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摄政王多尔衮,他的功劳大还是过错多了呢?

舍我其谁小哥


本人觉得摄政王多尔衮你的功劳太大,摄政王多尔衮他本可以篡位当皇帝,可他没有这么做。

因为多尔衮对大清的功劳已经超过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与哥哥皇太极,再加上当时虽然多尔衮没有坐上帝王的宝座,但是顺治帝因为比较年幼,大清实际的掌权人是多尔衮,并且多尔衮也是大清朝堂上面真正发号命令之人,所以多尔衮死后才会得到清成宗的称号,配享太庙。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他的父亲努尔哈赤终其一生都没有统一草原,一直在明朝统治下艰难谋生,而他的哥哥皇太极虽然统一了草原,并且皇太极还建立的大清朝,成为当时可以与明朝相抗衡的政权,可是皇太极到死也没有带领满族打败明朝入主中原。

后来皇太极死后,是多尔衮扶持皇太极的幼子顺治帝继位,并且在皇太极死后第二年便入主中原,成就了大清统一天下的基业。而且当时大清入关之后,中原地带南边有南明小朝廷,其他地方也有大大小小很多起义军,也是多尔衮多年四处征战,收服了各地,才将大清的版图扩展很大,虽然顺治帝才是大清入关第一位君王,但是真正带领满族成功入关的其实是多尔衮,如果没有多尔衮,那么大清朝不知道还要等多少年才能统一天下,甚至有可能就无缘成为这天下的主人。

正是因为多尔衮这开国创业的丰功伟绩,所以他才会在顺治帝一朝时期由摄政王成为皇父摄政王,最后他死后便加封为清成宗,牌位配享太庙受到大清皇室子嗣世世代代的供奉。


人文历史经典传奇


我是作家客凌溯,今日浅谈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功与过,功过孰大呢?

众所周知,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太宗皇太极的弟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以及后来的皇父摄政王、清成宗,可见其熏天势力与其莫大功劳。可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帝福临却剥夺多尔衮一切荣誉,这是因为他的过错大于他的功绩吗?

在笔者看来,多尔衮的功绩是大于过错的,他的功绩与过错主要有以下几点:

多尔衮的功绩

1、亲征蒙古,巩固联盟

少年时期的多尔衮就经常与其父努尔哈赤、其兄皇太极出征,在成年得权后,更是亲征蒙古察哈尔,击败林丹汗,得到元朝传国玉玺,把满蒙联盟推向高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蒙古问题。

2、征服朝鲜

崇德年间,皇太极派多尔衮征服朝鲜。清军迅速攻克朝鲜南汉山城,多尔衮率军追击朝鲜国王,俘虏朝鲜国王等182口。朝鲜国王向清朝称臣。

3、夺取锦州城

在夺取锦州城之前,多尔衮曾多次入关,累计攻占城池36座,后来又与洪承畴、祖大寿开展松锦之战,使洪承畴、祖大寿投降,夺取锦州城,使得关外地区几乎所有的土地都归了大清,更使地区稳定。

4、稳定大局,放弃皇位

皇太极突然驾崩,由谁继位成了问题。皇太极长子豪格与多尔衮起了极大的冲突,也使得大清分成了两股势力。多尔衮为了稳定大局,主动放弃皇位,当然并不是让给豪格,而是他们二人各退一步,共推福临成为新君,是为顺治皇帝。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争端,更避免了内部消耗,稳定了局势。

5、团结满汉蒙,维护多民族

多尔衮掌权后,他继承了皇太极的怀柔政策,团结满汉蒙,收买明朝旧臣,稳定人心。在他的实际统治时期,对于多民族融合发展有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基础与借鉴。

6、入关伐李,定鼎中原

多尔衮最大的功绩就是定鼎北京。

在大顺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后,总兵吴三桂迫于局势投靠了同为汉人的大顺政权。因大顺军逼迫前明遗臣交出财富,使得吴三桂父亲吴襄受辱挨打、财产被侵占、爱妾被抢走,后向李自成反馈无效怒发冲冠,向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借兵。李自成大怒,也使得吴三桂满门80余口被杀。

