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疫情中每一位醫務人員

歷經近兩個月的戰役,湖北現有疑似病例清零,各省醫療隊也陸續撤離。

當我們在說,「謝謝你,為疫情拼過命」時,不僅應該致敬一線醫護工作者,也應該致敬一線電視新聞人。

這裡是《電視新聞人戰役口述檔案》專題系列,《傳媒1號》與《之媒》聯袂全國14家省級廣播電視臺,藉此7篇口述,記錄了多位來自全國各地、投身於抗疫一線報道的電視新聞人們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今天,傳媒1號以創號以來史上第一次特殊版面日,從頭條到七條全版面刊載這一系列,致敬那些為疫情拼過命的電視新聞人們——

你們報道疫情,1號報道你們;你們以新聞留下視頻檔案,1號則以文章留下口述檔案。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⑦ | 致,疫情中每一位醫務人員

2020年的開局,我們認識了數不清身著白衣的面孔。他們中有人的名字成為了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一道被銘記的社會和歷史符號,有人的發聲和研究成果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所期待和矚目;有人在國內疫情趨緩之際再次集合向世界伸出援助之手。

他們中的更多人,藏在防護服和口罩背後,化為群體印象後的數據記錄。3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已有346支醫療隊抵達武漢和湖北其它地區,援鄂醫務人員總人數達4.26萬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統計並不包括尚未明確統計的湖北本地醫務人員人數,以及其中被確診感染甚至死亡的病例數字。

醫患關係長久以來一直緊張且複雜。疫情還未結束,暴力傷醫事件又開始出現。在這場需要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災難中,我們聽了太多有關醫務群體在抗擊疫情道路上的無奈、掙扎與堅守。新聞人善表達,談起自己在一線見過的醫務人員,都是關不住的話匣子;同時總不忘提醒,希望人們能夠給予醫務人員更多的同理心,而不是隻有在需要他們的時候,再想起他們原來也是普通人。

1

一天搬運3.5噸氧氣瓶

廣東廣播電視臺電視新聞中心民生採訪部記者 臧穆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⑦ | 致,疫情中每一位醫務人員

第一次進醫院,剛到門口就全部人員下車了,路邊三個大垃圾桶,全部扔滿了口罩。醫生們立刻呼籲保持距離,因為這些很可能都是病人扔掉的。剛拐個彎,就見到裡面大批穿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那種白色的衣服特別扎眼,剛好那天天氣陰沉沉的,有點透不過氣。我自己和同事說話,感覺都要小心翼翼,好像整個醫院上方籠罩著什麼。醫院門診裡還有很多患者在排隊,穿著厚重的棉襖,蜷縮著身體,還有一些步履蹣跚被人攙扶著走出醫院。坐在樹下一個老奶奶,一直不停地咳嗽著,感覺很痛苦。此時心裡都是糾結著,看到這一幕很心酸。

廣東首批醫療隊接手漢口醫院的第二天(編者注:1月27日),我們才進入重症病房。有點不敢靠近,也怕他們不願意面對鏡頭,不過大多數的患者表示理解,因為廣東醫療隊接手了,讓他們看到了希望。首批進入的都是精兵強將,來自於廣州各大醫院的專家及專業對口的醫護人員。很多人都在堅持,有的患者還主動打招呼,說自己很有信心。

醫生們從進入病房的第一天,就開始了輪班制度,所有人都是一個堅定的信念,就是一定打贏這場疫情。一天四個班次,每天走路上下班。在我進入病房也穿著和他們一樣的防護服,才真的體會到了他們的痛苦,後來我同醫護人員說,這套衣服穿上就是折損三成戰鬥力,他們說:對的。悶,喘不過氣。病人的心態很重要,所以他們都會耐心地去解釋和全方位地護理。有大小便失禁的,沒有護工,醫生護士一起上。氧氣瓶55公斤一個,一天要搬100個左右。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他們才是最辛苦的白衣衛士。他們也是有壓力的,女護士會在洗手間偷偷的哭一會,說哭過了就好了,住在我隔壁的男醫生,每天洗澡都會放聲歌唱,都是一種減壓的方式吧。

2

離這扇窗500米不到的地方就是我的家

北京衛視醫療紀實節目《生命緣》記者 賴一銳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⑦ | 致,疫情中每一位醫務人員

在危重症監護病區,北京佑安醫院第一例插管的老年患者,醫院護士長開始並不同意記者進入拍攝,患者氣道插管比起任何時候都是最危險的,患者在不適的情況很可能會咳出顆粒物,而這些帶有新冠肺炎病毒的顆粒物會懸浮於空中,對於近距離接觸的醫護還是記者都是有極大感染風險的。

在北京佑安醫院的二十幾天,我待的時間最長的就是重症監護室的隔離病區,在醫護人員工作的狹窄走廊,她們每天穿梭在這個走廊上,憋氣難受並沒有讓她們停下治癒患者的腳步。重症監護室隔離病房王輝護士長說,那有一扇唯一開著的窗,如果能停下來上窗臺吸一口涼氣,就能緩解憋氣的狀態。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⑦ | 致,疫情中每一位醫務人員

北京佑安醫院重症監護室隔離病房護士長王輝(賴一銳供圖)

而對於她來說這扇窗卻僅僅在她交接班的時候才能看上一眼,我好奇的問,你都可以交接班走了,為什麼要到最後站窗臺透氣呢?她給了我一個讓人心酸難受的答案,她說我每天只能有這麼一次機會,因為我要把這次機會留給看我家房子,離這扇窗500米不到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家裡有我一個多月未見的女兒。而就是這樣一些小小的細節,讓人感受到的是疫情當下,我們醫護人員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最負責的職業擔當。

