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攝政王多爾袞,他的功勞大還是過錯多了呢?

捨我其誰小哥


本人覺得攝政王多爾袞你的功勞太大,攝政王多爾袞他本可以篡位當皇帝,可他沒有這麼做。

因為多爾袞對大清的功勞已經超過了他的父親努爾哈赤與哥哥皇太極,再加上當時雖然多爾袞沒有坐上帝王的寶座,但是順治帝因為比較年幼,大清實際的掌權人是多爾袞,並且多爾袞也是大清朝堂上面真正發號命令之人,所以多爾袞死後才會得到清成宗的稱號,配享太廟。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他的父親努爾哈赤終其一生都沒有統一草原,一直在明朝統治下艱難謀生,而他的哥哥皇太極雖然統一了草原,並且皇太極還建立的大清朝,成為當時可以與明朝相抗衡的政權,可是皇太極到死也沒有帶領滿族打敗明朝入主中原。

後來皇太極死後,是多爾袞扶持皇太極的幼子順治帝繼位,並且在皇太極死後第二年便入主中原,成就了大清統一天下的基業。而且當時大清入關之後,中原地帶南邊有南明小朝廷,其他地方也有大大小小很多起義軍,也是多爾袞多年四處征戰,收服了各地,才將大清的版圖擴展很大,雖然順治帝才是大清入關第一位君王,但是真正帶領滿族成功入關的其實是多爾袞,如果沒有多爾袞,那麼大清朝不知道還要等多少年才能統一天下,甚至有可能就無緣成為這天下的主人。

正是因為多爾袞這開國創業的豐功偉績,所以他才會在順治帝一朝時期由攝政王成為皇父攝政王,最後他死後便加封為清成宗,牌位配享太廟受到大清皇室子嗣世世代代的供奉。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我是作家客凌溯,今日淺談大清攝政王多爾袞的功與過,功過孰大呢?

眾所周知,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太宗皇太極的弟弟,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以及後來的皇父攝政王、清成宗,可見其熏天勢力與其莫大功勞。可在多爾袞死後,順治帝福臨卻剝奪多爾袞一切榮譽,這是因為他的過錯大於他的功績嗎?

在筆者看來,多爾袞的功績是大於過錯的,他的功績與過錯主要有以下幾點:

多爾袞的功績

1、親征蒙古,鞏固聯盟

少年時期的多爾袞就經常與其父努爾哈赤、其兄皇太極出征,在成年得權後,更是親征蒙古察哈爾,擊敗林丹汗,得到元朝傳國玉璽,把滿蒙聯盟推向高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蒙古問題。

2、征服朝鮮

崇德年間,皇太極派多爾袞征服朝鮮。清軍迅速攻克朝鮮南漢山城,多爾袞率軍追擊朝鮮國王,俘虜朝鮮國王等182口。朝鮮國王向清朝稱臣。

3、奪取錦州城

在奪取錦州城之前,多爾袞曾多次入關,累計攻佔城池36座,後來又與洪承疇、祖大壽開展松錦之戰,使洪承疇、祖大壽投降,奪取錦州城,使得關外地區幾乎所有的土地都歸了大清,更使地區穩定。

4、穩定大局,放棄皇位

皇太極突然駕崩,由誰繼位成了問題。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起了極大的衝突,也使得大清分成了兩股勢力。多爾袞為了穩定大局,主動放棄皇位,當然並不是讓給豪格,而是他們二人各退一步,共推福臨成為新君,是為順治皇帝。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爭端,更避免了內部消耗,穩定了局勢。

5、團結滿漢蒙,維護多民族

多爾袞掌權後,他繼承了皇太極的懷柔政策,團結滿漢蒙,收買明朝舊臣,穩定人心。在他的實際統治時期,對於多民族融合發展有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後世提供了基礎與借鑑。

6、入關伐李,定鼎中原

多爾袞最大的功績就是定鼎北京。

在大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後,總兵吳三桂迫於局勢投靠了同為漢人的大順政權。因大順軍逼迫前明遺臣交出財富,使得吳三桂父親吳襄受辱捱打、財產被侵佔、愛妾被搶走,後向李自成反饋無效怒髮衝冠,向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借兵。李自成大怒,也使得吳三桂滿門80餘口被殺。

