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是少數民族,為什麼他們會用漢族的姓氏?

尚宮女史


在國內的眾多少數民族中,壯族可以說是和漢族差異最少的民族了。

在廣西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壯族擁有著和漢族一樣的姓氏名字,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穿著、住的房子跟漢人是沒什麼區別的。


如果他們自己不說的話,那麼大家絕對無法分辨出他們到底是不是壯族。

我以前就有不少同窗同學是壯族人,在平時一起學習的時候,我從未意識到過他們是壯族人,一直到即將畢業的時候,才從他們的資料中得知了他們的民族。

從這方面,我們就可以知道漢族人和壯族人之間幾乎等於0的差距。

很早之前壯人就已經被漢化

而這漢化的高度融合並不是在現代才出現的,這種狀況早在清末民國時期就已明顯地凸顯了出來。

在清末和民國時,清政府和孫中山分別提出過五族大同、五族共和的理念。

當時,他們所說的五族包括了漢族、蒙古族、滿族、回族、藏族等五大民族。


但與此同時,他們卻把那個年代除漢族之外人口最多的壯族忽略在了大概名單之外。

至於要說他們為什麼沒有把壯族列在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那個時候大部分的壯族人早已經和漢人進行了高度融合、大部分壯族人和漢族早已沒什麼區別。

因此在他們把壯族人當成漢人看待的情況下,他們就沒有把壯人這當時的第二大民族排列到其中。

從這方面我們就可以得知,壯人的漢化其實是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的情況了。

壯族人的祖先

而我們提問中所說到的壯人漢姓也跟壯族人的漢化有關。

不過在說到壯族人的漢姓之前,我們得先了解一下壯族人的發展來由。

壯族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越人身上。

在春秋戰國時,我們南方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以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各自生活著許多的百越人。



這些百越人中,則有兩個群體生活在現如今的廣西地區,這兩個群體就是百越人中的西甌人和駱越人。

在歷史的發展中,西甌人和駱越人分別演化出了眾多的民族,壯族正是他們所演化出的民族其中之一。

而在西甌人和駱越人中,壯族人的最主要祖先是西甌人,其次才是駱越人。

值得一提的是,駱越人在是壯族人祖先的同時,也是越南主體民族京族人的主要祖先。



壯族人漢化

在和我們的中原王朝接觸之前,壯族人祖先的文明程度非常原始,過的生活跟黃帝時代幾乎差不多。

後來是一直到秦朝大軍打下嶺南之後,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他們才慢慢受了漢文化的同化、使用起了漢姓。

而不僅僅是壯族人,越南人的狀況也是如此。

在秦末趙佗建立南越國控制了廣東、廣西地區的同時,他也派兵控制了越南的中北部地區。



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越南中北部地區進入了我們的統治之中,一直到五代十國期間,他們才分離出去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而在那段時間裡,越南也受到了我們文化的同化、使用起了我們的姓氏。

如果大家去越南的話,那麼大家就會發現越南除了姓阮的人比較多之外,在姓氏方面其實是和我們差不多的。

當然,在開國後劃分民族戶籍、漢壯通婚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應該因為一些原因,把民族從漢族改為了壯族。


孤客生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多都是帶有偏見的!

其次,姓氏跟什麼民族的關係並不大!而且回答問題的都不是我們廣西壯族人!

那麼下面我最為一個廣西柳州農村的壯族人給大家說說我們的姓氏!

我本人姓“莫”鉅鹿堂的!

有人說我們壯族都是外來的,都是哪裡哪裡般過來的!並不是當地的土著!那麼我就要說說,我們是什麼民族,跟我們從哪裡來的有什麼關係嗎?寧夏回族是土著嗎?所以哪裡來的沒有關係!

那麼我這裡就發現我們這裡是這樣的!

一般講壯話的都是壯族,講客家話麻界話的都是漢族,其他民族就講自己民族的話,苗族講苗話,瑤族講瑤話!柳州話是西南官話的一種,算是我們這裡各民族的官方語言了,南寧往下到海邊講的基本是白話,當然了壯族人也少,比較多壯族人還是桂中,北,西北,東北等地區!

大家可能不瞭解,我們的壯話其實跟白話有點類似,跟越南話,柬埔寨語,泰國話,都是有一點點相似的!

所以我們民族的劃分是根據我們的語言來的!

壯族的幾個大姓基本都是中原地區過來的,我的先祖也是!

那麼我們幾個大姓,如韋,覃,黃,莫等都是講差不多的壯話!

以前官方認可的壯話是南寧武鳴區當地的壯話,跟我們柳州柳州這裡的不太一樣,基本沒有代表性,所以現在也不推廣了!