3

那一刻的沉默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通聯部副主任 何曉藝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⑦ | 致,疫情中每一位醫務人員

左一為何曉藝

黑龍江省援鄂醫療隊有一位很年輕的重症監護專家。曾先後參與抗擊非典、汶川地震和甲流等多場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他,向來都是自信滿滿。在我們眼裡,他每天巡視病房,腳下走路都帶著風。

有一天發生了意外情況,兩位危重病人的病情突然急劇直下。事發之前,這位醫生已經準備要下班了,他在下班前好似有了心電感應一般,不放心地堅持一定要在臨走前,去重症監護室再檢查一下那兩位病人的情況。

考慮到白天查房的時候病人的病情都比較穩定,我們當時都沒太當回事,覺得不會有什麼問題,於是一起在病房外等他下班。一個小時過去了,醫生還沒出來,我們感覺到有點不對勁,就請清潔區的護士趕緊打電話問一下里面的情況。隨即被通知說,裡面正在搶救,醫生已經一個人進行了半個小時的心肺復甦。平時醫生們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正常走路都會悶熱地喘不過氣來,可想而知他在整個按壓過程中的辛苦。

等我換上防護服進入到重症監護室裡時,搶救已經結束了。安靜的病房裡,其他醫護人員已經在按部就班地處理後事了。在那個瞬間,我突然發現這位平時我們印象中的「醫學大咖」孤零零地站在走廊裡面,一動不動,任憑周圍的人來回走,他卻沒有任何反應。

我站在他後面,默默地打開了手機錄像,本想過去採訪下他當時的感受,想聽聽看他在獨自操作半個小時的心肺復甦後個人整體狀態如何。我慢慢靠近著,他卻依舊一動不動,只有兩個手指在不停地轉。

當下那種情況,一個平常信心滿滿的人在那一刻的沉默,讓我沒有辦法也不忍心去打擾他。我相信他內心一定泛起了劇烈的波濤。曾經力爭不允許有任何人死亡的他,這樣目睹了兩條生命的逝去,內心一定痛苦且複雜。最終我沒去打擾他,看著他一直在那裡站了很久,默默地走開了。隔天再次看到他的時候,他說自己昨天晚上回到駐地後,一個人出去在空蕩蕩的大馬路上,瘋狂瞪了40分鐘的自行車。

他沒有把患者單純,只當作患者。

4

「要是我高中時遇到你們,我可能會立志學醫」

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衛星頻道《此時此刻》欄目製片人 韓璐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⑦ | 致,疫情中每一位醫務人員

左二為韓璐

大年初三(編者注:1月28日)接到需要針對疫情進行報道的任務時,我正好在值班。隨後我和團隊其他成員就開始陸續策劃選題,連續跟拍採訪濟南定點收治醫療單位,也記錄了第三批山東支援湖北醫療隊出征的情況。

與醫護人員平時相處聊天,他們閒暇時經常會嘻嘻哈哈地開點玩笑,但是家庭、父母或孩子絕對是聊天的禁忌區。一旦不注意跟他們談到這些,他們的精神狀態很容易就繃不住。第三批山東支援湖北醫療隊有一位護士,孩子只有三歲半。臨行前,她告訴寶貝,「媽媽是奧特曼,要去打『怪獸』了。等媽媽勝利歸來,再好好陪你。」他們的很多故事,不需要記者去做過多解釋。

醫務人員們的辛苦,換來的是治癒患者們發自內心的感謝。濟南市中心醫院感染科的護士楊慧給我們展示過一封特別的感謝信。寫信的是一位姑娘。今年春節她從武漢返回濟南後有發熱症狀,就在醫院隔離留觀。前幾天她出院時,有感於醫護人員連日來的照料,她想寫點什麼表示感謝。可是隔離病房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紙張,所有的物品都有被汙染的風險。於是,她就把自己的感受留在了病房內清潔用的醫用溼巾上。

這封感謝信以「小姐姐」開篇,字跡因為留在溼紙巾上看起來有些模糊,全文寫道:「謝謝你們這幾天的照顧,你們都是白衣天使。桌上是今天下午剛買的……不知道你們能不能吃。出院太倉促,也不能臨時準備什麼,你們是我見過最溫柔的護士、醫生啦!要是我高中時遇到你們,我可能會立志學醫吧!再次感謝你們,要抽時間多休息呀!哦,對了。下面有個抽屜裡放了今天下午剛買的牙膏和牙刷,還沒拆封。如果可以的話就留給下一個患者用吧!愛你們!」

電視人戰疫口述檔案⑦ | 致,疫情中每一位醫務人員

在我看來,字跡雖然有些難以辨認,但是這位患者的感激之情就像這些模糊的字跡,溢出紙張,暈染開來。因為隔離病區潛在病毒的風險,這封感謝信並不能帶出病區。當時值班的護士長接到這封信後,激動地雙手捧著它,讓同事用手機拍了下來。大家互相傳閱,相互鼓勵。

致敬負重前行,感謝醫者仁心!


聯絡鳴謝 |

崔柳 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品牌戰略部品牌運維副主任

鄧波濤 山東廣播電視臺電視衛星頻道副總監

蔣長安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衛視頻道品牌推广部主任

張璐 北京衛視宣傳推廣及製作部副總監

*排名先後按拼音順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