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讓你別碰你怎麼還碰?!”

“把我的話當耳旁風了是吧?!”

“你怎麼還不去做作業?我都說了幾遍了!”

這種場景,相信很多家庭每天都在上演。

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孩子喜歡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爸爸媽媽著急起來又顧不上說話語氣,看著孩子委屈巴巴的小臉,心裡真不是滋味!

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當媽以後,似乎變成了全天下最無私的人。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怕他有危險,怕他生病,怕他不舒服……

有時候確實口不擇言,但是更令人煩惱的是,儘管內心充滿了“我怎麼會對孩子兇”、“我還要不要當一個溫柔的媽媽了”的負罪感,但是孩子呢?

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不讓做的事情偏去做,不僅把老母親的話當成耳旁風,而且還學會了撒謊、隱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不是故意跟我對著幹嗎?

一邊是“不領情”的孩子,一邊是“規矩多”的媽媽,誰才站在問題區?

  • “狼來了效應”

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要問孩子為什麼不聽話,有名的“狼來了”的故事或許可以解答。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定律叫做“超限效應”,是說當一種刺激持續的時間過長,或者次數過多,反而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這不可以那不可以,孩子剛開始可能會聽,但是突然有一天,他發現揹著大人這樣做了也沒有怎樣。

就比如,媽媽讓孩子不要自己倒水,無非是因為害怕水滿了灑了、杯子摔壞了、地上滑讓孩子扭傷了,但是孩子不這麼想啊。

終於有一天,他在旁邊沒有人的情況下,滿滿倒了一杯水,沒有什麼危險的後果,媽媽恐嚇的一切都沒有發生。

他會怎麼想?

按照“狼來了”的思路,當孩子對媽媽的話產生質疑,以後面臨真正危險的情況,反而會讓媽媽提醒的話失去效力。

  • 有探索欲的才是聰明的孩子

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清華學者趙昱鯤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屬於老虎級別;有的屬於狐狸級別;大多數只屬於野貓級別。”

遇到老虎級別的問題,你就應該整夜睡不著覺、心急如焚,想盡一切辦法全力解決;

遇到狐狸級別的問題,你就應該高度重視、仔細研究,一步一步認真解決;

而那些野貓級別的問題,你當然也要應對,但完全沒必要徹夜不眠、大動干戈。

就比如雨天不踩水坑,這是喝止可以解決的嗎?每個孩子的一生中,都要踩這一腳。

孩子有探索欲和好奇心是好事,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生死攸關的,就像我們年少時,也聽過不少家長的叮囑,但有些彎路註定會走。

  • 說不,意味著自我意識增強

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學會說“不”,其實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不少兩歲孩子的媽媽會發現,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會一反常態,跟大人處處唱反調——這其實就是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

孩子逐漸長大,會不斷形成“我”的概念,他們不再是依附家長的藤蔓植物,已經開始長成一棵獨立的小樹。

因此,父母尤其不能限制孩子,更好的辦法是接納,有意識地進行引導。

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即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讓孩子做一道選擇題。

睡覺的時候,也不用以居高臨下態度命令孩子立刻上床,可以跟孩子商量看完這集動畫片,或者再過五分鐘、十分鐘等。

  • 改變說話方式

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孩子自我意識建立的同時,家長也要注意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尤其要注意語氣和肢體動作。

英國著名育兒師凱瑟琳·梅維斯說,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你要先看他的眼睛,他的眼睛在看你嗎?

沒有?那麼很好,這孩子不是不聽你的話,而是根本沒有在聽。

有的媽媽要說了:根本沒在聽,這不是更嚴重了嗎?

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養孩子都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沒有效果。

處處都管,意味著處處都管不了。

生活中誰也不能隨時處於起跑狀態,家長們時時準備好發令槍,不如干脆把這件事情交給孩子自己管理。

猶太人想讓孩子看書,先要把書藏起來,因為他們知道對孩子來說,被禁止看的書最有滋味,可見一斑。

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要去做,聽說過“狼來了”的故事嗎?

還是那句話,給孩子擁抱,是為了以後能放開手。

我們總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在這裡,別害怕”,但是總是忽略告訴自己,孩子終究會離開我們,他有自己的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