多爾袞看清形勢,同意出兵,迅速擊敗大順政權李自成,攻克北京,定鼎中原,把順治皇帝徹底扶上真正的皇位,成立大一統政權。

多爾袞的過錯

1、實施剃髮易服

這個觀點有些複雜,有積極的作用,算不上功與過,只是姑且放到這裡。

最初的大清對髮型服裝上沒有什麼的要求,就連滿人都沒有一個統一的髮型。在漢臣孫之獬的建議之下,多爾袞推行剃髮易服令。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統一思想,滿足統治,維護國家穩定。可剃髮令的詬病也是持續了百年之久,甚至在今日還被人恥罵。

2、貪戀嫂子,留下惡名

多爾袞對當時的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充滿了興趣,他貪戀嫂子的惡名不脛而走,這可氣壞了當時的順治皇帝。多爾袞死後,他被順治帝報復,也有這個原因。

多爾袞的功與過當然還有很多,筆者只是列出重要的幾點。可對於多爾袞而言,他的功顯然是大於過的,如果沒有多爾袞,恐怕滿清入關,至少推遲二十年。

其實許多歷史人物都是如此,都有功與過,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我們看待歷史,一定要客觀。任何封建王朝都是落後的,不要因為電視劇而嚮往封建時代,漢唐也好,明清也罷,都不如現在的美好時代。珍惜當下,珍惜和平。

我是客凌溯,歡迎您關注評論,願與您一同分享有趣的歷史故事。文章都是作者一一編寫,創作不易,嚴禁抄襲。(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作家客凌溯


本人笑笑理解:多爾袞功必大於過

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大清,更沒有大清一統。

努爾哈赤是大清的奠基者,多爾袞則是大清開拓和守護者。

不論他最初目的為何?但他可以說是真真正正為大清鞠躬盡瘁,只是死後不得善終罷了!

下面聊一聊多爾袞為大清做了哪些事情,奠定大清得以穩定並得以保留傳承!多爾袞正式嶄露頭角是皇太極繼位後!前15年的韜光養晦讓他得以在歷史的舞臺發揮自己的雄韜偉略!

1、奠定多爾袞權利的基礎是在他十六歲那年! 他初次隨皇太極出征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立下戰功,皇太極賜予“墨爾根岱青”的稱號,繼任固山貝勒!是他嶄露頭角的開始!

2、 多爾袞在十七歲至二十二歲期間,先後配合皇太極攻明。

前期多爾袞在漢兒莊、遵化、北京廣渠門諸役中奮勇當先,斬獲甚眾。

中間他又參加了大淩河之役,攻克堅城。

後期又再度領兵攻下山西。

3、多爾袞在二十三歲時,不費一兵一卒便叫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瑣諾木臺吉和林丹汗之子額哲所部歸降!又得遺失二百餘年的元朝傳國玉璽,為大清前期攬人心天命所歸稱帝為藉口的工具。也為大清國號奠定基礎!

4、在多爾袞二十四歲時,領兵攻進朝鮮,對朝鮮恩威並施,使朝鮮君臣放棄繼續抵抗,減少了雙方的殺戮。為全力攻打大明免去後顧之憂。同年定國號為清,與明朝成鼎力之勢。

5、多爾袞二十六歲時,他被授予“奉命大將軍”,從此開展全面攻打明朝戰役,在戰役中對漢民採取懷柔政策,滿漢不用同宜,不強求漢民剃髮,又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喪,博得了漢族士紳士好感,這為他一統奠定民心所向基礎,直到順治繼位達成一統。

6、多爾袞三十二歲到死期間,於政,設六部實行滿漢分任制度,保留六科十三道,鼓勵官員犯顏直諫;除滿官權,引進議政王大臣、理藩院等機構,啟用降清漢官;整頓舊官,啟用新人,重開科舉制度,為新朝統治選出骨感力量。

多爾袞因過於勞累得疾病,最後因狩獵墜馬,膝蓋受傷,塗以涼膏,竟不治死於喀喇城。享年三十九歲!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笑非殤


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是大清朝創始人努爾哈赤的兒子。在努爾哈赤死了以後,多爾袞的同父異母的哥哥皇太極繼位。皇太極死了以後,皇太極的兒子愛新覺羅·福臨繼位,多爾袞就成為攝政王。

