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老人總是說“養兒防老”,現在還行得通嗎?你怎麼看?

伊人間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我認為“養兒防老”的這種說法在當今的社會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

中國老人常講“養兒能防老”,這種觀念影響了幾代人,甚至成為了一種傳統的思想!

不只是在農村,我小的時候在城裡時也常聽到親戚鄰居講著這樣的言論,對於年幼的我,聽到這句話後心裡特別的反感,有一種說不出的被利用、被欺騙的感覺,像是走出了童話的世界,親情、溫情一下子就全然崩塌了!

我覺得中國的父母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觀念,是因為他們普遍缺乏邊界意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生活、家庭,可是很多父母卻把孩子當成他們的未來,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教育他們,指望把他們變成另外一個自己!之後不惜一切的去付出,當孩子長大後又狠狠的去收取!這種做法和觀念就像是放債取利的交易一樣,冷漠無情!

孩子也就由自由的生命,愛的延續,變成了解決老年生活溫飽的一種工具!

可他們想不到的是,被這種觀念養大的孩子,他們真的能做到很好的贍養父母嗎?我覺得大多數都不會,就算是贍養了,也只是在履行一種不帶感情不帶溫度的責任。

因為被這種觀念灌輸長大的孩子,是不會學到感恩的,還會因為成年人的世界壓力越來多大而厭煩父母,覺得父母是一種負擔!

“孝道”不是在冰冷的儀文儀法中學來的,而是在父母們無私的愛與百般的呵護中滋養起來的!

記得有這樣一個新聞,一位在農村的老父親病重了,兒子從外地請假回到家裡,過了好幾天父親還沒有嚥氣,氣的兒子大喊道:“你到底死不死啦,我就請了七天假,還說是喪假,你這樣我怎麼和老闆交待啊!”

老人聽完,寒心的拿起農藥喝下去自殺了!

看到這個故事,不由得一陣心酸,本應該是父慈子孝的家庭,為什麼會演變成這種人間悲劇呢?

我想,這就是被“養兒防老”的謊言欺騙的後果!被這種思想毒害的不只是孩子,還有老人,當他們把所有的希望和未來都寄託在孩子身上的時候,現實會給他們狠狠的一棒!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因必有果!養育孩子是一件偉大又神聖的事情,不是為了某種交易和索取,而是為了愛,為了生命的延續!如果在生養孩子之前,父母就把心態放錯的話,那麼,培養出來的的孩子必定是冰冷無情、心理有殘缺的!

親情,本是一場”你把我養大,我陪你變老”的溫馨過程,不要再被“養兒防老”的謊言欺騙了,父愛母愛應該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而不應該帶有任何交易的色彩!

而我們做兒女的,更是需要真心的孝敬父母,向他們獻上感恩的心,陪伴他們,關愛他們!這種孝敬,不只是物質上的付出,還要在心靈上給予更多的陪伴!


姜天歌


農村養兒防老也行得通,也行不通。問題的關鍵有兩點,看你自家怎麼做。

有好幾年了,我發現一個問題,養老,到了晚年,給吃就行了,尤其有兩三個兒子,都怕吃虧,也不願多付出,沒有主動站出說:“老媽!您跟我家吃吧,老爸!您跟我們家吃吧!”

父母有響頭都想沾點,不能動了,一定要分清楚,千千萬萬要分清,多住一天,多吃一天吃虧了,為什麼要算這麼清楚,我也納悶……

凡事這樣的思想,以後到了晚年也是同樣的待遇,因為在孩子的跟前沒有任何表現出色,農村養兒防老,看自己的家風吧……



芳草212856302


昨天,朋友跟我說,她好不容易回趟孃家,竟然跟爸媽吵了一架。原來,這二老現在生活過得十分緊巴,但卻一直瞞著不跟女兒說。我朋友仔細追問才知道,老兩口攢了一輩子的積蓄,30萬,全拿去給她哥買房了。

她倒不是因為爸媽給哥哥買房出錢生氣,而是心疼他們太不為自己打算,30萬一點也沒留下,眼看現在買米都沒錢了,也不敢跟兒女要。她爸媽給出的理由是:“養兒防老,我們辛苦一輩子,不就是為了兒女過得好,老了能養活我們嗎?現在苦一點,以後你哥哥還能不管我們?”

老一輩的父母,犧牲感都太強,為了一句“養兒防老”,能掏出一輩子的積蓄讓兒子拿去買房。但是,現在生活壓力大,年輕人有時連自己的小家都自顧不暇,哪有能力好好為父母養老。像我朋友的哥哥明明沒有經濟能力換大房子,非得逞強,這下把爸媽的養老錢都掏乾淨了,也難怪我朋友生氣。以後20年,他每個月要還高額房貸,爸媽的生活怎麼辦呢?我朋友也有一大家子要顧,一個人給爸媽養老也不現實。

現在老齡化日趨嚴重,養老的確成了一個大難題。雖然國家在不斷出臺各項養老政策,但很多人還是習慣並堅信“養兒防老”。可事實上,等你老了,真正靠得住的是“一人一物”。

一人:養老還得靠自己,提前做好規劃

縱觀身邊事,很多老人為了兒女辛苦一輩子,錢掙了不少,但是依舊老無所依。第一,可能是兒女不孝順,對養老互相推諉。第二,是子女想孝順,但是有心無力,因為現在生活壓力太大了。不管是出於那種原因,看多了糟心事,很多人都醒悟過來了——養老還得靠自己。

