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粹,为啥如今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的观众大多为老头老太太?

生命灯塔


在中国近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一般人除了工作劳动以外,业余时间基本上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有文化人的人大多看看小说来调节生活,一般老百姓偶尔看看戏就是最好的享受和消遣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增加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让百姓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化生活多姿多彩,各种自媒体层出不穷,人们不再将听戏作为业余时间消遣的方式,别说是年轻人了,就是60岁左右的人,现在的业余时间大部分也都在刷手机和看电视了。这就导致戏曲逐渐淡出了人们生活,也是如今各种戏曲的观众大多是老头老太的主要原因。


秋梦h


其实中国传统戏剧始终魅力不减。但很长一段时期,年轻人与它们接触不多、理解不够,因此造成了如今看来似乎主要受众只是老年人的尴尬局面。关键在于要有人带着入门,多给年轻人接触传统戏剧的机会。

若有幸走入传统戏剧的世界,会很容易沦陷的。我说说自己和秦腔的缘分吧。


我是90后,说起我们这辈人,就我身边的人来看,若说爱秦腔,真是少之又少。我只知道我一个表弟,他自小毎逢有戏必和爷爷或外公同去。小时候他每每会被大人叫到人堆里,为大家表演几句我们小朋友都听不懂的秦腔。这真是难得的天赋了。


我少年时才对秦腔突然开窍。是有一次陪外婆走亲戚,亲戚家附近在搭台唱秦腔,大家都端起小板凳过去看。因为我再找不到别的娱乐活动,又听说戏台下卖的麦芽糖和擀面皮极好吃,我便跟着同去。我搬着板凳、端着吃的,第一次和外婆坐在一起看戏。秦腔咿咿呀呀的唱腔我根本听不懂在说什么,只觉得台上红红绿绿的衣着一派热闹。偶尔有面孔中央涂白的角色做着搞笑的动作惹人注目,唯这样的环节我能跟着一起乐。但巧了,我外婆有个特点,特别喜欢跟身边人交流观看心得,之前和她一起看电视剧时就发现她有这样的特质,看秦腔真是帮了我大忙。

外婆热心地跟我讲,男主对女主说了什么呀,那个镯子生了什么事端啦之类,每一幕都说得明明白白,我渐渐看进去了,那感觉其实就好像是完全不懂韩语,但对着字幕完全看得懂剧情。我外婆就成了我的人工字幕。那出戏叫《拾玉镯》。那是我此生看懂的第一场秦腔,也是我最喜欢的。


以前觉得秦腔是很土气的一种艺术,只是人兴之所至的创造,没什么根基。后来,我读“三言二拍”,似曾相识,感觉很像一出出秦腔在我脑海上演。果然,读到了一则“十五贯”的故事,我惊叹,那不就是我看到的秦腔《十五贯》嘛。

秦腔跌宕的剧情我早早领教,而用词的讲究和对人物复杂内心的挖掘与呈现待我日后看了几次剧场里有字幕的秦腔才有幸见识。印象最深的是《司马迁》,文臣死谏功臣死战的士的传统、君臣共此明月的场面都把我看哭了,而帝王的那句“没有寡人之刀,何来子长之笔”初听太过讽刺,回味时又让人无奈。君臣本相知,又何至于此呢?那场《司马迁》让我萌生了想读秦腔剧本的想法,只是至今还未实行。


若有幸入门,必会感慨传统戏剧的世界真是太有魅力了。愿对传统戏剧好奇的人都能找到位带自己入门的人,去一睹这个世界的魅力。


张晴柔


对于传统戏剧我们的宣传不够,往往让声光电等占用,人的感情的投入越来越少,这些传统戏剧主要是讲中国人民的情感、喜怒哀乐、儿女情长、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还有那数不尽道不完的民间小儿女们的情歌互答。再者,任何艺术形式都有起承转合的规律,二百年前的徽班进京,到今天电影、电视、互联网5G,多得数不过来的艺术形式,有人爱看电影,有人爱听流行歌曲,有人喜欢相声,这是真情快意人性,怎么能只有一种艺术形式呢?

传统艺术滋润了老一辈的老百姓,在传统中获得人生的体验是令人常思常乐的一件事,现代艺术开辟了青年人的胸怀、视野,带给他们不同的人生体验,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世界,岂不快哉!


月下蕉客


京剧、豫剧、越剧、秦腔以及其他地方剧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文化艺术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在的欣赏群体之所以退化到几乎只有老年人这一群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戏剧受到了现代文化艺术和外来文化艺术的严重冲击,主角地位被逐步取代。如外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艺术也挤上了中国文艺大雅之堂,流行歌曲、电视剧、电影、小品、各种舞蹈等现代文化艺术形式深受人们追捧。

二、戏剧艺术的内容严重缺乏创新,主要内容还是反映封建社会旧时代的东西,陈旧乏味,缺乏吸引力。

三、文化教育对戏剧的不重视,导致现有戏剧人才的缺失和戏剧艺术后继乏人。从幼儿园到高中,主体文化教育中根本就没有戏剧的半席之地。年青人根本不了解它。

四、随着时代发展,戏剧已与人们现实生活情趣严重脱节,已经不是一种喜闻乐见、易学易懂的艺术形式。它的高雅反而变成了土里土气,它的高深的艺术性反而变成了一种孤傲晦涩。

