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東風,草船借箭,借荊州的諸葛亮,與戰國張儀比智慧誰的手段高?

大馬哈魚12


我們常見的比較是諸葛亮與張良比,諸葛亮和劉伯溫比較。

諸葛亮自比的也是管仲樂毅,而不比管樂同時代的張儀。

很少有人把諸葛亮和張儀一起比較,這個問題另闢蹊徑,很值得探討。

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

1.我的結論

2.兩人的智慧表現

3.兩人的比較

4.延伸的話題

不過個人覺得,這個問題的準確提問方式應該諸葛亮和張儀比智慧,誰的智慧高,而不是誰的手段高。

手段是智慧在行為上的直接體現。什麼是智慧?什麼是手段?

智慧是道,手段是術。有道無術,術仍可術。有術無道,止於術。

一,首先說一下我的結論:

論智慧,在正史人物的層面上,張儀諸葛亮不相上下;

在演義人物的層面上,張儀甘拜下風。

提問中說的借東風,草船借箭,借荊州都是《三國演義》裡的事蹟,說明兩者是在演義層面比。

這一點張儀很吃虧,因為後世沒有書籍演義他,他只能以正史中的面目跟演義中的諸葛亮比較。

二,兩人的智慧表現

首先,張儀智慧的體現

首先要了解一下張儀的主要事蹟。我給總結為三件

1.戲弄楚懷王,使齊楚絕交

2.隻身赴楚,秦楚結盟

3.遊說六國,破合縱之策

張儀的智慧在這幾次事件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為己,絕境下孤身入楚,不但可以保全性命,還能促成秦楚結盟。

為國,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用最小代價,破掉六國合縱之策。

其次,諸葛亮智慧的體現

提問中說到的,諸葛亮三件事蹟,都是赤壁之戰前後發生的。

1.草船借箭,既幫助孫劉聯軍搞到了武器裝備,又巧妙躲過了周瑜暗害之心。

2.借荊州,憑藉智慧為劉備爭得了一塊立足之地。

3.借東風,促成火燒赤壁的計劃最終得以實現。

三,兩相比較

兩人同樣都舉三件事,我們來比較一下。

1.隻身赴楚和草船借箭。兩者很類似,都是既保全了自己,又顧全了大局。平手。

2.戲弄楚王齊楚絕交和借荊州。兩者也很類似,就是在多邊國際關係中,為自己代表的國家爭取更多利益。

諸葛亮和張儀有一點很像,都是出色的外交家。單就這一點我覺得張儀做的更好一些,原因有兩個

A.七國關係比三國更加複雜。當時合縱之事已成,張儀先後出使楚趙韓齊燕五國,才得以破掉合縱之策,難度更大。

B.兩件事的後果,借荊州的結果更糟糕。借荊州是孫劉裂痕的開始,也是孫劉聯盟最終破裂的根本原因。

這兩件事比較下來,張儀略勝一籌。但是諸葛亮向天借取東風,張儀是萬萬比不了的。更不用說最後諸葛亮還可以在五丈原禳星。這兩件事都是神仙才可以做的。

所以說正史中的張儀跟演義中的諸葛亮比智慧,甘拜下風!

四,延伸的話題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三借,都是演義中的事情。在正史中諸葛亮是個正常人,有勝有敗。跟張儀比,兩者其實相差不大,那後世的我們為什麼覺得諸葛亮更有智慧呢?

總結下來,三個原因。

1.道德對智慧的影響。

歷史上,說到忠義之人,本就不多;再說智慧,也是屈指可數。而能夠兩者兼俱的,更是鳳毛麟角,能做到的不過三五人而已。這三五人中,諸葛亮是最高峰。

可以說,諸葛亮中華民族智慧和道德的完美楷模。

這種忠義加身的情況,極大的影響了後世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進而拔高了他的智慧。

張儀行事多用陰謀,誆騙楚懷王,小人嘴臉;賄賂靳尚和鄭袖,拿不上臺面。

而諸葛亮常用陽謀,草船借箭,光明正大;借東風,本質上是察取天時。

張儀是魏國人,卻幫助敵國來對付自己的祖國,不受寵幸後又回到魏國,再去對付曾經讓自己實現自我價值的秦國,人品反覆,沒有節操。《史記•張儀列傳》也記載"(儀)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

當然在戰國時期這個情況很常見,也不值得太過非議。但是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後人是難理解這種行徑。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張儀在後世的評價。

