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寶寶搶玩具,發脾氣,講不聽,比怒吼震懾或懲罰更有效的是什麼?

經常聽到家長說:孩子每次一不順他的意,就會生氣,不管玩具、搖控器……無論拿到什麼東西,只要拿在手上,就往地下丟,藉以洩憤;怎麼講都講不聽,搞得全家都烏煙瘴氣。見到喜歡的東西非要得到,否則就坐在地上哭叫打滾,怎麼都拉不起來。看到喜歡的別人的玩具就直接搶過來,父母軟硬兼施都沒用。寶寶在三四歲的時候是不是都會出現這個問題哦?


寶寶搶玩具,發脾氣,講不聽,比怒吼震懾或懲罰更有效的是什麼?

事實上是因為寶寶還沒有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還沒有自控力,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語言表達還不是很好,只能用身體語言,就會亂扔東西。或許父母根本沒有理解寶寶,講的根本不是寶寶想聽的。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肯定很直接,就是想得到,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什麼甜食不可以多吃,有的玩具不必要買,小孩子總是喜歡新鮮的東西,對時間、數量等還沒有概念,講道理也許作用不大哦。

況且寶寶已經有了自我意識了。當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的時候,就會有很強的 佔有慾 ,有的時候會認為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缺乏辨別能力,即使是同樣的物品,他也會去爭奪呢。當孩子正在保護自己的玩具或者搶玩具時,眼睛只有玩具,不見得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媽媽喊“不要推人!”不要搶時,孩子還無法理解“推和搶”的意思,當然無法制止他的動作。


寶寶搶玩具,發脾氣,講不聽,比怒吼震懾或懲罰更有效的是什麼?

作為父母的我們可能不太瞭解孩子腦中認知建構的問題。在我要提醒孩子斜坡、臺階、路很滑之類的危險的時候,我發現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渾然不覺。我開始去思考寶寶是否明白我在講什麼?可能很多大人講的內容孩子腦中根本沒有這個認知。所以“斜坡小心騎車”之前,我會先用球和腳踏車,反覆的實驗給孩子看,讓孩子理解,傾斜的地面,其實是有坡度的,而這個坡度會讓球滾得更快,也會讓腳踏車加速下滑。

我跟孩子說:“這就是斜坡!”孩子才有斜坡的概念,下一次喊:“小心斜坡!”孩子才懂我在說什麼。

孩子講不聽的真正原因

有很多媽媽常常來跟我抱怨,她的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不像我的孩子這麼聽話;可是我想的是,孩子到底是講不聽,還是聽不懂?

我利用跟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用遊玩的氣氛,結合動作跟語言,事先讓孩子理解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而不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用大人的語言,事實上“孩子聽不懂的話”制止他。

我會在孩子開始與朋友大量互動之前,結合孩子需要的語言與動作,想盡辦法事先讓孩子理解這些意思,我不會在孩子腦中沒有畫面、心中沒有感覺的時候,硬講一堆道理,硬扯一堆“同理”。


寶寶搶玩具,發脾氣,講不聽,比怒吼震懾或懲罰更有效的是什麼?


接納孩子的行為

  對於孩子扔東西的行為,其實也是在鍛鍊他們的上肢力量,探求物品之間的位置關係和空間關係,以及重力等,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益的。

  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家長不妥協也不生氣只平靜講道理;
在寶寶發脾氣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冷靜,嘗試理解寶寶為什麼發脾氣。
◽️不要打寶寶,不要打他的屁股或臉。在這個年紀,寶寶不太可能把行為和體罰聯繫起來。
◽️在你打他的時候,傳達出的信息是“生氣的時候可以打人”,他會效仿。爸媽們也可以藉著和孩子過招的機會,修煉一下自己,你越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就越能有效地管教孩子。

哭鬧厲害的時候,爸爸或媽媽帶去房間裡冷靜,其他人不能幫腔不能干涉。
◽️如果寶寶發脾氣時會傷害自己或是其他人,立即把他帶到安靜並且安全的地方,對寶寶說“現在,我來幫你安靜下來”。
◽️平靜中斷法(time-out)是多家權威機構支持的有效管教方式:對付孩子做錯事的最佳方法是將孩子暫時隔離,不關注他、不給他玩具、不跟他玩。


◽️當一個2、3歲的寶寶打人、咬人或者亂丟食物時,你應該告訴他:為什麼這種行為是不被接受的;同時把他帶去一個指定的隔離區,比如客廳裡的一張椅子或者書房裡的一個角落,或者讓他背對你坐在你的腿上,讓他冷靜一到兩分鐘。
◽️一般來說,寶寶幾歲就設定幾分鐘的time out是個不錯的參考標準。隔離時間更短一些可能也是有效的,但並不建議太長時間的隔離(不容易做到反而效果不好)。


寶寶搶玩具,發脾氣,講不聽,比怒吼震懾或懲罰更有效的是什麼?

