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蜀“漢”的經濟政策

“三國”故事發生在2世紀末、3世紀中葉。在中國歷史上無疑是“帝王專制”時期,社會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屬

“農業”社會,當然蜀“漢”也不“例外”。然而比起魏、吳二國來,卻多了些個“手工業”和“商業”的成份。

一、單就從農業來講,諸葛亮的做法也是“彪炳青史”

興修水利!眾所周知:“都江堰”工程原為秦朝李冰父子所建,功勞屬最大;但是要說“維護”和“開發利用”,2000多年來諸葛亮可是第一人。諸葛亮立下的“維護法規”,直到現在還在原樣執行;諸葛亮所定的尺度標準,只是在70年代換上不鏽綱尺而已。

至於名為“諸葛堰”、“小諸葛堰”之稱的小系統多了去了,從而使年久失修的“都江堰”成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使成都平原真正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在糧食作物自給有餘的基礎上,蜀國大量種植桑樹,就連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曾提到“家有桑樹八百株”;為蓬渤發展起來的蜀錦織造業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二、手工業在三國中最為有名。蜀錦織造成為“支柱產業”,規模大、質地好,從業人眾,僅成都地區從業人數就達7萬人。蜀錦大規模出口,支持了戰爭的進行;只到蜀“漢”滅亡,國庫中尚有蜀錦20萬匹及大量物資。

除此之外製鹽業、緞鐵業、鍊銅業、木器業等也相繼發達起來。各種“手工業品”;“農具產品”;日用品;軍用產品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手工業的發達建立在鼓勵發明創造的基礎之上,除了“諸葛連弩”、“木牛流馬”、拌馬釘、孔明燈、孔明水車、饅頭等屬諸葛亮發明之外,蜀錦織機的發明權據說也屬諸葛亮。重視發明創造並且

以身為之,這不僅僅說明諸葛亮夠“聰明”吧?這恰恰說明諸葛亮思想中與一般“帝王將相”中不一樣的先進成份:別人把它看做“奇淫小巧”,諸葛亮卻似乎看到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蜀軍之所以有戰鬥力,經常以少勝多,並以“步兵打騎兵”,這同它採用先進的“陣法”、配備先進的“武器”有關。

據史載:晉帝司馬炎曽派自已的親信將領陳勰去蜀地去搜集諸葛亮“八陣圖”法,用來教授自已的禁軍士兵;並將諸葛亮制定的兵法兵制等,在晉朝得到廣泛推行。此而成為國家的基本軍事制度。

不要認為蜀“漢”國的發明創造都只用在軍事上,事實上它應用在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而提升了整個國家的

手工業製造水平。

也不要認為蜀“漢”國只有諸葛亮能搞發明創造,削鐵如泥的“蒲元刀”、用於戰爭的許多“器械”和適於農活用的“農機具”產品等,都建立在“技術革新”和“發明創造”的基礎之上;以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在“三國”中都是“精品”。

三、和魏、吳二國不同的另一點是:蜀“漢”國商業發達,僅從近年來發掘的魏墓和吳墓中發現:許多墓中都放有大量蜀幣,並且是小額貨幣。而蜀墓之中沒有發現魏幣和吳幣。這說明“蜀幣”值錢是硬通貨;其二說明蜀“漢”商業發達。有關記載也說明了這一點;大量出口蜀錦產品也證實了這一點。

按照馬克思的學說: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商業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資本主義”和“契約”精神。據說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最早產生於明末時期,後來清兵入關中止了資本主義在中國的誕生。這都是我們中學學過的課程。也不知在分析蜀“漢”國的經濟結構中有何意義?這是留待以後真正的歷史學家去研究的課題了。

書歸正傳:諸葛亮這種“重本而不抑末”的開明政策,包括它的眾多的“創造發明”,在2000多年的中國帝王專制史上,不是絕無僅有,也屬十分罕見

蜀漢發展經濟的高效和能力十分驚人!正史中講:劉備死後第三年,即諸葛亮接班第三年,蜀漢即達到了“田疇闢、倉麋實、器裓利、蓄積鐃、朝會不華、路無醉人”的地步,其間還有長達半年之久的“七擒孟獲”之戰!中國文人有何理由說諸葛亮“窮兵讀武”?反過來:被其打敗的魏國,數次戰役丟盔卸甲,反倒沒人說是窮兵讀武?諸葛亮逝世前後,魏軍曾二次調動大軍數十萬進攻漢中,都被打的丟盔卸甲、狼敗而逃。

咋不說魏軍或司馬氏父子也是“窮兵讀武”?

三國本來連年戰爭,打仗本就是“雙方”的事,何來一方“窮兵賭武”?再者失敗的一方,壎失更大!諸葛亮“五出”或“六出祁山”,都是“全軍而進”、“全軍而退”!何如魏軍塤兵折將,丟盔卸甲

魏、吳二國除了對外戰爭之外,對內各自麻煩不斷。魏國橫政暴斂,人民起義和反抗不休;內部還有高平陵政變擊殺公孫淵等的戰爭。

吳國僅在234~237年,就有三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發生。整個時期農民起義不下20餘次,上萬人的規模、不下十餘次;加之內部也有政治變亂等等。

魏、吳二國對內對外

用兵的規模和次數,遠大於蜀“漢”,怎麼獨獨諸葛亮就成了“窮兵賭武”?

有史料記載:就在諸葛“五出祁山”或“六出祁山”時期,三國之中唯有蜀“漢”可稱得上“政統人和”;或曰“政治清明,積極進取”。在經濟方面也好出許多。(28)

即謂如《三國志》和各種“史書”中所講:“倉麋實,器械利,蓄積饒”!這就是諸葛亮時期及蔣琬、費禕、董允時期,蜀“漢”國的真實經濟狀況。

史書中講:蜀“漢”社會生活的基本特點是:“吏不容貪,人心向上,強不侵弱,夜不閉戶,風化肅然也”!政府的“廉潔高效”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向心力”“凝聚力”,無疑進一步改善、改良了國家的經濟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