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與意志的對決——朝鮮戰爭中美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1950年10月,新中國剛剛誕生一年整,面對美國點燃的戰爭烈火即將燃燒到中國東北邊境鴨綠江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國家危急,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嚴峻形勢,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根據全國人民的意志,根據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政府的請求,於10月毅然做出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戰略決策。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參戰部隊開赴朝鮮前線。

第一批志願軍入朝前,本來曾計劃全部換裝蘇式裝備,但蘇式裝備一時還來不及裝備,因此第一批入朝的志願軍裝備主要還是來自歷次戰爭中的繳獲,當時的情況絕對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萬國牌”,據不完全統計,解放軍裝備的火炮和槍械就有產自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的110種型號之多!甚至在一個班內就有幾種不同的槍械,口徑也各不相同,這種情況在彈藥消耗量大的作戰中,對於後勤來說無異於災難!於是,志願軍只好按武器的口徑、型號進行了統一調配,以師、團為單位集中使用,如第38軍基本使用日製“三八”式步槍,第40軍多使用美製M1917型步槍。

第二批部隊入朝時,蘇式裝備已經基本到位一一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共向中國提供了64個陸軍師和22個空軍師的裝備(其中大部分都是有償或是打折的)。

主要有:7.62PPSh-41衝鋒槍、7.62PPS-43衝鋒槍、7.621944年式馬槍、7.62DP輕機槍、7.62SG-43重機槍、12.7DShK高射機槍等。在步兵連中,步槍和衝鋒槍的裝備數量基本各佔一半。

7.62PPSh-41衝鋒槍就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波波沙”衝鋒槍,其顯著的近戰優勢,很快就與手榴彈一齊成為志願軍在近戰夜戰中的兩大利器。為此,戰爭後期中國還仿照“波波沙”衝鋒槍生產出1950式7.62衝鋒槍,這個中國第一種國產衝鋒槍主要就裝備了志願軍。

鋼鐵與意志的對決——朝鮮戰爭中美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美軍裝備的都是制式槍械,步兵武器主要是湯普森衝鋒槍、M3式衝鋒槍、M1式半自動步槍、M1941式半自動步槍、7.62M1918式自動步槍、7.62M1941式輕機槍、7.62M1919式重機槍和12.7M2HB重機槍。

火炮方面,初期志願軍每個步兵連配備3門60mm迫擊炮,每個步兵營配備3門81mm(或82mm)迫擊炮,每個步兵團配備4門70mm步兵炮、4門107mm迫擊炮,每個步兵師配備12門75mm山炮,每個步兵軍配備9門六管火箭炮、36門105mm榴彈炮、12門37mm高射炮。

這一時期志願軍的炮兵骨幹無疑是迫擊炮,志願軍對迫擊炮的嫻熟運用,給予了美軍以沉重打擊,因此美軍對志願軍的迫擊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1951年夏,志願軍的炮兵部隊開始全面換裝,各步兵師全部配齊炮兵團,蘇制122mm榴彈炮和美製105mm榴彈炮全面取代原來的75mm山炮,成為炮兵部隊的主力火炮。

鋼鐵與意志的對決——朝鮮戰爭中美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喀秋莎”火箭發射器的型號是BM-13,被德軍稱為“斯大林管風琴”,1941年7月16日第一次被用於抵抗德國侵略的戰鬥。發射架呈工字型,上下可分別掛1枚火箭彈,這樣,BM-13總共可以攜帶16枚M-13(132mm)火箭彈,發射架擁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

另外,志願軍還有總部直屬的王牌炮兵武器——16管132mm火箭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喀秋莎”火箭炮,這是中國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緊急向蘇聯購買的,堪稱志願軍的寵兒,備受優待,行軍路上所有的人車都會不約而同為它讓道。由於其發射時會產生大量火藥與煙霧,極易暴露發射陣地,所以確定火箭炮參戰時都事先選擇好發射陣地和飽擊目標,計算好射擊諸元,然後由警戒部隊護衛開道,直奔發射陣地,展開後立即開火,射擊一完就火速撤離。一般只在陣地上停留四、五十分鐘,使美軍來不及組織報復性還擊。

