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敗後為什麼不和張獻忠兵合一處,反而被清軍各個擊破?

別酒流年


問題有點問題,李自成兵敗的時候曾經投奔過張獻忠。

李自成在十幾年的起義生涯中,起起伏伏,多次被明朝官軍擊敗,遁入深山老林隱藏,而最為悲慘的一次非崇禎十一年(1638年)莫屬。這一年春天,李自成在川北中了老對手洪承疇的埋伏,大敗後退出四川,隨後又在陝南被明朝官軍追擊,李自成損失慘重,身邊一度只剩下十八騎追隨,人生可謂跌到了谷底。而此時,張獻忠則剛剛投降了明五省總督熊文燦,在谷城休養生息,張獻忠這次投降是偽降,所以張的軍隊依然保持著獨立性,而且投降後向朝廷要了不少軍餉,軍隊反而越來越多。

洪承疇

落魄的李自成來到谷城找到了張獻忠,希望張獻忠能夠幫助他東山再起。張獻忠得知李自成的來意之後,先和他開了個玩笑,“獻忠笑而拊其背曰:李兄何不從我降而僕僕奔走乎?”張獻忠開玩笑地讓李自成跟他一起投降明朝,省得四處奔波逃竄。不過玩笑歸玩笑,開過玩笑之後,張獻忠還是幹了正事——“獻忠乃資其衣馬以去”。張獻忠知道李自成既不可能投降明朝,更不可能做自己的部下,而張獻忠自己投降明朝也不過是權宜之計,此時已經有異心準備反叛了,所以李自成來向自己求援,張獻忠便做了個順手人情,給他一點兵馬和物資,讓其東山再起。

李自成

李自成得到張獻忠的資助後,很快又拉起了一支部隊,並且不斷擴展壯大,很快又成了明軍的一個勁敵,而這一切必須歸功於張獻忠的資助。但是,令張獻忠沒有想到的是三年之後,兩人的處境掉了個個,但是李自成對自己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崇禎十四年(1641年),張獻忠被左良玉擊敗,張獻忠的部隊四處逃散,而李自成卻趁機收編了張獻忠的“前驅八哨”,張獻忠雖然心中憤憤不平,但是卻無可奈何。因為此時張獻忠被左良玉打得只剩下數十騎了,張獻忠想起了三年前的李自成,自己當年資助了李自成,如今自己落難,李自成也應當會拉兄弟一把。

但是,等張獻忠找到李自成的時候,才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得那麼簡單。面對向自己求援的張獻忠,“自成欲以部曲待之,(獻忠)不肯屈居,自成將殺之”。李自成想將張獻忠收為部下,但是張卻不願意屈居人下,這就惹惱了李自成,便想要殺了張獻忠。由此可見,李自成並非心胸開闊之人,最終在羅汝才等人的勸說和幫助下,張獻忠才得以脫離李自成,自己到英山、霍山地區重整旗鼓了。

李自成

從李自成和張獻忠對待彼此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張獻忠比李自成有義氣,當然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也許是李自成更有戰略眼光,知道日後張獻忠可能是唯一能夠威脅自己的競爭對手,不如趁對方落難解決掉這個後患。不管怎麼樣,反正從此之後,李自成和張獻忠就成了陌路人。幾年後,李自成以農民起義盟主身份自居,對其他農民軍發號施令,其他部隊不得不從,唯獨張獻忠拒不服從命令,這兩支農民起義部隊以後再也沒有合作過。

參考文獻:《張獻忠傳論》


天涯看點歷史號


農民起義的侷限束縛了他們,當初十三家頭領尚能聚會商討大計,火燒了朱家祖陵,同仇敵愾,決心推翻朱明王朝,席捲天下,氣勢如虹。一旦有點起色就開始各打自己的算盤,排斥異己,相互慘害,水火不容了。崇楨八年李自成南原兵敗後,打算說服張獻忠東山再起,互為呼應,怎奈張手下一幫狗頭軍師居心叵測,力勸殺掉李,後來李發覺逃跑了,造成嫌隙不可彌補。本來號稱曹操的羅汝才先與張獻忠合作破了襄陽,勢力陡增,張又打起自己的算盤,羅不得已又與李自成合作,還奉李為闖王。又是牛金星一幫腐儒搬弄是非,制選矛盾,李自成也自感羽翼豐滿了,找藉口殺了羅汝才。具說羅汝才臨死曾預言李自成絕對得不了天下,而且不會有好下場,後果應驗。李闖陣營的李巖是個清醒人,怎奈李自成後來已聽不進忠言,反把李巖殺了。草寇的境界是有侷限性的,缺少那種高瞻遠矚的目光,只看到營頭小利。因此,共產黨進北京之前,毛主席反覆告誡全黨我們決不當李自成,繼續堅持兩個務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天山月3


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要數影響大,實力強的為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股。這兩位都為明朝服務過,由於受壓迫,在底層,李自成還失業,自己的溫飽有時都是問題,在天災人禍面前,反了!

