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教你做人識人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學而》)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內心很少有仁心。

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朱熹老先生註釋說,滿嘴甜言,滿臉堆笑,看起來很仁慈,都是為了取悅別人裝出來的,那麼人就會放肆,他本心的仁德就沒有了。

漫說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教你做人識人

人們常說,言為心聲。語言如果發自內心,那就是他內心世界的反映。一個內心充滿正氣的人,他就會慷慨陳詞,人們聽了他的話,會被深深打動,產生正義的共鳴;一個內心自私的人,他常常會患得患失,說話吞吞吐吐沒有底氣;但如果一個人本來是內心齷齪的,他還要裝出很公正廉明的樣子,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卑鄙無恥,還毫不臉紅,這種人就是人們最鄙視的!

和珅為什麼能在精明的乾隆時代成為最大貪官?除了客觀上和珅有才能,就因為和珅最擅長揣摩皇帝心思,揀皇帝最想聽的說,圓滑機變;也捨得為皇帝花錢,據說乾隆幾次下江南,都是和珅陶錢,當然,為皇帝花錢還不是可以賺到更多嗎?事實證明,他後來是富可敵國了。和珅巧言令色,不在仁,意在囤錢!

漫說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教你做人識人

漢武帝時期的李延年,早年因犯法而受腐刑,負責看守皇家的狗。他不甘心這種地位,有一天利用自己的音律特長,編歌唱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這個佳人就是他自己的妹妹,李夫人得寵後,李延年也得以被封“協律都尉”,負責管理皇宮的樂器。李延年巧言令色,不為仁,而為富貴!

魏忠賢是明代有名的奸臣,號稱“九千歲”。那他為什麼能從一個小小的宦官做到一人之下的“九千歲”呢?因為他對幼小的天啟皇帝很善於巴結和討好,能說會道,會講小皇帝從沒聽過的市井故事,會給小皇帝一個有力的肩膀馱著他舒服逍遙,會讓小皇帝有一種父愛般的溫暖——從他後來專權擅位,朋黨爭執,禍害天下,看出他巧言令色,不存仁,只為權位!

聖人之言,得到歷史的無數證明。生活中,孔子的這句話,能給我們什麼收穫?

第一,做人之道。讓我們守住初心,不要為了錢、權、利,而去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選擇。當你猶豫徘徊的時候,多問自己的初心本性,你這樣做對得起自己良心嗎?當你為了利益去取悅別人的時候,多拷問一下自己,你願意為了這點利益丟掉自己的本真嗎?願意讓自己成為一個不懂得恥辱的朽木嗎?

第二,識人之道。生活是個大染缸,五顏六色,分清黑白是非,決定著我們的人生標準。有的人看見世界上一切都不順眼,什麼都橫加抨擊,我們是不是也要學習他變成一個怨婦一個憤青;有的人看見誰都有一堆讚詞等著,背後卻常給人使絆子,就像《紅樓夢》裡說王熙鳳“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我們能不能跟他劃清界線,遠離是非。

漫說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教你做人識人

俗話說,道吾好者是吾賊,道吾惡者是吾師。人都有愛聽奉承話,愛聽讚美聲的缺點,我們能不能抵禦巧言的誘惑,正確的看人看事。

我們往往理論上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做起來很難。那一代帝王漢武帝不也因《佳人曲》而啟用罪人李延年嗎?當今時代一些貪官有幾個不是經不起巧言的誘惑而開始涉汙的呢?

古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今時代,我們利用好孔子這句名言也可以首先做好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不為虛名捨棄真我,不為名利忘記初心;同時,我們還可以運用這句名言認識世界為人處世,結識一個個肝膽相照的朋友,找到人生最佳搭檔,進入自己想要的本真境界。

漫說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教你做人識人

納蘭性德有句很好的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人生如此,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