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為什麼要考研?

荷塘默默


大學生考研的原因有四個:

一:為了增加就業競爭力。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越來越多,文憑貶值嚴重。現在本科生並不是很好找工作。現在一些單位對學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學校為例,十幾年前專科生可以教高中,現在普通縣城高中學校要求最低研究生學歷,否則免談。去年深圳中學找的都是清華北大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一個本科也沒有。所以不考研真的沒什麼機會。

二:為了圓夢

有的人的夢想是成為一個科學家,有的是成為優秀的醫生。現就實情況來看,要想實現兒時的夢想,你就必須考研深造,掌握更多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夢想是一個人追求上進的原動力。

三:被父母所逼迫

有的人本不想考研,但家庭條件好,還想再讓孩子多學知識提高能力,父母比較強勢,非得逼孩子考研,孩子拗不過大人,也只能考了。其實這樣的孩子也挺幸福的,很多人連上大學的錢都沒有,更別談考研了,早早出來工作掙錢了。

四:逃避工作

現在就業壓力大,有人不願意去上班,考研可以玩三年。繼續過瀟灑自由的生活。


我們一起漲知識


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現在,我談談自己的看法吧。首先,可能有一些學生在家長,老師,同學的建議下出現了隨大流的心態,覺得大學畢業考研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最後暈暈乎乎的加入了考研大軍。但是我認為現在大部分學生都是在對未來有一定規劃下決定考研的,他們明白自己是因為要提升專業知識,獲得學位,為了在自己所學的領域有更多的優勢,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才願意為了考研埋頭苦讀。也畢竟現在社會大學生找工作競爭太激烈,很多時候僅有本科學歷是不足以滿足大學生找理想工作的需要。

我是一名醫學生,我可以舉個我身邊的真實例子,我的一個學校大學畢業拿著本科畢業證書去醫院應聘,只有縣級醫院願意要一個本科生(還必須是好大學的本科生),如果你要是想去市級或者省級三甲醫院,本科生文憑是根本不夠看的,最少要有研究生文憑。老話說的“大專技校靠邊站,本科優先來”已經變成“本科靠邊站,研究生博士優先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水平的提高,學生的考研也一定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可樂喝了雪碧


為什麼要考研?

1.因為現在的大學生一大片,特別是最近幾年,大學擴招,基本上都能上個大學,不管是專科還是本科,只要你有了這個學歷,你就是大學生了!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讀個研,你怎麼能在眾多人當中脫穎而出!

2.我們上學的目的是為了找個好工作!現在很多公司,企業都要求學歷!公務員針對一些崗位,也限制了學歷!舉個例子:我是本科生,畢業之後考編只能考小學和初中,而我的同學上的研究生,他畢業之後選擇的機會就比較多,首先可以參加職業學校的教師考試,而我是不能考的!其次他可以簽約一些比較好的高中,而我也是沒有這個資格的。所以,在最好的年華,多學知識肯定是有用的!

你贊同我的觀點嗎?


小學語文董胖胖老師


我是山西某二本的一名大一學生。從我進入大學時,我的第一想法就是努力學習,然後考研。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說我的想法。

首先,我們來說一點實際的,也許在別人看來是世俗的。之前已經說過了我是一名二本的學生,同時我學習的是師範專業。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無非就是看中了大人們常說的鐵飯碗。那麼現在來設想我這個鐵飯碗本科畢業後的生活吧。因為本身學歷也不是很高,所以考到教師資格證書後即便是高中教師,也只能回到縣城或者市裡的某一所高中教學。每月工資大家可想而知,如果想要給自己創造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包括各方面),那麼僅憑這點工資肯定是不夠的。之後還會有自己的孩子,那麼供養孩子高質量的生活,就更加不夠了。車貸房貸是必然有的。因此,即便我是一個本科生且有著一個穩定的工作,也無法生活的更好。

那麼,這就體現了考研的重要性。若果我能夠順利的從一個二本學校考到一本學校或者某211學校的專業,我的學歷起碼是高的。然後畢業之後我的就業平臺也會不一樣。上面提到了我只能作為一名高中教師,而現在,我也許將會成為一名大學講師,大學輔導員。生活的平臺也就提高了一個檔次。

這些都是我的個人想法。也許有的人會問如果本身就在一所名校,那考研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無非就是加深自己的學術研究。自己本身喜好學術研究,當然,也許你所在的平臺已經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臺,但是,高學歷並不會影響你什麼,反而高的學歷,只會給你提供一個更好的研究平臺。


Empress凡


這個就是很耐人尋味的問題了,因為現在很多大學生以考研的藉口來逃避不想踏入社會,不想去工作!當然也不排除上進的人!

