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勞動收入總不能提高,問題在哪裡?

巴農S天若有情天亦老


農民朋友的勞動收入來源相對來說單一,就是將收穫的農產品銷售。近年來普通農產品價格一直不高,尤其是玉米價格由市場調控在近兩年一直走低,農民朋友種一季玉米,一旦出現病蟲害或天災,幾乎只能保本,落個口糧,盈利較難保證。而如果糧食價格上漲,表面看來農民收入增加了,糧食價格又將帶動與糧食有關的所有行業產品價格上漲,比如肉、蛋、奶等各種副食行業。這些行業與生活息息相關,農民看似增加了收入,但在生活消費上又增加了各種開支,如此看來農民朋友單靠農產品很難獲得很好的收入。

另外一點,雖然現在農民朋友也在逐步改變思想,發展現代農業,但大多數還沒有跟上節奏,還是在進行小規模傳統方式傳統種類種植,結構比較單一。大多數農民朋友年齡較大,年輕人比較少,所以平均知識水平較低。種地沒有什麼理論基礎,主要還是依靠自古至今留下來的一些種植經驗,學習農業知識的積極性參差不齊,這樣就限制了發展的腳步,出現了不進則退的局面,勞動收入也總是無法提高。





梧桐花正開


農民的收入為什麼總不能提高,這是為什麼那?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絕對的,因為現在富起來的農民不在少數,當然也有收入很低的農民。

國家2014年提出精準扶貧開始,到2020年要全面脫貧,這不是一句空話,期間實施了多少惠民的政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仍然有一些人離脫貧的標準有一定差距,作為一名扶貧工作者,我認為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因病致貧是造成農村農民貧困的重要原因

我認為應該把因病、因殘、精神障礙,都屬於因病致貧這一類,突發性的重大疾病,癌症等,長期的慢性病,農民普遍都會得的類風溼性關節炎、高血壓等慢病。而農民本就收入不高,得了大病一般也不會去看了,慢性病就在村裡找村醫或者赤腳醫生隨便配點藥,雖花不多錢,但看不好治不了根。自身勞動力減弱,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影響到發展生產,打工也沒人要。

二、現在種地成本高,不賺錢,甚至會賠錢

現如今,農藥、化肥等農資成本逐年升高,投入與產出的比例相差太遠,這就讓不少農民都難以接受,糧食產量低,糧食價格也不穩定,能收回本就很不錯了。

三、外出打工收入不穩定,收入也不高

在種地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很多農民會選擇去外地打工來維持生活,然而在環保的高壓政策下,不少企業都會收到限制,隨著技術的發展,農民沒有太多的一技之長,工作也會受到影響,即使是出去打工,也賺不了多少錢。

四、農產品沒有銷路

在超市或者集市上我們看到的蔬菜水果價格是比較高的,但是收購的價格往往不高,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層層的環節加價,中間的環節大部分利潤被渠道商賺走,而農民因為沒有更好的銷路,只能選擇中間商。

當然以上的原因只是以點帶面,制約農民收入低的一部分原因,現在政策對農村傾斜力度越來越大,農民的收入問題也在逐步提高。



水漩新韻李智鵬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些數據統計:現階段,我國總人口達到14.5億,其中農業人口9億,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7.4億;全國耕地面積為18.25億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3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農民通過自己的土地經營來提高收入的侷限性。

那麼既然在人均耕地面積少這個事實無法改變的面前,我認為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收入結構單一

農民目前最大的收入來源於土地經營收入,由於耕地面積的制約導致這項收入的提高上限不高,而且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不是很理想,更使得農民的收入甚至出現了不增反減的現象。因此增加收入渠道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而國家提倡的種養結合是未來農村家庭的必走之路,利用自身的條件(如作物秸稈、農產品廢棄物等)養三五頭豬、十幾只羊可明顯的提高自己的收入,這種成本低、風險低、利潤可觀的模式值得探討和推廣。

2.品牌意識低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但是農民的產品往往賣不出其應有的價值。農村缺少能夠整合本地資源樹立本地品牌的企業,這裡面可能更多需要政府的招商引資,吸引有能力的企業投身到農村,帶動農產品的銷量和價格。

3.缺少專業的農牧業培訓

現代農業更多需要科學經營,科學合理的種地,也就需要更多的技術人員去推廣,不能再靠從前憑經營的做法來種植。種養結合是未來的趨勢,尤其養殖這方面,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技術指導,全憑自己的摸索,損失和風險較高,從而導致了多數人產生了與其不掙錢不如不養的想法,從而使得種養結合只是停留在設想階段。

以上幾點只是自己的一些拙見,希望大家評論區多多留言補充!


