悲情況:

如我們在學校學了十多年英語,可進入社會後,卻驚奇地發現自己跟外國人交流時,卻還是十分生硬陌生、不知所措,要翻譯外文資料時,卻還是蹩手蹩腳、詞不達意地翻譯失敗;

如我們在學校學了十多年數理化知識,可來到現實工作和實際生活中,卻發現所學用不上的時候居多,學以致用的時候居少,頗有種懷才不遇、人生虛度的憋屈感;

如我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職場工作經驗,可需要談戀愛、成家、教育子女時,卻發現自己所學知識和經驗,難以應對談戀愛、成立家庭、教育子女的實際能力要求,以致毫無經驗地屢屢犯錯、閱歷淺薄地頻頻倒黴……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勞而無功呢?我們該怎麼避免人生中的勞而無功呢?

或許,研究下桓溫北伐洛陽的歷史,我們能從中獲取很多實用價值,進而優化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避免勞而無功的發生。

那麼,就讓我們懷著期待的目光,去進入那個五胡縱橫北方、漢人北伐耀威的精彩時代。

公元354年,東晉重臣桓溫北伐前秦,先勝後敗,遂無奈撤回荊州。

公元356年二月,桓溫向朝廷上奏,請求朝廷由建康遷都回故都洛陽。

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在連番北伐中野心勃勃的桓溫


可當時,洛陽周邊的局勢是,後趙、冉魏相繼滅亡後,殘餘的軍隊由周成率領,佔據著洛陽,而洛陽東南的許昌,則盤踞著背叛東晉、重兵在手的羌人猛將姚襄及其勢力。

試問,這時請求遷都,桓溫究竟想做什麼?

原來,桓溫知道朝廷的門閥士族們只擅長清談,不擅長帶兵打仗,所以朝廷不會主動進攻洛陽附近的大小軍閥,以謀求遷都。

而他提出遷都,朝廷不便反對,可也不便答應,所以只好給桓溫加官進爵,鼓勵桓溫北上攻打洛陽,若桓溫攻下洛陽,那再談遷都之事;若攻不下洛陽,就一切免談。

於是,朝中主政的司馬昱在桓溫原來官職基礎上,又任命桓溫為征討大都督,都督司隸州、冀州諸軍事,其中司隸州代表洛陽附近的諸州縣,冀州是前燕國的鄴城附近諸州縣。

司馬昱此舉,將桓溫的進攻矛頭由朝廷引到了北方的洛陽和前燕。

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對桓溫委曲求全的東晉皇室司馬昱


桓溫接到朝中的加官後,不再搞內鬥,而是要攻下洛陽,以此既要應對朝廷的挑釁,又要建立攻取北方要地的赫赫功業,以便將來爭取更多的權力。

公元356年八月,趁著洛陽周成軍與許昌姚襄軍已互相爭鬥一月有餘的良機,桓溫發動第二次北伐,其目標是奪取洛陽及周邊的司隸州。

司隸州,是東漢、曹魏、西晉三朝的京畿地區,本來十分繁華,可在經歷八王之亂和匈奴人、羯人的戰爭破壞後,早已破敗不堪。

當桓溫率軍經過金城時,看到自己年輕時栽種的柳樹已有一圍那麼粗,桓溫不禁動情地慨嘆道:“樹木經歷時間的洗禮已成長為如此模樣,人經歷時間的蹉跎,就更加衰老,可畢生功業又建立得怎樣呢?”

想到自己仍然壯志難酬、北方恢復艱難,桓溫不禁手握柳樹枝條,觸景生情地潸然淚下。

不久,桓溫率領大軍渡過淮河和泗水後,他與幕僚們一起登到大船樓頂,北顧中原。

這時,桓溫感慨萬分地扼腕嘆息道:“造成神州華夏大地沉沒於胡人鐵蹄之下,導致中原數十年間都是一片廢墟的罪魁禍首,就是以崇尚玄學、熱衷清談的王衍為首的世家大族們哪!”

幕僚袁宏回道:“天下的命運有興有廢,怎麼會因為一兩個人就會如此呢?”

