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髮脾氣?很大原因是情緒和理智之間的不均衡造成的

想必寶爸寶媽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吧:去商場前寶寶信誓旦旦的承諾了“這次去絕對不要買新玩具了”,但是路過玩具櫃檯時卻再也邁不開步,硬是拿著玩具,哭著鬧著喊著要買。

這種情況下,有的父母會礙於面子選擇妥協,讓那個嘴上說著“這是最後一次”的小傢伙得逞;有的父母會使用蠻力讓寶寶離開玩具區;還有的父母會讓孩子冷靜下來,用說理的方式告訴他們自己的原則。

面對各種情況,父母們都一般用什麼方法應對寶寶的各種“小情緒”呢?

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脾氣?脾氣,也就是情緒,是一種在特定情況和關係下自發產生的狀態。也就是說,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並且它受到內部自發和外部環境的同時影響。簡單來說,孩子會鬧情緒是自然的,但我們可以用教育的方式培養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

情緒是一種憑直覺的感受,和理智往往可以區分開來。換做大人而言,我們總說“要控制情緒”,靠什麼控制呢?就是這個理智。我們所提到的“壞脾氣”的產生,很可能是由於孩子的情緒發展和理智發展之間的不均衡產生的。

孩子亂髮脾氣?很大原因是情緒和理智之間的不均衡造成的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裡強調,父母的適當管教可以起到積極作用。人類的大腦分成上下兩個區域,上腦主要負責理性思考能力,例如,共情、決策和思考能力。而下腦負責原始本能需求,例如呼吸、眨眼睛和強烈的情感。下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非常發達了,但上腦的發育往往要到20歲左右才能成熟。

研究發現,人類的情緒反應除了上下腦的發育不同步有關,還主要受到大腦中的杏仁核控制。杏仁核就像一個“保險絲”, 處於下層大腦,為邊緣系統。當保險絲被熔斷,杏仁核就容易阻斷上下腦的聯繫,表現為孩子“一點就著”的激烈情緒。

很多家長都陪孩子看過電影《頭腦特工隊》,導演把人類的五種基礎情緒擬人化,其中的情緒小人們所在的總部就是杏仁核。

人類的大腦具有可塑性。讓孩子的理智和情緒發展相輔相成,父母可以通過鍛鍊孩子腦部中情緒區域和理智區域的連接, 讓他們擁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孩子亂髮脾氣?很大原因是情緒和理智之間的不均衡造成的

孩子亂髮脾氣,不僅是種生理本能,還和其他因素有關。

1.獨立性萌發: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已經擁有了一些自我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對於周圍的環境不再是被動接受了。“好奇寶寶”們也可以自己跑跑跳跳、摸高摸底。父母有時候對孩子的一些頑皮行為舉止限制可能就會觸發他們的牴觸心理。

2. 秩序敏感期: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在二到四歲的孩子渴望一致性和重複性,對於秩序都極其敏感。類似,爸爸去上班的時候沒有像平時一樣親親孩子,他們就會感到焦躁不安、委屈哭鬧。這種時候,給個糖哄都沒辦法彌補,一定要爸爸重新回來親一個才行。

3. 表達訴求和語言能力發展不同步:孩子的情緒到了一歲之後開始分化,他們開始具備各種基本情感,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告訴”你。但是由於語言詞彙不足,詞不達意的狀況會讓他們手足無措。再加上,孩子若缺乏應對這種“話在心口難開”的能力,在情急之下就可能會發脾氣。

孩子亂髮脾氣?很大原因是情緒和理智之間的不均衡造成的

1. 孩子耍脾氣,父母要怎麼積極應對?

父母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首先需要冷靜的人是家長自己。不要遇到孩子鬧脾氣,父母自己也“刷”地一下脾氣上來了,被負面的情緒裹挾,無法正常思考。父母可以先深呼吸、喝口水,讓自己處於可以理智溝通的狀態。

孩子是很善於觀察的,父母的壞情緒容易拉開親子之間的距離感。這種時間空隙還給予了父母更好觀察孩子的機會。

如果觀察到孩子因為玩具在房間裡爭吵,你大可不必阻止他們,他們或許自己會消化情緒;但是如果發現孩子開始出現咬人、摔東西、尖叫、打架等破壞性或傷害性行為時,父母就需要出面制止了。

孩子亂髮脾氣?很大原因是情緒和理智之間的不均衡造成的

共情是與孩子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共情包括兩方面:識別、理解情緒和做出恰當的回應。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能夠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善解人意的能力。