怎麼靠自己呢?提前做好規劃。比如,現在就找一份好工作,最好能有退休金、養老金的,以後生活上不成問題;平時注意強身健體,爭取讓自己不生病少生病,儘量不去拖累子女;跟配偶商量好,老了怎麼住,退休後大概能活多少年,生活開銷大概要多少,住養老院行不行……反正,就是做好提前“靠自己”的規劃。

一物:積攢一些養老錢或者房產,以備不時之需

這一物,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錢”。我們現在生活,還有以後養老,最離不開的都是錢。有錢了,自己老了才能有地方住,有人照顧,有能力住養老院。所以,從現在開始積攢一些養老錢或者房產,以備不時之需。畢竟,人人都靠國家養老,國家壓力也很大。

具體來說,現在就開始每月往固定的銀行卡里存點錢,沒有什麼大事,堅決不花裡面的錢;買一份靠譜的養老保險;給兒女買車買房出錢時,要量力而行,不要影響自己的正常生活;最好能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不用太大,夠住,夠老了生病救急就行;至於要不要做投資,看個人能力和機遇吧。


陳chen318


以前農村總是說‘養兒防老’現在還行的通嗎?你怎麼看?大概分兩大類型,一類歲數大的,八九十歲的確實需要人照顧,另一類七八十歲身體硬朗著呢?他們什麼都能幹,讓孩子們去忙自己的事吧!

在農村,的確有這樣的優良傳統,那就是“養兒防老’,象八九十歲的大爺大媽們現在基本幹不動了,就需要小一輩的來盡孝順之心,多回家看看老人們,他們才高興呢。他們不圖吃不圖穿,辛苦了一輩子就希望晚年生活兒孫滿堂,快快樂樂,高高興興。

七八十的農村大爺大媽都身體棒棒的,能擔柴,養豬,養雞,種菜,幹一些自己能幹的活,他們一般有病都自己扛,不告訴孩子們,怕他們擔心,給的都是好消息,希望他們去忙自己的事,他們好著呢?一切儘管放心。

孝順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在外打拚的農村年輕人,希望你們儘量多與老人聯繫,問一問他們的生活壯況,多回家孝順他們,他們喜歡看到你們快樂回家來多看看他們。



後悔前事今生


養兒是否能防老,這要看每個家庭的情況,不能一概而就。兒女不是養老的工具,也不應是唯一的養老方式。養兒防老是中國孝道傳統的延續,我國法律也規定了子女的贍養義務。但是,養育兒女也不應該把兒女當成養老的工具,而是能給老年生活帶來更多希望,讓老人面對世界的快速變化時有更多的“底氣”。

總有很多人想著依靠子女來養活自己的後半生,但是卻沒想到一到老年卻成為了子女的負擔。很多子女身上揹負著重大的經濟壓力,還要養活兩個老人家,而結了婚的子女,要照顧的有四個老人。不是他們沒有盡孝心,而是很多時候心有餘而力不足。


永盛美


現在行不通了,金錢社會是人忙忙碌碌一天到晚都圍繞金錢轉,城裡人特別不同職業爭大錢的退休金反到養老兒女,農村人兒女宛父母沒本事,把自己前途擔幹了,給自己沒創造好條件,一天到晚工地幹活又髒又苦,落不了多少錢,幾輩人還圍繞幾畝地生活,最後將父母送入養老院,又繼續在工地幹活維持生活。


好瑞雪


中華民族是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傳宗接代繁衍子孫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你養他小,他養你老,活養死葬。……

我們當年看電影《天仙配》,一句“賣身葬父去為奴"也感染很多人。時至今日,養兒防老可能只是一句冠冕堂皇的漂亮話,也並非兒女不願養老,實屬無奈,為生存,為養家,不得不外出打工,家中老年人的生活只能老人自行解決,病的不行了才回來伺候……

也有相當多的兒子守在父母身邊,噓寒問暖,由於各自情況不一,也不能一概而論,養兒防老也還算行得通的!

有的老人早攢足養老錢,加上每月百十元農保,將就著過……

百善孝為先,中國是禮儀之邦,大多是盡忠盡孝,孝敬父母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美德,孝敬父母天經地義,兒女敬老養老義不容辭。

文明的中國在前進,願老年老人都能健康長壽!


不平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方面都在改變和前進。不象過去那樣的老風裕,養兒防養老。

而現在,在習近平主席的英明領導下,改變了古代的傳統。讓全國無兒無女的人,有穩定的養老,大快人心。再也不用為養老擔心,沒有後顧之憂。改變了以前養兒防老的古老傳統,讓每一個人有養老的保障。

目前,有很多無崽無女的老人,已經有了全面的保障,一切由政府負責,治病包吃包喝,按月定期檢查身體。還要有什麼的養老擔憂呢?這是我

們偉大祖國的富強,民眾的安康!





快樂25225


中國人!中國人風俗是得尊重和默認!無論貧富貴賤,上至皇室 貴族,下至貧民百姓!所謂”百孝為先,無後為大”!更可一提男丁可幫其父!在中國農村更顯繁育男孩的重要性,不要斷了“香火”,光宗耀祖需要男丁在繼承光大!之所說中國人大多數都是這樣想?因為有了這偉大目標!生活充滿奔頭和無限地自豪感!!!


勇進18


養兒防老已經是老理了,先說養兒吧,如果養個老癱,或者浪蕩公子,再或者養個博士研究生,能防老嗎?博士生出國的,研究生在外工作,對象也要差不多學歷吧,工作是不是不能在家?那就在城裡買房,如果正好是女方家的城市,是不是等於入贅了?那麼,這樣說來是不是養兒能否防老成了問號❓現如今不管城裡村裡,養女比養兒強。謝謝頭條問答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