我身邊很多人都是為了逃避而讀書,為了多玩幾年。每次說到這些他們臉上掛著的是笑容,不是那種羞恥感!

唉~



冥敞君


大學生為什麼要考研?

張雪峰老師一直在強調考研的重要性。

我覺得考研對於當前大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非985.211的一本大學二本大學三本大學專科學校,就業前景是堪憂的,特別想進入大都市的學生,不考研,希望更是渺茫的。

總體來說,考研有這幾方面的考慮因素:

第一、考研是為了更好就業。考研能得到更高層次的學歷,又能避開嚴峻的本科就業形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對於職場競爭來說,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還是很高。

第二、考研是為了學術追求或個人興趣。

有的人考研就是出於個人興趣,投身於科研的學術的研究中,希望以後能在學術領域有更深的造詣。

第三、考研是為了上名校,追求名校效應。本科的大學平平淡淡,研究生可以一躍龍門,相對於高考考名校,競爭要小很多。名校在各部門各企業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

第四、考研是為了待遇的提升。我們都知道研究生的待遇要比本科生的待遇要好很多,甚至有各項的補助。雖然多上二三年學的研究生,所創造的個人價值,在一年內就能彌補二三年的待遇差距和社會價值。

言而總之,只要你不是名牌大學的學生,或者沒有家庭經濟的困擾,考研真的是一個人人生的正確抉擇。




小城大徐


謝謝,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明確的理想追求。

有一部分人有著較高的理想,自我管理能力強,從踏入大學校園起,對未來讀研乃至讀博有著清晰的認識。對於他們來說,讀完本科再讀碩士乃至博士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用刻意為之過多打算。當然,對於有志於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而言,這也是必經之路。這部分人中很多都會保研,考研的話一般更多的是想去更好的學校深造。而且讀研之後,相當部分會有繼續讀博需求,然後有機會再去國外鍍鍍金。

二、彌補高考遺憾。

對於那部分因高考發揮失常而進入普通院校的人而言,可能就進校之日起,就暗暗下決心要考出去了,至少去一所與自己高中學業實力相當的學校,以彌補高考的遺憾。這時候,考研幾乎是必然的選擇。的確,相比高考,考研的競爭小多了,也不像高考那樣對你的未來有決定性影響,心理壓力也會小一些,經過充分的準備,更容易考出理想的成績,完成從三本到211乃至985的逆襲。

三、換自己喜歡的專業。

有些人對高考錄取的專業不感興趣,但在校期間又不符合學校轉專業的要求,或者學校根本沒有轉專業的機制。為了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除了讀雙學位,跨專業考研也是一條途徑。不過跨專業考研是比較艱辛的,在確保本專業成績合格順利畢業的同時,還要花大量精力備戰不同的學科,要付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當然一旦考研成功,那也是一輩子受益了。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肯定幸福感滿滿的,也容易取得成績。

四、讀個更好的學校。

對於大部分學子而言,有名校情結這是人之常情。尤其一些考入三本的同學而言,出去就業總覺得學校拿不出手,自信心不足,這時候考研就成了讀大學最主要的任務,那就是至少要考一個比現在這個更好的大學,於是可以看到有些班大部分人都去備戰考研,學校也放任自由或加以鼓勵,學校被外界戲謔成考研基地。不過如今已經有些質疑的聲音,如果大學四年僅僅是做題考研,以題海戰術獲得研究生入場券,那和再讀一次高中又有何區別?質疑者認為這樣的話大學應有的綜合能力可能也較為薄弱,需值得注意。

五、盲從或逃避就業。

這部分人沒有馬上就業掙錢的壓力,覺得學校日子過得挺逍遙的,也就不那麼著急去上班,畢竟一進職場就身不由己了。也有可能實在找不到求職的目標,陷入迷茫渾渾噩噩中。就隨大流,抱著不妨繼續讀讀看看的目的,就考研了,考上了還可以有個兩到三年的緩衝時間。不過這種心態也是較危險的,很可能大學散漫慣了,讀研時仍無清晰的目標,最後兩三年下來,一到求職還是滿臉的茫然,沒準還要繼續去讀幾年博士看看。

