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曹孟德為何不放火箭?

品茶看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簡單,因為草船借箭不存在。

真實歷史上的草船借箭是這樣,並不是在赤壁時期。

214年,濡須之戰爆發,安徽巢縣西巢湖是戰場。

赤壁之戰以後,孫權出兵攻陷皖縣。

曹操決定以攻為守,於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聲稱領四十萬步兵出兵濡須口。

對此,孫權早有預計,也集中了7萬主力迎戰。

雙方在濡須對攻1個多月,期間孫權多次主動出擊。

比如甘寧率領3000士兵夜襲曹操大營,甚至帶著100多敢死隊直接衝殺曹操的大帳。


曹操發現孫權此次志在必得,不敢隨便出戰,以防禦為主。

於是,孫權親自率領水軍大船來曹操陣營外挑戰。

當時天有大霧,曹操不敢出戰,命令按兵不動。

於是,孫權命令樂隊奏樂。曹操大怒,但還是不敢出兵,就命令弓弩手對準音樂方向亂箭齊射。孫權的大船在曹軍的箭雨中巋然不動。

結果曹軍的弓弩太厲害,孫權木船一面中箭太多,竟然向一面傾斜。

於是孫權命令木船轉向,繼續挑戰。

曹操更是不敢出擊,最終孫權帶著船上幾萬支箭回去。

後來曹操得知真相,感嘆的說:“生兒子就應當像孫仲謀那樣,劉景升的兒子就像豬狗那樣!”

知道孫權難以對付,曹操最終率領大軍撤退。



這就是真正的草船借箭。


其實孫權並不是為了箭,而是向曹操挑戰。

至於曹操不隨便出戰,也是正確的決定。

因為東吳擅長水戰,曹軍並不是他們對手。在複雜天氣強行出戰,曹軍水軍可能遭遇毀滅性打擊。

其實稍微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古代水軍對戰,使用火箭是很尋常的事情。

以為古代船隻都是木質,一旦著火就是船毀人亡。

自然,木船中火箭到燃燒起來,畢竟有個過程,還是可以撲滅的。

況且火箭不可能射的太遠,也受到限制。

如果真正是草船,那就完全不同。草靶一旦中了火箭必然迅速起火,那諸葛亮豈不是成為烤豬?


薩沙


首先說明一下,歷史上草船借箭這件事兒,和諸葛亮沒有半毛錢關係!

其實歷史上還真是有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不過這件事情的主人公卻是孫權。當年他和曹操在濡須交戰,東吳多次挑戰對方始終不給出回應。最後孫權讓人駕船來到曹軍陣營之前,前面放哨的士兵看到這種情況以後趕緊彙報給曹操,曹操得知以後馬上命令弓箭手全員上陣,爭取把孫權就地射殺。

不過孫權也不是來送死的,因為射程問題加上船本身就有防護措施,箭矢只紮在了船的一側,這樣的情況導致船身傾斜,孫權只好讓人把船調轉方向,等到兩面平衡以後自己回到了陣營之中,並且敲鑼打鼓感謝曹操的好意,這才是這個故事的歷史原形。

而在《三國演義》裡,草船借箭經過羅貫中的手,變成了諸葛亮的獨角戲,這個故事充分展現了諸葛亮的謀略過人之處,所以民間對這件事情也是廣為稱讚。不過很多人也有點不理解,曹操當時為什麼不直接用火箭來射船呢?

首先一點:準備不足。如果有人注意過火箭跟普通箭頭的區別,不難發現火箭的箭頭上面是包著一層油布的,只有用火把點燃油布,射出去的箭頭才能自帶焰火。在實際的打仗過程中,如果不是事先準備好用火攻,那麼軍隊裝備的弓箭一般都是普通的,畢竟生產火箭也需要耗費一定材料,如果用不上就白忙活了。諸葛亮的這次行動完全就是突擊,對於沒有準備的曹軍來說,嚇唬嚇唬對方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其次,不敢冒險。假設曹操本人意識到了對方的船有問題,那他也不敢直接用火箭去射。這支船隊突然出現,曹操最希望的還是別讓他們靠近。對方很可能是會進行“自殺式”襲擊的,因為完全不清楚對方的來意,所以根本沒有交戰的必要,如果採用火箭直射對方,點燃了船隻以後對面直接向自己開過來,就算是能及時用大船阻攔,那自己這邊的損失也一定比別人多,所以最穩的辦法就是把對方趕走。

