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觉?

青年刚木


古时候没有电,古人天一黑就睡觉了?

我们拿宋朝社会来看一看,那时候城里人天一黑怎么生活的。

1、北宋初期,东京的夜市虽已成为经常现象,但在时间上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下令开封府曰:“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这意思明白了吗?显然是当时的宋朝皇帝在听取了大臣们的各种建议后,下令开封府,城里必须开夜市,并且要开到三鼓时分,不得禁止。三鼓时分是什么时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黄昏,一更,打一击鼓,又叫甲夜,即现在的19至21点;黄昏时分之后叫人定,也即二更,打二击鼓,又叫乙夜,即现在的21至23点;人定时分过后即子夜,三更,又有三更半夜的说法,打三击鼓,即现在的23点至下半夜1点。以此类推,差不多两个小时一更,即1点到3点是四更,当然四击鼓,3点到5点就是五更了,当然就是五击鼓——中国古代,皇帝旨意命令就是法律,所以也就是说,宋朝从开朝没多久就法定东京开封府的夜市开到下半夜1点,任何层级的官府禁止提前。

2、再来看看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东京梦华录》里是怎么描写东京汴梁城里的夜市的:

州桥夜市

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熝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鲊脯、冻鱼头、姜豉子、抹脏、红丝、批切羊头、辣脚子、姜辣萝卜。夏月麻腐鸡皮、麻饮细粉、素签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儿、生淹水木瓜、药木瓜、鸡头穰沙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广芥瓜儿、咸菜、杏片、梅子姜、莴苣笋、芥辣瓜儿、细料馉饳儿、香糖果子、间道糖荔枝、越梅、刀紫苏膏、金丝党梅、香枨元,皆用梅红匣儿盛贮。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这个我就不翻译了,太麻烦,你只要看到最后一句“直至三更”,即证明了宋太祖的命令被执行的如何。不过这还是宋朝初期,北宋到了中后期,开封府的夜市其实会一直开到五更,甚至还会通宵的。比如《东京梦华录》之“潘楼东街巷”片段里还有这样的句子:“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至晓即散?这不就是通宵做生意了?有生意,意味着有人来买,有人来卖,还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的东西,竟然生意也能做到通宵,形成鬼市子。

再看“酒楼”片段里的一段文字:

“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馀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这个景象,逊色于今天上海的夜晚酒店里的景象?不,有过之而无不及。

3、其宋词中也有不少描写夜景、夜市的精品之作,比如辛弃疾的词作,“醉里挑灯看剑”这句,是描写战役前线将军在夜里,也没有天一黑就睡觉,喝酒多了,醉意浓浓的“挑灯看剑”。“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这显然辛弃疾自己某一天夜晚时分,也没睡觉,去仰望天空、看着月亮诗兴大发了。最著名的当然是那首《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之夜,城里人远不止辛弃疾一个人,男男女女都在通宵达旦的欢庆节日。

4、首先无论哪个朝代时期的人,天一黑就睡觉都是不可能的,尤其冬天的时候,天黑五点多点,直至第二天凌晨五、六点,天一黑就睡觉,那人还不都得睡死了?古人有蜡烛、有油灯,灯光亮度虽然和今天的电灯不可同日而语,但视力正常的人,借助蜡烛或者油灯,看书还是没有问题的,《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里有如下文字:

胡班寻思:“我久闻关云长之名,不识如何模样,试往窥之。”乃至驿中,问驿吏曰:“关将军在何处?”答曰:“正厅上观书者是也。”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班见了,失声叹曰:“真天人也!”公问何人,胡班入拜曰:“荥阳太守部下从事胡班。”关公曰:“莫非许都城外胡华之子否?”班曰:“然也。”公唤从者于行李中取书付班。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遂密告曰:“王植心怀不仁,欲害将军,暗令人四面围住馆驿,约于三更放火。今某当先去开了城门,将军急收拾出城。”

即便是平民,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让无数稍微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都会督促家中弟子勤奋读书,于是各种灯下读书的故事、诗句也很多,最好的例子是那么多的形容夜里读书的成语:昼耕夜诵、照萤映雪、凿壁偷光、映月读书、映雪读书、囊萤照书、焚膏继晷等等。

5、李清照的词中,有不少描写夜晚后还醉意浓厚的句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归路。

《醉花阴》 ——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里有这些句子:“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很明显,起码李清照是没有天一黑就睡觉的习惯的。

综上,古人当然不可能天一黑就睡觉,黑夜里即便古人没有电灯,但有蜡烛或者油灯,中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成型的油灯灯具了。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中西方蜜蜡出现的时间是差不多的,蜡烛的普及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汉朝时南越向高帝进贡的贡品当中有蜡烛,有说法认为当时在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君王赏赐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以蜡烛,说明当时的蜡烛极为稀少。后来就开始越来越普及了,唐宋时平民家里也有使用蜡烛的,不过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还要到明清之后。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既然很早很早就起码有油灯、一二千年内蜡烛也不少人在使用,那么灯光之下,人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哪怕谈情说爱、卿卿我我都没有问题,起码不会那么早就睡觉。


天淞子


没网没电没头条,漫漫长夜怎么熬!