桓溫聽後,勃然大怒道:“據說當年佔據荊州的劉表養了一頭千斤重的巨牛,可這頭巨牛咀嚼豆子數量比平常的牛多十倍,而其負重遠行的能力,卻不如一頭瘦牛,所以後來曹操攻下荊州後,將巨牛殺了犒勞軍隊。”

原來,桓溫的鬥爭矛頭,一直是那些左右東晉朝政的世家大族們,但又不便明言,所以就以劉表受荊州世家大族牽制、曹操將荊州世家大族連根拔起作對比,暗示自己學曹操那樣用兵四方建功立業、趁機掃除世家大族的決心。

袁宏這時才聽明白桓溫所指,遂趕緊緘默不言。

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桓溫第二次北伐形勢圖

當年九月,桓溫率軍進至洛陽南部的伊水河畔,正在攻打洛陽的姚襄聽說後,迅速撤圍,將軍隊隱藏在伊水北部的森林中,並派使者送信給桓溫,故技重施地欺騙桓溫道:“明公親自統率天子之師北上中原,姚襄想順應時勢嚮明公投降,請明公下令王師向後退卻一些,我好率領全軍渡過伊水,向將軍投降。”

桓溫看到姚襄的詐降信,頗為不屑地回道:“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你回去送信,給我告訴姚襄,我來洛陽就是為了收復中原,祭拜先皇的陵墓,其餘諸事與他無關。他若要來投降,我會領兵歡迎與其合軍;他若要詐降,我也會以兵迎之與其會戰。”

收到使者回復後,深感桓溫不是殷浩的姚襄,只好卸去詐降的假面,強行與桓溫交戰。

桓溫見姚襄兇相畢露,便親自披甲指揮士兵奮勇攻戰,晉軍渡過伊水繼續狂攻姚襄軍,由於姚襄軍頓兵堅城之下已兩個多月,士氣衰竭體力不支,所以姚襄軍抵抗不久就潰敗北逃。

桓溫趁勢追擊,姚襄軍被殺數千人,被逼無奈之下,姚襄只好率剩餘的數千殘兵逃往洛陽北山,不久,姚襄又向西逃到平陽。

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用兵詭譎作戰勇猛但仁慈愛民頗得人心的羌人姚襄

因為姚襄平時非常愛惜百姓,所以洛陽和許昌附近的百姓聽說姚襄敗逃後,都背井離鄉地要追隨姚襄,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百姓誤傳姚襄死了,當地百姓竟望北痛哭。

在桓溫的印象中,少數民族將領一向殘忍好殺如穿衣行路,草菅人命如家常便飯,沒想到姚襄竟這麼得民愛戴,不禁大為感佩。

於是桓溫將被俘虜的姚襄軍殘部集中起來,耐心詢問道:“你們的首領姚襄,是個什麼樣的人?”

羌人們說道:“姚襄既雄武果敢,又聰明愛民,是類似孫策那樣的人物,不過姚襄比孫策還要剛烈勇猛。”

桓溫聽後,既愛其才,又惜其非池中之物。

隨後,桓溫準備攻打洛陽。

這時,堅守洛陽的周成,早已苦不堪言地氣力已竭,於是為了保命,周成率殘軍向桓溫投降。

桓溫率軍進佔洛陽,從公元311年匈奴人劉聰攻破洛陽後,晉軍已有四十多年沒有再度進入此城。

桓溫進入洛陽後,率領將士們拜祭了晉朝皇陵,修葺了破敗不堪的陵墓,同時,桓溫向朝廷上表,奏請朝廷遷都洛陽,朝廷的世家大族表示激烈反對後,桓溫便上表奏請徵西將軍謝尚為都督司隸州軍事。