最美烏拉特


中國大部分地區農民收入低,他們自古以來就是低收入人群,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小農經濟背後的驅動力不強,是造成農民低收入的根本問題!自古以來小農經濟就是男耕女織,一家一戶的生活方式,在中國當下,中國大部分地區農民也是如此,家庭聯產承包制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讓農民擺脫饑荒,走向溫飽,但單獨的小農家庭經濟體,農民土地有限,生產的經濟作物有限,在無大規模承包的前提下農民收入的提高便是一個未知數。尤其我國貧困山區農民,這種情況更是如此!

二、中國大部分地區農民因時代原因,知識水平有限,務農農民只是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因為知識水平的限制,無法從事當下高薪水平工作,相比於在城鎮工作的人們而言,城鎮居民工作更加輕鬆,從事的都是知識密集型工作崗位,農民收入不高,是最直接的社會原因。

三、農民收入渠道有限,大部分農業發展收到環境條件限制,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於經濟作物的種植,做零工,下苦力等方式,經濟作物的種植也因各地環境限制,各有優劣,造成了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民收入低下。

四、農民種植的農產品都是初級農產品,因為資金原因無法實現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的價格低,無法實現農作物的高價值,同時因為農民銷售渠道有限,經濟作物的外銷也是制約農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



歸農谷主


本人認為,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或者說把解決“三農”問題,絕然地分為外部問題和內部問題,或者單純從外部或內部去尋找解決途徑,是不全面的,是欠妥的,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簡單的道理上說,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內因,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外因也可以起到主要作用,不過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具體到解決農民收入問題,也很難單純從內部或外部找到有效途徑,這裡僅舉一例加以說明。

大家已經比較一致認識到,要解決“三農”問題,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快農業結構的調整,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農業結構調整問題,關係到農業內部許多問題,比如,農業的區域結構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突出的區域結構趨同效應,仍沒從根本上解決,失去比較優勢;農業的產品結構問題,高質量的農產品比重小。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同時也帶來農業效益低的問題,但是如果單純從農業內部去解決農業結構問題,就不完全切合實際,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裡還有個外部的問題。很明顯的,農業結構調整必須以勞動力轉移結合起來,眾所周知,目前農業結構調整,最為迫切的既要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也要進行要素結構的調整,關鍵在於農業勞動力的轉移程度。所以,農業結構調整必須與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協調並進,必須在制度層面上做出調整,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推動勞動力向第

二、三產業轉移,為農業勞動力的流動和合理配置創造條件和拓展空間。還有農業結構調整離不開政府的財政支持,政府必須處理好財政負擔與農民收入的關係,對農業結構調整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農業結構調整應與改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等等。農業結構調整涉及到許許多多的外部問題,切不可忽視,所以,農業結構調整既涉及到“農內”問題,也牽涉到“農外”問題,無法絕對地從一個方面去解決。





佩君小姐姐


1.大部分的農民都是在也許以前的傳統的農業,自給自足加部分的出售,有一些有機械設備,只有少部分的全自動化,由於地域等因素很少能形成規模;建議政府牽頭形成農機租賃服務創業,降低投入成本,並可農作物出售後支付;

2.大部分的農民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分辨什麼土地能種多少物種,種什麼價值高,那些能種,那些不能種?該種什麼?怎麼種?沒有辦法去分析市場,定位產品,選擇產品,分析價格趨勢,只能被利用,割韭菜;面朝黃土背朝天,但卻不能賴以生存,長此以往,只能選擇沒有希望最穩妥;

3.銷路是最大的問題,沒有規模的農產品,很難及時的出貨,賣不出去和攔在地裡的悲慘經歷,很痛心,誰願意自己去戳!

