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曹操在白門樓上為何聽從劉備的意見殺了呂布?

清山雅舍


大家好,很高興能為你回答這個問題。我有個同學就是姓曹。我一直以為他是曹操的後代,所以呀,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再合適不過了。

曹操一個梟雄,絕對不會對劉備言聽計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英雄所見略同,還有就是對劉備的考量和利用,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對決。

正是因為英雄所見略同,所以曹操才就處理呂布的問題,聽從了劉備的意見,曹操和劉備都是聰明人,深知呂布是一個見利忘義,反覆無常之人,此人不可用。曹操之所以要問劉備,看似是明知故問,實際暗含著曹操的諸多考量,是一場無聲無息的對決。曹操對劉備的利用,給他潑一盆髒水。殺呂布,曹操想殺,但呂布下面還有張遼等猛將,曹操還想著要收服這些猛將,自己絕不能提出要殺呂布,你劉備不是新人嗎,就你了,讓劉備來個投名狀,幫我說出殺呂布的話,順便把呂布部下對呂布之死的恨全部推倒劉備身上。

曹操問計劉備顯然是奸雄本色,既是考驗劉備也是給劉備挖坑。劉備如果說呂布可以活,那麼顯然是對曹操包藏禍心的,以呂布的性格,絕對不會對曹操忠誠,不死必然是禍害。這是考驗劉備的忠誠度。劉備如果說呂布必須死,那麼呂布曾經轅門射戟對劉備有恩,而且劉備以仁義之名行走天下,知恩不報必然會被人唾棄。這也曹操給劉備挖的坑。


謀略國學


曹操使離間計拿下徐州,生擒呂布,是殺是留問於劉備。一來劉備和呂布同在徐州,相處密切,彼此瞭解。二來劉備素有仁義之稱,若劉備都不願留其性命,那曹操必然也能下定決心。劉備對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是殺是留,顯然一目瞭然。

其實是殺是留,曹操已然心中有數,劉備不過是說出了曹操的心裡話。呂布號稱三國第一猛將,“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英戰呂布”,“轅門射戟”都可以顯示其實力。以曹操的胸懷大志的氣略,若能得此猛將,那就是如虎添翼。

呂布之前偷襲曹操老巢兗州,聯手劉備抵抗曹操攻取徐州,兩人之間是有過節的,但這並不能使曹操下定決心殺掉呂布。陳宮為呂布出謀劃策與曹操作對,曹操還苦口婆心的勸其為已所用,說明曹操還是不拘小節的。對於所用之人,曹操還是有一套的。呂布反覆無常,忘恩負義,而曹操生性多疑,恰好中了曹操的忌諱,對比曹操對關羽的態度一目瞭然。呂布又勇猛過人,就算暫時可以用得上,以後不定會出什麼亂子。留著個定時炸彈,不如早點給排了。

丁原、董卓前車之鑑

中平六年(189年),時任幷州刺史的丁原擔任騎都尉,在河內駐紮,任命呂布為主簿,對他很親近。漢靈帝死後,丁原接到何進的徵召,率領軍隊到洛陽,密謀誅殺宦官,被任命為執金吾。適逢何進為宦官所殺,董卓入京,掌握了朝中大權。丁原對呂布有知遇之恩,董卓以一匹赤兔馬就使呂布為了一己之私殺了丁原。

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自知自己兇暴,為人所惡,所以時常要呂布作自己的侍衛及守中閣。不過,董卓性格又十分猜疑,曾因小許失意而向呂布擲出手戟。又呂布與董卓的婢女有染,恐怕事情被董卓發覺,所以心中十分不安。之前,由於王允因為呂布是幷州的壯士,對他以厚禮相待。自從呂布懷恨董卓後,他去見了王允,述說了董卓差點殺他的經過。王允密謀除掉董卓,便使美人計令兩人反目成仇。呂布成功刺殺董卓,拜奮威將軍,自此成為三姓家奴。

呂布趁劉備出征襲取徐州

呂布被董卓被董卓部將李傕和郭汜擊敗後,因驕恣、恣兵抄掠先後被袁術、袁紹趕走。呂布在兗州被曹操擊敗後投奔劉備,趁袁術劉備相爭襲取徐州,擒獲劉備妻子家眷。呂布落難受劉備收留,反過來鳩佔鵲巢,忘恩負義。