多尔衮看清形势,同意出兵,迅速击败大顺政权李自成,攻克北京,定鼎中原,把顺治皇帝彻底扶上真正的皇位,成立大一统政权。

多尔衮的过错

1、实施剃发易服

这个观点有些复杂,有积极的作用,算不上功与过,只是姑且放到这里。

最初的大清对发型服装上没有什么的要求,就连满人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型。在汉臣孙之獬的建议之下,多尔衮推行剃发易服令。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统一思想,满足统治,维护国家稳定。可剃发令的诟病也是持续了百年之久,甚至在今日还被人耻骂。

2、贪恋嫂子,留下恶名

多尔衮对当时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充满了兴趣,他贪恋嫂子的恶名不胫而走,这可气坏了当时的顺治皇帝。多尔衮死后,他被顺治帝报复,也有这个原因。

多尔衮的功与过当然还有很多,笔者只是列出重要的几点。可对于多尔衮而言,他的功显然是大于过的,如果没有多尔衮,恐怕满清入关,至少推迟二十年。

其实许多历史人物都是如此,都有功与过,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我们看待历史,一定要客观。任何封建王朝都是落后的,不要因为电视剧而向往封建时代,汉唐也好,明清也罢,都不如现在的美好时代。珍惜当下,珍惜和平。

我是客凌溯,欢迎您关注评论,愿与您一同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文章都是作者一一编写,创作不易,严禁抄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作家客凌溯


本人笑笑理解:多尔衮功必大于过

没有多尔衮就没有大清,更没有大清一统。

努尔哈赤是大清的奠基者,多尔衮则是大清开拓和守护者。

不论他最初目的为何?但他可以说是真真正正为大清鞠躬尽瘁,只是死后不得善终罢了!

下面聊一聊多尔衮为大清做了哪些事情,奠定大清得以稳定并得以保留传承!多尔衮正式崭露头角是皇太极继位后!前15年的韬光养晦让他得以在历史的舞台发挥自己的雄韬伟略!

1、奠定多尔衮权利的基础是在他十六岁那年! 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继任固山贝勒!是他崭露头角的开始!

2、 多尔衮在十七岁至二十二岁期间,先后配合皇太极攻明。

前期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

中间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

后期又再度领兵攻下山西。

3、多尔衮在二十三岁时,不费一兵一卒便叫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和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归降!又得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为大清前期揽人心天命所归称帝为借口的工具。也为大清国号奠定基础!

4、在多尔衮二十四岁时,领兵攻进朝鲜,对朝鲜恩威并施,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为全力攻打大明免去后顾之忧。同年定国号为清,与明朝成鼎力之势。

5、多尔衮二十六岁时,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从此开展全面攻打明朝战役,在战役中对汉民采取怀柔政策,满汉不用同宜,不强求汉民剃发,又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博得了汉族士绅士好感,这为他一统奠定民心所向基础,直到顺治继位达成一统。

6、多尔衮三十二岁到死期间,于政,设六部实行满汉分任制度,保留六科十三道,鼓励官员犯颜直谏;除满官权,引进议政王大臣、理藩院等机构,启用降清汉官;整顿旧官,启用新人,重开科举制度,为新朝统治选出骨感力量。

多尔衮因过于劳累得疾病,最后因狩猎坠马,膝盖受伤,涂以凉膏,竟不治死于喀喇城。享年三十九岁!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笑非殇


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是大清朝创始人努尔哈赤的儿子。在努尔哈赤死了以后,多尔衮的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死了以后,皇太极的儿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多尔衮就成为摄政王。

