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 對陌生人很客氣, 卻對親人不斷髮火, 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孝,其為人之本也,一個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人。

在人生路上,親情是我們前進的持久動力,親情給予我們無私的幫助和依靠,在最寂寞的路上,親情不僅會陪伴你,還能讓你內心感受到溫馨幸福,在我們最無奈時刻,親情還是清晰的路標,能指引我們走向最成功的時刻。如果將親情比喻成一種東西,那便是蛋炒飯,雖然看起來很平淡,但卻能撫慰你的飢腸,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陪伴我們時間最長的便是親情,當你成年後就會發現,親情是一根永遠剪不斷的風箏線,無時無刻的陪伴著你。

心理學: 對陌生人很客氣, 卻對親人不斷髮火, 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雖然親情對我們很重要,但在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他們總是習慣性的將壞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而對陌生人卻一副客氣的樣子,這類人的做法讓人有些捉摸不清。心理學家認為,親近的人和我們之間的關係最為親密,也是最安全的,所以不管自己再怎麼傷害對方,都能獲得一些心理上的寬恕。那麼對陌生人很客氣,卻對親人不斷髮火,這樣的行為暗藏怎樣的心理呢?

1.將壞情緒轉移給親人

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有些人身上都有著一樣的毛病,他們習慣於在找不到宣洩內心情緒的渠道時,將壞情緒全部轉移給其他人身上,不同的是,有些人會將壞情緒轉移給路人,而有的人則轉移給身邊最親近的人。其實壞情緒是可以傳染的,一個擁有壞情緒的人往往會揪住一個小細節不放,從而引起無端的爭吵,到最後讓自己得到宣洩。

人在這一刻是最自私的,並且很缺乏素質,如果將壞情緒轉移給陌生人,難免會有些尷尬心理,但如果將壞情緒轉移給最親近的人,即使對方很生氣,最終也很有可能被哄好。生活中有些男人在外邊看上去彬彬有禮,但其實回到家後便會轉換一種人格,心理學家認為,這種人的內心十分脆弱,他們不足以支撐起一個人男人身上應有的責任。其實仔細想想,家人作為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就應該承受我們個人的壞情緒嗎?我相信大多數人的回答一定是否,我們在面對親人時,應該保持一種好的情緒,這才是一個人真正的修養。

心理學: 對陌生人很客氣, 卻對親人不斷髮火, 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2.為什麼對陌生人很客氣?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有一個“安全值”,這個“安全值”的高低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的行為畫上底線。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們在與陌生人初次見面時,會表現的十分客氣,不會一上來就開玩笑或者說一些敏感話題,這是因為初次見面我們並不瞭解對方,也不知道對方的性格和習慣,所以才會與對方保持一種安全距離。

如果將這段安全距離放在親人之間,難免會有很大的差別。之所以會對陌生人客氣,是因為我們明白和對方的關係沒有那麼鐵,如果發脾氣很有可能會失去對方,而對方也沒有可以忍受我們的理由,親人和朋友作為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從潛意識中認為對方不會離開自己,這時我們便會將脾氣宣洩到親人的身上,這種宣洩可能是一種發洩,也可能是一種尋求親人安慰的表現。

心理學: 對陌生人很客氣, 卻對親人不斷髮火, 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3.為什麼對親人不斷髮火?

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習慣了戴著面具生活,一張好人的面具戴的越久,就越容易讓你感到疲憊,這時,你很想摘掉面具回到家中舒緩壓力,你希望家人可以包容和支持你,因為你知道外人無法做到,所以當你在外邊產生一些情緒時,便會情不自禁的衝你的親人發火。從關係心理學角度來看,如果你和親人的相處模式總是讓你感到不舒服,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可能存在一些不好的成分。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退行”,意思是當你遇到挫折時,你放棄了已經習慣的成人方式,轉而退化為一個小孩子的方式來面對這些挫折,這就是“退行”,這時,你的潛意識會告訴你,親人是最安全的。生活中你罵一個外人,他們會離開你甚至傷害你,但不管你怎樣對你的親人,他們始終還是你的親人,我們在成長道路上必須明白一個道理,那便是不要憑藉親人對我們的好就去亂髮脾氣,有時候將好的情緒留給他們,還能使你感受到生活幸福的一面。

心理學: 對陌生人很客氣, 卻對親人不斷髮火, 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小編總結:對陌生人很客氣,卻對親人不斷髮火,這是一種不好的行為。其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但你要學會將負面情緒正確表達,而不是將這種情緒轉移給你身邊的人。我們在生活中要時刻告誡自己,沒有人天生就應該是別人惡劣情緒的垃圾桶,即使再親近的關係,都不能成為我們肆意發火的理由,假如我們仗著對方的包容一味的宣洩壞脾氣,儘管對方可能不會因此離開你,但也會受到一定的傷害。當我們充滿壞情緒別人來找你聊天時,你可以嘗試告訴對方:我今天不開心,可能沒辦法和你愉快的玩耍,雖然有些生硬,但這是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最安全的處理手段,相對於壞情緒的發洩,這種方法要好太多。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試得去脫掉“憤怒”的外衣,向身邊最親近的人,透露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這才是處理親近關係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