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清朝版圖那麼大,並非擴張,而是順應歷史潮流

17世紀、18世紀,歷史的發展使中國需要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把中原地區和各個邊區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而清朝正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完成了這個統一任務。

清朝之所以能夠在這麼大的範圍之內完成統一,這決不是單純的由於那時的清朝在軍事上很強,在軍事上取得一系列的勝利所能夠做到的。單純的、一時軍事上的勝利和軍事征服要是沒有社會、經濟基礎來維持的話,統一是不能持久的。


譚其驤:清朝版圖那麼大,並非擴張,而是順應歷史潮流


但是清朝在完成統一之後,鞏固下來了,穩定下來了,到了19世紀中葉以後遭遇帝國主義從東南西北各方面入侵,給他們侵佔了一部分土地去了,但基本上還是維持下來了。這是為什麼?主要的原因是中原需要邊區,邊區更需要中原,需要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這對中原人民有利,對邊區人民更有利。


我們知道,清朝的統一,實際上是先統一了滿族的地區,即廣義的滿洲;再統一漢族的地區,即明王朝的故土;再統一蒙族地區和蒙族所統治的維藏等族地區。主要是滿、蒙、漢三區的統一。漢族地區指原來的明朝的地方,除漢族外也包括許多南方的少數民族,蒙族地區在內外蒙古以外,還包括青海、西藏以及南疆的維吾爾地區。這些地區本來都在厄魯特蒙古統治之下,都在準噶爾統治之下。


當時的準噶爾疆域,不僅是天山北路的準噶爾本部,還包括南路的維吾爾地區,青海、西藏、套西厄魯特,都是在準噶爾統治之下。噶爾丹還進一步侵佔了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只有內蒙古在清朝入關之前早已納入清朝版圖。後來準噶爾又進一步要從外蒙古入侵內蒙古,這就爆發了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戰爭。

譚其驤:清朝版圖那麼大,並非擴張,而是順應歷史潮流

雙方經過康熙、雍正、乾隆70年的鬥爭,清朝終於取得了勝利。清朝不僅把準噶爾本部收入版圖,也把原來在準噶爾統治之下的青海、西藏、"回疆",即天山南路,也納入了版圖。所以清朝統一基本上就是統一滿、漢、蒙三區。


蒙區實際上包括維吾爾地區及藏區。這三區統一完成之時是在乾隆中葉,即18世紀50年代。而由滿,蒙、漢三族人民組成這個王朝,實際上還遠遠在清朝入關以前。1636年皇太極即皇帝位,把國號大金改為大清,臣下所進呈的勸進表就是由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的,充分表明這個王朝是由滿、蒙、漢三種人組成的。


據我來看,這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因為到了16世紀、17世紀時,漢滿蒙等中國各民族已經迫切需要統一。這一點,我們從明朝與女真部族即後來的後金打的交道,明朝跟蒙古打的交道可以看得很清楚。


那個時候中原的明朝和東北的滿洲、北方的蒙古,時而打仗,兵戎相見;時而通過和談規定明朝歲贈女真、蒙古多少物資,並進行互市。打也好,和也好,目的無非是女真人要拿人參、貂皮來換中原地區的緞布、糧食和農具,蒙古人要拿他們的馬來換中原布帛、粟豆和茶葉。

歲贈互市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時,就打進來掠奪。一邊進行掠奪,一邊要挾舉行新的和議,增加歲贈。這說明邊區發展到16世紀、17世紀時迫切需要中原地區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當然,中原地區也需要邊區的人參、貂皮、馬匹等等。但是比較起來說,邊區更需要中原的物資。所以說,通過互市,通過戰爭,最後需要統一。


因為統一之後,只要中原能用布匹、糧食等物資滿足邊區的需要,就可以平安無事,統一就可以鞏固下來。所以我說清朝之所以能造成大統一的局面並且鞏固下來,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是歷史的發展自然形成的。有人說,清朝這樣大的版圖完全是內外擴張的結果,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譚其驤:清朝版圖那麼大,並非擴張,而是順應歷史潮流

清朝對於蒙古用兵不能算是窮兵黷武,就象漢武帝對匈奴用兵不能算窮共黷武一樣。漢武帝對付朝鮮、東越、南越,可以責備他是侵略,對付匈奴就不能算是侵略。他不對付匈奴,匈奴要打進來。唐太宗對付突厥也不能算窮兵黷武。同樣清朝對付準噶爾也是不得不然。


在那時候,準噶爾氣勢洶洶,佔領了整個新疆、青海、西藏、外蒙,矛頭指向清帝國統治下的內蒙,如果不把噶爾丹打敗的話那還得了?那就可能再次出現邊疆民族入主中原,即厄魯特入主中原,再來一次改朝換代。要改朝換代可不是容易的。從當時情況看起來清朝還是比準噶爾進步點,讓清朝統治中原地區比讓準噶爾統治中原還是要有利一點吧。


所以說清朝打敗準噶爾,不能說他是窮兵黷武。這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清朝把準噶爾統治的地區一一收入版圖,這是為了徹底打垮準噶爾而必須要採取的措施,不是存心要去征服這些地方。清朝那時候並不是擴張主義者。


我們知道,清朝打敗準噶爾之後,阿富汗、浩罕、巴達克山等中亞的一些小國,曾經一度要加入清朝,但清朝拒絕了,僅僅把這些國家列為藩屬,以當時清朝的兵勢、兵威所加,要進一步向中亞擴展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清朝並沒有這樣做。可見清朝之所以有這樣的版圖,決不能說他是擴張主義者,這是順應歷史潮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