是不是除了睡觉或者和老婆睡觉就没什么可干的了!NO!NO!NO!其实古人的夜生活远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枯燥乏味,今天就让小编我带你走进诗人的夜生活。

约会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既然作为诗人,怎么能少得了花前月下。月明如水,夜深人静。和心爱的她在柳树下说些让人脸红的情话,相依相偎,搂搂抱抱,摸摸索索…….,

真可谓人生一大快事。在这方面约出高度,约出美名的就不得不提一提《莺莺传》张生和崔莺莺了。大才子苏轼也羡慕的专门作了一首《南歌子·有感》: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凉,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与心爱的姑娘约好了在西厢房见面,怕在黑暗中迷了路,只能靠香气来寻路。半夜的风吹动幔帐,月光照到了床边。只是一响贪欢,竹席像水一样凉了,肌肤也凉了,留下的只有那淡淡残妆。

真是封建社会害死人,连约个会也得偷偷摸摸。当然了,有得约会在现在也不能关明正大,比如李煜和他的小姨子: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朦胧的月色下,花儿是那么娇艳,像你娇艳的脸。在这迷人的夜晚,我要与你偷偷相见。怕人听见脚步声,我只能穿着袜子一步步迈上香阶,手里轻轻地提着那双金缕鞋。

画堂的南畔,静静地偎依在你的怀里,我内心仍不停地颤抖。你可知道,我出来见你一次是多么的不容易,今夜我要让你尽情地把我爱恋。

偷情就偷情,还写出来闹得四海皆知。真是我是皇帝我任性,想要咬我得任命。

赏月观星,秉烛探花

唐伯虎一句赏花赏月赏秋香,让人们羡慕的不要不要的。在古代赏花赏月可谓一大雅事。

相思的时候观星,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

思乡的时候望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癫狂的时候问月玩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捉皓色,狂不如波澜。

要闲观星赏月太俗气,那就做个探花郎吧。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明月朗照,杏枝舒依,月色溶溶,花阴静静,漫步在月光花影之下,与明月相伴相依,这次第,怎一个闲适了得。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当袅袅东风吹散了云彩,月光的清辉也洒向了院中的回廊,花儿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我只怕夜太深,花儿就会睡去,只有燃着高高的红蜡烛,静静地欣赏海棠花开。

读诗赏赋 对弈观棋

对于诗人来说,读诗写诗是晚间必不可少的。

王安石灵感来时可以篝灯时见语惊人,更觉挥毫捷有神。

陆游更是在病中夜读: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不甘心唐伯虎也刻苦勤读: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除了爱读诗写诗,也爱下棋观棋。宋代的邵雍观棋吟诗,“院静春深昼掩扉,竹间闲看客争棋”;白居易高兴时与刘十九同宿,“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

清代的钱谦益更是: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从下棋回想金陵秦淮河的寒潮、六朝古都的风雨,让人感慨万千。

没有对手怎么办,也没关系。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自娱自乐也是件非常畅快的事。

把酒言欢 青楼猎艳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酒对于诗人们来说可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自己关起门来一个人月下独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可以邀请三五好友把酒言欢。

几杯酒下肚后,诗兴大发,就开始吟诗作赋。作完诗还干点啥呢,那就去撩妹吧。

上青楼也对是文人夜生活中的重头戏。流传最多的无疑是唐代大诗人杜牧与扬州妓女的风流韵事。杜牧妙笔生花,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妓院,夜醉不归。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大半夜也跑去秦淮河畔找乐子,完事了还来了句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

便翡翠屏开,芙蓉帐掩,与把香罗偷解。词人贺铸也是个中高手,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就是诉说自己屡逛而不得的郁闷之情,还由此而成为了千古名篇。

还有秦观的一往情深的: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周邦彦温香醉人的:琵琶轻放,语声低颤,灭烛来相就。柳永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更是博得了白衣卿相的美名。

