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话说,秦孝公继承先父秦献公的遗志,发愤图强,招来了令秦国崛起的商鞅,并将其委任为大良造,执掌秦国军政大权,并且主持变法。首次变法便赢得了第一次向东扩展的胜利。但此时秦国国力尚且还不足以对抗强大的魏国,只好主动和魏国讲和,由此商鞅主持了第二次变法。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与魏休战后,商鞅立即推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是:

(1)彻底废除土地国有制,“开阡陌封疆”,以法律保护私人土地。

(2)进一步集权中央,普遍实行县制,划秦国为31个县。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以治之。

(3)进一步充实兵源,创建“举国而责之以兵(全民为兵)”的军事体制,实行郡县普遍征兵制。规定任何一个男人,成丁后都必须习武与服兵役(不更爵位以上者可免)。

(4)进一步扩大财源,推行按户征收军赋的制度。农工商民除缴纳租、税外,男子成年后就要另立户口,按户缴纳军赋。

(5)将军事、政治中心向东推移,迁都咸阳,以便于尔后向东扩展。

(6)统一了秦国的度量衡。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当时秦国地广人稀,不能尽地之力,而三晋则土少民多,因而用秦国的荒地,招徕三晋之民来秦开垦。秦发布命令说:凡诸侯之民来归者,给以田宅,免赋税三世。于是三晋之民来秦者,如水之就下。秦用他们只从事耕种,而令秦民全部学战。所以秦兵战斗力很强,三晋军力大为削弱。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正在商鞅推行第二次变法的过程中,魏于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联合宋、卫等12个小国会盟,企图以朝见周天子的名义进攻秦国。商鞅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魏“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遂请示孝公许可,亲自去魏游说。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他针对魏惠王欲称王的心理,对惠王说:“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皆为小国,“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争取与燕好),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争取与秦和),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惠王听信了商鞅之言,打消了攻秦的计划,忙于组织称王的会盟(逢泽之会)。商鞅又一次避免了与魏进行无把握的决战。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秦孝公二十一年(前341年),齐、魏发生了马陵之战,魏军主力被歼,国力大损。五月间齐、宋又联合攻魏。商鞅认为与魏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向孝公建议说:“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现魏败于齐,正宜乘机攻魏,“魏不支秦,必东徙。东徙,秦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孝公采纳了商鞅的建议,于是发动了收复河西之战,命商鞅率军攻魏。魏以公子卬(áng昂)率军迎战。商鞅以结盟罢兵为名,诱请公子卬过营会见,暗中设伏,双方结盟后将其俘虏,并突然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毫无准备,加以军无主帅,迅即溃败。魏因连年战败,军力损耗过大,不敢再战,向秦求和。两年后,秦军再次攻魏,战于岸门(今陕西河津南),大败魏军,俘其主将魏错。经连续惨败,魏已失去战国初期首强的地位。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孝公逝世,太子嬴驷继位,即秦惠文王。商鞅因主持变法得罪了秦国的许多权贵,被诬告谋反并被处死刑,但商鞅制定的新法仍继续施行。惠文王亦继承孝公遗愿,积极为收复河西和东进中原作准备。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惠文王五年(前333年),秦用魏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人公孙衍为大良造,次年魏献阴晋给秦,企图与秦和好。但惠文王并不领情,于当年即派公孙衍率军大举攻魏。魏将龙贾率军8万迎战,经近两年的战斗,秦军攻占了魏上郡的要邑雕阴(今陕西甘泉南、富县北洛水附近),俘魏将龙贾,歼灭魏军45000人(此据《史记》,为斩首8万)。魏被迫将西河郡地献给秦国。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秦收复河西之地后,并未停止进攻。惠文王九年(前329年),秦军渡过黄河,先后攻占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及焦(今河南三门峡西)、曲沃(今河南三门峡西南)等地。

商鞅二次变法,收复河西,魏失首强,变七雄格局

这时秦不但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而且在河东也据有了前进基地,为尔后向东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次年,秦公子华(桑)又攻取了魏邑蒲阳(今山西隰县)。魏为求和,再将上郡15个县(今陕西东北部)献给秦国,秦将焦和曲沃还给魏国。从此,秦国的军事实力大为提高,使战国七强争雄的格局为之一变。

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评论区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