多爾袞從1643年開始攝政,1644年清軍入關。多爾袞攝政時期,大清王朝完成了對中國絕大多數領土的佔領。

正是在多爾袞擔任攝政王時期,大清王朝進軍中原,最終走向全中國。可以說,沒有多爾袞便沒有大清王朝向中國廣大領土的挺進。

多爾袞從天聰二年(1628年,崇禎元年)至崇德七年(1642年,崇禎十五年)的15年中,共參加大小戰役9次之多,27歲即以奉命大將軍帶兵入關征戰。其軍旅生涯可謂輝煌。

關於多爾袞輝煌的人生經歷,有下面這樣一組數字:

  • 崇德八年,皇太極去世,即1643年,多爾袞擔任輔政和碩睿親王。
  • 順治元年,1644年,多爾袞擔任攝政王。
  • 順治二年,1645年,多爾袞擔任皇叔父攝政王,加了一個“皇”字。
  • 順治五年十一月,多爾袞擔任的官職又少了一個“叔”字——皇父攝政王,這是1648年。
  • 順治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曆的1651年,多爾袞剛剛去世。職位又發生了變化,清朝的順治皇帝上給多爾袞一個17個字的諡號——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這17個字是順治皇帝追封給多爾袞的。我們要注意,這17個字的封號最後兩個字是“皇帝”,多爾袞死後被追諡為皇帝,是皇帝就要有廟號。多爾袞的廟號“成宗”。

多爾袞在皇太極逝世之後,心存稱帝幻想,只是阻力太大,不得不放棄。然而他的可貴之處在於,胸中有民族和國家大局,想稱帝,卻不蠻幹。整軍入關,為統一中原作出重大歷史貢獻。

他揭開了滿、漢文化大融合的新篇章。滿、漢制度交融,是以中原傳統制度為母體,吸收滿族在皇太極時期曾經交融而形成的制度之間的再交融,從層次上說是更深入的交融形態。

多爾袞在入關之初,明確宣告:“我朝臣工,不納賄,不徇私,不修怨,違者必置重典。”希望明朝舊臣不要“重蹈明朝故轍”。

不過,他不知變通,堅持皇太極遺訓,推行剃髮令,使統一中原步入漫長、艱苦歷程,給中華民族造成重大損失。

另外,從經濟方面來看,終多爾袞一生,由於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戰爭頻仍,軍需浩繁,國家財政經濟拮据。順治八年(1651年)三月初六日,福臨問戶部尚書巴哈納等人國家庫存情況時,得到的回答是俸銀支出每個月需要15萬兩,而大庫中現存只有20萬兩。

補充知識點:

愛新覺羅·多爾袞的父親,是大清王朝的創始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多爾袞”這個詞在滿洲人的語言裡專門指一種兇猛的動物,這個動物生長在寒冷的北方,名字叫作熊。愛新覺羅·多爾袞加在一塊兒翻譯成我們現在的現代漢語是什麼意思?是姓金,名熊,全稱為“金熊”。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女真族的民族英雄。滿語中“愛新”是一個姓,它在滿洲人的語言裡就是金的意思;“覺羅”就是我們漢語的姓的意思;“努爾哈赤”的漢語意思是野豬皮。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連姓帶名放到一起,那意思就是:姓金,名野豬皮,全稱為“金野豬皮”。

乾隆認為,多爾袞為大清國定鼎中原立下了蓋世功勳——“定國開基,以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多爾袞大權獨攬後,為表明自己公正治國,以身作則,正月初一日,將李朝國王因江華島“全其妻子,不忍負恩”,常常“較諸王獨厚”的饋贈禮物取消,表示永遠不私交、滋擾外國。李朝使臣不瞭解客觀形勢導致多爾袞變策真意,認為多爾袞內藏“危疑”,是“市恩”行為。多爾袞對於諸貝勒功過依法辦理,除處置肅親王案件外,二月初五日,將多鐸“擅領部員,按籍集視八旗女子”的違法行為,給予罰銀500兩處分。為出征有功的饒餘貝勒阿巴泰增錄軍功。可見,王權一統局面初步呈現。

多爾袞作為一代豪傑,他並沒有滿足使用和利用明朝舊官,而是積極謀取治國真才和本朝培養的人才。採取積極求賢,開科取士,設立學校等重要措施。

多爾袞時代便將中原祭孔方式全部繼承下來。7年中共祭孔11次。從祭孔活動中,可見他重視程度。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二十一日,他批示:“更孔子神牌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六月初八日,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賜師生胥隸銀二千二百餘兩”。