多尔衮从1643年开始摄政,1644年清军入关。多尔衮摄政时期,大清王朝完成了对中国绝大多数领土的占领。

正是在多尔衮担任摄政王时期,大清王朝进军中原,最终走向全中国。可以说,没有多尔衮便没有大清王朝向中国广大领土的挺进。

多尔衮从天聪二年(1628年,崇祯元年)至崇德七年(1642年,崇祯十五年)的15年中,共参加大小战役9次之多,27岁即以奉命大将军带兵入关征战。其军旅生涯可谓辉煌。

关于多尔衮辉煌的人生经历,有下面这样一组数字:

  • 崇德八年,皇太极去世,即1643年,多尔衮担任辅政和硕睿亲王。
  •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担任皇叔父摄政王,加了一个“皇”字。
  • 顺治五年十一月,多尔衮担任的官职又少了一个“叔”字——皇父摄政王,这是1648年。
  • 顺治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历的1651年,多尔衮刚刚去世。职位又发生了变化,清朝的顺治皇帝上给多尔衮一个17个字的谥号——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这17个字是顺治皇帝追封给多尔衮的。我们要注意,这17个字的封号最后两个字是“皇帝”,多尔衮死后被追谥为皇帝,是皇帝就要有庙号。多尔衮的庙号“成宗”。

多尔衮在皇太极逝世之后,心存称帝幻想,只是阻力太大,不得不放弃。然而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胸中有民族和国家大局,想称帝,却不蛮干。整军入关,为统一中原作出重大历史贡献。

他揭开了满、汉文化大融合的新篇章。满、汉制度交融,是以中原传统制度为母体,吸收满族在皇太极时期曾经交融而形成的制度之间的再交融,从层次上说是更深入的交融形态。

多尔衮在入关之初,明确宣告:“我朝臣工,不纳贿,不徇私,不修怨,违者必置重典。”希望明朝旧臣不要“重蹈明朝故辙”。

不过,他不知变通,坚持皇太极遗训,推行剃发令,使统一中原步入漫长、艰苦历程,给中华民族造成重大损失。

另外,从经济方面来看,终多尔衮一生,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战争频仍,军需浩繁,国家财政经济拮据。顺治八年(1651年)三月初六日,福临问户部尚书巴哈纳等人国家库存情况时,得到的回答是俸银支出每个月需要15万两,而大库中现存只有20万两。

补充知识点: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父亲,是大清王朝的创始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多尔衮”这个词在满洲人的语言里专门指一种凶猛的动物,这个动物生长在寒冷的北方,名字叫作熊。爱新觉罗·多尔衮加在一块儿翻译成我们现在的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是姓金,名熊,全称为“金熊”。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女真族的民族英雄。满语中“爱新”是一个姓,它在满洲人的语言里就是金的意思;“觉罗”就是我们汉语的姓的意思;“努尔哈赤”的汉语意思是野猪皮。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连姓带名放到一起,那意思就是:姓金,名野猪皮,全称为“金野猪皮”。

乾隆认为,多尔衮为大清国定鼎中原立下了盖世功勋——“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多尔衮大权独揽后,为表明自己公正治国,以身作则,正月初一日,将李朝国王因江华岛“全其妻子,不忍负恩”,常常“较诸王独厚”的馈赠礼物取消,表示永远不私交、滋扰外国。李朝使臣不了解客观形势导致多尔衮变策真意,认为多尔衮内藏“危疑”,是“市恩”行为。多尔衮对于诸贝勒功过依法办理,除处置肃亲王案件外,二月初五日,将多铎“擅领部员,按籍集视八旗女子”的违法行为,给予罚银500两处分。为出征有功的饶余贝勒阿巴泰增录军功。可见,王权一统局面初步呈现。

多尔衮作为一代豪杰,他并没有满足使用和利用明朝旧官,而是积极谋取治国真才和本朝培养的人才。采取积极求贤,开科取士,设立学校等重要措施。

多尔衮时代便将中原祭孔方式全部继承下来。7年中共祭孔11次。从祭孔活动中,可见他重视程度。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二十一日,他批示:“更孔子神牌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六月初八日,亲自“谒先师孔子庙行礼,赐师生胥隶银二千二百余两”。


