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在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幅圖: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網友製作明朝全盛圖

可以看出,這幅圖相比上世紀譚其驤先生所作明地圖,這幅圖多了幾乎緬甸全部,越南北部,更包括了蘇門答臘島北部馬六甲海峽南岸區域,這地方就叫舊港宣慰司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譚其驤版《明時期全圖》

這地方也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事實上在明朝歷史上確實存在過。這個地區最早出現於哈佛大學出版的歷史圖上...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國外明朝地圖上的舊港宣慰司,在馬六甲南岸

而舊港宣慰司的首府,就位於現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城市巨港,是印度尼西亞南蘇門答臘省首府,蘇門答臘島南部最大港口與貿易中心。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巨港現在是印度尼西亞第四大商埠,在明朝時期也是馬六甲沿岸重要商港

巨港在古往今來的南洋貿易上,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至於近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和二戰時期的日本帝國海軍,都無法在百忙中對其棄之不顧。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舊港坐落於蘇門答臘島的東南部,向北直面繁忙的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只要在這裡佈置船隊,就可以輕鬆攻擊任何去往馬六甲、新加坡和文萊的商船。所以,歷史上從當地出發的南洋強權,都可以輕鬆的將統治伸張到馬來亞半島與婆羅洲沿海。甚至封鎖南中國海出口,都不再話下。

公元9-10世紀,發源自蘇門答臘本島的三佛齊王國,就將都城直接設在舊港。源自印度東南部泰米爾地區的朱羅王國,也通過突襲和佔據舊港,一度控制了整個海洋的主要貿易航路。14世紀開始,崛起於東面爪哇島上的滿者伯夷勢力,也頻繁策動西征,希望將舊港納入自己的領地範圍。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在鄭和下西洋前,由於三佛齊王國的持續衰退,其勢力已萎縮為都城舊港與周邊眾多封建領拼湊的地方小國。東面的滿者伯夷正在虎視眈眈,甚至一度登陸蘇門答臘,控制住舊港局勢。

但已經在舊港當地站住腳跟的華人勢力,卻不願意成為滿者伯夷治下的弱小團體。這些主要源自廣東的海外流亡者,在首領梁道明的帶領下,高舉起反抗爪哇人統治的大旗。眾多原本就不服滿者伯夷的土著王公,也紛紛加入進來。10年間,一個以梁道明為君主的新三佛齊王國出現。本地王公出於典型的封建習慣,認可了梁道明這個外來者為國王。但這並不意味著他的權力,就可以輕鬆延伸到舊港以外的地方。於是,為了抗衡強大的滿者伯夷,新三佛齊王國也需要更多有生力量幫助。

關鍵時刻,又一批源自廣東的流亡者,從馬六甲南下抵達舊港。這次的隊伍規模超過萬人,船隻數量超過百艘,並及時的加入到梁道明的三佛齊王國一邊。他們的領袖,就是後來被明朝官方搞得臭名昭著的大海盜--陳祖義。

在數萬海盜船隊與蘇門答臘本島封建軍隊的聯盟前,滿者伯夷人暫時選擇了後撤。

國王梁道明需要陳祖義的船隊來保護自己,陳祖義則需要一位統治者來接納自己。雙方一拍即合,並有著比較明確的分工。只是隨著滿者伯夷威脅的消退,坐在港口裡收稅的守成者就不免與四處出擊的進取者發生矛盾。前者希望舊港依然是一個自由港,後者卻希望建立自己船隊的壟斷。如果照此劇情延續,三佛齊王國可能爆發一場廣東流亡者間的內戰。

但在1405年,代表大明王朝的鄭和船隊南下,闖入了舊港這個流亡者天堂。幾乎所有人都為此感到緊張。因為他們從家鄉出逃的事情本身,就已經觸犯了明朝的金科玉律。陳祖義更是因為社會影響惡劣,通緝懸賞750萬兩白銀。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在鄭和途徑的地區中,巨港優勢明顯,而後還成為船隊的補給站

既然鄭和授命為明朝控制南洋,就不可能對舊港聽之任之。尤其是在當地,還存在一個通緝榜上知名的大海盜。但他同樣認識到了流亡者群體內部,存在不一樣的訴求和利益。所以便精心佈局,對兩派進行分化瓦解。