最後,不要過於當真。小說畢竟是小說,任何情節都是來襯托人物形象的,您在深究其中各種細節的時候,可千萬不要忽略一個問題,這些故事可不代表歷史的真實事件。對於一杜撰出來的故事,就算討論三天三夜也不會有正確的答案,所以大家還是要理智的去看待這件事。


綜上所述,曹操不用火箭射船既有自己的考慮,也有作者的個人意圖,我們在看待這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忘了它不是歷史,只是一個小說情節罷了。

白話歷史君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草船借箭的故事來自《三國演義》,我們姑且不討論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也不去追溯草船借箭是何人所為,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演義裡面的諸葛亮開船靠近曹孟德的時候,他為什麼不放火箭?

古代火箭如何操作?

如今我們看影視作品,古代戰爭中使用的火箭就是把引火之物綁在普通的箭頭上,然後點著火射出,看似簡單的操作,其實內有乾坤。曾經有人嘗試過製作古代的火箭,結果射出來以後變成下面這樣。

從上圖可以看到,箭頭的引火物與箭完全脫離了。然後試驗者把引燃物綁得更緊,再次射出的時候,箭頭的火直接就熄滅了!於是他把箭頭改裝成下面的形狀。

這樣的箭頭有足夠的空間,保證箭在飛行的過程中,箭頭的火苗有足夠的空氣可以燃燒且不會被風吹滅。不過這時候火箭又出現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箭桿一般採用竹子或木頭製作,如果箭頭的火燒得時間稍微久一點,箭桿很容易被燒斷!

從上述試驗我們可以看出,火箭有以下幾種缺點:

  1. 箭枝不平衡,頭重腳輕,方向不容易控制;

  2. 箭頭在點火後必須要儘快射出,不然箭桿容易燒斷;
  3. 箭頭非普通箭頭,必須要經過改裝,因此火箭屬於專用箭,製作數量和儲備數量都不會很多。

最後得出結論,火箭不適合長距離使用。我們在三國曆史中可以看到關於火箭使用的記載: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攻打陳倉,被魏國的郝昭用火箭射在雲梯上,結果梯子都被燒燬了。這段記錄可以看出,當時的火箭從城牆上射出,目標是掛在牆上的雲梯,距離相當短!

草船借箭適合用火箭嗎?

答案是不適合。

  • 首先是曹操無法判斷對方船的距離,因為江中有大霧,只能得到對方的鼓聲卻不見對方虛實,如果距離太遠,用火箭根本射不到,因此選用普通箭射之;

  • 其次火箭為特製箭頭,輕易不會浪費,演義中說諸葛亮“借”了十萬支箭,說明曹操當時派出的弓箭手很多,如果這時候搭上火箭,曹營未必有這麼多庫存;
  • 最後,水火不能相容,在水戰中使用火箭,只會使火箭的威力大大減弱。因為火箭殺傷力很小,只有引火的作用,而江中水源豐富,正常的戰船不會有很多易燃物,就算火箭過去點著對方的船體,也很容易被澆滅。

綜上所述,曹孟德在不知對方虛實的情況下,不使用笨重且無殺傷力的火箭,而使用輕巧的普通箭頭,這都是符合常理的。


水煮汗青


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這一出,這是羅貫中強行加給諸葛亮的光環。但是就《三國演義》這本書來說,為什麼曹操不放火箭,我覺得有三點原因。

1、你站在諸葛亮的角度,知道船上全是草人,一把火就點著了,但是曹操知道麼?肯定不知道啊,曹操還以為你們不過就是正常進攻而已,況且箭頭如果帶上火,那麼射程和穿透力就會減小,曹軍會為了給箭頭點上火而放棄射程和穿透力麼?