Genswell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尔衮被封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成为正白旗旗主。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次年正月,皇太极令多尔衮追击朝鲜国王家属。

在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一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多尔衮再次立下了卓越战功。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

顺治元年(1644年),他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堪称清朝入关的第一功臣。这时的多尔衮,权势极其显赫,他虽无皇帝之名,却已有皇帝之实。



大路vlog


那要看是站在谁的角度上看问题,对于明朝和李自成乃自全体汉人来说,多尔衮过大于功。但是对于清朝来说,多尔衮功大于过,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尔衮,大清不可能入主中原,多尔衮的重要性,堪比努尔哈赤。大清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前者指多尔衮,后者指载沣。

少年时,多尔衮征讨蒙古地区,使得东北与蒙古连成一片。

青壮年时,征服了朝鲜,削除了后顾之忧。

多尔衮拥有辉煌的战绩,本来他可以争夺皇位了,为了兄弟之间的和睦,国家的团结,让位给自己侄子福临当皇帝。真心辅助自己的侄子。

他联合吴三桂,灭了李自成,迁都进入北京。进入中原,为夺取全国政权,打下基础。

具体如下:

1.亲征蒙古,巩固联盟

少年时期的多尔衮就经常与其父努尔哈赤、其兄皇太极出征,在成年得权后,更是亲征蒙古察哈尔,击败林丹汗,得到元朝传国玉玺,把满蒙联盟推向高峰,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蒙古问题。

2、征服朝鲜

崇德年间,皇太极派多尔衮征服朝鲜。清军迅速攻克朝鲜南汉山城,多尔衮率军追击朝鲜国王,俘虏朝鲜国王等182口。朝鲜国王向清朝称臣。

3、夺取锦州城

在夺取锦州城之前,多尔衮曾多次入关,累计攻占城池36座,后来又与洪承畴、祖大寿开展松锦之战,使洪承畴、祖大寿投降,夺取锦州城,使得关外地区几乎所有的土地都归了大清,维护了国家稳定。

4、稳定大局,放弃皇位

皇太极突然驾崩,由谁继位成了问题。皇太极长子豪格与多尔衮起了极大的冲突,也使得大清分成了两股势力。多尔衮为了稳定大局,主动放弃皇位,当然并不是让给豪格,而是他们二人各退一步,共推福临成为新君,是为顺治皇帝。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争端,更避免了内部消耗,稳定了局势。

5、团结满汉蒙,维护多民族

多尔衮掌权后,他继承了皇太极的怀柔政策,团结满汉蒙,收买明朝旧臣,稳定人心。在他的实际统治时期,对于多民族融合发展有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基础与借鉴。

6、入关伐李,定鼎中原。

在大顺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后,总兵吴三桂迫于局势投靠了同为汉人的大顺政权。因大顺军逼迫前明遗臣交出财富,使得吴三桂父亲吴襄受辱挨打、财产被侵占、爱妾被抢走,后向李自成反馈无效怒发冲冠,向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借兵。李自成大怒,也使得吴三桂满门80余口被杀。

多尔衮看清形势,同意出兵,迅速击败大顺政权李自成,攻克北京,定鼎中原,把顺治皇帝彻底扶上真正的皇位,成立大一统政权。

7、实施剃发易服

最初的大清对发型服装上没有什么的要求,就连满人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发型。在汉臣孙之獬的建议之下,多尔衮推行剃发易服令。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统一思想,满足统治,维护国家稳定。可剃发令的诟病也是持续了百年之久,甚至在今日还被人耻骂。

此政策逼迫汉人站队,对维护清朝统治有利,但是,变我华夏衣冠,使汉服几近消亡。

8、贪恋嫂子,留下恶名

多尔衮对当时的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充满了兴趣,他贪恋嫂子的恶名不胫而走,这可气坏了当时的顺治皇帝。多尔衮死后,他被顺治帝报复,也有这个原因。