七、補救大學的虛度。

一進大學,大家都像掙出牢籠的鳥,一下子自由了,盡情地玩耍。結果一下子玩過頭了,到了大三就業臨近才幡然醒悟,面對一塌糊塗的成績,這就是我所過的大學?想想當初自己高中在班上也算位居前列,巨大的落差,心中的悔恨,不由激發了鬥志,希望通過考研,完成大學後進生的逆襲,洗心革面,真正好好再讀三年。

八、享受校園生活。

出了校園,才知道校園生活的自由,相對的無拘無束,甚至連呼吸空氣都是舒暢的,可以說,對很多人來說,最美好的時光都是大學校園生活。因此,為了好好享受大學校園生活,就考研,在學校繼續呆上兩到三年,僅此而已。甚至讀了博然後找個學校當老師,一輩子都留在校園了。

九、獲得一個頭銜。

曾幾何時,一說起研究生、博士,周圍的人都稱投去豔羨的目光。不過隨著研究生擴招,現在研究生已經很多了,博士的話雖然也多了,但數量還是有限。光環是淡了些,不過在國人心中(尤其在內地)市場還是存在的。有些人為了好聽,博個好名聲,再說好聽點光耀門庭,就也去讀碩士乃至博士,不過最好讀之前,多問問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是否真的喜歡,以免光環成為負擔。

總之,不管出於那種目的讀研,都要明白,讀研算是開啟了人生的一個新起點,接下來的幾年是虛度時光還是學有所成,全看你個人的作為,兩三年後,該來的還要來,是驢還是馬都得拉出來溜溜了。一定不要大學畢業時感覺兩手空空一無是處,研究生畢業時仍是胸無點墨追悔莫及。

曾經看到一句話,“ 考研不是為了鍍金,而是為了礪劍! ”,一語道出了讀研的真諦,那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讓研究生的所學真正成為你縱橫職場的金字招牌。





張針人聊養生


大學生為什麼要考研呢?你好,我是校園領域創作者,我來談談我對考研的看法吧[玫瑰]

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在校大學生,並且也有要考研的打算!所以,我來說說我的考研原因,分享給大家吧,也可能,我們都是有共同原因的啊!

1、不想太早畢業,不想太早步入社會,不想直接畢業就要去承擔很多很多的責任,對工作的責任,對父母的責任,更有對自己的責任,反正畢業了,工作後,我們要面對的就比在學校的複雜的多,難的多了,所以,能上研究生,就可以晚點畢業,晚點工作!

2、學歷更高,更利於工作!當然,絕不是每個人都不想畢業,還有一群人是想要高一點的學歷,不想要僅僅學士畢業而已,高點的學歷不僅利於將來的工作以及薪資,也更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吧!

3、但也是有很多人喜歡或者想專注於學術研究,想要在學術界有所成就,那就必須考研呀,這是關於興趣考的研!

4、想要繼續學習,很多人會想,如果不考研,我們的學習生涯基本就會結束了,而考研卻恰恰相反,是我們真正思考或者學習的開端,會讓我們有更好的思維去學習與研究,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所以,考研還是有很多好處的,難免會有很多畢業選擇繼續讀研而不是直接工作!






校園星


很多人以為步入大學就意味著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環境,對苦讀多年的莘莘學子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關乎著你將發展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職業、你的生活方式。大學生活豐富多彩,也意味著更多的自由時間,那麼如何選擇安排自己的生活也成了大學生應該關心的問題。有的人選擇不斷拓寬自己的職業技能,想要在大學畢業後謀得一份好工作,與此同時,也有的人整日沉浸在圖書館,為考研奮戰。在目前,考研逐漸成為了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考研,說到這裡不免會讓人產生疑惑:為什麼大家要選擇考研呢?

彌補高考失利遺憾

“進入名校”讀研究生是大學生“考研熱”現象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尤其是對於那些因高考失利而帶著許多遺憾未能進入自己理想大學的大學生來說,這種“名校夢”有著更為重要的影響。對於他們來說考研就是重新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一步。通過考研,從普通學校到“985”“211”重點院校,甚至從專到本。重新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只要擁有改變自己的信念,考研就不容錯過的最緊要的一次機會。

選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

有一些大學生考研是因為不喜歡大學所學的專業,他們希望通過考上研究生來學習自己喜歡的專業。對於在這類學生來說,他們的考研動機較強,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由於他們畢竟未經四年完善的系統學習,在考研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可能會更多。 也有一部分大學生考研是向著熱門專業去的,希望通過熱門專業的學習來幫助自己在將來能夠找到好工作。統計資料表明,每年報考財經、法律等熱門專業的大學生很多,也有一些冷門專業如考古學、歷史學、哲學等報考的大學生卻寥寥無幾,考研中的冷熱懸殊十分明顯。