最後,桓溫在洛陽留守兩千老弱士兵,自己率領主力軍,攜帶著洛陽附近歸降晉軍的三千多家百姓,光榮返回荊州。

通過進攻前秦和攻佔洛陽的兩次北伐,桓溫功勳卓著,被東晉朝廷封為南郡公,其子桓濟受封為臨賀縣公。

如此,譙國桓氏一族,盡皆掌控東晉朝廷的顯官要職,堪稱光榮顯赫。

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前燕主政大臣、擒獲冉閔的名將慕容恪


公元362年,桓溫在慕容恪率領前燕大軍進攻洛陽時,繼續奏請朝廷遷都洛陽,並要求永嘉之亂後南遷的人士,都要北遷回河南一帶,充實洛陽京畿之地。

東晉朝廷在桓溫的威逼下,不敢答應,也不敢拒絕,遂只好明答應、暗拒絕地繼續對桓溫加官進爵。

公元363年,桓溫被朝廷封為大司馬、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假黃鉞,至此,桓溫通過對洛陽的合理運用,終於成為東晉首屈一指的權臣。

桓溫北伐洛陽,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

從戰略層面分析,從政治戰略上來說,桓溫北伐洛陽,恢復了晉朝舊都,趕超了名將祖逖,獲得了崇高威望,並通過勝利的對外戰爭,達到了為自己建立戰功獨攬大權、為兄弟子侄加官進爵的私人目的。

不過,桓溫的更大目的,恐怕是攻下洛陽後,誘惑朝廷遷都至洛陽,然後桓溫再南撤至荊州,坐等前秦軍、前燕軍與洛陽的東晉朝廷軍互相爭鬥、兩敗俱傷,然後桓溫再漁翁得利地從容收拾殘局:若朝廷軍勝,就趁機向東攻下建康,自己成為第二個司馬睿,坐擁江南,坐觀東晉朝廷在洛陽等地與前秦前燕爭鬥,再從中漁利;若朝廷敗給前秦或前燕,那正好借刀殺人地利用敵國將名義上比自己高的東晉朝廷滅掉。自己仍可攻佔建康、後顧無憂後,再以為朝廷報仇的大義,北上討伐宿敵前燕或前秦,到時桓溫會更加名正言順深得人心;當然,若朝廷不遷都,那還得不敢得罪地對自己及兄弟子侄加官進爵以示安撫。

所以,攻下洛陽後,不論遷都,還是不遷都,桓溫都能從中獲得大利,這就是桓溫北伐洛陽的政治利益所在。

從軍事戰略上來看,桓溫北伐洛陽,雖然吸取北伐較強前秦的教訓,柿子撿軟的捏,確實將較弱的許昌姚襄軍擊敗,將勢弱的洛陽周成軍迫降,將破敗的洛陽城收復。

但是,從戰略態勢上來看,洛陽臨近關中的前秦和河北的前燕,遠離桓溫的後勤基地荊州,既非常不利於晉軍後勤物資的持久供應,又處在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尤其是桓溫軍主要依託水軍運輸和步兵作戰,而中原這片平原地帶,明顯更有利於少數民族的騎兵部隊縱橫馳騁,所以在地形方面以短擊長的桓溫軍,很難在與前燕與前秦的騎兵對抗中爭勝。

所以,桓溫北伐洛陽,難以獲得軍事上的大利。

從後勤戰略上來說,桓溫北伐洛陽,雖然成功佔領洛陽,但是洛陽附近的繁華富庶,已被匈奴人、羯人的戰亂給完全破壞掉,桓溫得到洛陽後,無法就地籌糧以供軍需,只能從遙遠的荊州運糧到洛陽,如此耗時耗力耗糧,還沒有持續作戰進而獲利的戰略空間和勝利希望。可以說,洛陽周圍的司隸州,真是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從戰術層面分析,桓溫發動北伐的時機非常巧妙,就選在前燕慕容恪攻伐段齊、前秦暴君苻生禍亂國內、姚襄與周成鏖戰洛陽月餘後的兩敗俱傷之時,所以桓溫能夠不懼外患、漁翁得利地取得最後勝果。