張儀把國家大事作為自己謀身的本錢,把國家,人民和君主玩弄於股掌之中,作為實現自己的價值的籌碼。

這也根源於,戰國縱橫家們從不談忠誠,只談抱負,只談富貴。這也是後世縱橫家式微以至於日趨消亡的原因。

從中可以看出,張儀在道德人品上差諸葛亮太多,不可以道里計。這些都極大影響了後人對他的評價。

中國人喜歡用道德來看智慧。智慧高道德不行,再高也是二流;而道德高,即使智慧略遜色一籌,也是一流人物。

中國歷史上,點評時人和前人,道德是最重要的因素。

2.知名度不一樣。

張儀事蹟多記載的戰國策和史記中。同記載諸葛亮的《三國演義》比,傳閱度不可同日而語。我們知道,姜子牙封神也靠的是《封神演義》。

3.兩人結局相比較。

張儀平民出身,主動求取富貴,也是秦國成全其富貴。但在秦武王繼位後不受寵幸,怕落得商鞅結局,就出奔入魏,有始無終。雖平安著陸,也遭人厭棄。商鞅白起,都被人同情。

而諸葛亮身為世家,本可以高臥隆中,不問世事。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熬盡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個出身未捷身先死的人。悲情的結局引得無數中國人扼腕嘆息,我們同情他,喜歡他。

同時,對於兩人效力的政權。古代人民直到現在,也是同情蜀漢,厭惡秦朝,這也間接影響到了他們兩個人物的後世評價。

以上是我的一些見解,大家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評論。剪刀君榮幸跟大家一起討論歷史,共同進步。


剪刀說史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從題目來看,肯定是諸葛亮更聰明更有手段。可以看看他們所針對的對象。

先看諸葛亮的“三借”。

借東風

借東風的對象是天。天刮不颳風,無法由人來決定。如果東風是借來的,那麼諸葛亮可以說他的手段接近於神。

就算不是神也有西遊記裡車遲國的虎力大仙的水平,鹿力和羊力是不會求雨的哦。

也就是說就算不是神也是會一些法術的。是可以預測到未來的。

如果借東風,是諸葛亮算出來的,可以預測到某月某日某時某刻會刮東風,那麼起碼諸葛亮所涉獵的知識點要比張儀多得多。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對象是敵人,也就是稍有差池是會丟性命的,可諸葛亮卻信心百倍,周瑜給他十天,他只要三天就夠了,首先他必須肯定三天之內有大霧天氣,這可比天氣預報還準。

除了天文學之外,還有心理學。草船借箭行得通,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天降大霧和曹操一定不敢派兵迎擊只會放箭,還得放十萬加的箭,這是需要充分了解曹操的實力和心理的。

從諸葛亮和周瑜的對話可以看出,他算到這兩件事是100%會發生的,要不然沒借到十萬支箭回來也肯定會被周瑜殺掉,這時候周瑜的危險係數是明顯高於曹操的。而張儀對說服對手連橫最多就是有信心,不可能有100%信心的。

借荊州

借荊州的對象是盟友,沒有永久的敵人同樣沒有永久的朋友,就算是親兄弟想借地盤也是不可能的,可諸葛亮卻能說服孫權,將荊州七郡借給劉備,這可不光是地盤,連當地的百姓和稅收都“借給”劉備了。這個我們可以想象到,難度有多大。

要找人家要地,要房子,要錢除了親爹親媽誰會給你?

可諸葛亮硬是借來了,沒腦子行嗎?如果張儀比諸葛亮厲害就不用連橫了,直接借幾個城來就好了嘛。

張儀連橫

首先,張儀只是跟秦惠王說了連橫的想法和作用,但沒有立軍令狀,或者說張儀哪怕遊說失敗也是沒有危險的,而且秦國當時是最強的,相當於三國時魏國的角色,張儀正是利用這一點連忽悠帶恐嚇才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恐嚇是佔了很大成分的。

雖然最後諸葛亮的三借和張儀的連橫都成功了,但諸葛亮憑的是100%的真本事,而張儀除了有本事外還依據秦國強大的原因。

總而言之,諸葛亮對於各領域知識的涉獵一定是比張儀要寬廣很多的,沒有超高的智慧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要說智慧和手段一定是諸葛亮更厲害。


賽半仙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人物、張儀是戰國時期人物、兩者前後幾百年時間、首先我們來說下諸葛亮和張儀兩位人物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 號臥龍先生三國時期劉備的重要軍師、劉備死後奉命託孤成為丞相、後主劉禪稱為相父、孔明是一個極有軍事天賦的人、思想緊密 擅長行軍作戰扶持國家、是一個軍備軍事天賦的人物