曹操設離間計攻打徐州,呂布自以為是,不聽陳宮言,導致被部將生擒棄城於曹操。


沐魚看劇


曹操其實不算是聽從劉備的意見殺了呂布,而是本身就已有殺意,即使容其歸順也是要時時提防的,畢竟前車之鑑擺在那。呂布其人品及作為本不為曹操所欣賞,但於現場廝殺勇猛無比,而曹操向來愛才,所以一時又起了招攬之心,故而有此一問。而劉備的這句話只是使他心裡的平衡更加偏向了殺呂布的一邊而已。

從後面青梅煮酒的談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曹操眼中袁紹之輩都不足以稱為英雄,所以呂布這種貪生又無義之人的生殺根本不在他考慮的範圍內。若是生,則得一員猛將;若是殺,則除去一隱患。當時一起被擒的將領中,唯有當初對曹操有救命之恩的陳宮是曹操真心想留住的,文中寫到“操有留戀之意”,但反覆勸說最終無果,只能“起身泣而送之”之後厚葬。除此之外,呂布即使為主將,也並不得曹操青眼,他的生死根本無足輕重。而劉備當時的這句話只是提醒曹操呂布其人威脅極大,留之弊大於利,不如殺之。

而劉備的這句話說的也很有藝術,及其恰當的起到了警醒的作用,又不是直接表明態度。換而言之,劉備如果直接表明呂布威脅甚大,應除之。以曹操多疑,可能反而未見得會聽。

那麼劉備為什麼說了這樣一句話呢,原因其實有三。其一,此前劉備為徐州之主時曾收留呂布,而此時劉備投靠曹操帳下,劉備沒有為呂布求情首先有避嫌的傾向。以曹操多疑的性格,如果此時為呂布求情,必會引來曹操的猜忌,有勾結拉攏之嫌。所以劉備此時不能求情;

其二,劉備此前收留了呂布,而呂布卻恩將仇報趁其在外時奪了徐州。雖又轅門射戟解圍之事,但呂布與劉備實是有仇怨的,劉備沒有理由為敵人求情;

而其三,即使不為其求情,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置呂布於死地呢?前面說過,有了上面兩點原因,劉備當時是不能為呂布求情的。而呂布又是翻臉無情之人,若是留下,日後必然記恨劉備不為其求情之事,且二人本就有仇怨,必然不死不休,劉備此時將其置於死地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其實在於曹操,曹操乃世之梟雄。丁原董卓之輩無法駕馭呂布反被殺,但曹操未必不能駕馭。且曹操實力雄厚,可以為呂布提供一切他想要的高官厚祿,良駒美妾。以呂布之勇,若是日後真的死心塌地的為曹操所用,必然是劉備爭奪天下的一大勁敵。

所以,劉備必然在曹操多疑擔憂上面加上一筆,借曹操之手除掉呂布,也除掉自己當下的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心腹大患。


寒汐


這就是曹操做事的特點.表面上是聽從了劉備的建議而殺了呂布.其實曹操內心殺呂布是肯定的.那麼為什麼還要徵求劉備的的建議呢?原因1.曹操明白,當時最恨呂布的人就是劉備.呂布落難時各路諸侯沒人敢收留這個跟誰害誰的三姓家奴.丁原,董卓之死就是前車之鑑.而劉備自命不凡,用婦人之仁收留了呂布.後被呂布奪了僅有的一塊地盤.使劉備兄弟們又一次成了喪家之犬,不得已在曹營中寄人籬下.這就是呂布所賜.2,曹操在買給劉備一個空頭人情的同時,也撕下了劉備假仁義的面具.同時也使正在創業期的廣羅人才的曹操避免了殺降的惡名,而使天下士人寒心.3,曹操是一個有戰略頭腦,大格局的大政治家.同時也是一個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大才.他在煮酒論英雄時就把劉備作為唯一的假想敵.同樣,劉備肯定認為自己的假想敵非曹操莫屬.因此,曹操認定劉備絕不樂意呂布為自己所用,必殺之而後快.常言說,事在人為.同樣一個事情經過不同人的運作,會有不同的結果.丁原,董卓之流的慘劇絕不會發生在曹操身上.恰恰相反,呂布會在曹操麾下建功立業.封妻廕子,會成為了一流上將.這也是劉備所不願看到的.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有勇無謀,命殞白樓.以一路諸侯的身份向曹操請降.也不失為呂布一生惟一的明智之舉.然而被自已轅門射戟而救的劉備所壞.因而也警示了後人.立人先立德,乃千古之道也.