同時,面對姚襄的詐降,桓溫眼光銳利,懂得以殷浩為鑑地不對招降姚襄抱有希望,所以桓溫能夠踏實奮進地正面硬打姚襄的攻城殘兵,並將其輕鬆擊敗。

趁敵兩敗俱傷時突然進攻,進收漁翁之利;被敵詐降時冷靜客觀地實打硬戰,所以桓溫才能擊敗姚襄軍、收降周成軍,攻佔洛陽。

當然,軍事戰術的勝利不能挽回軍事戰略的失敗,所以桓溫北伐洛陽後深知舊都多弊少利,便將司隸州這個燙手山芋移交給了朝廷重臣謝尚。

當然,謝尚也知道洛陽不好守,便一直稱病不去上任,於是洛陽只有陳祐、沈勁等幾千將士勉強防守。

公元365年,前燕慕容恪率軍攻佔洛陽,防守洛陽的東晉將領陳祐南逃,沈勁戰死,洛陽失守。

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桓溫北伐後北方形勢圖

桓溫北伐洛陽,至此以得而復失的結局可悲告終。

總之,桓溫此次北伐,以手下將士們的辛苦奮戰,為他贏得了光復洛陽的虛名和加官進爵的實惠。

那麼,桓溫北伐洛陽,對於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什麼實用價值呢?

其一,做任何事前,都要進行目的性分析,即做某事對我們的實際生活有什麼具體切實的幫助,我們通過做某事,能獲得怎樣有益於自身的成長,這些目的,我們一定要分析得透徹明白,不能人云亦云、渾渾噩噩地就去做。

桓溫北伐洛陽,看似勞而無功,從其最終目的來看,桓溫通過北伐洛陽等地,訓練了麾下的軍隊,增強了軍隊戰鬥力;進一步熟悉了中原之地的地形地貌、河流運輸情況;為將來的北伐提前進行了一次實戰演練。

戰前戰後,桓溫逼迫朝廷遷都洛陽,實則是又一次將東晉朝廷玩弄於股掌之間,通過不斷的政治威懾和朝廷對桓溫的加官進爵式妥協,桓溫進一步壯大並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地位。

我們在做事前,也需要對所做之事的目的有一個清晰透徹的瞭解。

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以長遠目的和短期目的為導向做事


如學習英語,我們不僅需要會做題、得高分,還需學得能夠與外國人熟練地溝通交流、談判取勝,能夠將外文資料翻譯得精準、深刻、信達雅,能培養起一整套高效學英語的科學方法、高明技巧。

有了這些目的,學起英語來,我們的學習思路會清晰很多、動力也會強很多、學習英語制定的計劃也會更有針對性:如為了能準確翻譯英語單詞、句子、文章,我們就會為自己制定英語單詞、句子、文章的背誦計劃、並切實執行;為了能與外國人溝通交流,我們就會通過看英文電影刻意模仿其中對話,下載英語流利說等手機應用,用英語與朋友、同學來勤加交流,刻意練習自己的英語口語及對話技巧;閱讀並練習英語翻譯技巧的書籍,聽有關的課程,增強口譯和筆譯能力等。

所以,做事情前,先透徹分析做此事的短期目的和長遠目的,再根據兩種目的,去有機結合、有針對性地循序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考試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樣就不會達到短期目的、忽略長遠目的地勞而無功;更不會為達到長遠目的而將短期目的給荒廢。

其二,做任何事情,都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即做某事,對我們的能力要求怎樣,究竟是能夠勝任、確實可行;還是不能勝任、不可行;還是勉強勝任、可行與否在兩可之間。

桓溫北伐洛陽,就對前秦在暴君統治下自顧不暇、前燕在攻伐段齊中無法抽身、自己攻下洛陽如漁翁得利、東晉朝廷不敢遷都洛陽遂只能加封自己等眾多事情的可行性,進行了透徹的分析,所以他的這次北伐,沒有遭到前秦、前燕軍的干涉,也確實在姚襄軍、周成軍兩敗俱傷後,趁機漁翁得利地拿下洛陽,隨後,桓溫更以逼迫朝廷遷都洛陽的名義,迫使朝廷對自己加官進爵,直至自己位極人臣大權獨攬。

可以說,桓溫此次北伐的連續獲利,正是對各種事情之可行性進行透徹分析,並善加利後的結果,達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見,對要做的事情進行可行性分析,能使我們也獲利豐厚。

那麼我們在做事前,該怎麼對要做之事進行可行性分析呢?

