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情绪和理智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的

想必宝爸宝妈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吧:去商场前宝宝信誓旦旦的承诺了“这次去绝对不要买新玩具了”,但是路过玩具柜台时却再也迈不开步,硬是拿着玩具,哭着闹着喊着要买。

这种情况下,有的父母会碍于面子选择妥协,让那个嘴上说着“这是最后一次”的小家伙得逞;有的父母会使用蛮力让宝宝离开玩具区;还有的父母会让孩子冷静下来,用说理的方式告诉他们自己的原则。

面对各种情况,父母们都一般用什么方法应对宝宝的各种“小情绪”呢?

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脾气?脾气,也就是情绪,是一种在特定情况和关系下自发产生的状态。也就是说,有情绪是人之常情,并且它受到内部自发和外部环境的同时影响。简单来说,孩子会闹情绪是自然的,但我们可以用教育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

情绪是一种凭直觉的感受,和理智往往可以区分开来。换做大人而言,我们总说“要控制情绪”,靠什么控制呢?就是这个理智。我们所提到的“坏脾气”的产生,很可能是由于孩子的情绪发展和理智发展之间的不均衡产生的。

孩子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情绪和理智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的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里强调,父母的适当管教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人类的大脑分成上下两个区域,上脑主要负责理性思考能力,例如,共情、决策和思考能力。而下脑负责原始本能需求,例如呼吸、眨眼睛和强烈的情感。下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但上脑的发育往往要到20岁左右才能成熟。

研究发现,人类的情绪反应除了上下脑的发育不同步有关,还主要受到大脑中的杏仁核控制。杏仁核就像一个“保险丝”, 处于下层大脑,为边缘系统。当保险丝被熔断,杏仁核就容易阻断上下脑的联系,表现为孩子“一点就着”的激烈情绪。

很多家长都陪孩子看过电影《头脑特工队》,导演把人类的五种基础情绪拟人化,其中的情绪小人们所在的总部就是杏仁核。

人类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让孩子的理智和情绪发展相辅相成,父母可以通过锻炼孩子脑部中情绪区域和理智区域的连接, 让他们拥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孩子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情绪和理智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的

孩子乱发脾气,不仅是种生理本能,还和其他因素有关。

1.独立性萌发:孩子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已经拥有了一些自我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对于周围的环境不再是被动接受了。“好奇宝宝”们也可以自己跑跑跳跳、摸高摸底。父母有时候对孩子的一些顽皮行为举止限制可能就会触发他们的抵触心理。

2. 秩序敏感期: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在二到四岁的孩子渴望一致性和重复性,对于秩序都极其敏感。类似,爸爸去上班的时候没有像平时一样亲亲孩子,他们就会感到焦躁不安、委屈哭闹。这种时候,给个糖哄都没办法弥补,一定要爸爸重新回来亲一个才行。

3. 表达诉求和语言能力发展不同步:孩子的情绪到了一岁之后开始分化,他们开始具备各种基本情感,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告诉”你。但是由于语言词汇不足,词不达意的状况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再加上,孩子若缺乏应对这种“话在心口难开”的能力,在情急之下就可能会发脾气。

孩子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情绪和理智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的

1. 孩子耍脾气,父母要怎么积极应对?

父母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

首先需要冷静的人是家长自己。不要遇到孩子闹脾气,父母自己也“刷”地一下脾气上来了,被负面的情绪裹挟,无法正常思考。父母可以先深呼吸、喝口水,让自己处于可以理智沟通的状态。

孩子是很善于观察的,父母的坏情绪容易拉开亲子之间的距离感。这种时间空隙还给予了父母更好观察孩子的机会。

如果观察到孩子因为玩具在房间里争吵,你大可不必阻止他们,他们或许自己会消化情绪;但是如果发现孩子开始出现咬人、摔东西、尖叫、打架等破坏性或伤害性行为时,父母就需要出面制止了。

孩子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情绪和理智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的

共情是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打开方式

共情包括两方面:识别、理解情绪和做出恰当的回应。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能够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善解人意的能力。