老文110


呂布是三國時代最強的武將,他弓馬嫻熟,號稱“飛將”。在很多的戰場上,都能夠看到呂布的身影。他率領的騎兵是當時最精銳的騎兵,而他和他的坐騎赤兔馬被人稱作“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稱雄一時。

但是,呂布此人雖然武力超群,但是聲譽極差。最主要的一點,他是被當時的人公認的見利忘義,輕於去就的人。他在剛開始是丁原的部下,後來被董卓引誘,就殺了丁原去投奔董卓。在董卓那裡,他受到董卓的器重重用,情同父子。可是就是因為和董卓的小妾有私情,就翻臉殺了董卓。

後來在關中戰敗後,他來到關東。先是投奔袁術,後又投奔袁紹,都沒有什麼好的結果。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被陳宮推舉,襲取曹操的兗州,逐漸成為一路諸侯。他和曹操作戰失敗後去投奔徐州的劉備,不久就趁劉備出征襲取了徐州。

最後呂布在袁術、曹操和劉備這些勢力中來回爭鬥,最終被曹操和劉備一起包圍在下邳。最終,背信棄義的呂布眾叛親離,在白門樓被曹操擒獲。

呂布被擒後,為了活命對曹操百般乞憐。史書在當時是這樣記載這段歷史的:

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

我們看這一段歷史,就感覺有幾個疑點。那就是,劉備和曹操之間的關係。曹操和劉備是表面和睦,內心猜忌的關係。在處理呂布的問題上,為什麼曹操會聽取劉備的意見,他不怕上了劉備的當嗎?

其實,我們看這一段記載,就應該能夠看出來,如何處理呂布,曹操在事先已經有了打算。只是在最後實施的時候,他猶豫了。這是因為,呂布給他的誘惑太大了。

我們知道,曹操本身就是個愛才之人。他用人的標準就是唯才是舉。呂布的武力是當時最強的,尤其是他的騎兵更是天下無敵。如今呂布滿口討饒,要歸降於自己。這樣殺了他似乎十分可惜,這讓曹操感到遲疑。

曹操猶豫主要還是兩個原因,一是當時馬上要對袁紹作戰,正是用人之際,對呂布這樣的武將殺之可惜。如果能夠收為己用,肯定會大大提高自己軍隊的戰鬥力。二是呂布口口聲聲投降,殺了他對自己的名聲會有一定的影響。

在這個時候,劉備看出了曹操的猶豫,於是他向曹操勸說,讓他汲取丁原和董卓的教訓,免得將來落得個丁原和董卓的下場。曹操同意了劉備的意見,殺了呂布。

劉備和曹操互為死敵,他這次向曹操進言,實在讓人難以捉摸。如果他真的想害曹操,那麼他應該讓曹操收下呂布,然後再從中取事才對。為什麼要替曹操除了這個隱患呢?

這是因為,劉備已經看出了曹操的心意。曹操肯定要殺呂布,那種遲疑只是故作深沉。劉備如果不按照曹操的心意說話,反而會引起曹操的猜忌。因此,劉備選擇了進言殺了呂布。

這是因為,劉備曾經想將呂布收為己用,可是反而被呂布搶佔了基業。但是,劉備心裡知道,自己收服不了呂布,曹操可不一定收服不了。如果曹操收服了呂布,那曹操的勢力如虎添翼,更無法對敵了。所以,讓呂布去謀害曹操這一招是有風險的。

如果殺了呂布,就消除了一切風險。呂布一死,對大家都沒有影響。而且劉備在曹操那裡還得到了信任,兩全其美,劉備何樂而不為。

而曹操自己呢,他本意就是要殺呂布的。在聽到呂布的乞降後,曹操馬上在心裡開始了盤算。他在衡量留下呂布會出現哪些利弊。

留下呂布,曹操就多了一員大將,正如呂布所說,自己的騎兵在呂布率領下,肯定會戰鬥力大大提升,會對以後的戰爭有很好的作用。

可是,從弊端來看,留下呂布的好處也就僅此而已,而弊端則是一大堆。首先是呂布這個人狼子野心,兩面三刀。他不是屈居人下之人,在利害面前,他絲毫不講道義。留下呂布,以曹操多猜忌的性格,怎麼能夠放心?