4.農民法律保護意識,受法律保護的程度很低,種子,化肥,土地,等各方面違法亂紀懲罰太低,也導致了惡性循環的往復。

5農民投入的是真金白銀,承擔著一年的風險和各種因素,期間沒有任何收入,擔憂著各種突發情況,等待著價格的宣判和各種套路。

6.某些認知被顛覆,只知貴的,不明好的;沉浸於只買貴的。



臨境索心


要想提高農民收入就應該優化土地利用結構,發揮土地特性,在充分當地土地資源、交通條件、水利資源、人力資源等因素的基礎上,與大城市或者其它農村進行資源互換,利用比較優勢,進一步提升各方面資源的效能。同時,由於當前一些城市轉型,許多從事舊產業的城裡人正轉變投資方向,或者由於城市土地相對缺乏,尤其像花卉、林木等種植業的投資成本就會比農村的高出幾倍。所以,要敢於讓出外務工人員把農村的土地信息帶到城裡去,在相關網站上面積極發佈信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外來投資者。這樣一來,在不破壞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既能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又能使農民的生活領域拓寬和引起外來人員對農村的新看法,一舉多得。


帝國花圃繼承人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不過也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可能所有的回答只是一葉障目,一偏概全。因為這個問題連專家都沒解決好,所以說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1:這個跟社會的整體結構有關係,我們是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過渡的階段,重工輕農是顯而易見的,所有的資源都傾斜於工業。

2:國外好像都是以工業化的模式操作農業,他們的東西更多更便宜,所以抑制了國內農產品的價格

3:我國農村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勞作,很難實行統一化,規範化勞作,大大增加勞動成本。生產出來的東西太寬泛,沒有規模化,沒有議價權。

基於以上幾點所以我們農村人也要做出調整,鼓勵農場化經營,優化生產結構。

做精細化種植,使自己的產品不要隨大流,積極主動學習電商,去掉中間環節。有更好的議價權。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作為你的參考


湖北啊傑


"關於增加農民收入的幾點建議十七大以來,隨著國家的惠農政策的陸續出臺和落實,廣大農村的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多數農民經濟生活已提前進入小康水平。然而,農民收入的增加受地區、氣候及市場發展的影響,表現水平極為不平衡。耕地質量、連續乾旱及飛漲的農資價格,使一些地區農民收入增長很不明顯,有的還出現了負增長。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的生活必需品費用支出、改善居住條件、孩子上學就業及成家、贍養老人以及人情往來費用也大幅度增長。就臨汾地區周邊來講,一個三口之家,每年生活必需品支出約15000萬元/年;如果改善居住條件蓋一棟60-70m2住房就得需要50000-70000元;子女上學費用一般為5000元/年;子女成家費用一般在60000-100000元;贍養老人5000元/年;正常人情支出1000-5000元/年;如果把醫療費用支出計算在內,費用更大。而烏市周邊的多數農民收入來自土地,按每戶2兩公頃土地計算,純收入在20000元/年左右。因此,與城鎮居民相比,我盟的低收入群體主體仍在農村,提高農民收入成為各級政府越來越急迫的任務,也是國家十二五發展的重點要求之一。為此,我就提高農民收入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農業產業化項目的實施和推廣力度,發展特色農業,以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實現最大價值。  農業產業化已被實踐證明是新形勢下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針對我地區農業產業化程度較低以及特色農業發展不平衡的特點,由政府牽頭,村鎮為主體,動員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充分利用已經成熟的高產示範田、有機產品和綠色食品工程項目的示範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優化農村的自然資源、農資資源和人力資源,從而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二、依照國家相應政策,採取措施,培育農業增收良性機制,讓農民充分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   1、增收的根本還是機制問題。必須儘快完善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及經營組織上創新。鼓勵農戶從家庭經營向市場化、企業化經營轉變。在勞動力轉移和自願基礎上,加快土地經營權的合理流轉,逐步形成適度規模經營。要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調整市場佈局和結構,提高集散功能,增強輻射能力,讓農民從延長產業鏈中得到更多好處。   2、在農業發展的新階段,農民收入的提高將主要依賴於農業勞動力加快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依賴於提高城鎮化水平和鄉鎮企業吸納農業勞動力的能力,只有這樣,農民收入增長才會更持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