父母的敏锐观察在此特别重要,同时要做到“心智化”,尝试理解孩子情绪产生的时机、需求或渴望。父母可以抱抱孩子、拍拍他们的小肩膀、或者说一声 “爸爸懂你,这件事情换做我,我也会很生气”, 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孩子换位思考。例如,用“如果你是爸爸,辛辛苦苦地做好了一桌好吃的,看到宝宝跑来跑步、不愿意吃饭,你会怎么想呢?”的反问,引发孩子自我观察,走出自我中心,关注他人的感受。父母的一颦一簇、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行为往往有着榜样作用,孩子的同理心发展需要正确引导。

孩子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情绪和理智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的

理性引导孩子描述情绪

有些孩子对于情绪的认知发展比较慢,他们并不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什么突然间就爆发出了情绪。父母可以考虑和宝宝一起建立“情绪的温度计”,把情绪当做是发烧一样来直观的形容感受。

例如,“超过37度”代表宝宝不开心了、有点儿小情绪了,“超过38度”表示宝宝非常生气,想要发泄。一些儿童绘本也是很好的帮助。例如,《菲力的17种情绪》一书中描述了17种日常的情绪,用图文并茂的故事向孩子解释情绪,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交洞察能力。

刚刚提到的电影《头脑特工队》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其中把人类的情绪(快乐、难过、害怕、厌恶和生气)比喻成五种小人,每次五个小人在头脑里打架,谁最厉害,小女主角就表现出哪种情绪。我们也可以利用动画的形式向孩子寓教于乐地解释情绪。

孩子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情绪和理智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的

总结反思,肯定孩子的成长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梳理情绪产生,整合记忆。我们的目的是锻炼孩子的上脑,让他们知道情绪从何而来、怎么消除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情绪的产生和行为的表达中建立良性的关系链,同时帮助孩子培养 “健康耻感”,建立行为举止的指南针。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情绪表达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要用适当的方式来宣泄,并且用坚定且简单的语言传达给孩子,什么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超过底线的。

但切忌父母单方面给孩子定规矩,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在定规矩的过程中找到存在感和参与感。孩子都有自尊心,父母在孩子承认错误之后,肯定他们的勇气和诚实,表示对他们的信任支持,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更好的吸取教训。

孩子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情绪和理智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的

2. 一些值得关注的小贴士:

✔和孩子沟通讲究时机,若孩子在负面情绪中,大脑属于混沌状态。要当孩子冷静下来、愿意对话的时候,父母进行更深入的沟通才更有效。如果孩子迟迟不能淡定,父母可以考虑“强调家规”,例如,“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如果你还是要哭闹的话,就请你去‘冷静区’里呆着,直到不哭了才能出来”,给孩子一个倒计时,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耐心是有限度的。

✔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父母们要用一致的方法对待。特别是家里如果有长辈也带孩子的话,一定要统一战线,经常沟通,按套路出牌。例如,关于买孩子耍脾气要新玩具这种问题,如果一开始就态度很坚定,“爸爸妈妈只会在你不哭的时候才会考虑给你买玩具”,下次就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不停而妥协。

✔也有些孩子生下来就是情绪比较执拗,父母可以考虑换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例如,买一个蹦蹦床放在家里、带孩子一起跳跳操、翻翻跟头、让孩子学个儿童拳击,可以帮到孩子分散过旺的精力,也有助于排解烦恼。

✔不要把孩子放在对立面,他们的坏脾气才是我们要克服的问题: 我们要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支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正可谓,“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孩子乱发脾气?很大原因是情绪和理智之间的不均衡造成的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人类的情感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有着介导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强化个人的情绪控制能力。

民族英雄林则徐是个出了名的性情暴躁之人,他为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谨遵父亲教诲,亲自书写了“制怒”二字牌匾关于书房和厅堂中,时刻警策自己要“每临大事有静气”,三思而后行。

教育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的大脑是越用越灵光的,我们抓住孩子每次发脾气的机会,不断互动练习,激活孩子上下脑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孩子学会用理智控制情绪。

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技能的习得,他们对于自身诉求的表达能力也会进步,可以通过更多方式来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那么“坏脾气”就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冷静沟通。当然,这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坚持,日复一日,循序渐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