后记

古人的夜间生活是不是也很丰富。其实生活中从不缺少趣味,只是看你能不能去发现。除了这些,你还可闲乘朗月,拄杖叩门去寻知己聊天,可以和妻子共剪窗烛,回忆巴山夜雨 ,可以独倚轩窗,听虫声新透窗纱 ,也可以手持团扇追扑流萤。

写了这么多才子佳人的娱乐活动,你是不是很羡慕。只不过这样的生活只属于少数人,如果你生在贫苦人家,那就只能村庄儿女各当家,昼出耘田夜绩麻了 。


美人绝色


趣谈答案:有一部分人是天一黑就睡觉,还有一部分他们要忙着造小孩。

古代的娱乐

古代很少有娱乐活动的,除了一个朝代之外,这个朝代就是非常奇特的宋朝。

我们读高中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老师说某个学生偏科。到什么地步呢?以我为例吧,高中升大学的时候,英语只考了39分,即便这样也考上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大学。

而某些学生他们甚至只会考10分、20分,甚至连蒙到30分都有困难。

相比较而言,宋朝也是偏科的,甚至偏科到了极致,就是瘸腿。

宋朝的军事力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宋朝的经济力量几乎达到了世界顶峰,这样一种绝对意义上的纵向差距。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差距,给宋朝带来了经济的复苏,除此之外还有经济的飞腾。有历史文献记载,宋朝是有不夜城的,什么叫不夜城,就是晚上可以一直玩儿,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

而至于其他朝代晚上都是有宵禁的,以明朝为例的话,到了晚上7:00、晚上6:00就再也不准许人出门了,你要是敢出门并且没有文书的话,直接把你逮捕入狱。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古代的娱乐几乎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夜生活。

天黑之后怎么办?

玩过狼人杀的都知道,天黑请闭眼。

没错,古人也是这个样子,天黑请闭眼,只要天一黑,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那就早早的睡吧,毕竟第2天早上还要起来干活呢。

有一部分人是例外的,因为他们还年轻有着充足的精力,所以只要天一黑就急赤白脸的去造小人。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很容易出现大门大户,哪怕是一个贫穷的老百姓,只要有了自己的老婆,保不起就能生出一窝孩子了。

当然,如果精力不够或者比较疲乏的话,天黑睡觉几乎是古人的唯一休闲。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还用说古代吗?就是现在特边远的地方恐怕也有没电的。在往前说四十多年前农村没电的地方多了,你的祖父辈恐怕从小就没有电,即使你的父辈小时候家里恐怕也没电,当然城里人除外。

我老家在农村,我们小时候都是没有电的。一到晚上家家都是小火油灯,豆大的灯苗,整个屋子昏黄一片。这还是条件变好了,再往前说,就说古代时,油灯也没有,点蜡烛恐怕一般人家也点不起,一到晚上肯定漆黑一片。

现在年轻人不可想象没电的日子该怎么过,网没有了,电脑手机都看不成。

我说说我们小时候没电怎么过。

那时候一到晚上到处漆黑一片,家家户户昏黄的窗户,透出微弱的光。老人都是很早就睡了,特别冬季,天冷,呆着也冷,早早睡了也暖和些。但是整个村子却并不是一片寂静,那时候孩子多,整个村子一片喧闹,即使三十多岁的也有在外玩的。踢毽子,捉迷藏,好不热闹,天气虽冷却玩的热气腾腾,甚至棉袄都得解开扣。玩捉迷藏,要跑出一二里地,东叫西喊,笑声一片。要是有空房子就更好了,没人住便显得神秘,今天这个说空房子里有敲盆声,明天那个说空房子里有黄鼠狼,甚至说半夜听见了鬼叫。真觉得心惊肉跳,越害怕越想听,越听越害怕。

大人们都去串门,说南道北,谈天道地。东家长西家短,陈芝麻烂谷子,说的有劲,听的来劲,待睡意来时,一时无话便到了睡觉的时间,八九点了。没意思吗实际非常有意思。人都是适应环境的,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

古今都是一理,古时也同今天一样,没电有没电的快乐,过去一到农闲时各村都唱大戏,一唱就是半个月,村子大的甚至一个月,就是很好的消遣的方式。古时的诗中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即是爱情的描写,难道不是那时人们的消耗遣方式吗。古代城里,看过《清明上河图》的都知道,那时的京都卞梁白天热闹非常,夜晚还有夜市,一直到二三点。谁说古时一到晚上就睡觉。那时的秧歌,花灯,也是热热闹闹。

所以说,古时候也不是就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到天黑就睡觉,了无意趣,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的快乐。


远山视点


不睡觉也无事可做呀!没有电视看,没有夜生活,只有床上才是自己的逍遥窝!