我們基本都是過的農曆節日,並沒有自己民族的日曆,只有一個比較特殊的三月三,但是也是農曆節!但是我並不認為自己是漢化的壯族,而是民族融合了!因為我們基本是漢壯不分的,有的母親是壯族有的父親是漢族有的反過來,新生寶寶跟誰的民族都可以,所以壯族姓什麼的都有!所以主要原因不是漢化不漢化的問題,而是民族融合的問題!


小莫哥哥


在廣西,有很多的*塘鎮,*裡鎮,*連村等等,這些都是以前各個王朝的驛站官站兵站。而且很多現在都是大鎮大村。我本人也是壯族,可是族譜卻明確寫著我們是從福建那邊官屯過來的。而且遷移多少個地方最後落戶於此都寫得清清楚楚。不過講的是壯話。你說我是漢族還是壯族


彌勒165087775


我姓曾,是曾子的後人,由於戰亂遷徙,我生活在廣西西部壯族人最多的地方,從出生起就被劃分為壯族,只要是說壯話的村莊都會被劃分為壯族,然而在我眼裡,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有華夏南北的差異,有一次我也寫了這樣的評論,結果被鍵盤俠噴,說我出賣祖宗,小心曾子從墳裡跑出來等等惡毒的語言,其實這些外省漢族的鍵盤俠們,你們沒有出生在民族雜居地,你們才是民族思維最狹隘的人,拿起你們的鍵盤,誰都是你們的敵人,其實在廣西,民族的概念很模糊,不過就是有些民風彪悍罷了,我們都是中國人華夏人就夠了,如果非要給人扣一個背叛民族的帽子,我背叛了麼?來說說!


夜夜醉貓


我們都知道粟裕大將是侗族人,但是有意思的事情是粟裕將軍卻從來都不知道自己侗族人,直到將軍去世,也一直認為自己是漢族人。

這裡還有一個小故事,因為粟裕將軍出生於湖南會同,而那一帶是少數民族聚居地,主席還特意問過將軍是不是少數民族,將軍說我是漢族人。但是,在將軍去世的4年後,會同縣的粟氏族人被認定為侗族,因此在經得將軍家人的同意下,將軍的民族從漢族改成侗族。



從這個小故事裡面,我們可以看出,在南方一帶的很多少數民族,除了一些特定的方面,其他的很多方面都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筆者的老婆是湖北恩施的土家族人,但是整體上和漢族沒有任何區別,一口西南官話說的賊溜。

就像題目中所說的,壯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姓氏全部是漢人姓氏,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壯族主要聚集在廣西一帶,而廣西這一代在先秦時期屬於百越地區的一部分,是古越族中西甌和駱越兩支聚集的地方。

注:百越之地,包括今天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主要分佈著吳越、揚越、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百越支系。

在先秦時期,廣西一帶與中原的交流很少,但是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遂將目光投向了百越之地。秦始皇派任囂和趙佗率五十萬大軍經略嶺南,設立桂林象郡進行管理。任囂死後,趙佗自立,在嶺南建立南越國,南越國的疆域包括了今天的兩廣和越南北部。

任囂是河北人,麾下50萬的嶺南軍團也是來自中原,以華夏族人為主體。這50萬的嶺南軍團長期駐紮在嶺南,不僅改變了嶺南地區的人口結構,也同時將中原地區相對先進的文化帶進了嶺南。

而且,中原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隨著戰亂,為了躲避戰亂,又有不少中原人拖家帶口的從中原地區跑到了嶺南地區。

因為中原文明相比百越文明來說相對要先進,而且中原王朝在絕大部分時候都是東亞地區的霸主,對嶺南地區進行了比較有效的管理,因此中原文明對於嶺南一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嶺南地區的統治者,要麼本身就是漢人(華夏人),要麼就是就是受中原文化影響比較大。因此現在生活在廣西的壯族人用漢姓沒有什麼稀奇的。別說是壯族了,就連越南現在也是使用的漢姓。

實際上,在民國時期,採用五族共和的說法(漢滿蒙回藏),別看現在壯族有1700萬人口是我國第一大少數民族,但是在五族共和中壓根就沒有壯族,那個時候的壯族就被認為是漢人的分支。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對民族進行了系統的甄別,僮族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後來僮族又被改為壯族。


小鎮月明


我是壯族人,我手頭就有壯族姓氏起源的資料,老一輩人跟我們說過。壯族本來沒有姓,只有名,而且很多人重名。這樣對人稱呼就會混亂,於是效仿漢族取姓。於是就有一次由各個部落聯合舉行的有趣的取姓大會。

壯族的姓可不是漢姓。雖然同字,但來源天差地別。壯族的姓其實是壯音直譯過來的。如以下的幾個典型壯族姓氏。

1、黃姓,與漢族黃姓不同宗,直至今日,壯族人口,黃姓是最多的。來源於百越(古壯族前身)的統領部落,有皇族的權力,於是以漢姓黃為姓,皇黃同音。正史記載中,由黃氏承襲廣西各地土司(土官或土王)有很長一段時間。