到陣地戰後期,志願軍的炮兵工事已經由野戰工事、有蓋掩體發展到半坑道式掩體,可以有效地掩蔽火炮免受空襲損失。到1952年秋季的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炮兵雖然在火炮數量、口徑等方面還不及美軍,但已經通過機動和集中使用,可以和美軍炮兵展開炮戰。到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期間,志願軍炮兵已能在25公里正面集中1360門火炮,並做到了火炮疏散配置,火力有效集中。

美軍每個步兵連配備3門60mm迫擊炮、2門75mm無後坐力炮、2門81mm迫擊炮;每個步兵師配備6門114mm多管火箭炮、24門155mm榴彈炮、72門105mm榴彈炮、36門107mm迫擊炮,無論是火炮數量還是口徑,美軍都要遠遠勝於志願軍,加上美軍掌握制空權,志願軍火炮一旦暴露位置,很快就會遭到美軍飛機的轟炸和壓制,因此志願軍的火炮力量是明顯要弱於美軍的。

美軍原來認為朝鮮半島的多山地形不適合坦克行動,因此並未給韓國軍隊配備坦克,結果在戰爭初期,人民軍裝備的150輛T-34坦克便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突擊威力。在領教了坦克在朝鮮戰場的威力後,美軍隨即投入了大量的坦克部隊,但主要都是將坦克營配屬給步兵師,承擔掩護步兵突擊或反坦克任務。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一般都保持著1000輛坦克的規模,主要車型是M-26坦克,後期部分更換為M-46坦克。

鋼鐵與意志的對決——朝鮮戰爭中美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志願軍入朝之後,中央軍委緊急擴建裝甲部隊,1950年秋季,解放軍接收了10個蘇式坦克團,主要裝備T-34坦克、斯大林II坦克和CY-100自行火飽。1951年3月,由坦克第1師機關組成的志願軍裝甲兵指揮所及所屬4個坦克團開始入朝。在第五次戰役中,坦克第1團被作為第19兵團的預備隊。陣地戰開始後,4個坦克團全部進入一線,作為前線各軍的反坦克預備隊。志願軍坦克部隊進入前線後,通常是以團或連為單位集中於便於坦克活動的陣地後方,與步兵、工兵、炮兵共同組成反坦克配系。雖然志願軍坦克部隊進入前線後,並沒有與美軍坦克直接對戰,但此前美軍坦克常常敢於脫離步兵,單獨深入志願軍縱深10公里甚至更遠的地方,而只要一發現有志願軍坦克活動的地區,美軍坦克就再不敢脫離步兵單獨深入,甚至連前沿陣地都不再敢輕易接近,從而有效穩定了前沿的防禦態勢。

如果單從雙方的坦克性能來看,應該說是在伯仲之間。但是由於美軍掌握著制空權,志願軍坦克只能採取嚴密偽裝、奇襲作戰的方式。每次行動前,都要事先標明攻擊目標,再利用夜暗將坦克開至前沿隱蔽偽裝,在前沿整整隱蔽偽裝一天之後,直到次日黃昏才以突襲方式攻擊早已標明的目標,然後立即借夜色掩護返回縱深,此後隨著美軍加強了黃昏時分的戒備,志願軍便借鑑了步兵坑道的經驗,修築坦克坑道,從坑道隱蔽進入前沿進行攻擊後再通過坑道撤回。或者利用陰雨天氣出動,通常也只是以直接瞄準射擊掩護步兵衝鋒,只有在天氣有利、地形有利並有良好工程保障的情況下,才隨伴步兵衝鋒。

在朝鮮戰場上,中美兩軍武器中最值得比較的當屬噴氣式戰鬥機了——米格-15對F-86,兩種當時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