2、那是夜間,你看不見我,我看不見你,全都是憑聲音和感覺在射,你倒好,弓箭點上火,直接暴露自己的位置,九泉之下的龐涓笑了“原來還有人和我一樣。”

3、最重要的就是當時的天氣時大霧,江面上起大霧,空氣中的水分含量是非常高的,等你給箭頭點上火,使上吃奶得勁把箭射出去,本想看個火燒東吳,結果箭飛到一半火給滅了,你氣不氣,當你氣的打算脫了衣服游過去弄死那群東吳人的時候,猛然想到人家從小就開始玩水,而你還是第一次看見這麼大的湖,你又生氣又幹不掉人家的樣子,真像個喜劇演員。

所以諸葛亮就是算準了草船借箭萬無一失,所以才會帶上魯肅玩這麼刺激驚險但失事率又幾乎為零的遊戲。


赤道企鵝


三國志中,曾有出現過這樣一個情節,曹丕趁著曹操不在的時候,便問荀彧,“敢問老師,天下誰人可擔才智第一?”荀彧沒有直接回答曹丕的問題,反而淡淡的說了一句“丞相智慧可位居天下第二。”曹丕大驚失色又緊接著問:“那何人能為天下第一?”荀彧用奇怪的眼神注視著曹丕,停頓了一下說:“當屬諸葛孔明是也!”


我給出的答案是,從根本上來說,諸葛亮要比曹操聰明。換個角度說,如果曹操知道了諸葛亮用的是草船,那麼曹操絕不可能蠢到用不用火箭。

那麼既然諸葛亮用的“草船”,你以為曹操不想用火箭啊,在當時錯綜複雜的萬般亂像之下,換作是誰,恐怕也難做決定。所以說並不是曹阿瞞不懂,而是當時的情況下很難懂。當時剛剛統一北方的曹操,在沒有來得及養精蓄銳、操練水軍的前提下,就急功近利,想要繼續憑藉著官渡之戰大勝的士氣,一舉南下滅掉孫權和劉備的有生力量,正好一統天下。但是即便曹操你再多麼想一統天下,幹掉孫權劉備等人,你也絕不可能在不知敵情的情況下活生生地、眼睜睜地把八十萬軍隊淹沒江底!所以在不瞭解孫劉聯軍的狀況時,曹操只得駐紮在黃河岸邊。

第一點,草船借箭當天,正是江面大霧的一天,面對著突如其來的奔騰如雷的吶喊廝殺聲,曹操來不及猶豫,畢竟保命要緊,於是便派三千弓弩手極速發箭,情況萬分危急的時刻,哪還顧得上火箭不火箭的,管他三七二十一,再怎麼叫,我也把你射成刺蝟,讓你有來無回。



第二點,雖然曹操生性多疑,但是面對著大霧的天氣,再怎麼生性多疑,他也沒猜出大霧之中算是稻草人,人家就等待著曹操的一聲下令“放箭”的命令呢,正好坐以待斃,漁翁收“箭”。

第三點,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平白無故就命令三千弓箭手隨意地放火箭,那麼這一次3000支箭射出去,每支箭頭所包裹的火油布不要錢啊,再說了在當時戰爭資源匱乏的前提下,那是多少千千萬萬支火箭啊,即便曹操能承受的起,那他也不會蠢到去親自試一試。那時候的曹操可是剛剛經歷過官渡之戰的啊,何況連孫權劉備的面兒還沒見到,哪來那麼多的戰費用來揮霍。

第四點,在當時無法測定敵人距離有多遠的情況下,如果魯莽下令發射火箭那也是要考慮當時具備不具備發射火箭的因素的。其一,大霧天氣,點燃火箭之後,空氣潮溼不說,而且還在江上,火箭隨時都有可能受潮熄滅;其二,在當時大霧天氣之上,如果冒然在箭頭包裹上火油布,難道曹操會不知道加了火油布的火箭重量會倍增嘛,那樣的話,憑藉這三千毫無水上作戰經驗的士兵來說,絲毫無濟於事。



其實總歸來說,諸葛亮既然決定要唱好”草船借箭”這出戏,曹操無論如何是都要陪笑圓場的。因為曹操想到的,諸葛亮都想到了。從這裡我們也不難看出,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要本著客觀的態度去做,要麼不做,要麼做好,我們要在做事之前充分考慮到各種客觀因素,這樣才能做好一件事。


小鎮月明


《草船借箭》其實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但這個故事的真正主角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在濡須口之戰中,孫權乘一艘大船去看曹操的營帳。曹軍立刻射箭。孫權把船的兩邊接滿箭後,從容退走。


然而,在羅貫中用藝術手法改編了這個故事之後,讀者們在欽佩諸葛亮的同時,卻也產生了三個疑問:

1. 曹操命令一萬多人往諸葛亮的船上射箭,直到第二天霧散為止。但根據書中的說法,曹操損失了15萬多支箭,也就是說,這一萬多人,每人才射出去10幾支箭。這麼長時間,他們只射了10幾支箭,其餘時間都在傻站著看嗎?