我们只有从少年儿童抓起,重视我们的国粹,挖掘它的文艺价值,弘扬它的艺术瑰力,不断改造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让它再一次成为新时代文学艺术的主角。





阴晴雨雪皆为诗


第一,古代京剧、豫剧、越剧、秦腔的剧情表演节奏太慢。

第二,这些剧里所演视的故事知识年青人在上学时都已经学过,都了解了。

第三,自从有了电视、电脑,特别是智能手机以后,新闻、歌曲、跳舞等大量吸引人的信息视频都一齐涌向了年青一代人的眼帘。

第四,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都在加快,特别是年青人,还想挣钱养家糊口干事业,工作之余的时间很短,想学习这些大量的知识,像古代戏剧戏曲秦腔里一个字拉音好长时间,一个故事情节要演讲半天,这样什么时侯才能够最全面地掌握了解这些知识和新鲜事物呢?

所以现代的年青人大多都不喜欢看古剧。我猜,就是若干年以后,现在的年青人变老了,也很少会有人去看古戏古剧的,他(她)们的思想和现在的老年人不一样。

但是,京剧、豫剧、越剧和秦腔必竟是我们的国粹,我们决不能废弃,可以把这些知识珍藏保存起来,以后还要不时的拿出来播播演演,让我们的后代永远知道、永远记住我们的老祖宗还给我们留下过美好的文化遗产!


听风播语99621235103


这些国粹也须改革,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会有新的观众。其实,当年的样板戏就是一个不错的偿试,不能因为政治原因而因噎废食。

若不然,这些个国粹就真的或许已经在变成古董而躺在博物馆里,去参观的人都是那些上了年纪或专业的研究者等。

必须赋与这些国粹新的生命力,才能使其重新大放异彩。



笔端蕴藏千点红


你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是在戏院看到的还是平时对社会调查来的?是在那个地方的调查结果?

别的地方,别的剧种我不知道。但在云南昆明京剧我是最清楚。

现在昆明的戏院看戏的几乎沒有70岁以上的老人,我算例外。

因为现在的老人,几乎都是买新房,搬离市中心。离市区较远,自己开不了车,行动又不便。自己晚上出去子女也不放心。

传统的戏票只是一两元,现在几十到二三百。不管有钱无钱的老人,都舍不得花这么多钱去看戏。而且前些年戏票曾高到几百上千,很多人一听就失去了兴趣。结果是几年至几十年的不看戏,现在票价降下来了都不知道。

还有是出现电视机到后来的电脑,手机。玩手机,电脑,看电视花费低,又方便,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几乎所有的人都没有看戏的动因!

所以我在戏院看到的是这么几类人。

一是真正喜欢戏的人,而且还多是年轻人。

二是文化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及他们的家属,这些人从不买票看戏,专等发票。

三是一些经济条件好,玩厌了其他东西,想探寻一下戏剧魅力的的人。

所以现在戏院看戏的恰好以年轻人为多!

至于拿个收音机听,除非是很喜欢,又懂戏的。一般人根本无兴趣,因为无字幕,又无视觉上的享受而导致很少有年轻人听。而且年轻人也忙,无工夫去听。所以听戏的当然是老人多了!

所以现在到戏院看戏的多是年轻人。用收音机听戏的以老年人居多!

有些人也在电视上看戏,由于无法进行台上台下的交流,看多了也觉得索然无味。用手机电脑看,屏幕小,音质也比现场差。所以也无法领略戏剧的魅力!所以用手机电脑看戏的人也不多!


干杯安德烈


秦腔在陕西早就淘汰了,除了丧宴没人听。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这也是为什么西安人早已不会唱秦腔,顶多丧宴上出现一下的原因。

有些人提到了宝鸡地区。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坡而得名”,宝鸡西府话与西安关中话完全不一样。 宝鸡话更接近甘肃陇东庆阳平凉话。或者说宝鸡讲甘肃陇东话,不讲陕西西安关中话。

宝鸡人爱吃西北浆水面,西安人爱喝中原河南胡辣汤。

本来就应该陕北划归宁夏;汉中划归四川;西安关中划归中原河南;宝鸡划归西北甘肃陇东。


用户67724358697


先声明,我是九零后,但是我挺喜欢听评剧和京剧的,《花为媒》、《锁麟囊》……虽然现在的京剧不比从前,但是仍旧是有年轻一辈喜欢的。

1、传播方式:寻找年轻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短视频剪辑的京剧名段在B站很多,我也是在那儿爱上京剧的。

2、普及京剧,让人们意识到京剧的美,并不是咿咿呀呀,挤弄嗓子,也并不是仅凭运用戏腔的流行歌(当然,运用戏腔的流行歌也有推广京剧的作用)。京剧是戏——剧情发展,人物装扮,发音的韵味………太多太多需要普及的了,若是还像旧社会,你藏一套,我藏一套,也难怪京剧会没落。

3、京剧不要乱改,把根守住,再去创新,最近还是有好多新剧不错的,但是有个别披着京剧创新的名号,改的稀里糊涂,不忍直视。

……





三鬼


这个低跟地域文化有很大关系。

京津一带喜欢京剧的人多。

河南则喜欢豫剧,山东则喜欢梆子。

戏曲、书画类毕竟是小众文化。

价值观的不同也是很大一方面,如今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已经跟祖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上网,玩游戏,看直播啊,若没有从小熏陶,谁还能听懂戏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