米格-15的優點是重量輕,推重比大,爬升速度快,武器威力大,結構堅固。缺點是翼面控制還是傳統方式,沒有加力裝置,操作起來相當費力。高空高速飛行時不夠穩定,機頭會不經意地上揚,容易形成尾旋下墜。同時,俯衝時不能超過0.94馬赫。機炮射速較慢,23mm機炮和37mm機炮兩種彈道不能重合,而且彈道不夠平直射程也近,適合攻擊大型轟炸機而不是戰鬥機。早期米格-15瞄準具在高過載的激烈空戰運動中常常失靈,只能靠十字準星用手調距離。後期米格-15則改用新型的機械式陀螺儀瞄準具ASP-1N/ASP-3N,雖然比以前有進步,但其性能不過相當於早期F-86-A的Mk.18瞄準具。米格-15駕駛艙視線不佳,除了機尾升降舵正好擋住飛行員對後上方的視線外,用兩層玻璃襲成的座艙罩在玻璃中間時常起霧結霜。另外,飛行員沒有配備抗過載飛行服,激烈的空戰中體力消耗很大。

F-86的優點是水平盤旋和滾轉率性能出色,這得益於前襟翼、襟翼以及減速板的優異設計,飛行穩定性極高,即使進入尾旋狀態,也很容易地可以改出。F-86裝備6挺12.7mm機槍,彈道平直,加上有雷達測距瞄準儀,瞄準十分準確。俯衝速度較快,可超過1馬赫。另外,飛機設計比較注重人體工程,動力操縱桿和踏板、液壓操縱面、並配有抗過載飛行服,執行高過載動作時比較不易暈眩,進行激烈空戰運動時也比較不容易疲憊,能有效節省飛行員體力。F-86的缺點是飛行高度及高空爬升速度不如米格-15,其次機槍子彈威力較弱,讓許多米格-15即使多處中彈都能安全返回。

航程是這兩種飛機各項性能中爭議最多的,很多數據都稱米格-15的航程要比F-86小,其實F-86A使用2個454公升副油箱時的作戰半徑是531公里,F-86使用2個454公升副油箱時作戰半徑為517公里,而後來的F-86F-30(戰鬥轟炸機)也只有744公里。相比之下,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型使用2個400公升副油箱的作戰半徑分別是800公里和760公里,都要大於F-86。雖然米格- 15的機內油箱容量較少,但由於機身重量比F-86輕,耗油量相對就少,所以航程反而可以更遠。

由於“米格走廊”所在位置是在F-86作戰半徑的邊緣地帶,而F-86進入這個作戰區域時都必須要維持高速(0.87馬赫以上),所以即使有外掛副油箱,停留時間也很短,最多隻有20分鐘就得打道回府。一旦發生空戰的話,更是沒幾分鐘就到達燃油最低安全存量的臨界線,不得不脫離戰鬥返航。此外當時美軍的可拋式副油箱供應不足,而且價格昂貴,美國本土生產價格要850美元(1950年時的850美元可是一筆不菲的高價),而F-86執行戰鬥任務時,平均每個架次消耗1.6個副油箱,因此許多時候F-86出動時只能掛1個副油箱,更是嚴重影響了航程。

鋼鐵與意志的對決——朝鮮戰爭中美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米格走廊”是中朝蘇空軍的米格戰鬥機最為活躍的區域,朝鮮戰爭中的大部分空戰都發生在這個區域。可以這麼說,除了這個區域以外,美軍飛機在整個朝鮮半島上空都可以說是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即使是老式的螺旋槳飛機,也很少受到攻擊,唯一的威脅只有地面的防空炮火。但是在這個區域,中朝蘇空軍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制空權,所有飛機都有可能遭到中朝蘇空軍米格戰鬥機的攻擊。