2、莫姓,來源於養黃牛為主的部落,壯語中的牛讀莫,便以莫為姓。莫姓土司也不少,算是古壯族的一個貴族部落。電影《劉三姐》中的莫懷仁就是一個典型的豪紳。當然,那是一個反面人物,像他這樣的人其他姓氏的人也有。我們二十一世紀的應該懂得分清青紅皂白。

3、岑姓,今天我們都讀cén,但在壯姓中我認為讀qín更為貼切。因為岑姓部族在取姓大會中,專為大會掌廚。在其他都取得姓氏後,就歡聲笑語,惟獨他們還沒有獲得。有人氣得一刀砍在砧板上,於是首領指著砧板說,你們就姓岑吧。壯語的砧板就讀qín。岑姓在明代風光一時,多地土司都由岑姓承襲。其中就有明嘉靖年間的抗倭女將瓦氏夫人,五十八歲還率領幾千狼兵奔赴東南沿海抗倭,戰術靈活以少勝多十戰九勝,如果不是政治原因,就沒有一場敗仗。後被封為二品夫人,名符其實的第一巾幗英雄。她的墓地就離我住處一公里左右。有人會問,不是談岑姓嗎?怎麼說到瓦氏夫人?其實瓦氏夫人本姓岑,叫岑花,靖西人氏,後嫁給田州府土司岑猛。壯族同姓不避婚,但在當時的朝廷看來,同姓聯姻有背倫常,便下令改姓,以名為氏,但壯語花瓦不分,便得瓦氏。

4、其他姓氏,捕鳥部落,壯語鳥讀陸,取陸姓;農(儂)姓,壯語音譯,樹林的意思;韋姓,壯語水牛的讀音;羅姓,壯語籮筐的讀音;句(勾),壯語藤條的讀音……

正宗壯族姓氏不是很多,除了以上提到姓氏,還有覃、譚、藍、龍等。只是列舉,並非排名。無論你屬於哪個姓,不管人多人少,只要不是大奸不惡,賣國求榮之徒,大家都是平等的。


南壯二哥


華夏族基因O3在漢族中佔比70%,剩下30%為蠻夷血統,他們是通過五胡亂華安史之亂五代十國金女真蒙元滿清入侵進入中原的,從此以後漢化改了漢姓,成為漢族。北方有C系的發源於東北的東胡鮮卑女真族,N系的來自西方波斯和突厥的暗白種人。南方有O2的苗蠻和O1的越蠻,四川地區有漢族和彝族藏族混血後代的D系攜帶有小黑矮人弱智基因,皮膚黝黑。李姓裡有鮮卑突厥,劉姓裡有契丹匈奴,金姓裡有女真族,肖姓郎姓裡有滿族,高姓裡有高句麗。漢族中有些學生數理化理科成績差,他們是漢化的少數民族,不是真正的漢族。同樣,少數民族裡面有些理科成績非常好的學生,是歷史上的胡化的漢族,是漢人的後代,不是真正的少數民族。



洛神崑崙


我的家鄉就是一個壯族佔多數的地區,嫁到我們家當媳婦的幾乎都是壯族的。而我們整個村子基本上都是講客家話的,算是漢族。

壯族和漢族在體形,生活習性方面沒有多大區別。在電視上,電影上或者是某些特別場合,壯族小姑娘和小夥子穿上的那些服飾,在我們平時是看不著的。

壯族和漢族都一樣,沒有那些要別人一定要遵守的規矩,相反,它們的共性是一樣的,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德。

所以從以上的角度來區分壯族和漢族是分不出的。

民族的區分往往是以語言作為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的。我本人也會講壯語,對狀語的各種各樣的規則也要很好的瞭解。我認為壯語跟漢語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首先壯語跟漢語在描述同樣的東西,到時候它們的語音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魚,在壯語中叫做bja, 肉在壯語中叫nuo, 我在壯語中叫gou,

總而言之,在最基本的指揮中,狀語的詞彙的讀音跟漢語的詞彙的讀音是有很大的區別的。

狀語最少有六個調, 在一些地區的狀語還不只六個調呢。這跟古代漢語差不多,但是跟普通話就差遠了,因為普通話就四個調。

壯語的語法跟漢語的語法差不多。

基本的句式都是: 主謂賓。

但是壯語的定語是放後面的,這跟漢語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新衣服,在壯語中,說成: 衣服新。賣貨的人,在莊裡中要說:人賣貨的。

記得以前我學英語的時候,遇到後置定語,我自覺的把它跟壯語相比我很容易就學會了。

如果從語言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壯族劃分為一個的民族,而不把它看成是漢族,是比較好的。