暂且搁下没电的古代不说,先来说说有电的七八十年代农村。这时期离我们很近,在当时农村基本上都已经通电,但这时期农村通电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照明,家用电器对当时的农村来说就是个奢侈品,“话匣子”到晚上基本就没节目了,一个村子当时能有一部电视就不错了,夏天还好能跑去看看电视,到了冬天,天寒地冻的谁愿意跑去挨冻啊!况且当时还经常停电,就不如老婆孩子热炕头,做爱做的事!


再来看看遥远的古代,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到了晚上黑漆漆的一片,能点个油灯照照明就不错了,想去串串门吧,到处黑灯瞎火的,能到哪去呢?所以多数人还是选择呆在家里老婆孩子热炕头,做爱做的事!

那么,古代人就没有夜生活吗?

当然也有!

在唐朝以前古人是真的没有夜生活,到了唐朝中后期,夜市就逐渐出现了,但只限于少数的商业繁华区,而且只限于达官贵族纵情声色所用!

到了宋朝,店铺开始普级,酒馆,茶馆,青楼林立,不仅白天人来人往,就连晚上也开始车水马龙,这时的夜市开始趋向于普通老百姓,这时老百姓开始有了夜生活,但仅限于生活在繁华区的百姓!

所以对于古代多数百姓来说,还是没有条件过夜生活的。到了晚上,床上才是他们最好的逍遥窝!


唐古看今


我72年当兵家乡还没电,小时候放学后做作业在煤油灯下,头发经常被灯烧焦,吱吱的有股怪毛发香味,。晚上大部分时间小伙伴一起捉迷藏,有时藏到坟坑里(69年迁坟公墓,用砖盖牛棚栏)让小伙伴找不到,等最后出来,都十点了,小伙伴们故意不找都回家了,自己只好幸幸回去睡觉,还遭父母责备。想起来怪有意思的。

有时小伙伴分成两伙,摸仿电影打仗,有时还给伙伴打破头。有时晚上也到生产队牛棚或记工屋在一块听大人啦天南地北,胡吹乱聊。有时解放军打靶到村里住下,在村记工屋搞联欢,想起那时觉的很留恋。

大人们晚上煤油灯下纺线和做鞋,纳鞋底,辫草辫用以做成工艺品,盒包篮等送给草辫厂卖钱。

为了节约煤油一般炕屋和堂间隔墙上留有灯窝,一灯照两间屋。那时煤油缺,凭票每月供应。实在不够用可用猪油放上棉芯点灯用,往往第二天鼻孔都是黑的。(被油烟熏l的)

在中学上学时晚上晚自习用罩子灯,就很亮了。

那时没电,生活是艰苦的,但人们是无私的,人间是美好的,没有你欺我诈。生活也是有乐趣的,心里很充实。


三茅居士


别说是古时候了,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绝大多数人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我们的生活节奏基本上是跟着太阳走。

那时候买煤油是要凭票的,一个家庭一个月没有多少煤油可供点燃,家里能不点灯的时候都尽量不点灯,即便是点个灯,还要把灯芯捻到最小,以便让煤油消耗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那时候我读书,晚上我跟妹妹两个人坐在煤油灯旁边写作业,两个人占据着八仙桌的某个角落直角位置的两边,尽量靠得近一些,母亲坐在离我们稍远的地方纳鞋底。为了让我们写作业的时候能看得清楚一点,她总是把煤油灯放在离我们俩最近的地方,而她自己则坐在离得比较远的地方,每纳一针都要对着光看一下,一边干着手工还一边催促我们抓紧时间写,目的当然是节省那些为数不多的煤油。

七十年代中后期有了电,但是因为农村供电状况不好,经常停电,即便是有电也经常电压玉稳,动不动就跳闸。有的时候遇上了既停电,家里又没有煤油的情形,母亲就会让我们早点睡觉,半夜里面电来了,再爬起来写作业,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那时候从一个村子里面看向远处另外一个村子,如果看到哪家窗户里面透出来星星点点的灯光,不管是电灯光还是煤油灯光,基本上就是因为这个家里面有读书娃,需要写作业,才会点灯,如果没有读书娃,大人们吃了晚饭,洗锅抹灶经常都是在黑暗中进行的,尤其是有月亮的晚上,借着月光干活,电点灯的事儿,能省则省吧!当然,除了煤油不够用,或者电不稳定之外,省钱也是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毕竟那时候一个劳动力干一天一个工才两三毛钱,甚至更少,那家里娃多的,人家通常要算计了又算计,才能把这一年维系下去。