Genswell


愛新覺羅·多爾袞,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

在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一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多爾袞再次立下了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他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堪稱清朝入關的第一功臣。這時的多爾袞,權勢極其顯赫,他雖無皇帝之名,卻已有皇帝之實。



大路vlog


那要看是站在誰的角度上看問題,對於明朝和李自成乃自全體漢人來說,多爾袞過大於功。但是對於清朝來說,多爾袞功大於過,甚至可以說,沒有多爾袞,大清不可能入主中原,多爾袞的重要性,堪比努爾哈赤。大清成也攝政王,敗也攝政王。前者指多爾袞,後者指載灃。

少年時,多爾袞征討蒙古地區,使得東北與蒙古連成一片。

青壯年時,征服了朝鮮,削除了後顧之憂。

多爾袞擁有輝煌的戰績,本來他可以爭奪皇位了,為了兄弟之間的和睦,國家的團結,讓位給自己侄子福臨當皇帝。真心輔助自己的侄子。

他聯合吳三桂,滅了李自成,遷都進入北京。進入中原,為奪取全國政權,打下基礎。

具體如下:

1.親征蒙古,鞏固聯盟

少年時期的多爾袞就經常與其父努爾哈赤、其兄皇太極出征,在成年得權後,更是親征蒙古察哈爾,擊敗林丹汗,得到元朝傳國玉璽,把滿蒙聯盟推向高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蒙古問題。

2、征服朝鮮

崇德年間,皇太極派多爾袞征服朝鮮。清軍迅速攻克朝鮮南漢山城,多爾袞率軍追擊朝鮮國王,俘虜朝鮮國王等182口。朝鮮國王向清朝稱臣。

3、奪取錦州城

在奪取錦州城之前,多爾袞曾多次入關,累計攻佔城池36座,後來又與洪承疇、祖大壽開展松錦之戰,使洪承疇、祖大壽投降,奪取錦州城,使得關外地區幾乎所有的土地都歸了大清,維護了國家穩定。

4、穩定大局,放棄皇位

皇太極突然駕崩,由誰繼位成了問題。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起了極大的衝突,也使得大清分成了兩股勢力。多爾袞為了穩定大局,主動放棄皇位,當然並不是讓給豪格,而是他們二人各退一步,共推福臨成為新君,是為順治皇帝。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爭端,更避免了內部消耗,穩定了局勢。

5、團結滿漢蒙,維護多民族

多爾袞掌權後,他繼承了皇太極的懷柔政策,團結滿漢蒙,收買明朝舊臣,穩定人心。在他的實際統治時期,對於多民族融合發展有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也為後世提供了基礎與借鑑。

6、入關伐李,定鼎中原。

在大順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明朝滅亡後,總兵吳三桂迫於局勢投靠了同為漢人的大順政權。因大順軍逼迫前明遺臣交出財富,使得吳三桂父親吳襄受辱捱打、財產被侵佔、愛妾被搶走,後向李自成反饋無效怒髮衝冠,向大清攝政王多爾袞借兵。李自成大怒,也使得吳三桂滿門80餘口被殺。

多爾袞看清形勢,同意出兵,迅速擊敗大順政權李自成,攻克北京,定鼎中原,把順治皇帝徹底扶上真正的皇位,成立大一統政權。

7、實施剃髮易服

最初的大清對髮型服裝上沒有什麼的要求,就連滿人都沒有一個統一的髮型。在漢臣孫之獬的建議之下,多爾袞推行剃髮易服令。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統一思想,滿足統治,維護國家穩定。可剃髮令的詬病也是持續了百年之久,甚至在今日還被人恥罵。

此政策逼迫漢人站隊,對維護清朝統治有利,但是,變我華夏衣冠,使漢服幾近消亡。

8、貪戀嫂子,留下惡名

多爾袞對當時的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充滿了興趣,他貪戀嫂子的惡名不脛而走,這可氣壞了當時的順治皇帝。多爾袞死後,他被順治帝報復,也有這個原因。

其實許多歷史人物都是如此,都有功與過,畢竟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綜上,多爾袞能力強,但是格局太小,成大事者,所謀者大,豈能兒女情長,為了一個女人放棄江山。其死後,遭到順治帝鞭屍,早知如此,何不自己做皇帝,傳位於子孫。



