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爆发,病毒存于空气,空气全球流动咱们这片净土能守住吗?

撑起一遍天


新冠疫情在国内已经逐步得到控制,最近感觉外出的人越来越多,很多地方,已经逐步恢复了以前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景象,这个似乎已经渐渐远离的疫情,在国外的形势却是大不相同,目前欧美的疫情都正在爆发和蔓延,美国连续两日新增确诊超过万例,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疫情形势也仍不乐观,很多朋友担心一个这样的问题,虽然相隔很远,但病毒是存在于空气汇总的,空气又是流动的,中国能够在这场疫情过程中独善其身吗?有没有可能会因为其他国家的疫情爆发,导致我国疫情的卷土重来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纠正一个误区,很多朋友想当然的有这样一种想法:此次的疫情,新型冠状病毒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它很小啊,普通的显微镜下都看不到,我们肉眼更看不到了,病毒在空气中,无色无形,只要有人吸到了,就会引起感染,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病毒确实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但它需要载体、浓度、距离、空间等诸多因素才可能引起传播,并不是随着空气的流动,就能够形成病毒的传播。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我们疫情确认的传播途径有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两种。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手接触沾染冠状病毒的物品,再次接触口鼻眼等部位,病毒通过感染上呼吸道以及其他相关的黏膜细胞而引起的感染,这种情况,当然不属于“空气传播”的情况了。

而飞沫传播,则是大家担心的“空气传播”的情况,飞沫传播我们不妨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普通的飞沫传播,是指新冠病毒感染者通过讲话、咳嗽、打喷嚏等行为喷出的飞沫,在一定距离内,被周围的其他人吸入,引起病毒与上呼吸道细胞的结合,从而引起的病毒感染情况,普通的飞沫是有一定重量的,会在飞溅的过程中逐渐的沉降到地面上,所以说,如果距离超过2米以上,普通飞沫传播的几率几乎就不存在了,所以,这种“空气传播”的途径是跟距离相关的,超出2米都可能传播,就跟不用说距离我们千万里外的“国外飞沫”了。

另一种飞沫传播,我们后期才逐步确认,那就是气溶胶传播,颗粒较小的飞沫或沾染病毒的小液滴,会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处于悬浮状态,这样的一种沾染病毒气溶胶被其他人吸到,也会引起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但气溶胶对于病毒的传播,也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要形成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需要病毒达到一定密度,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同时被感染者没有进行有效防护的情况下,才能够形成。

湖南疾控中心发布的一篇关于同乘公共交通工具引起病毒传播的论文显示,在密闭的车厢空间内,新冠病毒感染者对同车厢距离较远的同乘人员也形成了传染,这个例子证明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在该流行病学调查中,有3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车辆是密闭的空调车,第二,被感染者都没有戴口罩,第三,最远传播距离为4.5米。因此,仍然要强调,即使是气溶胶传播,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在通风良好,空旷的室外,发生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大家担心的各国疫情爆发,病毒通过空气流动再次进入我国,引起新一轮疫情的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面对世界各国的疫情发展,我们要做好的重点不是担心空气的病毒输入,而是入境人员的“疫情输入”,如何严格做好入境人员的排查和隔离,如何减少入境感染者造成病毒再次传播的可能性,才是我们在这场疫情防控战后期需要做的重中之重,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李药师谈健康


题主多虑了!以目前的研究来看,新冠肺炎病毒很难通过全球空气流动传播!

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四种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以来,迅速在全球蔓延,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将近35万人感染,近1万5千人死亡。想要遏制疫情蔓延,弄清楚病毒的传播方式非常重要。

以目前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来看,病毒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传播:

1、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黏膜表面。这也是目前新冠肺炎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2、密切接触传播:接触感染者接触过的东西后触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导致病毒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同样是目前新冠肺炎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3、粪口传播:存在于患者粪便中的病毒排出后污染水源、食品、衣物等,再接触健康人时通过手、口途径进行传播。目前认为粪口传播存在一定风险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4、气溶胶传播:病原体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具有传染性。研究显示,气溶胶传播要需要同时满足密闭空间、较长时间、高浓度病毒等三个条件,只要做好居室通风等不太可能出现。

切断接触仍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式

弄清楚了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方式,自然就清楚怎么防控病毒传播了。切断接触仍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式。因此,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就严格控制人员密集场所的人员密度,并且要求大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外出也要佩戴口罩,回家要洗手、消毒。

科学防护,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抗疫!


