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周公解夢》的周公,指的是誰嗎?

《周公解夢》是我國古代人民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因它能用夢中的景象預測現實生活中的吉凶,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是後人借周朝周公旦之名而著。

周公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了西周王朝,封商紂之子武庚於原來的殷地朝歌,讓他以殷侯的身份繼續統率殷商遺民。武王為了防止武庚叛亂,又在朝歌周圍設邶、鄘、衛三國,同時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監視武庚,號稱“三監”。

周朝建立三年後,周武王病逝,他的兒子周成王繼位,因為成王年幼,不能獨自親政,所以由他的叔叔周公旦輔政。這讓留在殷都監視武庚的管叔、蔡叔,心生不滿,欲圖謀不軌。於是他們到處散佈流言,說周公旦欺侮幼主,意欲謀權篡位。久而久之,周成王也心生疑慮。周公旦忠心耿耿地輔佐成王,沒想到卻遭到如此誹謗,於是為了避嫌,他辭去相位,離開了京都鎬京。

紂王的兒子武庚,覺得這時是個好機會,於是乘機串通“三監”管叔等人,不久後便聯合東夷部族和原來同殷商關係密切的大小方國,一起反叛周朝決定復國。這對剛剛建立三年多的周朝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如果叛亂不平,周文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周王朝就會毀於一旦。周成王這才瞭解了事實的真相,悔恨自己當初不應該聽信讒言,懷疑自己的叔叔周公旦。於是與太公望和召公奭商議後,用隆重的禮儀把叔叔周公旦請了回來。

周公旦回來後,奉成王之命,親自率軍東征,經過三年的艱苦作戰,終於平定了叛亂,征服了東方諸國,殺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把霍叔貶為庶人,收降了大批商朝貴族,將勢力擴展至東海,為了便於統治全國,後來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將朝歌“殷頑”,就是不聽話的殷商貴族和遺民,遷去東都嚴加看管。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穩定,還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諸侯國,其中姬姓之國就達四十人之多。周公旦還“制禮作樂”,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以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

周公旦攝政6年後,周成王已經長大成人,周公旦決定還政於成王。在還政前,他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鑑,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還政後,把主要精力用於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

幾年後,周公旦得了重病,臨終前他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對成王的臣服”。周公旦病逝後,成王依天子禮,把他葬於文王墓,成王說;“我豈敢以周公為臣!”

你知道《周公解夢》的周公,指的是誰嗎?

周公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