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没时间带娃,又不放心给老人带

左左妈妈的故事

左左妈妈做了两年半的全职妈妈。

白天,她会变着样子给左左做饭菜,她会有规律地带左左去楼下溜圈,她会有目的地陪左左玩游戏,她会带左左读书画画。

直到傍晚,我下班回来,她才有机会放松自己,去健身房活动活动。

到了晚上,她又得加班加点,换尿布,盖被子,照顾左左睡觉。

我们原计划带到三岁,左左妈妈再出去找工作。

但是,挡不住家人的苦心操劳,他们还是在左左两岁时,给左左妈妈找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工作。

确实,工作机会难得,托人找工作越来越难。加之,我以前拒绝过一个工作机会,这次实在是没有理由再次拒绝。

这样的话,我们的事先约定,便不能达成。我内心也有些不安,而左左妈妈也很不高兴。

没办法,我们都不得不接受这个结果。于是,我们给了左左奶奶几个月的交接期。

但是,在这个交接期内,左左妈妈的情绪极其不稳定,她经常白天晚上都往外面跑。

她不放心左左的成长,她也不放心交给老人来带娃。

可是,她又没有办法改变局面,只能是不断的焦虑,不断的抱怨。

而她的负面情绪,也越积越多,把自己带入困境,连自己都搞不定。

这样的她,还怎么可能带好娃呢?

这样的她,又该怎么走出焦虑和抱怨的困境呢?

妈妈没时间带娃,又不放心给老人带|学会接纳,让妈妈豁然开朗

分析妈妈焦虑的原因

现在的大地,早已不是贫瘠的大地。

现在的育儿市场,也已是各种育儿观念纵横捭阖、各领风骚的市场。

比如说: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反对过分干涉儿童,倡导为儿童设计专属环境,提出“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重要早教概念。

比如说: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教父母如何不惩罚、不娇惯地,有效管教孩子。

比如说:罗娜雷纳的《不吼不叫》,教父母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从而减少家庭冲突,促进合作、尊重和相互理解。

比如说:金伯利布雷恩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在沟通中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

比如说:“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的李玫瑾,从犯罪心理出发,认为“人的问题就是社会问题”,认为“人的问题就是早年的问题”。

还有孙瑞雪、李跃儿和胡慎之等,都在育儿领域,圈地跑马,纵横捭阖,各领风骚。

年轻的妈妈,生在这样的时代,既是信心满满的,又是忧心忡忡的。

信心满满,是因为很多困惑都可以找到答案。

忧心忡忡,是因为担心自己没做好,会影响孩子的前程。

因为年轻妈妈容易接受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但是老人却很难认同这些新思想、新观念。

所以,年轻妈妈和老人,在育儿方法上,天然存在分歧。

但是,不止是育儿观念的分歧,还包括妈妈对子女的过度担忧。

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让她们对市场上的育儿理论顶礼膜拜。

孩子成长的一点点问题,她们就忧心忡忡;妈妈自己犯了点小错误,她们也忧心忡忡。

更何况,还是错误不断的老人呢!

被迫无奈,妈妈心中会有一个简单要求:孩子可以给老人带,但是老人要按照她说的做。

可是,老人怎么可能按照妈妈说的去做呢?

老人怎么可能,一夜之间,接受这些新思想、新观念,而没有一点点排斥之心呢?

老人怎么可能,完全放弃做自己,而去做另一个人呢?

所以,妈妈心中的简单要求,得不到满足,还因此引来了极大的不安,甚至是抱怨和愤怒。

因为在妈妈看来,这一切是多么理所当然,多么简单易懂,为何老人就是不愿意去做呢?

于是,妈妈变得越来越担忧,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愤怒。

妈妈没时间带娃,又不放心给老人带|学会接纳,让妈妈豁然开朗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

其实,焦虑的妈妈,也应该考虑孩子的需要。孩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第一:孩子有适应社会的需求

焦虑的妈妈,你是否忘了,孩子天生就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

有好人,有坏人;有智者,有愚人;有老人,有幼儿;有幸福的人,有忧虑的人······

虽然老人观念落后、思想陈旧、能力不够,但是社会上,不止老人如此,年轻人也有如此的。孩子必然要学会如何与这样的人相处。

妈妈担忧老人的错误教育会影响孩子,那是不是也要担忧社会上其他人对孩子的影响呢?

如果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哪里会有一片安全的净土。

第二:孩子有辨识能力

其实,妈妈和老人的起点是不一样的,妈妈的起点高,孩子天生就亲近妈妈。

但是,如果妈妈带不好,而老人带得好,孩子就会选择亲近老人。

因为,孩子有自己的辨识能力。

他知道,谁才是最能满足他安全感的人。

左左妈妈小时候最重要的人,就是她奶奶,而不是她妈妈或爸爸。

第三:孩子也需要反面教材

妈妈担心老人犯错误,这个担心很正常。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很关键。

但是,只要妈妈还在孩子身边,她就有机会帮助孩子成长。

更何况,孩子的辨识能力,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失败,而这些失败又会成为他成长的土壤。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小孩的成长。

摔过碗,就懂得碗的脆弱,便不再去摔碗。

挨过揍,就知道犯错误的滋味,便会减少犯错误。

更何况,家长错误的养育方式,会导致孩子,被动地误入歧途

孩子一旦意识到,便会幡然醒悟,重回正轨。

而我们,是不是都是,曾经被动地误入歧途的人呢?

如今,我们也成了推动改变的急先锋。

总的来说,只要孩子活着快乐,没有偏激行为,融入社会也正常,孩子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妈妈没有必要焦虑万分。

妈妈没时间带娃,又不放心给老人带|学会接纳,让妈妈豁然开朗

妈妈的最佳选择

亲子专家林文采说:“如果妈妈不能舍弃事业、金钱,不能自己带孩子,然后又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要求老人这样那样,那就是妈妈不讲道理,她的愿望很难实现。”

确实如此,妈妈没有时间带孩子,又不放心交给老人带孩子,这其实就是想控制所有

妈妈的欲望太多,必然得不到满足。

亲子专家林文采说:“如果我们真的对老人感恩,最大的感恩就是接纳,老人是不可能完全满足妈妈的要求的。”

妈妈要接纳一个不能完全满足她的老人,要接纳老人按照自己的方法带孩子。

无论对错好坏,

这都已是最好的结果。

因为,如果妈妈有更好的选择,她就不必选择让老人来带孩子。

可是,妈妈一旦选择老人,不焦虑,学会接纳,就是最好的结果。

况且,如果妈妈不断焦虑,不断抱怨,不学着接受老人,就只会把事情越办越糟糕。

这样的妈妈,没有把有限的精力,放在陪伴孩子、养育孩子身上,而是放在和老人计较、和老人较劲上面。

我们进一步设想,妈妈接纳老人,让他们自由发挥,老人也会不断自我纠正,也会与时俱进,学习新思想。

最后,老人可能还会超水平发挥。

妈妈没时间带娃,又不放心给老人带|学会接纳,让妈妈豁然开朗

结论

妈妈没有时间带孩子,又不放心交给老人带,这是妈妈想控制所有的表现。妈妈要的太多,必然无法得到满足。不如学会接纳老人,让他们自由发挥。这样,老人也会因为尊重和接纳,而超水平发挥。而孩子也会因为家庭关系的和谐,而幸福快乐的成长。

我们都知道,养育的关键是关系被接纳,被信任,被肯定,这是最和谐最安全的关系。

妈妈接纳老人,就会是妈妈教给孩子最生动的一课。


我是@爸爸来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陪伴是最廉价的付出,陪伴是孩子最想要的爱。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欢迎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