張儀

張儀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思想敏捷思路清晰、反應靈敏、考慮問題全面、是個十足的外交家、能夠分析利弊、權衡取捨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能憑一人之力瓦解六國的勢力、是一個十足的外交家




環球微視頻


我平常閒暇時愛讀讀《資治通鑑》,從《資治通鑑》的角度,我認為戰國張儀的智慧手段高於諸葛亮,我從一下三個方面回答您的問題。

第一,諸葛亮借東風、草船借箭和借荊州並非史實。

根據《資治通鑑》第六十五卷的記載,建安十三年,曹操輕易拿下荊州後,一路窮追劉備至樊口。隨後,“諸葛亮謂劉備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遂與魯肅俱詣孫權。”諸葛亮說事態緊急,請求向東吳孫權求救。隨後與魯肅同行抵達柴桑,與孫權對話,求得孫權同意結成孫劉聯盟。事實上,對於取得赤壁大戰的勝利,諸葛亮僅此一功,且還不能算是首功,易中天品三國時也曾經詳細分析過,即便諸葛亮不去,魯肅也會促成孫劉聯盟。所以,在羅貫中先生筆下的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包括智激周瑜,都是藝術化。其中,草船借箭倒是發生過,但不是諸葛亮的事蹟,而是發生在赤壁之戰幾年後曹操攻打東吳時,孫權發生的一個意外,當時一面受箭過多,船將傾倒,孫權下令換一面,以求平衡。

再說借荊州之事,諸葛亮確實在隆中對時告訴劉備,若要三分天下,必須拿下荊州作為根據地。赤壁之戰後,劉備已取得夏口、零陵和貴陽三郡,在《資治通鑑》第六十六卷中提到,建安十四年冬,“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建安十五年,“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容其眾,乃自詣京見孫權,求都督荊州。”《資治通鑑》公正就在於,它用的不是“借”,而是“都督”。按照《資治通鑑》的行文風格,如果這建議出自諸葛亮,那它一定會有所體現,既然未提及,那“借”荊州之事,就難以考證了。

第二,諸葛亮的智慧手段集中在治國。

我們剛才講過,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所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對於赤壁之戰之後的蜀漢政權所發生的幾個較大戰役,如奪取益州、攻取漢中、夷陵慘敗等,諸葛亮都沒有參與,而是在後方主政,其作用更像是劉邦的蕭何。

諸葛亮從先前的治理蜀郡,到後來的主持朝政,可謂鞠躬盡瘁、賞罰分明。其智慧才能有兩個事例可以證明。

一個是初入蜀時,法正建議效法劉邦約法三章採用柔和政策,但諸葛亮予以駁回,認為今時不同往日,必須嚴明。

另一個是劉備託孤,給諸葛亮留下一個爛攤子,受夷陵慘敗的影響,軍隊勢力銳減,耗費巨大,國力大損,加之政治上荊州派、益州派等派系林立明爭暗鬥,西南以雍闓、孟獲等人為代表,相繼叛亂。但諸葛亮“以新遭大喪,皆撫而不討,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民安食足而後用之。”(《資治通鑑》第七十卷,黃初四年)。

在軍事才能方面,諸葛亮的智慧重點表現在後主劉禪時期,其中七擒孟獲還是馬謖給他的靈感。

但不管怎麼說,光靠“隆中對”這一點,就足以證明諸葛亮的智慧。

第三,張儀一計可覆敵滅國。

張儀的頭銜,是外交家、縱橫家和謀略家,僅憑一個腦袋指揮一張嘴,便能在戰國各國中出將入相、遊刃有餘。

這可以從幾個事例予以證明。

在秦惠文君手下任相時,一面勸說秦惠王把蒲陽歸還魏國,並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一面又勸說魏王把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以示答謝。

為了秦國的利益,他潛伏到魏國去擔任丞相,並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後又勸說魏國退出合縱盟約,向秦國稱臣。

為了瓦解齊楚兩國合縱聯盟,張儀又去楚國遊說,以商於一帶六百里土地作為籌碼,導致齊楚斷盟,回秦後加裝受傷,三個月不上朝,給楚國耍得團團轉。

這樣的事例很多,所以有人說他“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可見其智慧和手段。

綜上所述,論智慧和手段,自是張儀略勝一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同時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小白讀資治通鑑


你要比這裡國家,軍國方略,那或許張儀是真的比不過諸葛亮!可是你如果比外交手段的話,三個諸葛亮綁一塊都比不過一個張儀。

我不止一次說過所謂的合縱連橫,尤其是張怡的連橫之策,這簡直就是刀尖上的舞蹈,任何一次失誤都有可能造成秦國的萬劫不復,可是秦國在這種情況之下面對多國的打壓仍然還是能夠異軍突起,並且能夠在刀尖舔血的同時獲取大量的土地和資源,這一點不得不說秦國的外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要知道惠文王時期雖然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整體的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此時的情況還不是後期那個以一敵六!制霸天下的秦國,此時的秦國面對楚國仍然還需要思純三分!