那時所謂起義,無非是將飢餓的流民召集在一起,攻城掠地找飯吃,避開官軍,萬不得以才與官軍交戰。農民就是農民,有時號稱幾十萬、上百萬,那是虛數,一個農民參加起義,往往帶著父母妻兒,乎乎拉拉一大群,真正能打仗的沒幾個,你看歷史上農民軍成大事的有嗎?沒有!但有借農民起義成大事的,如劉邦、朱元璋等,你看劉邦、朱元璋的後期軍隊還有農民的影子嗎?所以歷史上李自成、張獻忠多次被明軍擊敗而詔安。

李自成與張獻忠多次合作,但都是在走下坡路時的互相攙扶,沒有真心合作過,可以說各有野心,互不服氣,互有戒心。李自成利用明軍全力以赴對付東北的滿清的空擋打下北京,崇禎上吊而在北京稱帝,成為眾矢之的,在多爾袞和吳三桂的雙重打擊下,撤出北京,兵敗湖北。

不久張獻忠退往四川又稱帝,同樣成為打擊重點,中國自古講天無二日,既然稱帝了,再聯合就不可能了。當時大清入關,加上吳三桂等人的力量勢不可擋,大清也防兩股力量聯合,從河北河南兵發湖廣,完全隔斷了李自成部、張獻忠兩部的聯繫,兩人的力量已成強弩之末,各自保命,所謂聯合便無從談起了!最後被大清各個擊破!


書華36


李自成、張獻忠兩人,是明末最重要的兩支農民軍領袖。兩人都是陝西人氏,而且年齡相同,均為1606年生人。

兩人都曾從於高迎祥帳下,要說交情,沒多少。更多的是彼此提防,總想收編對方。

李自成不投奔張獻忠,原因不復雜。



李、張二人的關係處於互害模式

雖說同為農民軍,乾的是造反的營生。但農民軍也是派系林立,各有山頭的。起初高迎祥是實力最大的一支,1635年,各路義軍齊聚河南滎陽,各方義軍勢力有十三家,當時局面之亂可見一斑。

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攻下鳳陽後,甚至為了搶奪鳳陽皇宮中的小太監和樂器而結怨。張獻忠在谷城降明又叛時,李自成帶殘部前往投奔,張欲害李,李逃走。後來張獻忠兵敗,前往信陽投李。李自成想收編張獻忠的隊伍,張不願意,李自成便起了殺心,張得知後逃走。



張獻忠佔四川時,說道:“漢中在三國時就是西蜀的,得拿到手!”,於是在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時,張獻忠在後面補刀,攻打李自成的地盤漢中,後因敗於李部將賀珍之手,未能得逞。

李自成兵敗後,與張獻忠實力已不對等

李自成在山海關一片石戰敗後,十幾萬部眾僅剩下三萬多。如想學劉備取西蜀,這麼點人馬無異於羊入虎口。何況前往四川一路遠隔千里,還有來自明朝殘部的威脅。



明末農民軍的狹隘性

李自成、張獻忠兩人本都出身貧苦,借民亂起事。他們本身就不具備什麼崇高的宗旨,說的好聽是義軍,難聽點就是流寇。解救萬民不是他們的理想,登位稱皇才是終極目標。這從他們相繼建立大順、大西政權,就可以看出來,即使成功,也不過是翻版為另一個王朝。



如李闖,依靠謀臣李信的“均田免賦”,才集合了一大批活不下去的農民。如此狀態的隊伍,有的只是怎樣能爭得最大的利益,在這個大前提下,李自成兵敗投張,就成了不切實際的猜想。


史海尋蹤


合兵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有以下幾個事情沒法解決。

第一、距離太遠。李自成於1644年攻破北京城建立大順政權。同年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北京到四川啊!在那個沒有鐵路、沒有飛機、沒有告訴公路的年代。他倆要合兵,得跨過半個中國,起碼得走個半個月。


第二、實力差距太大了。李自成北京兵敗後只剩了五萬殘兵,而且被清兵追著跑呢!而張獻忠在四川有二十萬部隊,這二十萬雖然不是精兵,但起碼是完好無損。李自成根本有沒有和張獻忠合兵得實力,充其量也就只能求人家收留。


第三、倆大老粗目光短淺。這兩位爺都是大老粗,根本沒有革命方針和計劃發展。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得主。李自成戰敗前,自認為自己能打的過滿八旗,根本就沒考慮過合兵得事,他想的是:等老子滅掉清兵轉頭就幹掉張獻忠,誰知只一個回合就讓人打得屁滾尿流。張獻忠也是,他在坐等李自成和清兵斗的兩敗俱傷,他好坐收漁翁之利。

兩個自以為是的二貨,分分鐘就讓清兵打了個屁滾尿流。實際是,明末農民起義的戰鬥力極為差,他們的優勢是:人多。而且由於百姓都吃不上飯,所以短時間內能積聚大量兵力。導致的結果是:對付一般的二流部隊還行,對付像早期滿八旗這樣的精英部隊,一個回合也扛不住啊!