想着你在往上推,到古代的时候,当然没有电,那时候晚上照明更成问题,天一擦黑,啥都看不见,不睡觉干嘛?读个书也要凿壁偷光,因为自己家里没有光。也是不容易啊。

不过,现在想来,那时候人的生物钟完全跟着自然走,不像现在人不停地刷手机熬夜,大概没有失眠问题,可能比现在人过得要幸福多了。


苏小妮


没有电的日子里,其实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不一定会早早睡下。冬天晚上有月亮的时候,家家吃完饭都会搬着凳子坐在门口一家人闲聊,小孩子则在一起玩跳绳或者逗猫逗狗疯跑。

人缘好的人家门口会围一堆人,男人们讨论着庄稼地里的事情,女人们手里不是纳着鞋底就是打着麻绳,说着家常里短偶尔还会训斥一边调皮的孩子,让他们老实点。

没有月亮的时候,就是哪里都黑乎乎的,大人孩子依然会在门前坐会,邻居们也不串门了,太黑,不小心可能就会踩到狗屎或者鸡屎。自己家人随便说说一天的事情或者打一顿调皮的孩子,在孩子的哭声里上床睡觉。

夏天就会好过很多,白天长,天黑的晚,而且天气热,蚊虫多,家家都会在外面露天睡,开始孩子们疯玩,下河洗澡,大人也会跟着一起在河里泡会。等夜深了大人拿着蒲扇给孩子们打扇扇风并驱蚊虫。

以上都是听爷爷奶奶说的,感觉还是很向往的呢[微笑]



瑞雪化清水


想想我小时候没有电的时候,晚上好像是玩的最开心的时候,父母也会在晚上点起蜡烛或者有灯之类的照明工具,忙碌一番。睡的自然会早一些,但不至于天黑了就睡,古人也一样吧,白天有白天的事忙碌着,晚上亦有晚上的事要做,生物钟人每天睡八个小时左右,鸡鸣而起,鸡鸣一般是早上5点左右,所以推断古人一般是晚上9点左右入睡,而不是天黑了就睡,除非是个懒汉。


怎忖


咱们姑且不谈古人,就先来拿个当下做对比!

我老家是湖北黄冈的,距离武汉很近的,从县城坐高铁到汉口站也就四十五分钟!受肺炎疫情影响,整个小区全部都禁止外出,业主都自觉待在家里隔离,每天都是早上十点多起床,然后做午饭,吃完饭后打麻将(自己一家人打,不存在串门现象),大概下午五点开始做晚饭,吃完饭后看新闻联播,关注当下疫情的趋势,看完天气预报后就开始玩游戏吃鸡,玩到大概十点钟回房间刷抖音,凌晨两点准时睡觉!这样的日子从腊月二十九武汉禁城到今天正月二十二,已经连续二十四天,可能很多人都羡慕这样的生活,那我就说下我在家自我隔离二十多天以来的真实感受!感觉除了最开始的一个星期打麻将吃鸡挺过瘾带劲外,现在看着麻将就觉得恶心,吃鸡时间长了头很晕,眼睛也比较花,抖音上的内容也都是大同小异的,打开电视也不知道看什么节目好,想找点事情做去发现什么也做不了,整个人就显得特别颓废,可能四五天才洗一次澡,脏袜子堆到快没得穿的时候才一下。这种日子真的受够了。

当下科技这么发达,有电视有手机有网络都觉得无聊,更何况古人??所以在古代没有电的情况下,可能古人在干活很累的时候会很早睡觉,其余估计都会找点乐子消遣消遣!

那么,由于古代社会相对封闭,消遣的方式有限,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与好友下棋,秉烛夜谈!以下诗词以供求证

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这首诗是作者对未来团聚时美好想象,期待与友人一起西窗下彻夜长谈。从这可以看出古人夜后与友人彻夜长谈,情深义重!

约客

宋代——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后两句译文:时间已过午夜,已经约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从译文来看夜已经很晚了,而还在等着客人赴约的主人在无聊的下棋,所以下棋也是古人晚上的一种打发时间的工具!

2.与友人喝美酒吃美食,以下诗句为证

问刘十九

唐代——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译文:夜幕已经降临,白雪也即将到来,能否过来共饮一杯?译文中天已黑,作者邀请友人过来喝酒!

寒具诗

宋代——苏轼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3.赏月,或是睹物思人,或是愤世嫉俗

邀月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咱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以上列举了部分古人夜晚消遣的方式,还有更多的人上秦淮河寻佳人,寻二三友人吟诗作赋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时代不同,对应的娱乐方式不同,把握当下才是最重要的!祝愿大家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步步高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