可就在這種情況之下,張儀通過外交之策不僅搞定了三晉,而且還把楚國徹底給打殘了!關於啟動的過程,這裡我就不多做贅述了,總之張儀總是能在合適的時間挑到合適的盟友,並且去攻打合適的敵人,在下一次結盟的時候,他又能夠把之前的敵人變成自己的盟友,去攻打下一個未知的敵人!

這樣的做法看似簡單,但是對於一個局中人來講,在短時間之內分析利益,(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得到一個合適的聯盟去制霸天下卻搞外交,這簡直就是一個天方夜譚!要知道如果這套手段真的那麼普通的話,當初就不是秦國在七國之中徹底崛起!

所以我們得說的就是秦國能夠在商鞅變法之後在短時間之內大獲成功!張儀功不可沒,並且在這之後能夠全身而退,也更加證明了他對於人情世故國家厲害等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在這一點上面歷史上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少之又少!當然諸葛亮可能稍微跌分一點!

如果說諸葛亮當初真的有張一樣的才華,就能夠規避掉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那就是關羽率領軍隊攻打樊成,功打襄陽那段時間!講實話,這個時候不缺優秀的軍隊也不缺優秀的謀士就缺一個良好的戰略眼光,此時如果有人能夠簡明扼要地分析出利害關係,推斷出東吳即將對荊州下手,那麼派出一支軍隊防守江陵城,就能夠規避掉這一次損失,起碼能夠拖延一下時間,但是很顯然,生在成都的諸葛亮沒有想到這件事情!

要知道當時的張儀面臨的環境可要比諸葛亮惡劣多了!可就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家能夠做到絕地翻盤兒,諸葛亮在步步推進的情況之下遇到這種情況,既然沒有提前察覺,並且在這之後遭受重大損失,雖然諸葛亮人在成都,但不得不說 為劉備制定籠中對的主要謀劃者,既然沒有想到這一點確實是失策,而荊州的丟失為接下來一系列的東西埋下了伏筆!

所以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真正能夠不溼鞋的那才叫高手!只可惜呀,諸葛亮最後算是功虧一簣吧,而張怡這一輩子,確實是強,鬼谷家的傳人確實厲害!


漩渦鳴人yy


初看此題,給我一種關公大戰秦瓊的錯覺。

張儀和諸葛亮雖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智士,但實際工作側重點不同,二位同為自己的君主設定了國家發展的戰略,但張儀主要是縱橫捭闔的口才,諸葛亮則相比要全面得多,所以我們評論諸葛亮是歷史上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和發明家(5個頭銜);張儀則是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二人的定位有點像漢初的蕭何和陳平。但這些定位並不能說明張儀或者諸葛亮誰的智慧就高那麼一丟丟。

通過“三國演義”,諸葛亮的個人形象被嚴重美化了,魯迅先生曾說過“諸葛多智而近妖”就是這個意思。真實的歷史,借東風子虛烏有,草船借箭是孫權的大作,而借荊州則是劉備版的“單刀赴會”(劉備單槍匹馬去了柴桑,和孫權商議借來了荊州治所江陵)。但在其他方面諸葛亮的政績足矣彰顯其個人能力:隆中對確立了未來幾十年劉備勢力的發展綱領展現了諸葛亮戰略部署的能力;赤壁舌戰又體現了他過人的智慧和外交能力;劉備攻取益州和漢中諸葛亮坐鎮後方展現了其

治國和後勤才能;北伐中原又將其人軍事實力展現得淋漓盡致。不過這些雖然展現了諸葛亮能力之全面,也難掩蜀漢人才稀少的尷尬

張儀則更多體現在口才和外交實力上,自從鬼谷子出師以來,張儀說服秦王採取連橫之策破諸國合縱之勢。當時秦國的外交基本是張儀一出諸國辟易的局面。接連說服魏、楚、韓、齊、趙、燕(沒錯,