大金Lance


原因很簡單,因為兩人有仇。

1、高迎祥。

李自成與張獻忠,二人是老鄉加兄弟戰友的關係,而他們的領導,頂頭上司正是高迎祥。

黃河幾字形繞開陝西,西安沒黃河。崇禎年間,陝西大旱,陝西大片災民一面逃難,一面陸續演變為反明起義軍主力。

高迎祥兵分四路,轉戰陝西、安徽、四川大半個中國,1636年最終被明末名將孫傳庭擊斃。

2、李自成張獻忠分裂。

四路兵馬各自為戰,李自成、張獻忠主力也相繼被消滅,張獻忠投降明朝。

隨即,張獻忠於襄樊再次反叛,李自成逃回商洛再次召集人馬。

李自成攻破洛陽後,三攻開封未果。

張獻忠自安康、城口、開江,進入四川達州,隨後反攻荊州當陽、襄陽,於信陽兵敗,投靠李自成險些被殺。

於是轉戰安徽、武昌、張獻忠於武昌建立“大西”。

李自成撤回襄陽建立“大順”,起義軍隨即分裂。


用戶67724358697


俗話說得好,志不同,道不合,不相為謀,更何況他們兩個壓根就沒有遠大的志向,更不會去講所謂的道義。

在後高迎祥時期,各路造反人馬就已經到了你容不下我,我容不下你的局面,互相都想吃掉對方的人馬,以擴大自己的實力。張獻忠和李自成一樣,都沒有遠大的政治目標,更沒有崇高的革命精神,他們起兵造反的目的,說的難聽一點,就是為了自己能過上榮華富貴的生活。他們當時的情況就只能稱為各路反賊,誰有本事誰就去攻打大城市,沒本事就東躲西藏,完全一副各自為戰的局面。

他們沒有崇高的理想,所以就不會去委屈求全。想想我們國家的那些革命家,為了抗擊日寇,為了祖國的統一,他們做出的捨身就義,以及委屈求全的事情還少嗎?為了革命的成功,我們的毛主席幾次被排在黨中央的邊緣,但為了理想,這又算什麼呢?可李自成不一樣,他不可能屈身去投靠張獻忠,就是去了張獻忠也容不下他。





老牛有話說


歷史很會考驗人性。

當初李自成與張獻中還是好哥們,後來因鳳陽分贓不均而心懷介蒂,而李自成為人較陰。後來闖王高迎翔戰死,餘部投靠了李自成,並推舉李自成為新闖王。而實力一直比李自成強的張獻忠便心懷不滿。

當高迎詳戰敗被俘,李自成無路可去,就投奔了張獻忠。張獻忠表面歡迎,隌地確要殺了李自成,幸被李自成逃脫。歷史總是很巧合,後來張獻忠也投奔過李自成,也差點被李自成殺了,也是僥倖逃脫。於是,不是朋友便是敵人。這就是農民起義軍,不團結的寫照。

後來,李自成在北方戰鬥,張獻忠不來援助,只在南方看熱鬧。最後,李自成徹底失敗、滅之。而坐視不管的張獻忠,孤掌難鳴,也做了清軍的刀下鬼。

如果,起義軍內部團結,互相駛援。嚴明軍紀,不貪小利。按當時的南北呼應的作戰形勢,起義軍聲勢以相當龐大(再迫使吳三桂及明軍投降)。那麼,做天下的應是起義軍。皇帝應叫:高迎詳。根本沒滿清什麼事,歷史將出現一個新名子的朝代。


眸子8552


天下事哪有這麼簡單的,你見過哪兩個快要倒閉的公司因為合併走出困境的?你見過哪兩個獸群有兩個王的?

歷史無數次說明合縱不如連橫,就是因為人心如此。所以李和張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一起,在他們輝煌的時候還可能互相想著吃掉對方,落魄的時候就是兩條喪家之犬,基本連瞄對方一眼的心思都沒有了。

其實不光是這,推而廣之,所有不以人性為出發點的設計都是空中樓閣、烏托邦,都是經不住考驗的。即使有個別依靠強拳維持的,也限於特定區域、特定群體、特定時期。而且還必須依靠愚弄鄭冊,用人性中貪安苟活的另一面來平衡。


素衣山容瘦


李自成跟張獻忠,同屬於農民起義軍,但是卻不屬於同一支起義軍。所以雖然一起鬧革命,但是隻是共同聽命於高迎祥而已。後來高迎祥戰死了,李自成成為了新的闖王。但是在攻打襄陽王府的戰爭之後,倆人因為一件小事鬧得分崩離析,為啥呢?原來襄陽王府有一支鼓樂隊,但是倆人都想要,結果李自成搶佔先機弄走了,這讓兩隻起義軍徹底決裂,也提現出了農民起義軍的典型特點:眼頭實在是低呀。

後來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一路先是想要去陝西老窩避難,可惜清軍追的緊,而張獻忠更是在四川雲貴已經自立為王,可謂山高路遠了。李自成就算要跑過去也是路途遙遠呀,何況倆人的小矛盾這麼鮮明的公示給外界呢。

最終李自成在逃跑的路上就戰死了,更談不上去投奔張獻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