第二,曹操馬上就要和袁紹交手。袁紹的勢力要遠強過自己,以呂布的性格,到那個時候,呂布再反叛自己,投奔袁紹。那麼曹操就成了養虎為患,自食其果了。

第三,自己手下收降了大批的呂布的將領和士卒。這些人中,有背叛呂布的,見到呂布被重用肯定會心裡不安。而那些同情呂布,被迫投降的人,會暗中擁戴呂布。這無異於曹操自己分裂自己的軍隊,得不償失。

曹操經過一番的考慮,已經下了殺呂布的決心。但是,他為了考驗劉備,故意給劉備說話的機會。當劉備說出呂布不能留的意見後,他就坡下驢,殺了呂布。

曹操用採納劉備的意見的形式殺了呂布,既向大家顯示了他愛才不忍的一面,又將罪過推給了劉備。果然,呂布臨死不抱怨曹操,反而謾罵劉備是無信之人。這樣一來,投降曹操的呂布軍隊,都會感恩曹操,不齒劉備。這樣,曹操也就達到目的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對於“曹操為何聽劉備的意見殺了呂布”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而這些原因,都有必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去一一分析。

白門樓事件

說起這個事件的背景,中間有著一連串的事件,我們需要耐心地梳理一下。起初,呂布在“連環計”事件中殺了義父董卓後,便與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人在長安火併爭權。結果,對方兵多,任呂布是三國第一猛將也是雙拳難敵四手,大敗而逃。先是北投袁紹,但是袁紹一看這人連殺兩任義父,嚇壞了,堅決不接納呂布。

呂布沒辦法,只能又灰溜溜地南下在河內郡駐紮。河內郡離曹操的根據地兗州比較近,當時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陶謙,原因是陶謙的手下殺了曹操的父親。而陳宮和張邈抓住這個機會引呂布入兗州,起兵造反。老窩被端,曹操只能回頭反攻呂布,經過一番對戰,呂布又一次敗退,向東投靠徐州的劉備。此時陶謙已病逝,讓徐州牧於劉備,被劉備接納後,呂布又一次忘恩負義,將劉備擊敗,反客為主,佔據下邳。而一年多後,曹操在完成迎獻帝、擊袁術等大事後,再度發兵攻打徐州,欲滅呂布。結果,呂布節節敗退,最終被曹軍圍困在下邳。由於當時發生糧荒,曹操欲速戰速決,便採納郭嘉、荀攸的計策決了泗水、沂水,淹了下邳城,最終俘虜了呂布。

據《三國演義•第十九回》記載:及操上樓來,布叫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也。”操回顧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布目視玄德曰:“是兒最無信者!”操令牽下樓縊之。布回顧玄德曰:“大耳兒!不記轅門射戟時耶?

在白門樓上,呂布乞求投降,曹操便問劉備意見,

結果劉備出言提醒曹操丁原和董卓的下場,那意思自然是呂布此人留不得。

不得不殺

前面說過,曹操之所以聽從劉備建議殺呂布有兩方面原因。而這兩個原因從上段的事件脈絡種不難發現。

一是因為呂布此人反覆無常太甚,毫無忠義之心,坑人無數。曹操當時正在為對抗袁紹做準備,需要將周邊的勢力都清除一遍,穩定後方。若是不殺呂布,一旦呂布再次起兵造反,那可就追悔莫及了。

二是因為呂布畢竟是當時的有名人物,一方諸侯,若是隨意加害,曹操的容人之量可能會被人詬病,要知道當時一個主公的名望是招攬人才的重要法寶,只可強化不可毀傷。曹操算準劉備不願自己如虎添翼,順勢借劉備之口說出呂布該死的原因,這樣自己也不會因殺呂布而有什麼副作用。

其實,曹操並非是聽從了劉備的建議才會殺呂布,當時就算是劉備不那麼說,曹操出於第一個原因,也會殺了他。而這一切,都是呂布自己毫無底線地惡劣操作所導致的,怨不得別人。


三味翁童


曹操沒說收呂布當義子,只是呂布跟曹操說,他願意向曹操投降,他服了,願為曹操效力,說曹操帶步兵,他自己帶騎兵,這樣就天下無敵了。可惜他多嘴向劉備求助,說是讓劉備看在他曾經救過劉備一次(轅門射戟)的份上幫他說幾句好話。但劉備卻對曹操說,你不記得呂布是怎麼對待丁原和董卓的嗎?結果呂布被殺了。 《後漢書》記載布見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令布將騎,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顧謂劉備曰:“玄德,卿為坐上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獨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縛虎不得不急。”乃令緩布縛。劉備曰:“不可。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頷之。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操謂陳宮曰:“公臺平生自謂智有餘,今意何如?”宮指布曰:“是子不用宮言,以至於此。若見從,未可量也。”操又曰:“奈卿老母何?”宮曰:“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操復曰:“奈卿妻、子何?”宮曰:“宮聞霸王之主,不絕人之祀。”固請就刑,遂出不顧,操為之泣涕。布及宮、順皆縊殺之,傳首許市。 《三國志》記載布曰:“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後葬之。