而以安東(今丹東)為主要基地的米格-15距離戰區可以說是近在咫尺,就算是油料一滴不剩都可以用無動力的滑翔方式返回基地。所以,米格—15滯空時間和航程根本不是問題。之所以會出現米格-15航程不如F-86的說法,是因為米格-15通常為了在進入戰區時取得高度優勢,起飛後首先向中國東北內陸飛行,等爬升到12000公尺後再調頭飛入戰區。由於米格—15的升限超過F-86達1000公尺以上,足以讓F-86可望而不可及,米格- 15佔據了高度優勢後就可以主動選擇攻擊時機,實施俯衝攻擊,即便攻擊不成,還可利用其高空性能,迅速爬升,再次佔據高度優勢。不過由於在12000至14000公尺高空飛行時通常都會產生凝結尾雲,在很遠處就可看見,所以很少有偷襲的可能。但這樣先爬升佔領高度再進入戰區,無疑將消耗大量燃料,從而導致了所謂米格-15航程比F-86小的說法。

鋼鐵與意志的對決——朝鮮戰爭中美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在朝鮮戰場上,中美兩軍武器中最值得比較的當屬噴氣式戰鬥機了——米格-15對F-86,兩種當時最先進的噴氣式戰鬥機。

另外,美軍F-86在朝鮮戰場上的數量也遠遠低於大多數人的想像。1950年10月美國空軍裝備F-86的僅有5個聯隊,都在美國本土。朝鮮戰爭爆發後,第4戰鬥機聯隊於11月初才開始調往遠東,至12月初逐次抵達日本,12月中旬起才開始投入朝鮮空戰,第4聯隊只下轄1個戰鬥機大隊——第4戰鬥機大隊,第4戰鬥機大隊下轄第334、335、336中隊,每個中隊編制24架F-86戰鬥機,全大隊總共只有75架F-86,即使加上備用飛機,最多不超過90架,而且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駐紮在日本,承擔日本防空任務,通常只有約40架F-86在朝鮮半島。然而由於飛機數量不足、任務負擔過重,F-86只能在“米格走廊”擔負爭奪制空權的任務,無法對轟炸機提供護航。雖然遠東航空軍一再要求從美國國內增派F-86,但是考慮到蘇聯空軍對美國本土的威脅,所以只給遠東航空軍加派了1個F-80C戰鬥轟炸機聯隊。直到1951年10月23日“黑色星期二”,由於缺乏F-86護航,8架轟炸志願軍後方的B-29有4架被擊落,2架雖然返回但受傷過重而報廢,重傷1架。在此之後,第4戰鬥機聯隊的所有F-86才被集中到朝鮮半島,不再擔負日本防空。美國空軍也從本土緊急運送了75架F-86E,將原來裝備F-80C戰鬥轟炸機的第51聯隊全部換裝為F-86。1952年6月,第51聯隊才完成換裝。而整個朝鮮戰爭中,在朝鮮半島總共就只有這2個F-86戰鬥機聯隊,裝備飛機的總數最多時不超過180架。

鋼鐵與意志的對決——朝鮮戰爭中美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而中蘇朝在鴨綠江邊部署的米格-15數量顯然遠遠超過了F-86,以1952年11月1日為例,僅蘇聯第64航空軍就擁有441名飛行員,321架飛機,其中303架是米格-15。作為朝鮮空戰的主力,蘇聯第64航空軍通常情況下下轄2個殲擊航空師,裝備米格-15約150架。1951年9月後,中國和朝鮮空軍的米格-15也開始加入戰鬥。1951年12月,蘇聯第64航空軍改歸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指揮,此時中朝空軍聯合司令部指揮的戰鬥機部隊包括3個蘇聯空軍師、4箇中國空軍師、1個朝鮮空軍師,另有4箇中國空軍師部署在二、三線機場,主要為一線機場提供空中掩護。此時,中朝蘇三國空軍中能投入朝鮮空戰的米格-15總數約在450架到500架之間。