獲得更高的學歷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高等院校的不斷擴招,社會對技能人才要求越來越挑剔,因此促使大學生選擇考研以追求更高的學歷背景。大多數學生表示考研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希望將來在學術上可以有所成就,並且還有相當一部分考研學生有繼續讀博的打算。

其實真正是為了學術研究而考研的學生的學習動機是較為端正的,說明個人喜歡所學專業,有自己的夢想,希望在研究生期間進一步充實自己,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這一動機也更能激發個人潛能。這類學生雖然不是很多,但是他們不為功利意識左右的堅守,必將使他們在學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成為學者、科學家。


我是 感謝你的閱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記得點贊和關注,謝謝!


感悟人生Feeling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過張雪峰在《演說家》的演講:大學生為什麼考研?

這一期《演說家》裡。張雪峰和馬丁兩個人爭鋒相對地討論大學生該不該考研?

張雪峰老師的觀點是考研不是唯一出路,但是對於沒資源、沒背景的普通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改變命運的途徑。馬丁的觀點是人應該在社會上學習、沒有學歷依然能獲得很好的發展。局座的問題也很有挑戰,舉了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這些輟學成功的時代人傑。張老師舌戰群儒,回答了一個一個刁鑽的的問題,贏得了滿堂的掌聲的認可。

但除了張老師個人的思維和辯才之外,在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否也代表了關於“大學生該不該考研”這個問題的“理想與現實”兩派。“理想派”認為,每個人成功的機會是均等的,比爾蓋茨、扎克伯格也沒有比我多兩個鼻子一個眼,無論早晚也好、環境如何也好,只要我努力,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現實派”認為,成年人的社會沒有絕對公平,成功的因素是複雜的,包括個人、環境、時機、資源等一系列因素,世界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成功,那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儘可能地將成功因素聚集在身邊,而第一步,就是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如果說一個人,那麼他選擇當“理想派”或者選擇當“現實派”都沒有誰對誰錯,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年輕人的導師為年輕人的人生方向進行指導的時候,那麼觀點就不光是你自己的選擇,而是能否真正給予年輕人幫助的選擇。這就是之所以為什麼在爭論過後,輿論一邊倒地偏向“張雪峰老師”,而大多數人都對馬丁口誅筆伐。對於真正有上進心的年輕人來說,成為“現實派”並行動起來,才是真正能夠給予年輕人幫助的選擇。張雪峰老師在很多場合都強調過一件事,那就是考研可以幫助很多人改變命運。對於那些沒資源、沒背景的寒門學子來說,上升的最重要渠道,一個是高考,一個是考研。

在和馬丁老師辯論的時候,馬丁老師說應該多歷練,張雪峰老師顯得很急甚至有些氣憤地強調:“沒有機會!他們沒有機會!”張老師回答真是扎心了。這句話我想只有畢業找過工作的同學才會懂。學校裡心高氣傲的你連大公司的簡歷篩選都通不過;同學中優秀的你進入社會才發現人外有人;準備好面試的你卻在群體面試中插不上一句話;你明明比別人更努力,但是領導總是更偏愛那個985的……更不要說職場的晉升、跳槽。對於沒資源、沒背景、低學歷的寒門學子來說,每一次都是別人的機會、自己的折磨。

之前看過張雪峰老師的一些簡介和他的視頻《北上廣不相信眼淚》,才會瞭解為什麼他如此篤信考研可以改變命運?為什麼在說“他們沒有機會!”的時候會如此激動?只有在底層滾打過的人,才能懂得這句話背後的辛酸。資源、背景是天生的、無法更改的,但沒關係,只要有一線希望、一絲出口,想逆轉命運的人都會拼盡全力。

優秀的人會更優秀,平庸的人會更平庸。

馬丁的辯論裡有一個論點——你在學校中的不足和缺點可以在工作中提升。這話乍一聽有道理。但經濟和社會學中有一個著名的原理叫做“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的名字就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

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反映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即贏家通吃。這是一個聽起來很可怕卻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的效應,即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時間越久,有學識的人和常人的知識差距越來越大。因為有學識的人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多、消化知識的能力更強。而常人由於缺乏獲取知識的渠道、消化知識能力較弱。時間越久,有錢人和常人的財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因為有錢人接觸的賺錢項目更多、能僱傭優秀的人才來為他工作、不必為生活分神可以專心工作。而常人接觸的賺錢項目非常少(偶爾有也很可能是傳銷)、沒有自己的團隊也無法吸引優秀人才、每天茶米油鹽就佔據了大部分精力。時間越久,有學歷的人和常人的發展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因為有學歷的人工作的平臺更高、待遇更好、團隊更優秀、領導更英明。而常人工作的平臺名不見經傳、待遇一般般讓人經常想離職很難鼓起幹勁工作、團隊勾心鬥角各懷私心、領導剛愎自用任人唯親。

如果你現在都不能改變自己?難道等到差距越來越大的時候會比較容易改變?

