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代毕,九州一!气象承平,千古绝唱,颂盛世

「诗词」五代毕,九州一!气象承平,千古绝唱,颂盛世

庚子年二月廿九,每日品读经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柳三变,比范仲淹(989年-1052年)还大五岁,是北宋词坛的前辈,甚至可以说是开山之人。柳三变的父亲柳宜给儿子们起名字很动了一番脑筋。大儿子名叫柳三复,意思是书要读三遍、读三遍,重要的书都得读三遍才能有出息。二儿子名叫柳三接,意思是有了出息以后,就能一天被君王接见三次,大受宠信。三儿子名叫柳三变,因为《论语》里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从外表看起来有三种变化:远远望他,看起来很庄重;接近他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又觉得很严厉。原来“三变”是用来表扬君子的褒义词,不是说文艺人善变的贬义词。既然君子“望之俨然”,所以柳三变字景庄。柳氏三兄弟,人称“柳氏三绝”。

从柳宜为儿子起名所花的功夫来看,显然对他们寄予了厚望。柳三变没有辜负父亲的栽培,在各级考试中一路过关斩将,十八岁(公元1001年)就具备了到礼部应试进士的资格。这一年他被父亲送出福建老家,赴京赶考。但柳三变觉得自己来日方长,一路上游山玩水走走停停,待得到了杭州,醉心于如画美景,便在杭州停驻。当然他除了仰慕风光、寻访古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便是干谒(yè)求仕。杭州乃江南重镇,达官贵人亦多居此处,若能干谒其中一二,获得赏识,他日科举及第,便不是难事。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柳三变写下了杭州的千古绝唱——《望海潮》

「诗词」五代毕,九州一!气象承平,千古绝唱,颂盛世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cēn cī)十万人家。云树绕堤(dī)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市列珠玑(jī),户盈罗绮(qǐ),竞豪奢。

重(chóng)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① 三吴:泛指江、浙一带。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

② 天堑:天然壕沟,这里指钱塘江。

③ 重湖:这里指西湖。

④ 叠巘:重叠的山峰。

⑤ 高牙:高高矗立的牙旗。这里指高官孙何。

⑥ 凤池:原指宫禁中的凤凰池,这里代指朝廷。

【译文】

杭州地理条件优越,是三吴的都会,自古以来都很繁华。烟雾笼罩着的柳树、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帷幕,景色迷人,人口众多。高大的树环绕堤坝岸边,汹涌的江涛卷起如霜雪般的白色浪花,江水形成的天堑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宝物珠玉,人们家里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谁更富有奢华。

西湖秀美,重峦叠嶂,秋天桂花飘香,十里荷花争相开放。晴朗的天气里吹起羌笛,夜晚归来的采菱船上响起歌声,钓鱼的老翁和戏莲的姑娘都嬉笑欢乐。隆重的仪仗簇拥着高官望族,趁着醉意听那箫声鼓乐,吟诵欣赏那烟霞。等日后一定要把这等美景描绘出来,好等进京时向人们夸耀。

「诗词」五代毕,九州一!气象承平,千古绝唱,颂盛世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首词气势博大、力量非凡,成为书写杭州的千古绝唱。很难想象,如此大开大阔、直起直落的笔法出自柳三变这样的文弱书生笔下,若非心有坦荡气魄而不可得。区区数十字,就将杭州的地理位置、历史风貌、优美景色纳于笔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远望去,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鳞次栉比,檐牙错落,再将镜头移近,只见闹市繁华,户盈罗绮,熙熙攘攘;下阕笔锋一转,只见风和日丽,桂子飘香,荷花荡漾,钓叟莲娃泛舟于湖上,一派安宁祥和气象。

宋真宗赵恒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此时距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公元960年立,年号建隆)不过四十余年,华夏中原在经历五代十国的战火后,又一次在大一统帝国的统治下,开始新的复苏与繁荣。年轻的北宋王朝无疑是骄傲的,这是盛唐之后,九州大地再次以富庶和文明享誉世界。太祖立国之初,曾立下祖训“刑不上大夫”。于是,优待文人成为北宋统治者的惯例,在这一风气影响下,民众对文人普遍尊重,而文人亦多享乐无忧,所以才有“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场景。

「诗词」五代毕,九州一!气象承平,千古绝唱,颂盛世

清明上河图局部

一曲《望海潮》,撩拨着无数人的江南大梦。湖山之美好、城市之富庶,吊起了路人的嘴角,有凌云之志的士子,将仕途作为归宿;风流倜傥的才子,将风月场作为温柔乡,柳三变两种心思兼而有之,所谓苏杭之梦,大梦无边……


学不可以已!

如您知道有好的

古诗词文,请留言……

感谢您的分享!

点击【关注】,每日品读中华经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