孩子犯錯之後,父母到底該如何教育?

“高聲斥責”、“怒吼震懾”?這是眾多家長一直在都使用的方法,他們認為好好說服是沒用的,必須“吼叫”甚至加以“懲罰”才有效果。

而事實上,這種方式是在傷害孩子。

孩子大多都不是故意去犯錯的,那麼,大人的正確應對方法在此時尤為重要。

首先“吼叫”孩子肯定是不對的,

甚至認為不“懲罰”孩子,孩子就不長記性,更是錯誤的。

有很多家長要說,很多時候是真的忍不住,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對孩子“吼叫”忍不住要“懲罰”孩子。

那麼,我們先來看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家長如此“忍不住”。

為什麼家長總是“吼孩子”

利用父母的權威優勢解決問題。研究表明,在眾多教育方式方法中,“吼叫”教育是最快最方便的教育方式。

因為孩子比你弱小,你的“吼叫”一定是很容易立杆見效的,所以在孩子犯錯時,很容易把這種見效快的教育方式搬了出來。父母認為“吼叫”更能管教好孩子。

“無能”的父母才會“吼叫”孩子。

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做事。父母總是認定自己是對的,孩子是錯的,孩子的錯誤是需要立刻馬上認清,並且改正的。


寶寶搶玩具,發脾氣,講不聽,比怒吼震懾或懲罰更有效的是什麼?

“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更需要愛。”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安慰,其次才是對問題的引導和教育。

面對很多事情,孩子本身就沒有很清楚對錯的定義,所以在大人認定他犯錯的時候,孩子會抗拒的不承認。

父母非要揪住不放他的不經意,或不是故意做錯的事情逼著他承認,吼著指責他,只會讓孩子面對生活的態度都是消極的。

經常遭受“吼叫”的孩子是不自信的。遇到一點事情,做錯一點事情,父母就怒吼孩子,會讓孩子戰戰兢兢,沒有自信。

父母言語的偏激鋒利,讓孩子的生活裡失去陽光,得到的都是負能量。讓他以後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都是極度自卑的,很難“抬起頭”。

孩子遇事也只會大喊大叫。父母的長期“吼叫”會讓孩子有樣學樣,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時,他就會具備“反擊”能力。

在他表達訴求,或是控訴不滿時,他的方式不是請求或是商量,而一定也是“大吼大叫”的,因為他認為這樣方式一定是最有效的。

那麼如何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做到情緒穩定,

不帶負面能量呢?不“吼叫”孩子,還有什麼方法能管教好孩子呢?


寶寶搶玩具,發脾氣,講不聽,比怒吼震懾或懲罰更有效的是什麼?

良好的規矩和習慣比“大吼大叫”更有效?

孩子總是講不聽,家長“吼叫”就有用了嗎?答案是:當然沒用。

制定獎罰規則。

和孩子一起制定獎懲規則,能夠有效的幫助孩子認清錯誤,及時改正避免下次同樣問題的產生。使雙方都冷靜下來,避免父母當時情緒傷害孩子,也有助於給孩子反思的時間。

權利“剝奪”。

孩子做了對的事情,父母可以獎勵。同樣,孩子犯錯誤了,父母可以適度懲罰,這裡的懲罰不是打罵孩子,還是進行權利“剝奪”。

比如本來每天給看十分鐘動畫片,一旦犯某個特定錯誤時,當天就不能看動畫片了。比如原本計劃要買的玩具,由於犯錯誤,暫時就不可以買。

諸如此類,但是切記,剝奪“權利”的目的是讓孩子承擔犯錯後果,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無論是否故意。錯就是錯了,錯了就要承擔。而不是說做錯了就不是好孩子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自然後果法。

不能做的事情,偏要做,那麼做完之後的後果也要承擔。讓好好吃飯就不好好吃飯,吃幾口就要去玩,那就不要吃了,不強迫他。

但是下一個飯點之前,喊餓你就餓著,沒有飯吃,沒有零食吃。讓睡覺不好好睡覺,第二天去幼兒園起不來,起不來也要去,再困也得穿衣起床洗漱。

總之拒絕“以暴制暴”!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已經不適合今天的教育了

英國育兒專家曾說:“與孩子們一同成長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我們都要用頭腦和心去教導他們,而非用手和皮帶。”拒絕“吼叫孩子”拒絕“打罵孩子”。

作為父母,請用你的溫暖去擁抱孩子,給予他理解關懷而不是苛責,很多時候孩子知道自己錯了,他需要時間,而這之前請不要給他第二次傷害了。

孩子犯錯之後你有沒有吼過孩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