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禮與仁的一面鏡子《論語》隨解(23)


管仲:禮與仁的一面鏡子《論語》隨解(2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孔子想恢復周禮,認為那是由仁而來的,文武乃孝之大者,其道存於禮也,所以主張克己復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由此可見,孔子言禮意在達仁之德!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憲問)

一個不知禮的人卻是大仁的表現,那麼重禮的孔子在此也讓了管仲一條路,不然:

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