當代曹植


多爾袞的功勞大,在皇太極在位期間,他就統兵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和碩睿親王。著名的戰役有,不戰而降察哈爾部落,奪取錦州等。

皇太極死後,多爾身為大清三軍統帥。跟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競爭皇位相持不下,為了顧全大局,轉頭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自己擔任攝政王主持大局。趁李自成跟吳三貴交戰之際,率領八旗精兵跟吳三貴夾擊李自成,將李自成打敗,然後帥兵入關佔領北京城。



一鳴驚人影視城


是非功過 試與評說

多爾袞位寵功高,擅權過甚。豪格雖然鎮壓張獻忠有功於清室,但因在繼嗣問題上和他有爭,終於在功成返京後,就被他羅織罪名,置之死地。濟爾哈朗原和多爾袞同居輔政,被多爾袞逐漸排擠,終被罷其輔政。在排除異己的同時,則任人唯親。他的同母兄弟阿濟格、多鐸,都得到重用。尤其對多鐸,待之甚厚,順治四年,封多鐸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取代了濟爾哈朗。多爾袞勉勵他說:“汝繼予輔政,益加勤勉,斯名譽非小矣。”當時就有人議論他,“凡伊喜悅之人,不應官者濫官;不合伊者濫降”。他又將應貯大內的“信符”。貯於自己府中,國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講述,完全獨斷專行。順治帝后來說:“睿王攝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國家之事,朕既不預,亦未有向朕詳陳者。”所以,多爾袞才是當時實際上的皇帝,以至當他入朝時,出現“諸臣跪迎”的場面。

多爾袞身材細瘦,虯鬚,素患風疾,入關後病情日重,常常“頭昏目脹,體中時復不快”。剛到北京時,又復一度“為疾頗劇”,順治四年以後,由於風疾加重,跪拜不便,使他時感“幾務日繁,疲於應裁”,因而煩躁憤懣,易於動怒。上上下下都怕他,據說就是達官顯貴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說話,要趁他外出過路時借便謁見。但他始終以全副精神經營清王朝的“大業”,牢牢控制著軍國重務。為此他一再令臣下,“章疏都須擇切要者以聞”,要求文字簡明扼要,不允許有浮泛無據之辭,以免徒.費精神。據多爾袞自己說,他之體弱神疲,是由於松山之戰時親自披堅執銳,勞心焦思種下的病根。其實,和他好聲色也有一定關係。他的妻子是博爾濟吉特氏,當他的哥哥皇太極死後,順治五年,他又將嫂嫂、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娶了過來,這就是當時人稱的“皇后下嫁”;在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後,順治七年(1650年)正月,他又將豪格的妻子博爾濟吉特氏也娶了過來;五月,又徵朝鮮女成婚。

多爾袞厚自奉養,睿王府宏偉壯麗,甚過帝居。據當時人楊義說:“墨爾根王府暈飛鳥革,虎踞龍蟠,不唯凌空斗拱與帝座相同,而金碧輝煌,雕鏤奇異,尤有過之者。”他還“服皇帝之服裝”。由於感到北京暑熱,曾下令在古北口外築避暑城,為此加派錢糧,福臨親政後,才令此工程停止。李白成退出北京時,皇宮曾毀於火,多爾袞命令修復,曾從京外弄來工匠七百名,“俱皆鐵鎖所繫”,舉一反三,多爾袞在修建睿王府、避暑城時,工匠的悲慘境遇可想而知。

滿洲貴族酷好放鷹圍獵,多爾袞亦如此。禮部議定有攝政王出獵的儀禮。順治二年,有幾個在北京的日本人曾目睹他出獵時的盛大場面,鷹就上千只。“街上的人和其他人等都要叩頭在地等候他.通過”。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古北口外,可能墜馬受傷,膝創甚,塗以涼膏,太醫傅胤祖認為用錯了藥。十二月初九日死於喀喇城,年僅三十九歲。喪還,順治帝率諸王大臣迎奠東直門外,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多爾袞無子,以豫親王多鐸子多爾博為後。