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檢驗做事可行性的孫子兵法五事七計

孫子兵法: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主孰有道?指做某事,自己的父母家人、老師、同學、朋友,會不會支持自己,不反對自己。支持者多,反對者少,就可行;反之,不可行。

將孰有能?指做某事,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勝任此事,不能就勤加訓練,努力去有針對性地提高能力,謀求勝任;若已勝任,就精益求精。

天地孰得?指做某事,天氣、地形等因素是否對自己有利,有利,可行性就大;不利,可行性就小。儘量在有利天氣、有利地形中做事;避免在不利天氣和不利地形中做事,爭取可行性最大化。

法令孰行?指平時是否能調整好生活作息,保證身體健康和心志堅強,能調整好身體和心志,做事可行性就大;反之就小。

兵眾孰強?指做某事,身體是否健康、體力是否充沛,健康充沛,做事可行性就大,不健康不充沛,做事可行性就小。

士卒孰練?指做某事,對某事是否瞭解透徹,能否熟練處理?瞭解得越透徹,處理越熟練,做事可行性越大;反之可行性越小。

賞罰孰明?指做某事前,是否對做成該事後的自己給予適當獎賞,是否對做不成該事的自己給予合適處罰?賞罰分明,做事動力就強,可行性就大;反之就小。

總之,以上七方面,我們做得好,做事可行性就大,就可以去做;做得不好,我們就儘量先別去做事,否則勞而無功的可能性極大,可以將七方面都調整好,再去做。

其三,做任何事,都要進行利弊分析,即做某事,對我們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弊相當。若利大於弊,那就不要猶豫地趕緊去做;若弊大於利,那就不要妥協地趕緊拒絕、不去做;若利弊相當,則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可暫時擱置。

桓溫北伐洛陽的利,一是能趁姚襄與周成爭奪洛陽兩敗俱傷時漁翁得利地擊敗兩軍、攻佔洛陽;二是在攻佔洛陽後,可藉著恢復故都的戰功逼朝廷遷都洛陽,迫使不想遷都的朝廷對自己加官進爵;三是能憑藉克復舊都的威名,招攬到更多世家大族子弟為幕僚,壯大自身智囊團和政治勢力。

至於弊端,一是桓溫此次北伐,空耗物力財力人力,僅取得難以久守的洛陽及司隸州,此地處在前秦、前燕兩國的夾縫處,內部土地荒蕪、外圍胡馬長鳴,無法作為穩固安全的北伐基地,去步步為營地攻略北方擴大戰果;二是逼遷洛陽的政治威懾和軍事威脅,進一步激化了桓溫與江東各世家大族、司馬皇族的矛盾,後兩者雖然不敢明面上公然反對桓溫,但暗地裡則開始給桓溫北伐下絆子、使陰招,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桓溫以後的北伐,更加兇險難測,因為敵人不僅在前線,也在後方。

孫子兵法: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則止。

桓溫得而復失地北伐洛陽,對不想勞而無功的我們有何價值呢?

分析做事利弊的swot戰略分析法

我們做事情,需要事先根據做事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等方面,來綜合評判做此事的利弊多少、大小,並互相對比、反覆印證,必要時可以就某事在列出以上類似表格的基礎上,諮詢自己的父母等長輩,可以諮詢領導、老師、同學、朋友等夥伴,去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地分析做事的利弊,這樣利弊分析結果往往更加科學正確。

隨後,若確定某事多利少弊,就迅速去做;若多弊少利,就立刻停止去做;若利弊相當,就分情況對待:若從長遠來看多利少弊,就直接去做;若從長遠來看還是利弊相當,就先擱置不做;若從長遠看多弊少利,就別做。

綜上所述,要想事半功倍地做事做人,我們需先以目的為導向,指導自己刻意、有針對性地確定通過做事所需成長的核心能力,明確做事目標、成長方向,再對事情進行可行性分析,做好各項準備,三思而後行,爭取可行性最大化,最後要群策群力核實做事的利弊對比,儘量多利少弊地去做事。

相信如此行事,我們會越來越事半功倍地做好事、做好人。

加油,不想勞而無功、想在做事中爭取利益最大化的兄弟姐妹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