其实许多历史人物都是如此,都有功与过,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综上,多尔衮能力强,但是格局太小,成大事者,所谋者大,岂能儿女情长,为了一个女人放弃江山。其死后,遭到顺治帝鞭尸,早知如此,何不自己做皇帝,传位于子孙。



当代曹植


多尔衮的功劳大,在皇太极在位期间,他就统兵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著名的战役有,不战而降察哈尔部落,夺取锦州等。

皇太极死后,多尔身为大清三军统帅。跟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竞争皇位相持不下,为了顾全大局,转头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自己担任摄政王主持大局。趁李自成跟吴三贵交战之际,率领八旗精兵跟吴三贵夹击李自成,将李自成打败,然后帅兵入关占领北京城。



一鸣惊人影视城


是非功过 试与评说

多尔衮位宠功高,擅权过甚。豪格虽然镇压张献忠有功于清室,但因在继嗣问题上和他有争,终于在功成返京后,就被他罗织罪名,置之死地。济尔哈朗原和多尔衮同居辅政,被多尔衮逐渐排挤,终被罢其辅政。在排除异己的同时,则任人唯亲。他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多铎,都得到重用。尤其对多铎,待之甚厚,顺治四年,封多铎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取代了济尔哈朗。多尔衮勉励他说:“汝继予辅政,益加勤勉,斯名誉非小矣。”当时就有人议论他,“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他又将应贮大内的“信符”。贮于自己府中,国家大事也基本不向幼帝讲述,完全独断专行。顺治帝后来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所以,多尔衮才是当时实际上的皇帝,以至当他入朝时,出现“诸臣跪迎”的场面。

多尔衮身材细瘦,虬须,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刚到北京时,又复一度“为疾颇剧”,顺治四年以后,由于风疾加重,跪拜不便,使他时感“几务日繁,疲于应裁”,因而烦躁愤懑,易于动怒。上上下下都怕他,据说就是达官显贵往往也不能直接同他说话,要趁他外出过路时借便谒见。但他始终以全副精神经营清王朝的“大业”,牢牢控制着军国重务。为此他一再令臣下,“章疏都须择切要者以闻”,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不允许有浮泛无据之辞,以免徒.费精神。据多尔衮自己说,他之体弱神疲,是由于松山之战时亲自披坚执锐,劳心焦思种下的病根。其实,和他好声色也有一定关系。他的妻子是博尔济吉特氏,当他的哥哥皇太极死后,顺治五年,他又将嫂嫂、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娶了过来,这就是当时人称的“皇后下嫁”;在他的侄子豪格被幽禁死以后,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他又将豪格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也娶了过来;五月,又征朝鲜女成婚。

多尔衮厚自奉养,睿王府宏伟壮丽,甚过帝居。据当时人杨义说:“墨尔根王府晕飞鸟革,虎踞龙蟠,不唯凌空斗拱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他还“服皇帝之服装”。由于感到北京暑热,曾下令在古北口外筑避暑城,为此加派钱粮,福临亲政后,才令此工程停止。李白成退出北京时,皇宫曾毁于火,多尔衮命令修复,曾从京外弄来工匠七百名,“俱皆铁锁所系”,举一反三,多尔衮在修建睿王府、避暑城时,工匠的悲惨境遇可想而知。

满洲贵族酷好放鹰围猎,多尔衮亦如此。礼部议定有摄政王出猎的仪礼。顺治二年,有几个在北京的日本人曾目睹他出猎时的盛大场面,鹰就上千只。“街上的人和其他人等都要叩头在地等候他.通过”。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古北口外,可能坠马受伤,膝创甚,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认为用错了药。十二月初九日死于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丧还,顺治帝率诸王大臣迎奠东直门外,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多尔衮无子,以豫亲王多铎子多尔博为后。