鋼鐵與意志的對決——朝鮮戰爭中美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1945年9月2日,標誌著二戰結束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密蘇里號因此而聞名於世。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密蘇里號迅速趕赴朝鮮海域執行炮擊任務,掩護聯合國軍在興南的撤退,以火炮阻擋志願軍進攻。

1953年1月5日,海軍主動提出入朝參戰問題,準備派遣1個岸炮團和1個快艇大隊及其他部隊入朝。不久,軍委批准了海軍的計劃,海軍決定派出魚雷艇部隊、佈設水雷部隊、岸炮部隊入朝,參加西海岸的防守。1953年1月上旬開始,海軍司令部海道測量部派遣快艇基地勘察組、水上障礙設置組、岸防炮設置勘察組,前往安東(今丹東)和朝鮮西海岸進行勘察,分別在4月中旬對大同江北岸和海上完成勘測、5月初對鴨綠江完成測深。這是海軍向朝鮮派出的第一批軍事人員。

鋼鐵與意志的對決——朝鮮戰爭中美雙方武器裝備對比

雖然人民海軍未能在朝鮮戰場上建功立業,但參加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準備所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對後來人民海軍的建設起到積極作用,對此後海軍進行重大軍事行動起到指導意義。部分部隊在後來的東南沿海反襲擾作戰中表現優秀,如快艇31大隊雖然未能在朝鮮戰場參戰,但在後來的一江山島戰役中建立功勳。

1953年3月,海軍抽調駐青島基地的海岸炮兵第1團第4連,和駐淞滬基地海岸炮兵第8連,先後奔赴朝鮮西海岸協助陸軍進行反登陸作戰準備。入朝的海岸炮兵兩個連,配屬志願軍第50軍,4月下旬進入朝鮮西海岸的培山和煙臺山陣地,構築130mm岸炮、100mm岸炮和37mm高炮複合陣地。1953年5月,海軍還在朝鮮西海岸開設了兩個觀通站和一個雷達站,執行觀測通信和對海對空監視任務。海軍在成立初期時,水面艦艇在數量和質量上均處於絕對劣勢。但由於朝鮮西海岸的防禦需求,海軍遂選定快艇第31大隊做為預備參戰部隊。31大隊當時僅成立一年,編有第1、2、3中隊共18艘魚雷快艇以及預備中隊,大隊裝備的魚雷快艇包括有當時自蘇聯進口的123型魚雷快艇。由於朝鮮沒有補給設施,31大隊留在青島備戰。

“聯合國軍”海軍部隊由美國第七艦隊、美國遠東海軍部隊和其他參加“聯合國軍”國家的艦隻組成。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是“聯合國軍”海軍的主要力量,配有各種作戰艦艇170餘艘。主要以各種艦炮轟擊志願軍和人民軍側後海岸淺近縱深內的目標和封鎖海岸,並以各種艦艇進行海上襲擾活動。航空母艦停泊於朝鮮東西海域,供艦載機作戰起降。地面部隊遭到攻擊,海軍艦船可從海上接應撤退,最典型的就是志願軍入朝後第二次戰役東線作戰,美第十軍指揮的部隊遭到殲滅性打擊或重創後,美軍出動近300艘艦船從海上接應撤退。

抗美援朝戰爭是劣勢裝備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次同高度現代化裝備的敵軍作戰。雖然志願軍充分發揮特有的政治優勢,激發廣大官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頑強的戰鬥意志,同美軍鬥智鬥勇,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由於志願軍的武器裝備落後,尤其沒有制空權,造成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曾任志願軍司令員的鄧華在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經驗時指出:這場戰爭證明,“現代戰爭一定要有必需的現代技術裝備。沒有必需的火炮,既不能摧毀敵人的堅固陣地,也不能粉碎敵人的大舉進攻;沒有坦克和反坦克武器,便不能擊毀敵人的坦克;沒有空軍和防空武器,便不能打擊敵人的空軍,掩護自己的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