1405年,鄭和在首次下西洋時就派出的詔安隊伍。知道舊港已被盯上的梁道明,只能順水推舟的接受詔令,帶著少數人返回故土大明。但流亡者政權依然運作平穩,原來的副手施進卿便成為了舊港的實際領導者。他與北歸的梁道明一起,扮演了數百年後遭遇類似命運的鄭成功與鄭芝龍。只不過在他們手裡,都沒有決定港口歸屬權的武裝主力。

1407年,完成印度洋航行的鄭和船隊,通過馬六甲返回南海地區。船隊徑直從巽他海峽南下,逼近他們志在必得的舊港。

面對這個最後攤牌時間的到來,守成派的施進卿和進取派的陳祖義,都開始打各自的算盤。握有武力的陳祖義,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鄭和的第二次招降,卻不準備向逼自己流亡的勢力低頭。他集合精銳力量,制定了伏擊鄭和船隊的計劃。準備通過典型的斬首策略,直接打掉寶船隊在海外的權力中樞。

但早就不滿陳祖義的施進卿,卻已經決定倒向鄭和一邊。他及時向三寶太監提供了陳祖義的作戰計劃,作為自己投誠明朝的厚禮。鄭和隨即做出了非常具有針對性的佈置,故意引得陳祖義的艦隊接近,並利用自身船隊的規模優勢去包圍對手。

同時,也懾於陳祖義集團常年在海上活動,鄭和不準備和他們進行直接的對攻。他麾下戰船上僅有我火箭和碗口銃,更是不足以摧毀海盜艦隊中的大船。但通過釋放火船的古老戰法,還是讓陳祖義的船隊猝不及防。10艘海盜船就這樣毀在大火之中。

摧毀了陳祖義的核心隊伍後。陳祖義本人也被水軍抓獲,關在船艙裡押回北京。後來在朱棣的命令下,當著外國使臣的面被處以極刑。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舊港宣慰司大致範圍

至於助剿有功的施進卿,則獲得了意味深長的任命--舊港宣慰使。隨即,原本的新三佛齊王國,也就成為了明朝冊封的舊港宣慰司。施進卿在名義上仍是三齊佛王國國王,但在官方上是明朝的地方行政長官。第一任宣慰使為施進卿,於1407年設立時就任,1424年任命其次女施二姐為第二任,後因明統治力收縮無瑕顧及,於1440年被當地興起的新土著強豪滿者伯夷吞併,前後歷時33年。

永樂二十二年,就有了鄭和舊港之行。《明太宗實錄》載,永樂二十二年春正月“甲辰,舊港故宣慰使施進卿之子濟孫遣使丘彥誠,請襲父職,並言舊印為火所毀。上(明成祖)命濟孫襲宜慰使,賜紗帽、笈花金帶、金織文綺襲衣,銀印,令中官鄭和齎往給之。”以鄭和在當地的崇高威望,濟孫得以順利地奪回宜慰使之職,施二姐只好讓位,實現了權力平穩過渡。

而網絡上關於舊港宣慰司的爭論則在於,這地方到底屬不屬於明朝控制的領土?

在這之前,先來了解下什麼叫宣慰司...

宣撫使、宣慰使是需要定期朝貢,按年交納定額賦稅,稱為差發,戰時聽供朝廷徵調的類似土官的地方自治機構。明代統治者設置宣慰使司、宣撫司等土司制度,以土司治土軍民,是藉助傳統統治權力來達到控制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目的。


也就是說,宣慰司是聽調不聽宣,高度自治,介於地方政府和屬國中間的機構。並且由於大多為少數民族或者蠻荒之民,它的自治還會高於明政府的一般藩王,有點像現在的自治區。

在當時的雲貴和緬甸,越南等地也有存在。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今緬甸,老撾和泰國北部的“三宣六慰”「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車裡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

明朝的宣慰司與元代有很大的不同。元朝的宜慰司為行省和府縣間的承轉機構(大體相當於現代的派出機構,如省與縣之間的地區行署),管理軍民事務,在邊疆和內地普遍設立。明代的宣慰使司只設立於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宜慰使為土司世襲職官。《明史·職官志五》載:“土官,宣慰.使司,宜慰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一人,正四品....”.洪武初年,“西南諸蠻夷朝貢,多因元官授之,稍與約束,定徵徭差發之法。漸為宜慰司者十一。”在洪武年間,土官宜慰使鄭彥升曾升為工部左侍郎。也就是說,明朝的宣慰使是專門治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軍政合一的最高地方長官。