由于多尔衮生前一直处在满洲贵族内部明争暗斗的中心,又专断权威,树敌颇多,死后仅两月,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十五日,其近侍、刚被提升为议政大臣的苏克萨哈、詹岱,即首告多尔衮曾“谋篡大位”。于是以郑亲王济尔哈朗为首,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及内大臣等,合词追论其罪,说他“僭妄不可枚举,臣等从前畏威吞声,今冒死奏明”。诏削爵,财产入官,平毁墓葬。有的记载说,“他们把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坐落在明南宫的睿王府同时被废。其亲信多人先后被处死或被贬革。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弘历认为,多尔衮“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划。寻即奉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被“诬告以谋逆”,构成冤案,下诏为其昭雪,复睿亲王爵,由多尔衮五世孙淳颖袭爵。并配享太庙,重修茔墓,又修建新睿王府。其封爵“世袭罔替”,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纵观多尔衮的一生,他功大于过,不失为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尤其是在清朝统一中国的问题上,他有着卓越的见识和胆量,是别人所不及的。


大潘记录


多尔衮肯定是功劳大。顺治皇帝一生中几乎所有的决定性大事都与多尔衮有关,而且都是正相关。多尔衮在皇太极时期已经才华横溢极为突出,他能掌正白一旗跟他的实力莫无不关。此时期的他收复蒙古林丹汗之子取得传国玉玺,破朝鲜,俘虏洪承畴。是皇太极一朝非常耀眼的功臣。因功劳皇太极封他为和硕睿亲王,要知道清朝王爷中和硕最难封,所以足见多尔衮对清朝的贡献。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陷入与豪格的皇位争夺中,最终两派达成合议共同拥立福林继位。在取得了权力后,多尔衮便帅大军南下,降伏吴三桂,大败李自成一举奠定清朝入关的有利时机。清朝入关后多尔衮没有妄自称帝,而是从大局着想,迎立顺治入关,他作为指挥中枢坐镇北京指挥全局,在他的英明指挥下清朝顺利打下全国江山。

顺治时期的多尔衮是个权力欲极大的权臣但是却一直忠于顺治,这或许与权力斗争相关,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多尔衮是个从大局出发的人。虽然他死后被顺治打入谷底,但是这带有顺治的强烈个人感情色彩,不能算做公正评价。后来乾隆皇帝从实际出发恢复了多尔衮的名誉也算是清朝官方对多尔衮功劳的认同。


历史摸黑人


谈多尔衮的功过的功过要开站在什么立场,来评说,对于清王朝无疑是功大于过,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则是另一番景象:

其功:

1、拥立幼帝,巩固政权

对于清朝来说,多尔衮的第一大功就是在皇太极死后,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没有为了争夺皇位另八旗内部发生争斗,避免了内讧。虽然他没有登上皇位,但是他采取的拥立幼主,进行摄政的做法,无疑是非常具有全局意义的。

2、入主中原,开国定制

多尔衮巩固了清朝的政权,抓住时机,及时的赶到山海关,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打开了通往关内的大门,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迅速的进入北京,并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是多尔衮眼光和能力的体现。之后的开国建制也给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打下了基础,称多尔衮开创了清朝百年基业也不为过。

其过:

1、剃发、易服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令是多尔衮作为一项政治制度执行的,主要作用就是“甄别顺逆”,剃发、易服代表着归顺、服从,反之,则代表反抗。因此全国各地反抗不断,于是血流成河。

2、圈地、占房、投充

圈地就是指清兵刚入关时,为了解决来到北京的八旗官兵的生计问题,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于是下令圈地。附近京城各州县汉人无主荒地全部予以圈占,分给旗人。后来,就不是只占荒地了,基本上是抢走了老百姓的土地,老百姓失去土地,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在圈地、占房的同时还强迫汉族农民补充满族贵族的壮丁队伍,叫做“投充”。

3、逃人法

为了防止满族贵族家中的奴仆和其他的八旗人员逃跑颁布了逃人法。不仅逃跑的奴仆会受到重罚,窝藏逃奴的也会受到重罚。

以上六条法令虽然不得人心,但是只要有人稍稍不满,多尔衮就会打发雷霆,于是没有人敢再提出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