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好作品大多源於靈感,如何在平淡生活中發掘靈感寫出美文?

美文小白


靈感是文學藝術創作活動中產生瞬間的即時性的思想火花,藉助它的光亮,能夠看到平常所不能看見的景象,想到平時所不能達到的深度,繼而激發調動出創作的衝動,寫出與常態不同、具有創新性意趣的好文章。靈感不常閃現,且稍似即逝,而大多數人日常皆處於常情、常理、常態、常境的生活之中,要從平淡的生活中捕捉到靈感,寫出為人稱道的美文,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度積累和挖掘:



一、從經典作品中尋找陌生化語言刺激

語言的陌生化是當前美文創作的熱議話題。這種提法最早來源於俄國形式主義文藝理論,代表人物是評論傢什克洛夫斯基,強調的是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以內在的對立和衝突造成“陌生化”的表象,從而給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經典文學作品中,許多都閃現著語言陌生化的光彩,會給人以意想不到的思想啟發。當年,莫言曾長期苦於找不到突破創作瓶頸的辦法,直到有一天翻開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當他看到開篇的文字——“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即被這句倒敘而懸疑的語言所觸動,頓悟“原來小說還能這樣寫”,從而激發了創作靈感,文思泉湧一發而不可收。


二、從追憶往事中尋找爆發性情感刺激

美文寫人敘事,很多是藉助於對過往的追憶。唐朝詩人李商隱曾寫了一首詩《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其詩追憶逝水芳華,傷感之情直抵人心。人們回憶往事時,總是會記起最熟悉的人、最難忘的事,這種回憶或睹物思人,或觸景生情,是一種被動的、正常的心理映射。但是,年深久遠的記憶畢竟是模糊而有偏差的,對美文創作者而言,回憶不是懷舊,而是帶有主動性、選擇性的尋找情感爆發點,是把相關聯的人和事聚合起來、串聯起來,讓情緒在回憶中碰撞出火花,形成一根線頭,線頭扯出來了,麻團也就清晰了,由此抽絲剝繭,美文水到渠成。


三、從物我兩忘中尋找觸發性臨界刺激

靈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的靈光閃現,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恍然大悟,這種只可意會而不可強求的隨機性、偶然性提示我們,靈感的誕生是苦思無果,無思而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生活中,可以暫時放下苦思冥想,徹底放鬆下來,讓自己處於物我兩忘的無為無思境界。看似無思無為,實質上是為心靈接納外界刺激騰出了更開放、更廣闊的空間,從而也更容易關注平時不能關注的事物,而那些冒然撞進來的事物,往往最能激發靈感。牛頓在伍爾索普莊園的蘋果樹下被成熟的蘋果擊中,阿基米德洗澡時發觀浴缸的水外溢,都是突然的感官刺激引發了他們的科學發現。

四、從體驗生活中尋找原發性直覺刺激

靈感不是空穴來風,是思想碎片的無序到有序,是知識累積的量變到質變,即使是夢中靈光閃現,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因緣。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處處隱藏著創作的素材。一個有心的作者總是會用心的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發現生活,從中尋找生命的價值和寫作的意義。美文最大的特徵是用生動的語言講生動的故事,用思辨的語言揭示生活的哲思,這也要求作者身處於尋常生活,善於發現平淡的真味。事實上,靈感往往就懸浮在生活之中,只要足夠敏感、耐心,你的一些原發性的、直覺性的感受,便是捕捉到它的一張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