戰國七雄被張儀逐個忽悠了一圈),害的楚、魏接連失地背盟,其他國家也不得不採取親近秦國的戰略。與別人著眼與張儀忽悠楚懷王不同,我更讚賞張儀最後相魏的智慧。張儀忽悠得魏國損失慘重,但來到魏國後魏王非但不想傷害他,還讓他做相,這已經超出了人才的概念了,張儀的縱橫術和口才,我認為是世所罕有的

如果處於同一個時代,同一個位置,我會給您一個可量化的數據和答案,但是平心而論這二位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翹楚,高山仰止到我也不敢說他倆的智慧誰高誰低的地步,如果一定要讓我給一個評價,那就是:諸葛亮智慧手段要比張儀全面,而張儀的口才和外交能力在中華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



薛小玉的小書房


這就和關公戰秦瓊一個意思。。。怎麼比較,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就時勢。。。如果硬要比較,從國人認知來說,諸葛亮多智近妖也更出名,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而張儀縱橫捭闔依靠的卻是辯才,只能算文臣,比諸葛孔明這治國治軍都一把好手還是差點,況且張儀不懂謀身後事而諸葛孔明卻把身後事都謀劃好了,真要比較還是孔明聰明點,畢竟晚出生三四百年,前人智慧精華都吸收了不少,相當於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閒趣話廬陵


首先我們看一下諸葛亮的“借”,借東風、草船借箭、借荊州。最為神奇的是借東風,當時是冬日,以曹操的多疑性格是不會讓大量的船連在一起的,因為作為一代奸雄(總覺得這詞不符合歷史)生性多疑不可能不會想到火攻,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冬季只有西北風,不會刮東風、東南風。這是一個常識或者說天文常識問題。

但是諸葛亮就借來了東風,這是之所以諸葛亮被稱神的一筆。為什麼,因為諸葛亮知天文地理,算到了在哪個時間什麼節氣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也就是冬至一陽生,冬至這天氣溫會出現轉暖,溫度的變化會引起風向變化,出現東南風。這是諸葛亮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順勢而為。無論諸葛亮出山幫助劉皇叔三分天下還是後來的草船借箭,借荊州都是順勢而為,順應那個“天”。

張儀早年入鬼谷子的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後,用連橫的外交策略,在秦國封相,並奉命出使六國,遊說六國侍秦,以連橫破蘇秦合縱。首先是遊說魏國侍秦不成的前提下暗中讓秦攻魏國,魏國戰敗,這是直接的下馬威。張儀出使楚國戲耍楚懷王,利用楚懷王貪圖六百里疆土讓楚與齊斷交。出使韓國,分析韓國地勢厲害,讓韓宣惠王投靠秦國。出使齊國,利用秦楚結盟,韓、魏、趙侍秦可圍攻齊國,使齊湣王答應侍秦。出使趙國,騙趙靈王秦相約其他各國要攻打趙國,迫使趙國臣服。出使燕國,用趙國兩次攻打燕國來嚇唬燕昭王,答應張儀向西奉事秦國。

諸葛亮是在順應天時地利人和的前提下,張儀則有些不可為而為之(當然也有蘇秦的局),論智慧和手段各有千秋,如果兩人在同一時期對比的話,更能比出上下,這就是為什麼周瑜會有“既生瑜何生亮”感慨了。


望鴻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諸葛亮的智慧遠比張儀勝十倍,諸葛亮自跟隨劉備以來很少吃敗仗,精通天文地理,擺兵佈陣,任何敵人的弱點諸葛亮都瞭如之掌,料事如神。是不可多的得天才,戰國張儀雖也是大智之人,和諸葛亮比他還是差很多。



會奔跑的金絲魚


良臣選擇賢明的君主。鳥兒選擇優良的樹木棲息。

看了(三國志),才知道曹操和劉備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而諸葛亮出於士為知己者死的心態,死心塌地輔助劉備。從這點來講,他不如張儀。

張儀選擇秦國,幫助秦惠文王成就天下霸業。

曹操是文武雙全治世能人。而劉備佔了一個劉姓,充其量就是個長者。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除了婦人之仁收買人心,哪裡有英雄氣概!

枉費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

諸葛亮明知不可能非要為之,七出祁山,勞師遠征。而且輔助扶不起的阿斗。

大錯特錯!

張儀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靠遊說,破壞合縱。為秦國掃清各個擊破諸侯國的障礙。

諸葛亮相比張儀差了一個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