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如果過了江東還能東山再起嗎

首先,項羽的失敗是戰略的失敗。雖然項羽在戰場是無敵的,他和劉邦交戰可以說是每戰必勝,但是項羽卻是打的勝仗越多,人越少、地盤越小。從鴻門宴時項羽對劉邦的壓倒性勝利,項羽40萬,劉邦10萬人軍隊對比。到垓下大戰劉邦50萬,項羽10萬人。整個過程,項羽在局部戰場節節勝利,韓信在後方卻先後把項羽分封的魏、代、趙、燕、齊等國平定,在北方、東方形成了對項羽的包圍,再加上彭越的游擊戰術,對項羽形成了強大的戰略壓力。如果項羽不改變既定策略,即使回到江東也只是延遲敗亡的時間,實在翻盤無望。

“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如果過了江東還能東山再起嗎


其次,項羽的失敗是人心的失敗。項羽為人殘暴,屠殺了二十萬秦軍,後來又在咸陽大肆屠殺,可以說是盡失三秦父老民心。征戰時,對抵抗城池,盡皆屠城,在各地樹立起了殘暴的形象。劉邦入關後約法三章,成功樹立了仁厚長者的形象。即使項羽成功回到江東,再次組織起軍隊進行反撲,由於之前殘暴名聲在外,所到之處,必然是激烈的抵抗。

“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如果過了江東還能東山再起嗎


第三,當時社會條件不允許再戰。經過秦末暴政、楚漢戰爭,百姓對群眾的承載能力,忍受能力都已經到了極限。不管是三秦地區,還是江東地區,人心思定是大勢所趨。特別是當時江東子弟支持項羽推翻暴秦的目標已經達到,他們希望的是再建一個新秩序,而不是無休止的戰爭。項羽即使回到江東,因為這時江東百姓的目標和期望發生轉變,必然不會再與項羽一道去打天下。這正是王安石詩中所說得,”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如果過了江東還能東山再起嗎


第四,就是韓信與劉邦分析項羽必敗的原因,吝於封賞,不善於用人,他既發現不了身邊韓信、陳平等人才,也用不好本來就忠於自己的范增、鍾離昧、英布等人,只信任項氏族人。人才的缺乏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即使項羽回到江東,也沒有再翻盤的機會,因此,他寧願放棄求生機會,而選擇快戰,與漢軍決一死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