2. 曹操總共損失了15萬多支箭,而諸葛亮得到了10萬多支箭。這說明,曹軍的命中率至少在70%以上。在古代戰場上,即便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都難以擁有如此高的命中率,何況是在大霧滿江的情況下,大多數箭應該掉進水裡才對。


3.既然曹操看不見江裡的情況,為什麼不用“火攻”,向諸葛亮的船發射火箭呢?一旦擊中船體,不是直接點燃並燒死敵人嗎?

前兩個問題,可以賴羅貫中數學學的不好,但第三個問題,就需要一個科學的解釋了!

1、首先,火箭使用條件很苛刻。根據《中國古代兵器》記載,古代戰爭中,最早的火攻,是用艾草、油脂、松節油等易燃燃料,附在弓箭上。火隨著弓箭射出,就會點燃敵人的營寨、城池,引發火災,造成殺傷。

可是,雖然火攻在《三國演義》中很常見,但在實際上,它很容易受到天氣影響,比如在水汽很重的大江之上,還下著大霧,火箭很容易在飛行過程中熄滅;再者,這種火箭由於重量大,飛行的距離也非常受影響。在能見度不足的情況下,很難準確判斷敵船的距離,因此極難命中。


2、其次,火箭準備起來有難度。因為準備火箭,需要大量的易燃易爆品,而當時曹操是水上結寨,一旦因為操作不當著火,後果可想而知了。所以,火箭只能是提前準備,隨用隨準備,曹操不會蠢到把大量油料扔在自己船上,萬一東吳用火攻,他可就慘了。
3、火箭使用成本太高。剛才說到,火箭需要附著多種易燃物,這就使得一支火箭的成本,遠遠高於普通箭矢。而在不知道對面是什麼情況的時候,曹操貿然使用火箭,也會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因此,這也使得他放棄了火攻的想法。


深夜聊齋


草船借箭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有名的典故,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有效的化解了周瑜的刁難,還為盟軍賺的了十萬只箭矢。但當時諸葛亮坐的草船,曹操為啥不放火箭呢,我想有這麼兩個原因: 諸葛亮劇照

一、天氣

小說中記載:“是夜大霧漫天,長江之中,霧氣更甚,對面不相見。孔明促舟前進,果然是好大霧!”可見當時江面霧氣很重,空氣溼度很大,孫劉聯軍的突然出現,曹軍猝不及防,火箭應該是需要準備時間的,加上當時空氣溼潤,最好的選擇當然是立即萬箭齊發,射住敵軍的陣腳。曹軍射箭並不是要打退敵人,而是讓自己有充分的迎敵準備時間,所以更方便更廉價的一般箭矢才是最好選擇。


二、劇情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小說是什麼,是社會生活的再創作,諸葛亮在書中那是神一般的存在,你說要是孔明在這兒沒借到箭,船還被燒了,主角光環哪去兒去了,三氣周瑜怎麼寫。所有編輯兼導演的羅貫中是不允許曹阿瞞放火箭的。


最後說一下,其實草船借箭是有歷史原型的,主人公是孫權,不是諸葛亮。在建安十八年,曹操率軍攻打吳國的濡須口,孫權心血來潮,坐著戰船前來探營,曹操發現後,傳令弓箭手射箭,孫權的船一邊受了箭,船隻傾斜,於是孫權就下令將船掉頭,曹軍的箭又都射在了船的另一面,漸漸地船隻就平衡了,孫權開心的帶著這些弓箭回營去了。