父母的敏銳觀察在此特別重要,同時要做到“心智化”,嘗試理解孩子情緒產生的時機、需求或渴望。父母可以抱抱孩子、拍拍他們的小肩膀、或者說一聲 “爸爸懂你,這件事情換做我,我也會很生氣”, 向孩子表達自己的理解。

同時,可以引導孩子換位思考。例如,用“如果你是爸爸,辛辛苦苦地做好了一桌好吃的,看到寶寶跑來跑步、不願意吃飯,你會怎麼想呢?”的反問,引發孩子自我觀察,走出自我中心,關注他人的感受。父母的一顰一簇、一言一行對孩子的行為往往有著榜樣作用,孩子的同理心發展需要正確引導。

孩子亂髮脾氣?很大原因是情緒和理智之間的不均衡造成的

理性引導孩子描述情緒

有些孩子對於情緒的認知發展比較慢,他們並不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什麼突然間就爆發出了情緒。父母可以考慮和寶寶一起建立“情緒的溫度計”,把情緒當做是發燒一樣來直觀的形容感受。

例如,“超過37度”代表寶寶不開心了、有點兒小情緒了,“超過38度”表示寶寶非常生氣,想要發洩。一些兒童繪本也是很好的幫助。例如,《菲力的17種情緒》一書中描述了17種日常的情緒,用圖文並茂的故事向孩子解釋情緒,同時培養他們的社交洞察能力。

剛剛提到的電影《頭腦特工隊》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其中把人類的情緒(快樂、難過、害怕、厭惡和生氣)比喻成五種小人,每次五個小人在頭腦裡打架,誰最厲害,小女主角就表現出哪種情緒。我們也可以利用動畫的形式向孩子寓教於樂地解釋情緒。

孩子亂髮脾氣?很大原因是情緒和理智之間的不均衡造成的

總結反思,肯定孩子的成長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梳理情緒產生,整合記憶。我們的目的是鍛鍊孩子的上腦,讓他們知道情緒從何而來、怎麼消除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情緒的產生和行為的表達中建立良性的關係鏈,同時幫助孩子培養 “健康恥感”,建立行為舉止的指南針。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情緒表達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要用適當的方式來宣洩,並且用堅定且簡單的語言傳達給孩子,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超過底線的。

但切忌父母單方面給孩子定規矩,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們在定規矩的過程中找到存在感和參與感。孩子都有自尊心,父母在孩子承認錯誤之後,肯定他們的勇氣和誠實,表示對他們的信任支持,這樣可以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更好的吸取教訓。

孩子亂髮脾氣?很大原因是情緒和理智之間的不均衡造成的

2. 一些值得關注的小貼士:

✔和孩子溝通講究時機,若孩子在負面情緒中,大腦屬於混沌狀態。要當孩子冷靜下來、願意對話的時候,父母進行更深入的溝通才更有效。如果孩子遲遲不能淡定,父母可以考慮“強調家規”,例如,“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如果你還是要哭鬧的話,就請你去‘冷靜區’裡待著,直到不哭了才能出來”,給孩子一個倒計時,讓他們知道父母的耐心是有限度的。

✔對待孩子的情緒問題,父母們要用一致的方法對待。特別是家裡如果有長輩也帶孩子的話,一定要統一戰線,經常溝通,按套路出牌。例如,關於買孩子耍脾氣要新玩具這種問題,如果一開始就態度很堅定,“爸爸媽媽只會在你不哭的時候才會考慮給你買玩具”,下次就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不停而妥協。

✔也有些孩子生下來就是情緒比較執拗,父母可以考慮換方法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例如,買一個蹦蹦床放在家裡、帶孩子一起跳跳操、翻翻跟頭、讓孩子學個兒童拳擊,可以幫到孩子分散過旺的精力,也有助於排解煩惱。

✔不要把孩子放在對立面,他們的壞脾氣才是我們要克服的問題: 我們要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支持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正可謂,“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孩子亂髮脾氣?很大原因是情緒和理智之間的不均衡造成的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著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原理,人類的情感對於外界環境的刺激有著介導作用,我們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強化個人的情緒控制能力。

民族英雄林則徐是個出了名的性情暴躁之人,他為了控制自己的情緒,謹遵父親教誨,親自書寫了“制怒”二字牌匾關於書房和廳堂中,時刻警策自己要“每臨大事有靜氣”,三思而後行。

教育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孩子的大腦是越用越靈光的,我們抓住孩子每次發脾氣的機會,不斷互動練習,激活孩子上下腦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孩子學會用理智控制情緒。

同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社會技能的習得,他們對於自身訴求的表達能力也會進步,可以通過更多方式來告訴父母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那麼“壞脾氣”就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冷靜溝通。當然,這需要父母的耐心和堅持,日復一日,循序漸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