因為壯族和漢族處於一種深度的融合,所以文化之間相互的影響是肯定的,因此壯族漢族都會有相似的姓氏。不過我有幾大姓氏則可能是壯族的,比如: 韋和覃。


許願城英漢教學群


壯族用漢族姓氏嗎?正好有個大學同學是壯族,通過他了解過一些壯人的事。他姓“牙”,(你沒看錯,就是牙齒的牙),這個姓應該是壯人獨有,看到姓“牙”的基本上就是壯人了。

再看看更多的壯族比較有特色的姓氏吧:寸、牙、藍、龐、莫、農、覃、岑、儂、冼、韋。看到這些姓氏,你就可以問問是不是壯人了。壯人性格大多比較直爽,相當好相處,跟漢人沒有任何隔閡,你可以隨便問的。

回到題目,壯人用漢人姓氏了嗎?有這麼幾種情況:

有的壯人沒有用漢人的姓氏,只是使用了漢字而已。開頭提到的那些特色姓氏就是這種情況。現在雖然壯族是我國第二大族,壯語也印刷在人民幣上,但是壯語的傳承不怎麼理想。

大部分壯人會說壯語,但不會寫壯語,為了方便,只是用漢語起名字而已,姓氏還是人家特有的(比如姓牙、姓覃)。很多廣西的壯人平常都是普通話、桂林話、壯語換著說,都說的很流利。

壯族的歷史也很悠久,源頭至少可以追到秦漢時期。姓氏的源流很多,同一個姓氏,很可能是各自傳承,不一定就是誰用了誰的。

壯族其實跟漢族沒啥區別,雙方歷史上到現在毫無隔閡,毫無成見,你要是不說,根本看不出廣西的漢人和壯人有什麼分別。千百年各種交流下來,肯定有很多用漢姓的壯人。

最後一種,就是有些漢人,為了享受少數民族的高考照顧,偷偷的改了戶口上民族的,這當然是漢姓了呀。廣西那邊的情況不是很清楚,內蒙這邊拿著蒙族身份證的漢人,是真的很多。


爾朱少帥


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顯示,壯族人口已接近1700萬,其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在歷史上壯族被稱之為:“烏滸”、“俚”、“僚”或“俚僚”,而壯族的則自稱為:“布壯”、“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等。

在宋代首次出現了“撞人”這個稱謂。而到了元明以後,壯族被侮譯為“獞人”,在建國之後更名為“僮族”。

後來在1965年10月12日,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提議,在徵得壯族人民同意的前提下,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

壯族主要居住在我國西南部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一個高度漢化的漢化的民族。早在秦朝建立初年,佔地該地的南越王趙佗就積極拉攏當地壯族勢力,開啟了壯族漢化的歷程。

此後雖然漢人不斷地進入西南地區,加快了壯族和漢族的融合。雖然壯族擁有自己的語言,並且在唐代時就依照漢字發明了自己的文字。可是由於壯族在歷史從來沒有形成過自己的政權,所以壯文也一直難以統一,普及率並不高。加之壯漢之間接觸頻繁,使壯族成為西南地區漢化程度最高的少數民族,壯文和壯語的就更加衰微了。

壯族原本是沒有姓氏的,後來受朝廷冊封的土官們開始以自己的領地為姓氏,後來受到漢字的影響,漸漸演變為漢族姓氏。

到清代了,大部分在平原地區生活的壯族人已經與漢人無異了,不管是文化上還是語言上,壯族人都基本上完成了漢化,包括姓氏。清末,大多數壯族人都有了自己的姓氏,其中:黃、韋、覃、陸、羅、藍、雷、農、廖、莫、龐、梁、李,是主要的幾個壯族大姓。

在近現代歷史上壯族出現了許多名人,如清代的雲貴總督岑毓英、岑春煊父子,他倆是清代官職最高的壯族人。

除此以外,天平天國運動中的西王蕭朝貴和北王韋昌輝,以及北伐名將求王林鳳祥也都是壯族人。而且在太平天國運動中也有大量的壯族同胞投身其中,他們在軍中被稱為“老廣西”,是天平軍中信仰最堅定,意志最頑強,戰鬥力最恐怖的部隊。

這些壯族同胞在最後的天京包圍戰中寧死不降,在湘軍破城之時,守城的壯族士兵由於斷糧已經餓的拿不動刀了,但仍然依舊堅持戰鬥,最後全部壯烈犧牲,竟無一人投降!

到了現代壯族也是名家輩出,比如著名體操運動員、企業家李寧先生,前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黃新友都是壯族同胞。

(體操王子李寧,在退役後創立了“李寧”運動品牌,並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點燃了奧運聖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