當時曹軍用的也是普通的弓箭,而不是火箭。這段故事就被羅貫中在書中套用到諸葛亮身上去了,孫權表示你是編劇你說了算。


一隻獨袖的楊過


我是冰消水寒,我來回到。提及三國之中的智慧人物,應當是非諸葛亮莫屬了,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小說之中,很多經典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一下關於草船借箭的事情。相比大家對此也不陌生,那麼有這樣一個疑問,在草船借箭中,曹操為何不令人射出火箭呢?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故意刁難他,提出來十天造十萬支箭,正常情況下,這是幾乎不肯完成的事情,但是諸葛亮卻立下軍令狀聲稱三天時間就能完成,最後在大霧天氣的幫助下,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他還是完成了任務。

其實諸葛亮當時是在賭,萬一當時曹操射過來的是火箭這樣的小船是經不住大火的灼燒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的火箭,這個和我們現在的火箭不同,而是在普通的羽毛箭後面塗上一些易燃物品,這樣 一旦射中目標就能達到放火的目的。不過,我們 可以從物理學角度考慮一下,易燃物本身是有自重的,這樣的話,火箭的有效射程就比不上普通的羽毛箭。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天氣原因,諸葛亮前去叫囂的時候,正是大霧天氣,這樣的天氣空氣中的溼度是很大的,小船的距離又比較遠,還沒等火箭射到船上就被空氣中的溼度弄滅了,這樣的話火箭是起不到作用的,另外一個原因,因為距離遠,不知道來犯者是誰,曹操不敢貿然進攻,於是就下令用普通箭進行射殺。

不過關於正史中的記載,草船借箭的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不過孫權也不是為了借箭,而是前去探營,查看曹操的佈防,結果被哨兵發現,於是曹操就下令亂箭發射,因為船小,且是一面受箭,導致受力不均,差點失去平衡,孫權不敢回去,於是就下令調轉船頭,讓另外一面受箭,直至船身平衡,這才行駛回江東。


冰消水寒


我是勃勃,我來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草船借箭這個典故其實來自於孫權,而不是諸葛亮。

1、孫權只為抗衡曹操,借箭其實是無意之間的。



當時曹操正和孫權交戰,曹操知道了孫權的主艦在哪裡,命令往這個主艦射箭,一時間,艦艇的一邊都是箭矢,孫權見狀連忙讓箭矢換一邊,讓另一邊也佈滿箭矢。這樣船就平衡了,就能暢通無阻的航行了。

曹操見狀也不敢追,只好看著孫權遠去,的確因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人不善水戰,無法在水上和孫權交戰獲得大的優勢。

2、曹操之所以不放火箭,我猜測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風向對曹操不利

我們都知道風助火勢,如果風往自己這邊吹,他就沒法放火,正因為他一旦點火就往自己臉上衝,怎麼放火箭呢。而且就勉強射出去了,火箭也飛不遠,射不到目標。

二,當時天氣狀況的影響

因為在江南水鄉一帶下雨,起霧天是很正常的。這個時候你是無法看見別人的,如果你這個時候貿然的放火箭,其實是暴露了自己。別人知道你的確切位置朝你放火箭呢,風還往你這邊刮,那你豈不是很被動。而且還有一點,天氣潮溼,你的火就無法擴散,威力會比較小,放的作用也不大。

三,當時火石等器物,可能是專業物資不能輕易用掉

我們聽過放火箭,燒糧倉,放火箭燒敵方士兵的,放火燒船的,除了赤壁之戰比較著名的話,其他的應該很少,而且赤壁之戰還是全都被鎖在一起形成的連環船,才能火勢那麼大。一般的用火箭燒了幾艘小船,根本就無傷大雅,士兵可以馬上跳船逃跑到其他的船上,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並不大。

火石之類的物資浪費多了,士兵生活做飯等一系列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所以我認為曹操是不可能放火箭的,因為有這麼多客觀條件的存在,放火箭其實是有點得不償失的,他無法達到最大的擊破效果。


職業減肥營養師


曹操為什麼不放火箭,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草船借箭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歷史是不存在的,曹操不放火箭,是為了確保諸葛亮草船借箭能夠順利完成,這樣,才能存託諸葛亮的智慧。

第二,來不及準備,草船借箭是大霧的天氣,曹操根本就不知道諸葛亮要來,也來不及準備火箭,這時候,趕緊射,能射多少就多少,射死幾個就幾個,等你準備好火油,船要麼到了岸邊,要麼就已經走遠,所以,火箭沒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