由於多爾袞生前一直處在滿洲貴族內部明爭暗鬥的中心,又專斷權威,樹敵頗多,死後僅兩月,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其近侍、剛被提升為議政大臣的蘇克薩哈、詹岱,即首告多爾袞曾“謀篡大位”。於是以鄭親王濟爾哈朗為首,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及內大臣等,合詞追論其罪,說他“僭妄不可枚舉,臣等從前畏威吞聲,今冒死奏明”。詔削爵,財產入官,平毀墓葬。有的記載說,“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他的雄偉壯麗的陵墓化為塵土”。坐落在明南宮的睿王府同時被廢。其親信多人先後被處死或被貶革。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弘曆認為,多爾袞“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一切創制規模,皆所經劃。尋即奉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被“誣告以謀逆”,構成冤案,下詔為其昭雪,復睿親王爵,由多爾袞五世孫淳穎襲爵。並配享太廟,重修塋墓,又修建新睿王府。其封爵“世襲罔替”,成為清代八家鐵帽子王之一。

縱觀多爾袞的一生,他功大於過,不失為一個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在清朝統一中國的問題上,他有著卓越的見識和膽量,是別人所不及的。


大潘記錄


多爾袞肯定是功勞大。順治皇帝一生中幾乎所有的決定性大事都與多爾袞有關,而且都是正相關。多爾袞在皇太極時期已經才華橫溢極為突出,他能掌正白一旗跟他的實力莫無不關。此時期的他收復蒙古林丹汗之子取得傳國玉璽,破朝鮮,俘虜洪承疇。是皇太極一朝非常耀眼的功臣。因功勞皇太極封他為和碩睿親王,要知道清朝王爺中和碩最難封,所以足見多爾袞對清朝的貢獻。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陷入與豪格的皇位爭奪中,最終兩派達成合議共同擁立福林繼位。在取得了權力後,多爾袞便帥大軍南下,降伏吳三桂,大敗李自成一舉奠定清朝入關的有利時機。清朝入關後多爾袞沒有妄自稱帝,而是從大局著想,迎立順治入關,他作為指揮中樞坐鎮北京指揮全局,在他的英明指揮下清朝順利打下全國江山。

順治時期的多爾袞是個權力慾極大的權臣但是卻一直忠於順治,這或許與權力鬥爭相關,但是從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明多爾袞是個從大局出發的人。雖然他死後被順治打入谷底,但是這帶有順治的強烈個人感情色彩,不能算做公正評價。後來乾隆皇帝從實際出發恢復了多爾袞的名譽也算是清朝官方對多爾袞功勞的認同。


歷史摸黑人


談多爾袞的功過的功過要開站在什麼立場,來評說,對於清王朝無疑是功大於過,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則是另一番景象:

其功:

1、擁立幼帝,鞏固政權

對於清朝來說,多爾袞的第一大功就是在皇太極死後,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沒有為了爭奪皇位另八旗內部發生爭鬥,避免了內訌。雖然他沒有登上皇位,但是他採取的擁立幼主,進行攝政的做法,無疑是非常具有全局意義的。

2、入主中原,開國定製

多爾袞鞏固了清朝的政權,抓住時機,及時的趕到山海關,在吳三桂的幫助下,打開了通往關內的大門,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軍。迅速的進入北京,並開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是多爾袞眼光和能力的體現。之後的開國建制也給清朝二百多年的統治打下了基礎,稱多爾袞開創了清朝百年基業也不為過。

其過:

1、剃髮、易服

“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剃髮令是多爾袞作為一項政治制度執行的,主要作用就是“甄別順逆”,剃髮、易服代表著歸順、服從,反之,則代表反抗。因此全國各地反抗不斷,於是血流成河。

2、圈地、占房、投充

圈地就是指清兵剛入關時,為了解決來到北京的八旗官兵的生計問題,強佔北京附近的土地,於是下令圈地。附近京城各州縣漢人無主荒地全部予以圈佔,分給旗人。後來,就不是隻佔荒地了,基本上是搶走了老百姓的土地,老百姓失去土地,流離失所,飢寒交迫。在圈地、占房的同時還強迫漢族農民補充滿族貴族的壯丁隊伍,叫做“投充”。

3、逃人法

為了防止滿族貴族家中的奴僕和其他的八旗人員逃跑頒佈了逃人法。不僅逃跑的奴僕會受到重罰,窩藏逃奴的也會受到重罰。

以上六條法令雖然不得人心,但是隻要有人稍稍不滿,多爾袞就會打發雷霆,於是沒有人敢再提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