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當政後修改制度就算了,為何熱衷於改地名?背後有什麼原因?

王莽是東西兩漢之間新朝的開國皇帝,因推行一系列"超前"的改革,而被網友戲稱為"歷史穿越者"。除了土地國有、廢除奴隸制、幣制改革、鹽鐵國營等被人們稱為"社會主義改造"的改革措施外,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王莽對更改地名還有種近乎瘋狂的偏執。

王莽當政後修改制度就算了,為何熱衷於改地名?背後有什麼原因?

上個世紀30年代,針對王莽執政時期的全國各級政區改名亂象,史學大家譚其驤先生經過大量研究工作,寫出了專著《新莽職方考》,這篇價值極高的論文對新莽州、郡、縣三級政區地名更改的情況,做出了非常全面、細緻的梳理與總結。

據史學家統計,與西漢末年相比,新莽的郡從106個增加到116個,連增帶改,一共改了91個郡的名稱;縣從1587個增加至1585個,共有730個縣換了名字。和西漢末年時期進行對比,新莽時期最少八成的郡和將近一半的縣都改過了名字。

王莽當政後修改制度就算了,為何熱衷於改地名?背後有什麼原因?

根據《新莽職方考》的考證,我們可以發現王莽改地名並不是亂改一通,而是在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表現出不同的特性。

武帝時期,漢地設"十三州一部",全國共十四個地理分區,到王莽執政後,撤掉了原有的司隸校尉部,後來十三州之一的朔方又被匈奴給佔領了,所以最後只剩下十二個州。而十二州中,大多都是"以州為名",比如荊州、徐州,只有交趾一個另類,獨立特行,所以一向熱衷追求"形式美"的王莽就看不習慣交趾了,把它改成"交州",這下就整齊劃一多了!

王莽當政後修改制度就算了,為何熱衷於改地名?背後有什麼原因?

這樣看來,州的改名還算合理,可到了郡縣一級,王莽徹底放飛自我。

到新莽天風元年,王莽共廢除兩個西漢舊郡,新設15個郡,改名76個郡,僅有25個西漢郡名"倖免於難",最先下手也是改動最複雜的就是長安洛陽所在的東西二都地區。改西漢京師為西都京兆郡,分西漢京畿地區的三輔(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為六尉,分別為京尉郡、師尉郡、翊尉郡、光尉郡、扶尉郡和列尉郡;

王莽當政後修改制度就算了,為何熱衷於改地名?背後有什麼原因?

再看縣一級單位,王莽總共改了730個縣名,其中改為"亭"的就有112個之多,將近七分之一,這則可能是他單純的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權力吧,讓自己在歷史上留下些值得後代去揣摩的東西。

王莽當政後修改制度就算了,為何熱衷於改地名?背後有什麼原因?

從上述改名實例來看,王莽近乎瘋狂的改名行為與其代漢自立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王莽以儒家學說的守護者身份在西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建立新朝,建立政權後襬在首要的問題便是"正名",地名改革便成了確立新莽政權合法性的工具。

綜上所述,不管是為了"應經"還是鞏固權力,王莽改地名大體上還是有跡可循的。某些地區的改動還體現了一定的進步性。當然隨意改地名的情況也不少,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和歷史記載都造成了不良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