不入流的大刘


首先这个问题有点多虑了,虽然目前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导致183个国家感染,全球感染人数超过25万,虽然疫情很严重,但是病毒想要大规模繁殖还是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所以病毒在空气中流动到远处传播的可能几乎没有,主要还是通过近距离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结构简单的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及亲密接触传播等,而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染途径,但是空气传播也有很大的传染可能,病毒离开人体后会在空气中依靠气溶胶悬浮与空气中,所以空气中的病毒大多数都是来源人体咳出的飞沫中。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染途径是飞沫和接触性传播,因为感染者咳出的飞沫可以沉降,病毒可以落在物体表面,人可以通过手来接触到病毒,并通过接触眼睛、鼻子及口部进行传染,病毒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可以存活数小时,温度湿度合适的环境能存活一天,有的在空气及附体表面温度、湿度合适的可以生存5天左右。
所以悬浮在空气中的病毒存活时间并不长,主要是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所以短期内失去活性也就意味着病毒没有用武之地,病毒大量的传染及复制是需要人体细胞为宿主,而且通过人体细胞提供的各种能量及物质进行复制。

关注小克,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识,谢谢!


小克大夫


首先要搞清楚,病原是通过什么渠道来的?。切段病原,科学治理原头是首位,也需要靠我们大家同心协力,做好个人防范的措施,相信我们一定能守住这片净土的。!


江西老肖


朋友发来一个笑频,说一个姑娘打了个喷嚏,自己把自己吓倒了,也把旁边儿的观众吓跑了。题目叫草木皆兵。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我们也不能诸葛亮城头抚琴,拿司马懿的大兵不当回事。这可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事情。直到现在科学也没准确的掌握这个病毒的全部特性。所以尽其所能地防御还是必要的。


五味具全


传染病最有效的就是隔离,区域隔离,人员隔离,导致病毒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在传播,从而达到病毒自己消亡,分隔 、分离 是短暂而科学的,隔离的是病毒,但是隔不断人情,更分离不了亲情,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身边的人负责~加油 加油!


每一天159159


不要把问题想的复杂化,从科学角度讲,不必过分担心,我们只需做好自己该做的,不添乱,不传谣,不造谣,讲科学,讲卫生,讲秩序


奔跑刘叔


这是要人们认识自然于空间,说不定外太空掉下微生物,人们认识他的来源吗,比如火山爆发,自然然烧,生物灭绝,不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而是全球治理,才溶为一个净的生活空间,才有自然意识!


风歌59


病毒在空气中生存的时间很短,而且是附着在唾沫及粉尘中,比重较大,容易沉降下来,很难通过气流全球流动而传染。


纳川


新冠病毒作为今年新发现的一种冠状病毒,其攻击人体的主要目标是呼吸系统的器官和组织,通过特定的渠道,即病毒携带者口鼻中喷出的飞沫、与被病毒粘染物体的直接接触以及与病毒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这3种方式进行传播。当前,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之际,海外疫情却呈现日益蔓延和不可收拾的失控局面。截至3月23日中午,海外已经确诊患者25.8万人,涉及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以意大利、美国、西班牙、德国等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疫情发展形势非常迅猛,给全球整体的防控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因素。

新冠病毒和其它大多数病毒一样,其存在具有明显的寄生性和非耐受性。其中的寄生性,是指其生物活性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宿主环境才可以实现,只有侵入宿主细胞之后才能利用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自我复制,达到繁衍出后代新个体的目标。

非耐受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宿主体内免疫系统形成的干扰素和抗体,病毒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制现象,无论是今后研发出的疫苗,还是现在使用的特殊药物,都是针对新冠病毒的生物活性特点,激发和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抑制或者阻止病毒的复制。

非耐受性的第二个表现,就是一旦脱离宿主环境,在纯自然环境下其生物活性会明显下降,如果在失活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没有再找到合适的宿主,那么病毒的生物活性就会完全丧失,病毒也就会发生解体。纯自然环境下的温度、湿度、紫外线强度、酸性程度等等,都会对病毒的活性产生重要影响。

新冠病毒的传播虽然离不开空气等载体,但空气并非其有效的传播途径,而是在空气中形成的飞沫等气溶胶团,病毒依赖气溶胶团中的悬浮微粒进行附着,同时依靠气溶胶团产生的对外界温度、湿度变化带来的缓冲性,延长其维持耐受性强度的时间,从而增加其再次感染宿主的几率。那么,当环境状况不利于气溶胶等悬浮颗粒存在的情况下,比如大风、高温、降雨或者阳光直射等天气状态,以及在消毒剂喷洒后的环境中,则病毒会无处遁形,很快就会消失于自然环境中。

因此,即使国外疫情这么迅速地发展,病毒也不会随着空气的流动从一个地区漂到另外一个地区,即使有悬浮颗粒上附着着病毒体,在长时间的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病毒也会死亡失去生活活性,这一点大家可以放心。因此,针对海外疫情迅猛发展的情况,我们一定要严格做好回国人员的相关检测和隔离工作,使病毒再也没有渠道和空间在我国进行传播,我们这块净土一定会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守护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