一艘溪上的小船無論你劃得多麼努力,都永遠比不上一艘大海中揚帆的巨輪前進的快。有人問我有沒有不累又能輕鬆成功的方法?有,那就是上一艘大船。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是最糟糕的時代。無論如何,改革開放三十年間,同一起跑線上中國人民出現了巨大的貧富分化,這已是我們不能改變的既成事實。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新時代正在顛覆傳統經濟,這是我們還能夠趕上的機遇。畢業幾年,我們同學中混的最好的一個現在在華為,研究生學歷,剛畢業進去一年就能拿到小几十萬,最關鍵的是他跟的部門在做的一個項目是會改變通信格局的一個項目,無論這個項目如何,他以後跳槽只要把這段經歷寫上,面試官一般都會直接問要多少、什麼時候上班?

這個時代就像歐洲十五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新貴族們造大船出海,招募各地的能人勇士,老貴族們造小船河運,招募廉價老實的勞動力。如果你能被賞識,上了征服世界的大船,你回來可以說“我作為第一批船員踏上過美洲大陸”、“我見過海里的巨獸和各種奇異生物”、“我和印尼的土著以及加勒比的海盜都爭鬥過”,任何一位船長都會希望自己船上有這樣一位船員。而如果不幸你只能上小船,一輩子做的工作就是把貨物從A運輸到B,那麼,很有可能你的下份工作的內容也差不多,下下份也差不多,最後就在把貨物從A運輸到B中度過自己的餘生。學歷不能代表一切,但是那是一張能讓你登上大船的船票。

比一輩子平庸更可怕的,是代代平庸。

不久前北京高考狀元的一個採訪視頻也在網上流傳得很火。這個很接地氣的高考狀元說出了很多人都已經知道卻第一次被人當眾喚醒的感知——中國的階級分化已經形成,由於教育資源的不平等,普通人的上升渠道越發狹窄。簡單地來說就是“寒門更難出貴子”。作為大學生的我們,在結束高考,離開那個我們熟悉的環境的時候,可能就能明顯感覺到原生家庭在我們身上打下的烙印。

在報高考志願的時候,有些同學頭頭是道,通過父母或者親戚的描述,知道中國各個高校的檔次,分得清一級二級學科,大致瞭解各個專業的排名和前景,最後總能找到合適的院校和專業;有些同學一頭霧水,通過一本厚厚的報考指南和各種道聽途說,“985”和“211”是啥根本鬧不清,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又是學什麼的一竅不通,更別說瞭解各個專業的排名前景,只能靠猜靠蒙靠想象,最後經常會出現報的專業和院校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情況。

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些同學積極參加各種社團、體驗生活、到各處旅遊、談一場不後悔的戀愛、讀自己愛讀小說和書、要麼堅持健身、要麼堅持畫畫,大學四年每一年都會有所進步和成長;有些同學渾渾噩噩,以逃課、掛科為榮,追過個把女生談了沒多久就分了,花的時間最多的是遊戲、打牌、看小說,不知不覺大學四年一晃就過去了,不講原地踏步,水平連高三時都不如。

在找實習的時候, 有些人能很輕鬆地通過人脈找到一個高大上的實習機會,並且在實習中他們並不看重工資,更看重是這份實習經歷能給自己帶來什麼。

有些人只能在各種廣告和陷阱的門戶網站中找一個看起來靠譜的實習機會,而往往最後結果總不能盡如人意,並且在實習中更看重賺錢,我親眼見過中文系的同學去食品加工廠實習又或者土木工程系去做家教,就因為工資更高點。

原生家庭所帶來的,不僅是資源的差別,更是思維方式與追求層次的差別,而後者在更多時候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發展。

喪,卻燃的人生,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有人出生就在羅馬。

在每天“小確喪”的洗禮之下,我們除了增加面對世界不友善時的免疫力,更應該在心底默默積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