農村孫哥


大家好我來說下我的觀點

1:呂布願意向曹操投降,他服了,原為曹操效力,說曹操帶步兵,呂布帶騎兵,這樣就天下無敵了,可惜他多嘴向劉備求助,說是讓劉備看在他曾經救過劉備一次的份上讓劉備幫他說幾句好話。

但是劉備卻沒有幫他說好話,反而對曹操說你不記得呂布是怎麼樣對待董卓和丁原的嗎?結果曹操就把呂布殺了。

2:(三國志記載:)布日:縛太急,小緩之。太祖日: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日: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日: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

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後葬之。

3:《後漢書》

記載:布見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操曰:“何以言之?”布曰:“明公之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令布將騎,明公將步,天下不足定也。”顧謂劉備曰:“玄德,卿為坐上客,我為降虜,繩縛我急,獨不可一言邪?”操笑曰:“縛虎不得不急。”乃令緩布縛。劉備曰:“不可。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操頷之。布目備曰:“大耳兒最叵信!”操謂陳宮曰:“公臺平生自謂智有餘,今意何如?”宮指布曰:“是子不用宮言,以至於此。若見從,未可量也。”操又曰:“奈卿老母何?”宮曰:“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夫以孝理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操復曰:“奈卿妻、子何?”宮曰:“宮聞霸王之主,不絕人之祀。”固請就刑,遂出不顧,操為之泣涕。布及宮、順皆縊殺之,傳首許市。

總結一下劉備對曹操說了呂布以前怎麼樣對待董卓的,怕以後也會背叛自己。所以把呂布殺了。你們覺得呢





妍邦影視


曹操雄才大略,非常愛才,而且其人才觀“看任人唯才”,不同於當時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風尚,所以赤壁之戰才有“八十萬大軍,上將千員”的說法。而呂布稱得上是三國前期的優秀武將,與貂蟬是天作之合,一杆方天畫戟,更得胯下赤兔馬,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稱!

按理說,曹操愛才,呂布這樣的終極武將,他是求之不得呀,為什麼會聽劉備一言而殺之呢?

原因如下:1,曹操愛才,但是猜疑心很重,不像劉備,用人不疑,人盡其用。比如楊修一案,楊能揣度曹操心思,曹疑心重必殺之而後快;2,呂布為終極武將,卻與同時期多數武將不同,反覆無常,劉備提丁原,董卓之事,更多是從道德上指責呂布,而曹操疑心重,必不能容;3,呂布與一般武將不同,他是類似於孫策,馬超一類能割據一方的勢力,曹操想一統天下,就必然是不斷掃除割據勢力,他要的是依附型人才,不是獨立型人才,4,呂布和劉備曾聯手抗曹,呂布有個女兒,袁術曾有意聯姻,對於呂布這樣反覆的人,不排除投奔,聯合其他勢力的可能,曹操名言“寧可我天下人”,絕不會留後患;5,曹操愛人妻,恰好貂蟬又是個絕世美人,因為有納張繡嬸嬸,被圍攻失典韋的先例,只能殺呂布才能納貂蟬

曹本有意要殺呂布, 但又怕天下人說,正好借劉備之刀殺呂布,劉備深知曹操多疑,此一功,正是劉備為了寄居曹操勢力做出的“投名狀”~~日後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處處小心,不得不說劉備比曹操更識人,不然後來劉備難逃一劫


筆刀耕火種


呂布在三國裡是公認的戰力第一,有萬夫不當之勇,劉關張三人才能勉強和呂布戰成一片。

不過,呂布的名聲卻不太好。呂布本姓呂,父早逝,後來拜丁原為義父。不過在丁原攻打董卓時,呂布卻將丁原殺死,又認董卓為義父。在董卓手底下沒多久,又因為貂蟬,將董卓殺死。被罵做“三姓家奴”,為人反覆無常,不忠不義。

曹操是個非常愛才的,尤其是像呂布這樣戰力無雙的人,但同時曹操也是個非常多疑的人,“夢中殺人”就是他的傑作。

曹操一直認為劉備是個較為仁義的人,對劉備的印象是寬厚待人,當然這是劉備的自我保護色。曹操認為現在連劉備這個厚道人都表示呂布不能相信,不能為我所用,怎麼辦,那就殺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