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和明朝在緬甸越南東北的宣慰司性質一樣嗎

在舊港設置宜慰使司後,明官方對舊港和東南亞諸朝貢國的稱謂有了明顯的變化,即將舊港單獨列出,而不把舊港與其它國家的各稱並列。例如《明太宗實錄》載,永樂十四年十一月“戊子朔”,“爪哇...蘇門答臘刺、南巫裡、....南渤利諸國及舊港宣慰使各遣使,貢馬及犀、象、方物。”其它“諸國”並列,“舊港宣慰使”單獨列出,不再稱國。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明宣宗實錄中也將東南亞各小國和宣慰司定義區分開來

並且,明朝在蘇門答臘有建立官廠,以此為外府,有明朝自己的軍隊駐守。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明地圖中的官場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國外讀物中的大明帝國擴張

上世紀譚其驤先生所作地圖集,受當時歷史侷限性,況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要考慮與鄰國的睦鄰外交等因素,因此也對歷史上中國王朝曾經佔據或羈縻統治的領土,做了明顯雙重標準劃分:但凡不在今天中國領土範圍內的領土,許多都故意沒有劃入中國歷史版圖之內;而同樣在今天中國領土範圍內的領土,又被其劃入了中國歷史版圖之中。

因此,譚氏大明王朝版圖,有了名義上冊封了烏斯藏都司(西藏)、朵甘都司(青海),設置了23年(1411—1433的奴兒干都司;卻劃出了許多歷史上原屬明朝的國土,包括“三宣六慰”的大部分版圖,包括被大明名將張輔揮師十萬征服統治過20年之久的越南地區...

也包括直接駐軍管理的舊港宣慰司在內。

然而,拋開政治性的因素,作為中學教材的譚版也有相對可取之處。明朝當時在舊港設立管理機構完全是為了拉攏一方勢力建立海上貿易補給鏈,在當地設立的宣慰司和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一樣,實施的是羈縻統治,與本土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不但沒有對當地如英法殖民者那樣移民,而且在當時對其內政甚至都不做干涉;另外對於夾縫中生存的舊港宣慰司,不僅臣服大明,同時還向爪哇進貢,甚至尋求日本國解決其內政紛爭:

舊港首領施進卿死後,施二姐與施濟孫兩人為了搶奪宣慰使的繼承權而引發了內亂。根據施進卿 “本人死,位不傳子”的遺囑,施二姐實際控制著舊港宣慰使的行政權限。以“三佛齊國寶林邦俾那智”自名白立。

根據保存於日本沖繩圖書館所珍藏的《(歷代實案)之(三佛齊國寶林邦俾那施氏大娘仔致書琉球國王相懷機書)》記載:心有不甘的施濟孫於是派遣遺那弗答、鄧千昌等人尋求日本國的支持。日本國沒有理會,於是將他們送去了琉球國。幾年後,琉球國王才派了一艘海船,護送他們回到舊港。

可以看出,舊港宣慰司還是一王國,類似古代的附屬國。舊港宣慰司也是為了服務於鄭和下西洋的歷史產物,相當於與海外華人的妥協性結果。利用華人在當地建立威信,將陳守義押送回京當外國使臣的面斬首亦是為了宣揚國威,有殺雞儆猴之意。舊港宣慰司負責海外朝貢事務,明朝為此提供軍事保護,信用背書。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借鄭和下西洋大舉開展朝貢貿易,卻開始不斷加強海禁政策,將海洋貿易穩穩控制在官方手中。作為自由港的舊港能提供數量不錯的貨物集散能力,而將巨港控制在中央手中,哪怕是名義上的,也能在宣傳國威和朝貢貿易中獲利 。

1424年支持鄭和下西洋的朱棣逝世,1433年鄭和死於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之後的明朝放棄了海外探索,轉而不斷加強海禁政策,對海外朝貢體系不夠重視,公元1440年,舊港宣慰司因捲土重來的滿者伯夷的入侵而成為歷史。更顯現了其脆弱性。

位於東南亞的舊港宣慰司是明朝領土嗎

中國海外朝貢體系的弱化為葡萄牙的到來提供了條件

關於舊港宣慰司是不是中國領土的問題,其實也並不重要了,無論是中國歷史上最南端的領土,還是化外之地,中國的影響力還是廣播海外,不僅東南亞,甚至在阿拉伯和非洲東海岸都存有大明的帝國餘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