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的首相導致英美關係的破裂,美國的獨立實為反叛

政府對民眾要求的忽視和民眾對國家政策的不滿往往會導致國家的分裂,這點上即使再強大的國家也不例外,因為國家的強大可以防止外來的威脅,但對於內部的矛盾卻無能為力。

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大英帝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面對帝國針對殖民地反抗的封鎖行動造成了殖民地的極大困難,因此十三殖民地召開了北美第一次大陸會議,商討應對帝國封鎖的辦法,並在會議結束後通過了聯合起來對抗大英帝國的決議。

然而就在北美第一次大陸會議商討如何解決殖民地危機而爭論不休的時候,這場危機的製造者帝國的首相大人諾斯勳爵相對來說卻比較悠閒,雖然他在等待殖民地對五項“不可容忍法案”的反應。但與殖民地把此時當成重大事件不同的是在首相大人看來卻不算什麼大事,他認為面對帝國的壓力,北美的各個殖民地不是屈服、就是放棄麻塞諸塞採取獨善其身的政策,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自大的首相導致英美關係的破裂,美國的獨立實為反叛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英國首相諾斯勳爵

雖然首相與殖民地的想法天差地別,但至少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他們都沒有想通過協商來和平解決問題,而是不約而同的要通過對抗來使對方屈服。

所以當大陸會議的聯合抵抗決議隨著請願書抵達倫敦的時候,不啻於是給了首相大人當頭一棒,這個結果是他沒有想到的事情。但即使如此,諾斯勳爵仍然沒有把殖民地的統一反抗當成什麼多大的事情,因此他沒有為形勢有可能的惡化做準備,也沒有發佈戰爭動員令,而是很自信的繼續等待著北美的屈服。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作為一個帝國的首相對時局就沒有一點的前瞻性和敏感性嗎?是誰給他這麼大的勇氣認為殖民地一定會屈服呢?梁靜茹嗎?

當然不是梁靜茹,事實上諾斯勳爵也不可能知道梁靜茹與勇氣的關係,他如此自信殖民地最終會屈服的恰恰是北美各殖民地的總督們,因為在當時通訊極其不發達的年代,信息的傳遞在民間靠報紙和信件,而在官方則是基層官員的彙報,正是北美各個殖民地總督的報告讓首相對局勢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在第一次大陸會議結束以後,面對殖民地群情激昂的反抗浪潮,代理國王統治各殖民地的總督們卻不約而同的隱瞞了殖民地的真相,我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卻是事實。紐約副總督在1775年初的報告中說大部分的民眾都反對派出代表繼續參加大陸會議;弗吉尼亞的總督報告說只要有少量的軍隊他就能重建秩序;而北卡羅來納的總督則報告說只要得到武器和彈藥,他立即就能組建一支3萬人的軍隊,從而控制整個南、北卡羅萊納;其它大部分的殖民地都報告說形勢一片大好、人民熱烈的擁護國王,所有的反抗都只是一小部分分裂分子跳樑小醜般的表演而已等等。而新罕布什爾的漢諾威直到1776年3月才承認說“一些地方性的混亂已經影響了相當多的人”,但還是認為混亂只是“地方性”的,而此時離萊剋星頓的槍聲已經過去快一年了,波士頓被殖民地民兵們的圍困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時刻。

自大的首相導致英美關係的破裂,美國的獨立實為反叛

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分佈圖

我們真的不能怪首相大人不能體察民意,或者說他官僚主義作風嚴重不能親自去了解事情真相,其實這是官場上的慣例,這個慣例世界各國自古以來向來如此。因為即使是現代通訊如此發達、一個普通老百姓都能通過網絡瞭解事情真相的年代,眾多官員們依然不願意去了解真實情況,把網絡上群情激憤的民意當成謠言加以控制,認為抓住了傳播消息的人就能萬事大吉。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說過一句話: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是否真的如此我們暫且不論,但一些官員們只相信對他們自己有利的消息、只願意通過下級的彙報來處理問題卻是真實存在的。現代尚且如此,況且是信息傳遞異常落後的十八世紀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報喜不報憂,駐波士頓的英軍總司令蓋奇將軍就在報告中警告道:如果不能暫停強制法令,那麼就要立即調集大軍,至少要增加到2萬人的軍隊才能解決問題(當時蓋奇的手中只有3千人的士兵),因為整個麻塞諸塞已經全部武裝起來,英軍所駐紮的波士頓已經如同海中的孤島被民兵們所包圍。

自大的首相導致英美關係的破裂,美國的獨立實為反叛

十八世紀的駐北美殖民地的英國士兵

當然這也不能說明蓋奇將軍就是直言進諫的人,也許他是的,但他將殖民地的真相報告給倫敦卻同樣是因為與他自身的利益相關。作為英軍駐美司令,如果因殖民地反抗而導致衝突的話,那麼他和他的軍隊必定首當其衝,因此他不得不將真相彙報給首相大人以求得支援。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萊剋星頓槍聲響起後,波士頓被北美民兵們攻擊並圍困了八個月之久,直到蓋奇將軍帶領軍隊撤往加拿大哈利法克斯為止。

但我們不知道為何首相諾斯勳爵卻沒有聽信蓋奇將軍增加軍隊的要求,也許他認為蓋奇將軍在誇大危險性,或者是對軍隊的不信任(這在當時是普遍性的,在貴族們的眼中,軍隊中的士兵都是不入流的下等人)。因此他不但沒有答應蓋奇將軍的要求,反而指示將軍逮捕叛亂的領導者,全然不顧此舉無疑是在一堆他自己點燃的烈火上再澆上一桶熱油,看來首相大人一直把自己在殖民地的作為當成是鎮壓行為,而不是戰爭。

當然要說諾斯首相完全沒有想到存在可能的風險也不對,因為他此時通過內閣向殖民地提出了一項建議:即帝國可以放棄在殖民地的徵稅,但殖民地必須承擔帝國為防務和殖民地政府開支的支出,並且該支出不受殖民地議會的控制——這也是帝國在殖民地徵稅的最初緣由,即帝國為殖民地花的錢由殖民地來負責。

在諾斯首相看來,自己的所作所為真的是條妙計:先通過給殖民地加大壓力使其混亂而害怕,在殖民地恐慌的時候在表達出友好的態度來拉攏人心從而達到最初的目的。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打個巴掌給個棗,當然我們也可以看成胡蘿蔔加大棒的最初版,而加強版的胡蘿蔔加大棒後來在美國成立後被其運用的淋漓精緻、並且無往不勝。

自大的首相導致英美關係的破裂,美國的獨立實為反叛

胡蘿蔔加大棒是一種以“獎勵”與“懲罰”同時進行的一種策略,又被稱為獨裁者的懷柔

這其實和殖民地的部分保守派想法是一樣的,他們也曾提過類似的建議。因為經過多年抗爭,殖民地已經不再像最初那樣一毛不拔了,也總算明白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既要母國保護,又不願意花錢,哪有這麼多的好事輪到你?還真當自己是個獨生子可以啃老呢!

那麼殖民地會接受帝國首相諾斯勳爵的和平建議嗎?大英帝國與北美殖民地雙方的關係會走向何處?我們在下一篇文章中再說。


(歡迎關注本賬號,點擊左下方“瞭解更多”,獲得更多關於美國獨立戰爭以及建國後歷史發展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